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wing-room(客厅):女宾退出饭厅后待的地方
从前小学生学习英文的时候,学到drawing-room这个词,大概都会觉得奇怪:drawing是绘画,drawing-room该是绘画室,为什么却是“客厅”呢?莫非英国人喜欢在客厅里绘画?
其实drawing这里不是指绘画,而是withdrawing(退出)的缩写。古时英国人宴客之后,女主人会和所有女客人一起退出饭厅(dining-room),让留在饭厅里的男人可以痛痛快快抽烟喝酒,或者说些很可能“妇女不宜”的话。妇女“退出”之后坐下来闲聊的地方,当然就是withdrawing-room了,后来缩写为drawing-room,其实就是客厅。
今天,男女平等呼声响亮,drawing-room这个词在“性别歧视”指责之下是日渐式微了。在英国,不少人已经把drawing-room改称为sitting-room;在美国,客厅一般叫做living-room。
drawing-room:n.客厅,休息室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drawing-room 词源,drawing-room 含义。
canter(慢跑):英国基督教教圣地坎特伯雷
canter 是骑马时中介乎小跑(trot)与 gallop(疾驰)之间的步法,一般译为“慢跑” 。 该词由 Canterbury gallop 或 Canterbury trot/pace 一语缩略而来。Canterbury(坎特伯雷)是英国的基督教圣地。公元597年,传教士奥古斯丁受教皇委派,从罗马赴英国传教。他在40名修士的伴随下,来到作为撒克逊人肯特王国的坎特伯雷。当时的肯特国王是个异教徒,但王后原是法兰克公主,信仰基督教。在王后的帮助下,奥古斯丁在这里站稳了脚跟,成为第一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并把基督教传播到整个英格兰。因此,在英格兰,坎特伯雷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基督教信仰的摇篮。
16世纪中期,宗教改革的浪潮席卷欧洲。英国教会也向天主教开火,断绝了与罗马教廷的一切关系,改称英国国教,又叫圣公会。它的首任主教就是坎特伯雷大主教。英王的加冕礼就由他主持。这位大主教还拥有管辖29个主教区的权力。这样,作为大主教驻地,坎特伯雷就成了英国的宗教首都。
公元1170年,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Thomas Becket)因为与英国国王亨利二世不和而被国王的四位骑士杀死。半世纪后,英国国王亨利三世为贝克特平反,特意在坎特伯雷大教堂为贝克特修建了一座华丽的圣堂。后来的朝圣者前往坎特伯雷朝拜贝克特的圣堂,在接近圣地时都会放慢速度,让坐骑慢跑。后人就把骑马时的这种步法叫做Canterbury gallop /trot/pace,后来被缩略为Canterbury,到了18世纪又进一步缩略为canter。
canter: ['kæntə] n.(马)慢跑,流浪汉vt.使慢跑vi.慢跑
broom:扫帚
早先英国家庭妇女用来扫地的并非我们今天称之为broom的扫帚,而是叫做besom的扫帚,其实那只是一束带树叶的细枝。当时broom原指“金雀花”,一种枝细叶小花黄的植物。由于扫帚常常用broom的枝叶做成,所以到了大约1000年扫帚逐渐改称为broom,不过besom 一词也一直使用到19世纪以后才渐渐地步了下来。昔日有一种迷信,broom横放在门上可以驱挡妖巫,虽然妖巫能乘broom飞行,但她得先把横置于门上的broom里的细枝或麦秆之类的东西一一数清方能开门人内。
bikini:两段式女游泳衣
1947年bikini这种两段式女游泳衣首次在法国假日游憩胜地里维埃拉( Riviera)海滨出现时,曾经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最初法国人将它取名le minimum,随后又有人改称之为bikini。bikini 一词始见于《世界报图文版》( Le.Monde Illustre)当年8月号第1期上。翌年,英语便将该词直接借用了过来。 bikini得名于西太平洋马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 一个珊瑚岛岛名。1946年美国在该岛进行了一系列原子弹试验。取名者之所以将这种两段式女游泳衣同该岛岛名加以联系很可能是因为认为,身着该式游泳衣的身段苗条的青年女子可能引起异性的感情冲动力足以与Bikini岛上的原子爆炸力相比拟。在这个意义上bikini可以说是联想的产物。 1964年又出现了上裸游泳衣,人们仿bikini造出了monokinl 一词来表示,随后产生的trikini(三点式女泳装),nokini(“裸体”的代称)等司都是按类比法构成的。显然,名称的创造者有意无意地将bikini错误地分解为bi-和-kini两部分,仿佛bi-就是意为“二”的前缀。
Yankee:美国佬
Yankee一词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关于它的由来,说法不下二十种。
有人认为,Yankee来源于印第安人对English一词的读音Jengees或Yengees。也有人认为,Yankee出自一个意为“精明”的苏格兰词,因为直到今天,一个精明厉害的商人还往往被人叫做a Yankee trader。但是大多数人认为Yankee起源于荷兰。
17世纪时,荷兰人成为英国人进行殖民地扩张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英国人把制作和出售乳酪的荷兰人按荷兰语蔑称为Jan Kees,相当于英语John Cheese(乳酪约翰),或把他们叫做Janke(Jan的指小形式),相当于英语Little John(小约翰),同样带有贬抑的含义。后来Jan Kees或Janke又移用作荷兰海员或海盗的诨名,并逐渐讹变为Yankee。
随着荷兰的向外扩张,许多荷兰人来到了美洲。他们主要集中于现在的纽约州一带(最初的纽约州叫新荷兰,纽约市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末英国兼并后才得名纽约),而英国早期移民则多定居于现在的美国东北沿海各州即新英格兰地区。荷兰移民多半是种地的好手,他们很瞧不起不擅长务农的新英格兰移民,于是把自己的外号转送给了他们,称他们为Yankee。对新英格兰移民素以Brother Jonathan(乔纳森兄弟)相称的英国士兵,把这一绰号接了过来,改称他们为Yankee。南方移民觉得新英格兰移民过于精明,也以Yankee称之。而新英格兰人却将此视为对他们的一种赞誉,引以为荣地接受了。因此,到了18世纪中期Yankee便成了新英格兰人的绰号。
在法英七年战争(the French and Indian War, 1754-1760)期间,据说英军统帅Amherst勋爵手下一个军医Shucksberg(一说Shuckburgh)于1755年特意谱写了一首名为Yankee Doodle(扬基歌)的歌曲,取笑粗里粗气、衣冠不整的新英格兰士兵。
1775年4月的一天,英国陆军上校Hugh Percy带着军队在Yankee Doodle的乐曲声中从波士顿城开赴康科德(Concord)去搜查殖民地人民收藏的枪支,结果被农民组成的殖民地军队打得大败。殖民地军队自豪地踏着Yankee Doodle的乐声开进了波士顿。与此同时在附近的列克星顿(Lexington)殖民地军队也打了一场胜仗,这两场仗史称列克星顿-康科德之战,它们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此后,有人把Yankee Doodle的歌词作了修改,使之成为美国最著名的一首进行曲。正是这首歌使Yankee一词得以进一步推广,并在美国广泛流行。
独立战争胜利结束后,Yankee一时成了美国剧场里最受人喜爱的人物,他总是以纯朴老实、精明强干而富于幽默感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
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在战争时期,南方军士兵把北方军士兵叫做Yankee(北方佬),偶尔也叫doodle(笨蛋)。Yankee Doodle被当作一首亲联邦歌曲,在亚拉巴马州的莫比尔(Mobile)和南部邦联的其他地方这首歌都遭到禁止。Yankee一词再度成为对北方人的一个蔑称,一直到今天美国南部许多地方仍在这样沿用。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Yankee的词义扩大了一些,美国兵被称作Yankee或简称Yank。1917年美国兵都唱起了流行歌曲作家George M. Cohan谱写的“在那里”(Over there)这首歌,歌中唱道:“Over there, over there, the Yanks are coming ...”(在那里,在那里,美国兵来了……)从那时候起,Yank和Yankee就成了欧洲人对美国兵或美国公民的通俗称呼,有时也作为山姆大叔或美国的代称。在拉丁美洲Yankee拼作Yanqui。20世纪50年代,拉丁美洲人民发出了Yanqui go home(美国佬滚回老家去)的吼声,对美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可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从以上所述,可见Yankee或Yank自问世以来其含义常因历史情况而发生变化,时而扬升,时而贬降,且贬多于褒。
tarmac:柏油碎石路面
19世纪前期苏格兰工程师 John. L.MacAdam 发明了碎石铺路法,一个出版其姓氏,表示“碎石路面”的词 macadam 便应运而生,随后又由此派生出 macadamize (用碎石铺路)一词。到了20世纪初,又有许多人不停地在想办法改进路面。1901年诺丁汉郡一位名叫胡利的乡村巡视员发现德比郡德比镇一家铁厂附近有段公路尽管交通繁忙,但路面却平整坚硬。他一打听方知原来曾有一架马车在此撒下一桶柏油,后因无法收拾便拉来炉渣,掺在一起抹平了事。胡利受此启发,翌年春制成用柏油和煤渣等掺合的铺路材料,并取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此后不久又成立了一家联合公司,专门生产此种铺路材料,以Tarmac 作为商标名。Tarmac系由tar (柏油)与 macadam (碎石路面)二词缩合而成。1905年该公司改称Tarmac 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曾受命于英国政府为大型机场修筑道路。tarmac 现在已经不再是商标名,它已经转化为普通名词,指“(铺路用的)柏油碎石混合料”或“柏油碎石路面”。
ambergris:龙涎香
ambergris 龙涎香
在拉丁美洲的巴哈马群岛、澳洲、新西兰等处的海岸时而可以发现一种灰色或黑色的蜡状芳香物质漂浮于海面。这是抹香鲸(sperm whale)肠道的分泌物,在西方人们常用它来制作名贵香料。法国人起初根据阿拉伯名称anbar将该物质叫做ambre,以后又用ambre-词来指“琥珀",这样-来就造成了名称上的混乱,最后法国人改称前者为ambre gris,后者为ambre Jaune,以示区别,它们分别相当于英语gray amber和yellow amber。ambre进入英语后作amber,仍指“琥珀”,amber gris进入英语后则连写成ambergris,意义不变,汉语作“龙涎香”。
ambulance:救护车
ambulance 救护车,救护船,救护飞机
19世纪借自法语,原指“野战医院",其实就是一种随军队行动,尽快为伤员提供急救的流动医院。早在l7世纪中期,这种医院叫做hopital ambulatoire,18世纪中期改称hopital ambulant,相当于英语walking/mobile hospital,到了18世纪末才称作ambulance。在拿破仑发动的对欧战争中,他手下有-位随军外科大夫Dominique Jean Larry(1766—1842)曾设计了一种名曰ambulance volante(相当于英语flying traveler)、用于急救的快速运载工具。随后,英国军队也采用了类似的伤员救护工具,于是英语中出现了ambulance cart和ambulance cargo等说法,最后人们进而将它们缩约为ambulance,用以表示“救护车”。今天,该词还可指“救护船”和“救护飞机”。从词根来看,ambulance系源于拉丁语动词ambulare ‘walk'(走动)。另有两个英语单词perambulator和amble,亦源出于此。
zipper:拉链
“拉链”在英语中通称zipper,在美国英语中尤为常用。从构词上来看,zipper系zip加后缀-er而成(按词缀法规则,辅音字母p须双写),其中zip原为拟声词,模拟的是子弹的尖啸声或布匹的撕裂声,它始见于1875年左右。1893年美国芝加哥人Whitcomb Judson(一说Whitman L. Judson)发明拉链时,并不以zipper命名,而是称之为clasp locker。1913年Gideon Sundback对拉链作了改进,并改称hookless slide fastener。
1913年(一说1915年),古德里奇公司(B. F. Goodrich Company)一位决策人观看该公司生产的长统靴,试了试靴上的拉链,觉得拉开闭合十分便当,高兴地说了一句“Zip'er up!”zipper一词就这样问世了。起初,zipper只是作为该公司出产的长统靴和套鞋的注册商标而驰名,首字母总是大写。天长日久,zipper就渐渐地取代了slide fastener,并且跻身于英语词汇之列。尽管在英国英语中拉链亦有zip和zip-fastener之称,然而由于zipper较为顺口悦耳,终于在竞争中占了上风。
hamburger:汉堡包
这是一种肉夹碎牛肉饼或乳酪等的圆面包。大多数权威认为该快速食品是以其发源地德国港口城市汉堡(Hamburg)命名,在19世纪中期的第一次德国移民浪潮中传到美国。1836年,在美国人的菜单上出现了一道以Hamburg steak命名的菜,按字面义是“汉堡牛排”,其实是“碎牛肉饼”,到了1889年Hamburg Steak改称Hamburger Steak,到了1908年被进而缩略为Hamburger。19世纪英国营养学家J.H.Salisbury对汉堡牛排赞扬备至,他劝人们一天至少吃上三次,汉堡牛排因此曾获得一个别称:Salisbury steak。到了1912年许多人都喜欢在面包里夹上汉堡牛排,于是Hamburger一词除了指“汉堡牛排”外又多了一层意义:“夹汉堡牛排的面包”,即我们现在通称的“汉堡包”。此后hamburger也被用以指“(用来做汉堡包的)绞碎的牛肉”。二战期间美国肉类的匮乏使hamburger身价倍增,并进而取代了hot dog(热狗),从此以后hamburger成了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快餐食品。出售hamburger的食品店、售货店以及售货摊在美国几乎随处可见,并且出现了花样繁多的夹心面包,诸如cheeseburger, fishburger, nutburger, beefburger, portburger, shrimpburger等。在这些以-burger结尾的复合词中,词根通常表示所夹之物的名称,而-burger则作为一个后缀,表示各种类似于hamburger的夹心面包。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美国纽约州西部有个地方叫汉堡镇(Hamburg),hamburger这种快餐是于1885年夏天在这个小镇上发明的,故得此名。
Greenwich:格林尼治
格林尼治(Greenwich,又译为“格林威治”)在英语中是由green(绿色)和wich(住宅)组成,意为“绿色的住宅、绿色的村庄”。对英国地名进行研究会发现,在英语地名中凡是-wich,-wick,-wike,-ick和-ich等地名积极构词成分都来源于古英语词wic,意为“住宅”;而对英国地名读音研究发现,多数与wich,wick构词成分组成的地名在近代英语中“w”都不发音,为此Keswick译为“凯西克”、Winwick译为“威尼克”、Greenwich译为“格林尼治”、Horwich译为“霍里奇”、Harwich译为“哈里奇”、Woolwich译为“伍利奇”。
由于伦敦上空的烟雾和灯光污染严重,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于1948年不得不搬至英格兰东南部东萨塞克斯郡赫斯特蒙苏,1990年又迁至目前的所在地剑桥,名称仍叫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则变成了一座博物馆,改称为“皇家天文台旧址”,成为了旅游胜地。它以本初子午线的标志所在地,古老的精确时钟和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以及其他辉煌的天文学成就,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在子午馆里,有一条镶嵌在大理石中间的铜线,这就是著名的划分地球经度的本初子午线。铜线两边,分别标注着“东经”和“西经”。到此观光的游客,常常脚踏铜线两侧拍照留念,以示身跨东西两半球。
Greenwich:格陵尼治(字面含义“绿色的村庄”)。
Sandwich:三明治(字面含义“沙村,沙堡”)。
Sundae(圣代冰淇淋):星期天才卖的冰淇淋
19世纪末,在美国的威斯康辛市,一位名叫乔治的冰淇淋店主发明了一种新口味的冰淇淋。他把樱桃糖浆浇在冰淇凌上,并放上一颗糖腌樱桃卖给顾客。一开始,这种混合冰激凌只在星期天有卖,后来人们觉得这种冰激凌非常好吃,需求量越来越大,于是乔治就每天向人们供应这种冰激凌。由于这种冰激凌最初是在星期天售卖的,所以店主就给它取名为Sunday。可星期日是部分基督教派别的安息日,教会认为用这一天作商品名是对神明的亵渎。于是,这种冰淇淋只好改称Sundae,并一直沿用至今。
Sundae:['sʌnde] n.圣代冰淇淋
turkey(火鸡):形如“土耳其鸡”的北美大鸟
15、16世纪的土耳其(Turkey)首都君士坦丁堡是连接欧亚的重要贸易枢纽,很多商人在那里销售来自非洲的商品,其中就包含一种产自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大型鸟类。这种鸟原本叫做“珍珠鸡”(guinea fowl),但在土耳其被商人改称为“土耳其鸡”(Turkey cock)销往英国。后来这种鸟被英国人简称为turkey。当英国人来到美洲大陆殖民时,发现当地也出产一种体型巨大的鸟类,长相与珍珠鸡很像,误以为是珍珠鸡的一种,便也将这种鸟称为turkey。其实,这种鸟与产自非洲的珍珠鸡并非同类,而是北美特有的火鸡,后来成为北美人们感恩节上的常见佳肴。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火鸡被北美殖民者发现后,经由土耳其人走向世界,故被称为turkey。
turkey:['tɜːkɪ] n.火鸡,笨蛋
Turkey:['tɜːkɪ] n.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