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nut(椰子):西班牙神话中可怕的鬼脸
在西班牙及葡萄牙神话中,有一个可怕的妖怪叫做coco,他长着一个南瓜头,面目可 怖。家长们经常用它来吓唬小孩。在口语中,coco表示“鬼脸、骷髅”。当葡萄牙殖民者到达太平洋岛屿时,他们发现岛上有很多椰树,所结果实的底部有三个 凹陷处,看上去像个鬼脸,所以就用coco来命名,将其称为coconut,字面意思就是“鬼脸坚果”。
coconut:['kəʊkənʌt] n.椰子,椰子肉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oconut 词源,coconut 含义。
bikini(比基尼):美国的核武器试爆地点
比基尼(Bikini)原本是太平洋中一个小岛的名称,位于马绍尔群岛。1946年7月,美国在比基尼岛附近进行第一次水下核试验,从而使得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岛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就在原子弹爆炸后18天,一位大胆的法国时装设计师路易斯·里尔德(Louis Reard)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两截式泳衣,由胸罩样式上衣和三角裤组成,用料之少,令世人震惊。在替自己的作品命名时,设计师希望名称既能体现作品的轰动效应,又能体现热带风情。刚在报纸上频频提及的太平洋小岛“比基尼”一名恰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于是,设计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以bikini作为这种两截式泳衣的名称。
bikini:[bɪ'kiːnɪ] n.比基尼,两截式泳衣
bikini:比基尼
Bikini岛原为美国太平洋军事基地,也是美国试验原子弹的地方。后该词形容美女穿两点式泳衣带来的冲击有如原子弹。
New Zealand:新西兰
南部太平洋岛国,即new sea land.
hobo:流动工人,季节工人
这是一个美语用词,意思是“流动工人”或“季节工人”,它不同于tramp,也有别于bum。tramp指四处游荡,靠乞食和杂工度日的流浪汉,而bum指既不爱旅行又不从事劳动,整日喝得醉醺醺的无业游民,hobo则往往暗含喜爱旅行,随季节辗转各地,基本不带什么贬义。
关于hobo的来历,众说不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一种说法是,它源出流浪汉之间一度通用的问候语‘Ho! Beau’。ho乃hi之异体形式,而beau源于法话,土腔常作bo,有guy(伙计)或dandy(花花公子)之意。这似乎是最流行的一种解释。另一种说法认为,hobo系homeward bound Civil Warveterans(南北战争期间返回家园的老兵)头两个词的首部缩
合而成。第三种说法认为,hobo系hoe boy(从事农活的流动人员)二词首部构成的缩合词。 hobo是大约1889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作为一个俚语词首次被收录而进入英语的。
buffalo:水牛,野牛;迷惑,恐吓
源自葡萄牙语bufalo,一般指“水牛”(包括亚洲的和非洲的)。18世纪欧洲殖民者到北美时,把北美野牛( bison)和水牛混同起来,就将北美野牛也称为buffalo。尽管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误称,但buffalo一直作为北美野牛的俗称沿用至今。欧洲人到达美洲时,北美野牛多达六千万头,是平原印第安人经济的主要支柱,以后向西部移动的白人任意屠杀北美野牛为乐,或取用其皮、肉,有的仅为取食其舌。当时有一位猎人William Fredrick Cody因其善捕野牛,将牛肉供应修筑太平洋大铁路的工人,人称Buffalo Bill(野牛比尔)。到1900年前后,北美野牛已趋绝迹。这些野牛虽然体大,但极敏捷,稍遇惊扰即行逃窜。猎人们要捕获它们就得施用诡计,迷惑乃至恐吓它们使其落人圈套,再成群地加以擒杀。据此,buffalo一词常被猎人们用作动词,表示“迷惑”、“恐吓”等义,约在1880年左右即已进入英语,成为英语词汇的一分子。
bikini:两段式女游泳衣
1947年bikini这种两段式女游泳衣首次在法国假日游憩胜地里维埃拉( Riviera)海滨出现时,曾经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最初法国人将它取名le minimum,随后又有人改称之为bikini。bikini 一词始见于《世界报图文版》( Le.Monde Illustre)当年8月号第1期上。翌年,英语便将该词直接借用了过来。 bikini得名于西太平洋马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 一个珊瑚岛岛名。1946年美国在该岛进行了一系列原子弹试验。取名者之所以将这种两段式女游泳衣同该岛岛名加以联系很可能是因为认为,身着该式游泳衣的身段苗条的青年女子可能引起异性的感情冲动力足以与Bikini岛上的原子爆炸力相比拟。在这个意义上bikini可以说是联想的产物。 1964年又出现了上裸游泳衣,人们仿bikini造出了monokinl 一词来表示,随后产生的trikini(三点式女泳装),nokini(“裸体”的代称)等司都是按类比法构成的。显然,名称的创造者有意无意地将bikini错误地分解为bi-和-kini两部分,仿佛bi-就是意为“二”的前缀。
bikini:比基尼泳装
Bikini原为西太平洋马绍尔群岛最北端的比基尼岛,1946年起美国曾在此多次进行核武器试验。1947年,在法国的里维拉海滩推出一种空前暴露的两片、三点式女泳装,其轰动效应不亚于年前比基尼岛上撼天动地的一通爆响,于是好事者便以bikini作为这种服装名。不过,此词单纯解作三点式泳装并不全面,因为它也是西方太太小姐们进行日光浴的时髦着装,并作为新潮健美女装驰名于世;同时bikini也可指“男式超短泳裤”或“超短内裤”。
taboo:禁忌,禁忌语
1777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1728-1779)在南太平洋上探险,来到了汤加群岛。他发现岛上习俗奇特,禁忌甚多,例如某些东西不许随便使用,某些地方和人不可随便接近,某些名字和词语是绝对避讳的。岛上居民统称这种现象为tabu。实际上,在汤加语(Tongan),即被玻利尼西亚语(Polynesian)中,tabu原意为“神圣的”,并不直接表示“禁忌”。此类同宗教迷信或社会习俗有关的tabu并非汤加群岛上的玻利尼西亚人所特有,它也存在于其他一些原始民族的文化中。据说,后来库克在夏威夷正是因为犯了 tabu 而遭到当在人杀害的。tabu 进入了许多语言之中,是一个国际性词语,如法语作 tabu ,德语作Tabu,西班牙语作 tabu,印尼语作 tabu ,汉语有时音译为“塔布”,等等。英语除在人类学中拼为tabu,一般多作 taboo,用以表示“禁忌”或“禁忌语”既作名词用,也可以作动词或形容词用。
Pacific Ocean:太平洋
来自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对太平洋的初步印象,因麦哲伦在进入太平洋时海面比较平静而得名。
Polynesia:波利尼西亚
南太平洋群岛。来自poly-,多,复,聚,-nesia,岛,词源同Indonesia.
taboo:禁忌,避讳
由英国 18 世纪著名航海家库克船长带入英国,来自太平洋小岛某土著语言 ta-bu,神圣的。
taboo:禁忌,避讳
由英国 18 世纪著名航海家库克船长带入英国,来自太平洋小岛某土著语言 ta-bu,神圣的。
tattoo:文身,刺青
由 18 世纪英国著名航海家库克船长引入英国,来自太平洋小岛某土著语言,其原义可能为 在脸上打的标记或以示惩罚的记号,后引申词义文身,刺青。比较《水浒传》。
Cheyenne:夏延
怀俄明州的最大城市。Cheyenne这个词就直接是搬用了以前生活在美国中部大平原上的强大原住民部落——夏延族(Cheyenne Nation)的名字。然而夏延所在地曾经并不是夏延族所控制区的核心区,而是归属于阿拉帕霍部。夏延族和大平原北部的拉科塔部、达科他部等其他部落结成了一个大联盟。生活在怀俄明南部和科罗拉多北部山地的阿拉帕霍部则是夏延部最铁的盟友。美国修筑太平洋联合铁路经过此地,在铁路和河流Crow Creek(现名为苏族河Sioux River)交叉处建立了一座建设指挥中心。虽然阿拉帕霍部和夏延人等原住民很多都对白人有防备,但还是有附近各部落的一些原住民就涌入了这个区域,在指挥中心附近建立了小村落,后来迅速发展为一个小城。由于夏延族是那时最有实力的部族,因此这个小城没被叫做阿拉帕霍,而被叫做了夏延。
Pacific Ocean(太平洋):风平浪静的大洋
太平洋的英文名称Pacific Ocean最早出现于16世纪,它是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叫开的。1519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通过波涛汹涌的麦哲伦海峡后进入了一个新大洋,在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的数月航途中,洋面风平浪静、天气晴朗,没有遇到一次风浪。因此,麦哲伦便称这个大洋为PacificOcean(和平的大洋),中文翻译为“太平洋”。
Pacific:[pə'sɪfɪk]adj. 太平洋的n. 太平洋
Oceania(大洋洲):被大洋环绕的大陆
大洋洲的英文名称是Oceania,意思是“被大洋环绕的陆地”,其中“Ocean”表示“大海”,后缀-ia表示土地。这一名称出现于是1812年,由丹麦地理学家马尔特•布龙(Malte-Brun)杜撰。大洋洲的范围指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三大群岛。
Oceania:[,oʃɪ'ænɪə]n. 大洋洲
Philippines(菲律宾):菲利普王子的土地
菲律宾位于碧波浩瀚的太平洋的西部,由吕宋、棉兰老等7000多个岛屿组成。1521年,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航行到这里,将其命名为圣拉哈鲁群岛。后来因为麦哲伦干涉岛上内争 被当地人民杀死,所以这个名称也就被人们遗忘了。
1543年,西班牙占领整个群岛并移民定居。当时,西班牙殖民者将莱特岛及其附近岛 屿,以西班牙王储即后来的国王菲利普二世(Philippe II)的名字命名为Philippines,意思 就是“菲利普的土地”后来,这个名字扩展到整个群岛,并在1898年菲律宾独立时成为国 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Polynesia(波利尼西亚):有很多岛屿的地方
太平洋群岛Polynesia (波利尼西亚)的名称由一位法国作家Charles de Brosses于1756
年杜撰,由希腊语词根poly-(多)和nes-(岛屿)加地名后缀-ia组成,字面意思就是“有 很多岛屿的地方”。
Fiji:斐济
斐济群岛的主岛名为Viti Levu(维提)。它与这个国家国名Fiji是有关联的。当库克船长与他的船员们造访汤加(另一个太平洋岛国)时,他问汤加土著民他们邻居的岛屿名字叫什么,汤加人用他们的土话将Viti说成了“Fisi”——库克船长一行人将之理解成了“Feejee”,因此斐济其实不应该叫Fiji而应是V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