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bunk(废话):以废话议员而出名的美国班康县

英语单词bunk源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的名称。1820年2月25日,在美国第16届国会上,南北双方议员就奴隶制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费力克斯·沃克发表了冗长的讲话,并且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但沃克不肯缩短自己的讲话。他解释说,他这番长篇演讲不是说给大会听的,而是说给他的家乡Buncombe听的(talking to Buncombe),为的是使自己的讲话内容能够发表在Buncombe当地报纸上,以证明自己的勤勉工作。

因此,talking to Buncombe就成了“作空洞冗长的演讲”的代名词,后来该短语被缩写为bunkum,到了20世纪又进一步缩减为bunk,表示“废话”、“空话”。

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伍德沃的人根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

bunk:[bʌŋk] n.空话,废话;床位

bunkum:['bʌŋkəm] n.废话,空话

debunk:[diː'bʌŋk] vt.揭穿;拆穿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unk 词源,bunk 含义。

snob:势利的人,自命不凡者

旧时在牛津、剑桥等英国大学的学生名册中,出身高贵的学生姓名后面标有NOB的宇样,NOB是nobility(高贵的出身,贵族身分)一词的简略形式;而出身平民的普通学生其姓名则被标以s.nob.,这是拉丁语sine nobilitate‘without nobility1’(无高贵出身)的缩略。据认为,英语snob一词可能即由此而来,因此最初含有低贱者或平民之意。长期以来剑桥师生曾一直用该词来指“市民”( townsman),以别于“穿长袍的大学师生”(gownsman)。snob的今义据说是英国小说家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 - 1863)最先使用的。 1847年他出版了著名散文集《势利人脸谱》(Boak of Snobs),这是由45个特写组成的英国社会各阶层势利人的肖像。他把英王乔治四世(George IV,1762 - 1830)也称作snob,因为他以“欧洲第一绅士”自诩,但身上却丝毫没有绅士的特征。经萨克雷这么一用,snob成了一个常用词,现通常多指“势利的人”或“自命不凡的人”。

robot:机器人

1920年捷克小说家、剧作家恰彼克( Karel Capek,1890 - 1935)写了部科学幻想剧R.U.R.即Rossum's Universal Robots(罗索姆万能机器人)。 1923年该剧在伦敦上演,曾经轰动一时。作家首次在剧中使用robot 一词来指能给人干活的“机器人”。该词是他根据意为“工作”或“苦工”的捷克语单词robota创造出来的。没过多久它就在大西洋两岸流行起来。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robot不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英语常用词,而且还成了一个国际通用词。

police:警察

关于这一常用词的身世,令天恐怕很少人会去探究。它源出希腊语poiis(城市),通过拉丁词politia(政策,政府)和中古法语词police于16世纪进入英语。最初词的重音落在第一个音节上,原始词义为“国家政策”(staie policy)。1750年左右,法国建立_第一支现代化的警察部队,这时police已含有“执法”(law enforcement)之意。其实这可以说足吐界上最早的警察部队,也是当代各国警察部队的原型。1828年英国通过有争议的“大都市治安洼”(Metropolitan policc act),提出该治安法的主要是英国内政大臣Robert Peel爵士(1788 - 1850)。翌年,他组建了伦敦警察部队。从此以后,police 一词转义为“警察”,并开始在莫国广为使用。Robert的昵称是Bobby,因此英国人至今在口语中仍然爱用bobby 一词作为警察的代称。英国英语中还有一个表示“警察”的俚语用词peeler则是出自这位内政大臣的姓氏,peel加表人后缀-er构成的。早在1818年Robert Peel任爱尔兰首席秘书时,就在那里建立了一支爱尔兰保安队(the IrishConstabuluy),队员被称为peeler。待到1829年伦敦警察部队组建起来以后,peeler在俚语中也被用以泛指“警察”了,但如今州得很少。至于原义为“马厩总管”的constable 一词恐怕也是在1829年以后才被赋予“警察”这一新义的。可见,英国英语中表示“警察”的policeman,bobby,peeler,constable四个阐同Robert Peel或多或少均有关系。

leeway:余地,余裕

原为航海术语。船只在航行时往往受风的影响而偏离航线,向下风方向(leeward)漂移,此所谓偏航,造成的偏差就称leeway,汉语作“风压差”或“风压角”。假若船只逆巨浪行驶,或者船的龙骨( keel)不够长,不够深,驾驭不了水势,承受不住狂风,风压差就会很大,船只就可能很危险。即使不危险,偏航及由此产生的风压差也绝非行船者所想望的。然而,当leeway 一词像别的术语一样被用作普通词语时,它却转义为“余地”或“余裕”。例如:We need some leeway if we are to act effectively.(若要使行动获得成效的话,我们就得有一些周转的余地。)再如:He has an hour's leeway to catch the train.(他有1小时的富余时间赶火车。)leeway摇身一变似乎成了人们希望得到的,受人欢迎的,像breathing space(喘息的机会,考虑的时间)一样的东西。人们并不反对把术语通俗化,即将术语用作普通词语。可是,假若两者意义如此惊人地不同,就不免招人非议了。不管反对与否,leeway作为一个常用词如今已完全确立了它在英语中的地位。

grenade:手榴弹   

古罗马人把热带水果石榴称作pomum granatum,字面义为“多籽果”(seedy apple),古法语作pome grenate,英语名称pomegranate就是借自法语的。以后法语pome grenate简缩为grenate,受西班牙语对应词granada的影响,grenate又演变为grenade,英语把grenade吸收了过来,因此pomegranate和grenade一度是同义词,同指“石榴”。16世纪末,一种小型弹,即手榴弹问世了,因它形似石榴,故也称grenade。该词获得新义后,便和pomegra nate丹道扬镰,其原义渐渐丧失,而pomegranate则仍指“石榴”。到了17世纪,从grenade衍生出了grenadier(掷弹手)一词,1661年又出现了复合词hand grenade,进一步说明grenade是手投的。然而,只是在250多年后,即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手榴弹被大量用于堑壕战时,grenade才成了一个常用词。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匪徒曾把grenade叫做pineapple(菠萝),而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用的一端扁平另一端有柄的grenade则被称为potato masher,因为它的形状颇似熟洋芋捣烂器。

  

focus:焦点,中心

这个常用词原本是拉丁文,借用时完全保留了原来的拼写形式,在拉丁语中作“壁炉”或“壁炉边”解。古罗马耐代壁炉边即focus被认为是家庭生活的中心。拉丁语族一些语言中表示“火”的词,如法语feu,西班牙语fuego+意大利语fuoco等,均源自focus 一词。focus的现代词义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 - 1630)在1604年首先使用的。他用它表示。焦点”。以后该词在英语里还被用来表示“焦距”,也喻指“(注意、活动、兴趣等的)中心”,除了用作名词,也可用作动词,表示“聚焦”、“集中”等义。

digit:数字(0到9中的任何一个数字),位数   

源自意为“手指”或“脚趾”的拉丁语digitus,故其原义也是“手指”或“脚趾”。digit之所以也用以指0到9中的任何一个数字是因为亘古及今许多人都有弯着手指计算数目的习惯。英语惯用短语can be counted on the finger和对应的汉语成语“屈指可数”恰恰反映了人的这一普遍习惯。实际上我们的十进制正是基于这一习惯产生的。Digit一词现在还常用“表示“位数”。digit的形容词形式digital在科技用语中还是个常用词呢。

condone:宽恕,宽容

源自拉丁语condonare‘forgive’(宽恕)。condonare原系法律用语,所表示之“宽恕”是指夫妻一方对于另一方的不贞行为以对方不再重犯为条件的宽恕,故condone亦用于此义。以后词义扩大,亦可泛指一般的“宽恕”或“宽容”。ccndonare由前缀con- ‘altogether’和donare ‘give,pardon’(给予,原谅)两部分合成。英语有两个常用词donor(捐赠者,赠与者)和donation(捐赠,捐献)也源于donare这一拉丁词。

capital:首都,资本

英语中有为数不少的词,其终极词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拉丁语caput(头),capital即为其中之一。它来自caput的派生词capitalis‘of the head’,因此最初也表示“头的”。英国诗人弥尔顿(John Miiton,1608 - 1674)在长诗《失乐园》中写了(Serpent’s)capital bruise(头部的伤痕)这样的字句,其中capital 一词即含此义。capital的几个常用词义均与“头”有联系。旧时一个人犯了capital crime(死罪)被判以capital sentence(死刑)或被处以capital punishment(极刑)不是被砍头就是被绞死。capital letter(大写字母)一般多位于句首和词首。capital还用以指“首都”、“首府”,该用法出自弥尔顿笔下,始见于《失乐园》。capital用以指“资本”则始于用牛的头数计算财富的时代,但这一用法直至18世纪才通用起来。除了capital,源自拉丁语caput的英语常用词还有cape(海角),captain(队长,船长),decapitate(斩首),chapter(章,回),precipice(悬崖),precipitate(头朝下的)等。

bunk:空话,骗人的鬼话

1820年2月25日美国第16届国会就奴隶制问题,特别是在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如密苏里)建立奴隶制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密苏里要求以奴隶州(实行奴隶制的州)加入联邦。北方议员强烈反对。最后由于南北两方议员争执不休,有人提出一项折衷方案:吸收密苏里为奴隶州,缅因为自由州。

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沃克(Felix Walker费力克斯 )发表了冗长的讲话,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沃克不得已中断讲话并表示歉意。他解释说,他作此长篇发言不是为了讲给大家听,而是为了发表在Buncombe的地方报上。他说,“1 was talking for/to Buncombe.”

就这样,talking for/to Buncombe这一短语成了talking nonsense(发空论)的同义语。尔后该短语被缩略成bunkum,到了20世纪又简化为bunk,用以表示“空话”、“废话”、“骗人的鬼话”等义。实际上,bunk(um)可以说是Buncombe这一地名的变体和缩略。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Henry Ford,1863 - 1947)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William E.Woodward伍德沃的人针对福特写了《骗人的鬼话》(Bunk)一书。他在书中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这或许是人们看到许多社会现象需要予以揭露(they see so much that needs debunking)的缘故吧。

英语另有一个意为“床铺”或“铺位”的bunk是词源截然不同的一个词,该词可能系由bunker(箱)逆构而成。

annoy:使烦恼,使恼怒

在16至17世纪时annoy本是个军事用语,有“骚扰”、“破坏”等义,例如annoy a town,annoy the coast。其词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拉丁短语in odio‘in hatred’,但却是从法语anoier‘to weary,vex’演变而来,今多释义为“使烦恼”或“使恼怒”。法语借用词ennui(厌倦,无聊)和常用词noisome(讨厌的,令人不快的)也都出于此源,后者原先拼作annoysome。

affluent:富裕的

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 K.Galbrath,1908)教授写了一部名为《富裕社会》(The Affluent Society)的著作。该书从历史角度分析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情况,认为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中贫穷已不是多数人,而只是少数人的问题了。此书在1958年问世后,affluent society很快就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当时,家里有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在英国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因此英国社会便被认为是一个奢侈品供应丰富、消费兴旺的富足社会(affluent society)。自此以后,affluent也一跃为英语常用词。

  affluent始见于18世纪中期,它源自拉丁语affluere(ad-‘to’+fluere‘flow’),原含“源源不断地流入”之意。财源不断意味着富裕,故affluent后被引申为“富足的”、“丰富的”等义。

  

address:对…说话,写信给

当你说address someone,你的话是针对某人而发;当你说address a letter,你的信是针对收信者而发。address的这两个基本意义有一个共同点,即“针对…而发”。 address的拉丁词源ad-‘to’+directus‘direct’原来就有此含义,它是14世纪时从法语addresser借用演化过来的,其另一常用词义“住址”是17和18世纪时从第二个词义引申而来。

stark-naked:一丝不挂的,赤裸的  

在中古英语中stark是个常用词,意为“强有力的”,有时也用来加强词义,表示“完全”或“十足”,但stark-naked中的stark与此毫无关系。stark- naked原作start naked,而start则是盎格鲁撤克逊词steort(尾巴,臀部)的讹误,因此srark-naked接字面义是rump/tail naked(光屁股的),一般释义为“一丝不挂的”,“赤裸的”。

bedstead:床架

起初,bedstead并不指“床”本身,而是指床所占据的位置,其中的stead,在古英语中写作stede,意思是“站立的位置”。其实今天的常用词instead,也仍未摆脱“取代其位置”的含义。

tide:潮水,潮流

英语中有句颜语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岁月不待人。)语中的tide 与time意思几乎相同,都指“时间”。其实这是tide 的原始词义,在古英语就已见诸使用,如今已经废弃不用,但仍残留于一些复合词,如 eventide(黄昏),noontide(正午),Yuletide(=Yuletime,圣诞节),Christmastide (=Christmastime,圣诞节期),Eastertide(复活节周),Whitsuntide(=Whitsun,圣灵降临周)等,这些词或属诗歌语言,或为罕用书面语。tide的今义“潮水”始用于14世纪,是从“时间”一义引申的,这是因为潮涨潮落有定时的缘故。嗣后,tide又进而喻指“潮流”或“趋向”。

英语另一常用词tidy究其根源是从tide 一词派生的,由tide加后缀-y构成,故早在13世纪时是timely(及时的,适时的)的意思,直到18世纪才用以表示“整洁的”,“整齐的”,到了19世纪又被赋予“相当大的”或“相当好的”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