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ary(工资):古罗马士兵用来买盐的津贴
英语单词salary(工资)来源于拉丁语salarium,本意是“士兵用来买盐的津贴、军饷”,其中的sal指的就是salt(盐)。为什么salary(工资)原本是“买盐的津贴”呢?原来,古代只有少数地方产盐,而制盐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所以盐特别珍贵,被称为“白色金子”。所以罗马军队中专门为士兵买盐提供津贴,并且是罗马士兵军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们就用salary一词来表示一个人的工资收入。当西方人想表示一个人称职时,会使用习语worth one’s salt(配得上给他的盐)。还有一个跟盐有关的习语,sit above the salt(坐在盐罐上首),表示“上座”,这是因为盐罐是餐桌上的重要器皿,只有贵宾才能紧挨着盐罐坐,所以盐罐上方的座位就是上座。
salt:[sɔlt] n.盐
salary: ['sælərɪ] n.工资,薪水
worth one’s salt:称职
sit above the salt:坐在上座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alary 词源,salary 含义。
Halloween(万圣节前夜):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鬼节)
一说起“万圣节”,很多中国人都会想到南瓜饼、鬼怪面具、小孩挨家挨户讨糖果等场景。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以上活动庆祝的是每年的十月31日晚上的Halloween(万圣节前夕、万圣夜),并非每年11月1日的“万圣节”(AllHallow's Day)。Halloween是“万圣节”(AllHallow's Day)的前夜,但它的庆祝传统并非源自“万圣节”,而是来自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仲夏节、相当于中国的“鬼节”)。
在古代凯尔特人的历法中,每年十月31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严酷冬季开始的一天。古代凯尔特人信奉“德鲁伊”宗教,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活着的人惧怕亡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亡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亡魂吓走。
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后,将萨温节和罗马的两个节日合并。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为 了压制这种古代异教传统,希望人们淡忘萨温节,就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AllHallow's Day),用来纪念殉道圣徒,hallow即圣徒之意。然而,萨温节的传统依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掉。人们虽然在万圣节对基督教圣徒表达敬意,却更喜欢 在万圣节前一夜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庆祝,如做南瓜灯、化妆、小孩子挨家挨户讨糖吃等。只是这个夜晚不再叫做“萨温节”,而是被称为Halloween,是 All-hallow eve的缩写,意思就是“万圣节前夜”,但很多中国人并不明白二者的关系,往往将Halloween和“万圣节”混为一谈。
Halloween:[ˌhæləʊ'iːn] n.万圣节前夜,鬼节
AllHallow's Day:万圣节
Saturday(星期六):罗马神话中的农神萨杜恩
星期六 Saturday 的字面意思是:Saturn's day 或 day of Saturn,意思是“农神节、纪念农神的节日”。
萨杜恩 Saturn 是罗马神话中的农业之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克洛诺斯,罗马神话中的朱庇特(Jupiter)就是他的儿子,后来他的这位儿子造反,推翻了他的统治,成为了新一代的天界霸主、众神之王,于是天文学家将最大的一颗行星冠以其名,这颗最大的行星就是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紧挨着木星,从神明上讲老爹挨在儿子身旁,完全符合逻辑。据说萨杜恩在被朱庇特推翻后逃到了拉丁姆,并教会了那里的人民耕种土地;这就是罗马农业的由来。
每年12月17日古罗马人都要举行农神节(Saturnalia),纵情狂欢,农神节是古罗马的一个大型的祭祀活动,相当于中国的庙会,纪念农神、向农神祈福,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古罗马,农神节可以说是一年中最欢快的节日。在农神节期间,一切工作与商业交易都暂停了,而奴隶也被给与短暂的自由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而一些传统的道德规范也被放宽,人们也可以自由的交换节日礼物。
除此以外,古罗马人还以农神的大名来命名一星期的最后一天,拉丁文作 Saturni dies “Saturn's day”,意即“day of Saturn”,以示对农神的纪念和敬意,英语Saturday(星期六)即由此借译而来,在古英语原作Saeterdaeg。
Saturday:['sætədɪ] n. 星期六
Saturn:['sætən] n. 萨杜恩(农业之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克洛诺斯);土星(太阳系第六行星)
brood:一窝、孵
发音释义:[bruːd] n.一窝v.孵;沉思
词源解释:brood←古英语brod(刚孵出的幼崽)←原始日耳曼语brod(孵)←原始印欧语bhreue(燃烧、发热)
同源词:breed(繁殖)
助记窍门:brood→形似一窝蛋,中间有两个蛋(oo),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挨着墙的蛋(b和d)。
allergy:过敏症
发音释义:['ælədʒɪ] n. 过敏症;反感;厌恶
结构分析:allergy = all(e)(另一个)+ ergy(反应)→另一种反应→不正常反应→过敏症
词源解释:alle←希腊语allos(另一个),ergy←希腊语ergon(活动、活性)
背景知识:1906 年,奥地利儿科医师皮尔凯(Pirquet)发现许多病人在第二次注射由马血清制成的天花疫苗的时候,都产生了严重的病理反应。他首次将这种现象称之为allergy,由希腊语allos(另一个)和ergon(活动、活性)构成,原意为“另一种反应”,我国则译为“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皮尔凯也因此被国际公认为过敏反应之父。
趣味记忆:allergy→谐音“挨了急”→挨着了就会产生急性反应→过敏症
同源词:alias(别名),energy(能量),synergy(协同)
衍生词:allergic(过敏的),allergen(过敏原)
verbatim:一字不差的
来自verb,言语,-itim,副词后缀,逐,挨着,词源同nominatim,litteratim.
February:二月
古罗马每年举行宗教仪式祭祀畜牧神卢佩耳枯斯(Lupercus)以求人畜土地兴旺,这一节日叫做牧神节(Lupercalia)。仪式是在巴勒登丘(the Palatine)的卢佩耳卡尔洞(Lupercal)即牧神洞举行的。祭品规定为雌雄山羊各一只。献祭以后,祭司把祭牲的皮切成皮条,交与站在祭坛旁的两个青年。然后由他们手执皮条绕着巴勒登丘在城里跑上一圈,逢人便抽,已婚妇女很愿挨上一下,因为她们相信能被抽打一下可治不育之症。这种皮条有个特殊名称,拉丁文叫februa,它古有“涤罪工具”(means of purification)之意,由此产生了februarius(净月)。一词。2月的英语名称February即源于此,这是因为该活动于2月举行的缘故。另有一种传说,February得名于Februaria,这是天后朱诺(Juno)作为丰产女神被赋予的名称。February原先有29天,罗马元老院从该月抽了 l天加到以罗马皇帝Augustus Caesar命名的August(八月),使其和以Julius Caesar(恺撒大帝)命名的July(七月)的天数相同。
immediately:中间无间隔地;立刻,马上;紧挨,紧跟;直接地,紧接着地
词根词缀: im-无 + -medi-中间 + -ate形容词词尾 + -ly副词词尾 → 中间无间隔,所以是“立刻,马上;紧挨,紧跟;直接地,紧接着地”
starvation:饥饿,挨饿
来自 starve,使挨饿,饥饿,-ation,名词后缀。
starve:使挨饿,饥饿
来自古英语 steorfan,死去,死掉,字面意思为身体变僵硬,来自 Proto-Germanic*sterban,变僵 硬,来自 PIE*ster,僵的,硬的,固定的,词源同 startle,sterile.后词义弱化为慢慢饿死,再弱 化为使挨饿,饥饿。
verbatim:一字不差的
来自 verb,言语,-itim,副词后缀,逐,挨着,词源同 nominatim,litteratim.
Cascade Range:卡斯凯德山
又作瀑布山或喀斯喀特山,美国西北部的重要山脉之一,由一系列活火山构成。由美国建国初期的著名探险家刘易斯和克拉克命名。他们到达哥伦比亚河后,在这座山周围发现了大量的激流和瀑布(瀑布在英文里可以叫做cascade),因此他们将这座山叫做mountains by the cascades,意思是挨着瀑布的山。后来这座山就被叫做Cascade了。
Java:印尼爪哇岛
java在梵文中意思为迅速,飞快的意思。 是挨着巴厘岛的一座长条条岛,曾经也是印度化的,但现在已伊斯兰化,印尼首都雅加达就在该岛西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