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digest(文摘、消化):东罗马帝国的《法学汇编》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 )下令将罗马法学家学说的摘要汇编出版,全书共50卷,英语称该书为Pandects,又名Digest。digest一词源自拉丁语digests,表示“a collection of writing”(文集),最初仅用来表示该书,以后逐渐由专有名词转变为普通名词,泛指“摘要”、“文摘”或“汇编”。digest还有“消化”的意思,这个含义的词源可以追溯到拉丁语动词digerere,表示“to dissolve,separate”(分解,分离)。因此,digest还可以作动词用,表示“消化”。

digest: [daɪ'dʒɛst] n.文摘,摘要v.消化,吸收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digest 词源,digest 含义。

slave:奴隶

从形式上看,slave一词同另一个词Slav颇为相似,实际一上slave也正是源于Slav的。

  Slav即“斯拉夫人”,原指一度居住于北乌克兰,即第聂伯河岸的一个部落,今指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捷克人、波兰人等在内的一个民族统称。Slav在原民族里有“高贵的”之意。Czechoslovakia(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大民族之一叫做Slovaks(斯洛伐克人),而Yugoslavia(南斯拉夫)的主要民族之一叫做Slovenes(斯洛文尼亚人)。Czechoslovakia这一国名的意思是land of the Czechs and Slovaks,而Yugoslavia这一国名的意思则是land of the South Slavs。这些都与Slav这一名称有些渊源关系。

  在中世纪早期斯拉夫人向西扩张,征服了欧洲一些地区。但到了公元6世纪左右他们反倒被来自西面的日耳曼部落所征服,许多人被贩卖到中欧和西欧,沦为罗马人的奴隶。罗马人把他们叫做Sclavus,意思是“斯拉夫俘虏”,后来转指“奴隶”。该词在法语里作esclave,13世纪进入英语时作sclave,约到16世纪时其中的字母c脱落了,变成slave这一形式,仍然泛指“奴隶”。因此我们可以说slave是从一个专有名词逐渐衍变而为普通名词的。德语对应词Sklave和西班牙语对应词esclavo等亦源于此。

  

quisling:卖国贼,内奸

源自挪威政客、挪威法西斯党党魁Vidkun Quisling(奎斯林1887 - 1945)的姓氏。1931 - 1933年Quisling任挪威国防部长,曾因镇压水力发电厂工人的罢工运动而声名狼藉。1933年他辞去政府职务,建立法西斯民族统一党,主张取缔共产主义和工联主义。1939年他与希特勒会晤,竭力怂恿德国占领挪威。 1940年协助德国侵占了挪威.1942年充当傀儡政府总理,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挪威的统治瓦解后以叛国罪及其它罪行被处决。由于他可耻的叛国行为,他的大名Quisling在德国侵入他的国家6天后,即1940年4月15日,就被作为“内奸”、“卖国贼”的代名词出现在伦敦的《泰晤士报》上。有一篇文章评论说,瑞典应警惕在国内可能存在Quisling式的内奸。从那时起Quisling就进人英语之中,并且很快地成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为小写母该词之所以如此迅速地被英语所吸收,正如1940年4月《泰晤士报》指出的,很可能是该词本身就带有贬抑含义。英语中有若干个首字母为q的词,如questIonable(靠不佳的),queru-Lous(抱怨的),quavering(颤抖的),quivering(颤抖的),quibbling(含糊其词的),quagmire(泥潭,困境),qualm(疑惧),quackery(江湖骗术),queasy(令人作呕的)等均为贬义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quisling 一词在英国使用得十分广泛,像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英国小说家和新闻记者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 - 1950)、英国作家威尔斯(H.G.Wells,1866 - 1946)等卓绝人物都在其战时作品中用过该词。它常常被用作形容词,如quisling intellectuats(卖国知识分子),quisling government(卖国政府),quisling newspapers(卖国报纸)等。嗣后,从quisling 一词还逆生出动词quisle(当卖国贼),派生出quislingism(卖国,通敌)。

philistine:缺乏教养的(人),市侩的,平庸之辈

原为《圣经·旧约》中一古代民族名,汉译作“非利士人”或“腓力斯人”o公元前12世纪非利士人(the Philistines)在以色副人到达前不久定居于今巴勒斯坦西南海岸地带,建立了一个基督教《圣经》中称作非利士( Philistia)的古国。我们今天所用的Palestine(巴勒斯坦)一词就意含“非利士人之地”。非利士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铁技术。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不断扩张,屡次战胜了与之争霸的以色列入,曾于公元前1050年左右占领以色列入的部分山区,但最后于公元前10世纪为以色列王大卫所败。因此,在《圣经》中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大敌,被描绘成野蛮好战的民族。然而,philistine 一词直到好几个世纪之后才进入语言之中。1693年(一说1 689年)在德国大学城耶那(Jena)发生了一起城镇居民与大学师生之间的流血争斗,在这一事件中有数人丧生。一位牧师在葬礼上致悼辞,对那些无知的居民宣讲教育的重要性时,引用了基督教《圣经·旧约》《士师记》(]udges)第16章中的一句话:“The Philistines be upon thee,Samson!”(参孙哪,非利士人逮你来了!)这是士师参孙(Samson)的情妇大利拉(D~dilah)趁参孙熟睡之际让人剃除他头上七条发绺后虚情假意对他说的。Philistine的德语对应词Philister立即在德国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他们用它来指缺乏教养的城镇居民。又过了约两个世纪,1869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 - 1888)在其论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Anarchy)第1章中用了从德语PhiLister移译的Philistine 一词来指“投有文化教养的人”或“平庸之辈”。他枉书中这样写遭:‘‘The people who believe most that our greatness and wel-fare are proved by our being very rich. and who most give their lives and thoughts to becoming rich, are just the very people whom we call Philistines."从此以后,Philistine就在英语中广为使用,逐渐变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小写,而且常用作形容词,表示“缺乏教养的”等义。

正如以色列人把与他们为邻的非利士人看作是野蛮好战的民族一样,古雅典人对皮奥夏人(Boeotian)也持类似看法。皮奥夏( Boeotia)乃古希腊一具有独特军事、艺术和政治历史的地区。但雅典人认为皮奥夏人对文学艺术一无所知,像牛一样愚钝。嗣后,Boeotian作为Philistine的近义词进入了英语,表示“没有文化教养的(人)”、“迟钝的(人)"等义,但该词远不如phiListine常用。其吏,诗人品达(Pindar)和传记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等古希腊名人都是出自该地区的。

Klondike:财源

Klondike原指加拿大育空河(Yukon)的一条支流周围的河谷地区。1896年8月此地发现了品位极高的金矿脉,消息传出后,淘金者蜂拥而至,这就是美国历史土第二次淘金热。 Klondike一时也因此成为一个举世瞩目,遭迩闻名的地方。尽管淘金热在今天业已成为历史,但Klondike 一词却从此载人史册。现在它仍时而出现在英美报刊上,但它已从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意指“财源”或“贵重的矿藏”。

jackanapes:自大而鲁莽的人,淘气孩子

该词古义为“猿”或“猴”,原系萨福克( Suffolk)第一公爵William de la Pole(1396 - 1450)的绰号。15世纪时Jack一词在英格兰常用以指“养驯的公猿”,和ape(猿)一词连用,类似于jackass(公驴)。这位公爵的盾形纹章(coat of arms)上有用来驯猿的坠子及链条的图案。因此,1450年当他教其政敌以叛逆罪处死之后,他先是被戏称为the Ape-clogge(猿坠),继而又得了Jacknapes(亦作Jack Napes)这一绰号,jackanapes 一词即为其变体。该绰号的本义是Jack of the ape,但也有人把其中Napes与Naples相联系,把jackanapes解释为monkey imported from Naples(从那不勒斯进口的猿)。到了16世纪jackanapes由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表示“猿”或“猴”,最后又被用以喻指“自大而鲁莽的人”或“淘气孩子”,但该词如今已用得不多。

hansom:双轮双座马车   

该词与意为“美观的”的handsome 一词没有什么联系。它源自英国建筑师Joseph A. Hansom (1803 - 1882)的姓氏。他于1834年醴计了双轮双座马车并获得专利权,它和原先马车不同之处是车座较低,御座高居车后,便于车夫驾御,便于乘客私下谈话和观看景色,比较轻便安全。因此,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伦敦乃至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一种马车。据说,直至1944年这种马车在伦敦才最后消失,但今天在纽约中央公园附近仍时而可以见到一些,专供游容租用。hansom原作Hansom cab,以后略去cab,HanSom的首字母也因普通名词化而变为小写。

  

digest:摘要,文摘,消化   

公元6世纪东罗乌帝国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下令将罗马法学家学说的摘要汇编出版,全书共50卷,这就是英语所称Pandects。该书又名Digest,汉语译为《学说汇纂》或《法学汇编》。digest 一词源自拉丁语digesta‘a collection of writings’(汇编),最初原仅用以特指该书,以后逐渐由专有名词转变为普通名词,泛指“摘要”、“文摘”或“汇编”。digest 的词源还可以往前追溯到拉丁语动词digerere‘to dissolve,separate’(分解,分离),因此digesr也被用作动词,表示“消化”。

  

diesel:柴油机   

这是又一个源于人名的词。德国热机工程师Rudolf Diesel (1858 - 1913)经10余年反复试验。于l896年试制成功以其姓氏命名的压力点火内燃机,即柴油机,英语称Diesel engine。这是19世纪末最重要的一项机械发明。嗣后,Diesel逐渐普通名词化,首字母由大写变为小写。diesel除了指“柴油机”,也指“内燃机车”,还可用作形容词,如diesel fuel/oil(柴油)。

cynic:愤世嫉俗者,好挑剔挖苦的人   

公元前4世纪希腊有一个哲学学派叫犬懦学派,希腊文作Kunikos,意思是snarlers(嗥叫的狗)。该派名称为何会与犬相联系呢?据有关资料记载,得名来由有二:一、其创始人苏榕拉底的门徒安提西尼(Antisthenes)在雅典城外一个以Cynosarges(白犬)为名的体育馆中讲学;二、此派中人生活刻苦,不修边幅,举止粗鲁,故人们讥之为kuon(犬)。犬懦学派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认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提倡克已自制,独善其身而无所求,鄙视金钱和享受,认为这就是美德。他们所抱的这种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态度反映了城邦贫民和被剥夺了部分权利的自由民对大奴隶主骄奢淫侈生活的消极反抗。英语cynic一词正是源于希腊语Kunikos,由拉丁语cynicus演变而来的,在16世纪原指“犬儒学派哲学家”,以后由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意指“愤世嫉俗者”、“玩世不恭的人”、“好挑剔挖苦的人”、“怀疑人之真诚或善意的人”等。

atlas:地图册   

在希腊神话中,Atlas是泰坦神族(Titans)巨神之一,因为反抗主神宙斯(Zeus)而被罚站在金苹果园(Hesperides)附近,以双肩顶天。据说位于北非的阿特拉斯山脉(the Atlas Mountains)就是因这一传说而得名的。16世纪佛兰芒地图学家墨卡托(G. Mercaror,1512 - 1594)采用了Atlas擎天图作为一本名为Atlas的地图册的卷首插图(frontispiece),该地图册在他逝世后一年即1595年正式出版。据说这在16世纪曾经风靡一时,凡地图册几乎都在书名页上印上这幅图,尔后它又频频出现在学校地理教科书的封面上。久而久之,atlas便由专有名词演变为普通名词,并被赋予了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词义:“地图册”。

adonis:美少年,美男子

英语里有不少词出自希腊罗马神话,adonis就是其中之一。在希腊神话中Adonis(译作“阿多尼斯”)是个美少年,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特(Aphrodite)的情人。战神阿瑞斯(Ares)因为迷恋阿佛洛狄特而十分嫉恨Adonis,总是想方设法要把他害死。Adonis虽有爱神保护,多次化险为夷,但最终还是在一次狩猎中被战神化作的野猪所害。Adonis死后,爱神抚尸大哭,痛不欲生,流在地上的血化为玫瑰花(一说化为银莲花,一说化为风信子)。主神宙斯( Zeus)深受感动,特准Adonis每年复活六个月,与爱神团聚。Adonis 一词现已由专有名词转为普通名词,常作“美男子”的同义词用,首字母亦由大写变为小写。

champagne:香槟酒

你也许爱喝香槟酒吧?可它并不是一种香的水果——槟子酿成的酒,而是由一个地名而得名的,“香槟”是这个地名的译名。

法国东北部有一个省,名叫Champagne,盛产一种起泡的白葡萄酒,颜色为浅橙黄色或浅灰褐色。后来,凡此地产的这种酒,或外地仿造的这种酒,都称做champagne,即“香槟”,地名变成了普通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再大写。

中国的“茅台”、“汾酒”、“绍酒”等也是以地名作酒名的。

现代英语中,有人还把champagne简化为cham。

xerox:静电复印机;复印件;复印

这是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的又一例。美国物理学家卡尔森(Chester F. Carlson, 1906-1968)于1938年发明了静电复印术,1940年取得了专利。此后四年中他一直试图说服别人购买并继续发展他的发明,但未能成功,先后被20多家公司拒绝。

1947年哈罗伊德(Haloid)公司取得静电复印术的商业权利,“静电复印术”在英语中作xerography,它源于希腊词xēròs 'dry'(干燥)。基于xerography产生的Xerox在1952年注册为商标。1958年该公司制出了第一台公文复印机,并在此后大批生产。1961年该公司易名为Xerox公司,汉译常作“施乐公司”。

卡尔森由于有专利使用权并在该公司拥有股份而成为百万富翁。由于Xerox这一商标名在西方国家流传甚广,今天它除了指商标外,更多地用以泛指“静电复印机”,或指“静电复制品”,甚至还常常用作动词,表示“用静电复印术复制”,当然其首字母也随之由大写变为小写。

Walkman:随身听

1979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首次生产一种多功能立体声盒式录放机,它配有一副小耳机,只需用一个小电池即可启动,可以边走(walking)边用,也可以边骑自行车边用,也可在公交车上使用,不会打扰周围的人。因为它具有可随身携带,又可边走边用这一特点,故以Walkman为牌名。这一产品推出不久即在西方市场成为热销商品。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街上,在公交车和火车上,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Walkman牌的小型录放机随处可见。牌名Walkman被使用得如此之广,最后它像Hoover(真空吸尘器)一样也逐渐转化为属名,用以泛指“随身听”。许多辞书已把它作为普通名词收录进去。它有两种复数形式,既可作Walkmans,亦可作Walkmen。然而,至今有人仍然坚持用personal stereo来表示Walkman牌以外的同类产品。

vandalism:故意毁坏文物的行为;破坏他人财物的行为

公元455年,日耳曼民族一个叫Vandal的部族(汉译常作“汪达尔人”)在国王根塞里克(Genseric)率领下,以8万人之众轻易地攻占了罗马城。他们入城后大肆劫掠,毁坏了罗马的大量文物和文化艺术珍品。Vandal这一名称在词源上原来含有wanderer(漫游者)之意。公元4-5世纪时,在入侵罗马之前,这一部族曾先后在高卢、西班牙、北非等地定居并建立王国。

他们在罗马大肆摧残文化艺术的行为使后人往往将此同Vandal一词相联系。18世纪末法国一位名叫Henri Gregoire的主教根据Vandal创造了vandalisme一词来表示此一破坏行为。英语vandalism即由此而来,现在除用以指“故意毁坏文物的行为”,一般多指“破坏他人财物的行为”,vandal也由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喻指“故意毁坏文物者”或“破坏他人财物者”。从vandal派生的动词vandalize则表示“肆意破坏”。

tarmac:柏油碎石路面

19世纪前期苏格兰工程师 John. L.MacAdam 发明了碎石铺路法,一个出版其姓氏,表示“碎石路面”的词 macadam 便应运而生,随后又由此派生出 macadamize (用碎石铺路)一词。到了20世纪初,又有许多人不停地在想办法改进路面。1901年诺丁汉郡一位名叫胡利的乡村巡视员发现德比郡德比镇一家铁厂附近有段公路尽管交通繁忙,但路面却平整坚硬。他一打听方知原来曾有一架马车在此撒下一桶柏油,后因无法收拾便拉来炉渣,掺在一起抹平了事。胡利受此启发,翌年春制成用柏油和煤渣等掺合的铺路材料,并取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此后不久又成立了一家联合公司,专门生产此种铺路材料,以Tarmac 作为商标名。Tarmac系由tar (柏油)与 macadam (碎石路面)二词缩合而成。1905年该公司改称Tarmac 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曾受命于英国政府为大型机场修筑道路。tarmac 现在已经不再是商标名,它已经转化为普通名词,指“(铺路用的)柏油碎石混合料”或“柏油碎石路面”。

tabloid:通俗小报

1884年英国化学家Henry Wellcome 爵士研制了一种由数种药合成的新片剂,取名Tabloid,Burroughs Wellcome 制药公司把它作为商标名注了册。Tabloid 系由 tablet(药片)和后缀 -oid (形状像...的东西)拼缀而成。由于这种片剂是由该公司原先生产的数种药压缩而成的,所以 Tabloid 以后被赋予“浓缩物”之义,并且逐渐通用起来。到了19世纪90年代,Tabloid 已开始由商标名逐渐变为普通名词,用以指片剂或版面比一般报纸小一半,内容浓缩,配有插图的通俗小报。1902年《威斯敏斯特报》(Westminster Gazette)刊行了一种通俗小报,就取名为 Tabloid ,B.W. 公司为此向法院提出侵权诉讼,法院认为,这一商村名的专用权只有在它被用于药片时才受到保护。《威斯敏斯特报》获得胜诉之后,Tabloid 一词越来越广泛地被用来指“图片多文字少的通俗小报”,首字母也由大写变为小写,最后取代了早先用的“药片”一义。

yahoo:野蛮人;粗汉

英国作家、讽刺文学大师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最著名的作品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 1726)。该小说共分四卷,以格列佛船长的口吻叙述周游四国的情景。第四卷把格列佛带到贤马国,统治者是文明的、有理智和人性的马群,这里的马叫做Houyhnhnm(可音译为“胡乙姆”或意译为“贤马”)。在这个岛上生活的另一种族是人形动物Yahoo(可音译为“牙呼”),他们被Houyhnhnm用来做仆役。虽然Yahoo长得和人一模一样,但他们丑陋、贪婪、忌妒、野蛮、凶残,从外表到内心都令人憎恶,可以说是罪恶的化身。

斯威夫特这部讽刺小说乃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因此他书中所自创的Yahoo一词常被世人传用,久而久之变成了一个喻指“野蛮人”、“粗汉”、“不文明的人”或“蠢货”的普通名词。美国名记者Steward Alsop曾在其所写的The Center (1968)一书中将歇斯底里的美国反共参议员麦卡锡(Joseph McCarthy, 1908-1957)比作Yahoo(粗野的政客)。

美国英语中有一个表示高兴、兴奋的感叹词也拼作yahoo,和上述yahoo不是同源词。另外,著名专业搜索网站Yahoo(雅虎)的名称也与此没有什么联系,它是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之首字母缩略。

abigail:侍女,女仆

abigail 侍女,女仆

贵妇人的贴身使女在英语中有时用abigail一词来表示。该词源于希伯来语 abigayil,含有source of joy 或 father is rejoicing 之意。基督教《圣经》故事中有个人物叫Abigail, 她因为丈夫拿八(Nabal)拒绝支持大卫(David)而深表歉意,多次谦称自己为大卫的“侍女”,拿八死后被大卫纳为妻室之一。

《圣经》钦定英译本出版后不久,英国戏剧家鲍蒙特和弗莱彻(Beaymont & Fltcher)合写的剧本《傲慢的夫人》(The Scornful Lady, 1616)中的女仆也叫Abigail。此后许多作家,如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菲尔丁(Henry Fielding)、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斯摩莱特(Tobias Smollett)等都曾用该词作使女或者女仆的名字。英国女王安妮(Anne)身边有一位臭名昭著的女侍臣也叫Abigail,全名叫Abigail Hill。反复而广泛的使用,使 Abigail 最终又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成为“侍女”或“女仆”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