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gospel(福音):极好的消息

“福音”本是一个基督教的术语,指耶稣的言论及其门徒们传播的教义。在拉丁文中,福音叫做euangelium。其中,eu是“好”的意思,如eugenics(优生学)、eulogize(赞美)、euphemism (委婉的词语);angelium是“消息”的意思,天使angel与其同源。

基督教传入英国后,英国人将拉丁文euangelium意译为古英语单词godspell,其中,god等于good(好),spell表示消息、信息。后来,godspell的拼写逐渐演变成了现代英语中的gospel。

gospel一词现在已经逐渐走出宗教领域,应用于更多场景,用来表示任何主义、信条。

gospel:n.福音,真理,信条adj.福音的,传播福音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gospel 词源,gospel 含义。

window(窗户):古代房屋中的采光通风口

公元4世纪时,罗马人开始把玻璃应用于窗户上。那么,在这之前,房屋的窗户是什么样子的呢?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用纸糊窗户,在古装戏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用手在窗纸上戳一个洞来偷窥的场景。而在古代西方,窗户是什么也不糊的。那时候,人们为了采光和通气,会在屋顶和墙壁上开凿一些细长的缝隙。长是为了多进光线和空气,窄是为了抵御恶劣天气,还可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因此,在北欧语中,人们将这种细长的缝隙称为vindauga,由vind(wind)+auga(eye)构成,字面意思就是“wind eye,风眼”。英语单词window就是由此单词演变而来的。

window:['wɪndəʊ] n.窗户,窗口

bromide(陈词滥调):用作镇静剂的溴化物

在西方,从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溴化物(bromide)尤其是是溴化钾(potassium bromide)常被用作镇静剂,可以作为非处方药直接在药店购买。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看到妇女在情绪激动时掏出一小包溴化钾放到鼻子前嗅闻的场景。直到1975年,由于可能引发慢性中毒,政府才下令禁止随意销售溴化物。

当人们在劝慰情绪激动的人时,往往都会说一些被人反复说过的话,如“别着急,事情总会好起来的”、“做人呢最重要的是要开心”。这种用来劝慰人的陈词滥调就被比作bromide。后来,bromide的比喻含义进一步扩大,不仅用来比喻陈腐的话,还可以用来比喻陈腐、庸俗的人。

1906年,美国著名幽默作家Frank Gelett Burgess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叫做《Are You a Bromide?》(你是一个庸俗的人吗?),使得单词bromide的喻意“庸俗之徒”得以流行。

bromide: ['brəʊmaɪd] n.溴化物,陈词滥调,庸俗陈腐的人

master(大师):学而优则仕的佼佼者

中国人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而英语单词master其实也含有类似的含义。master来自拉丁语magister,表示“首领、领头人、指导者、教授者”。而magister中的magis表示“更多、更大”,所以magister的本意是“学识更多的人,更伟大的人”,也就是“佼佼者”的意思。因为他比别人学识渊博,所以他既能当老师,指导别人做事,又能走上仕途,担任领导职务。可以说master一词同时对应于汉语中的“师”和“主”这两个概念。根据场景不同,可以翻译为大师、硕士、师傅、主人等不同说法。与master同源的单词有magistral、magisterial、magistrate等。

master:['mɑːstə]n.硕士,主人,大师,教师adj.主人的,主要的,熟练的vt.控制,精通,掌握

magistral:['mædʒɪstr(ə)l] adj.教师的,独断的

magisterial:[,mædʒɪ'stɪərɪəl]adj.有权威的,专横的

magistrate:['mædʒɪstrət; -streɪt]n.地方法官,文职官员,治安推事

scene(场面):古希腊剧场中舞台后方的棚屋

古希腊的剧场一般是露天的。剧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中间是一个圆形舞台,是乐队演奏和演员表演的场地。环绕在舞台前方和两侧的是环形的观众席,通常修建有一定坡度的小山坡上。舞台后方是一个棚屋,供演员上台前化妆用,有三个门通往舞台。这个棚屋在希腊语中称为skene,本意是帐篷、小隔间、货摊。人们在棚屋表面绘制图案作为舞台背景。

英语单词scene就来自希腊语skene,表示“舞台上所展现的场面、场景”。而英语单词scenery由scene衍生而来,表示舞台布景。

scene: [siːn] n.场面,场景,景象,戏剧中的一场

scenery: ['siːn(ə)rɪ] n.风景,景色,舞台布景

brand(商标):动物身上的烙印

brand源自古北欧语 brandr,表示“火、火光、燃烧的木头、火炬”等意思。单词brand-new中的brand用的就是其本意,用来形容刚做好的铁制品,意思是“刚出炉的”。西方知名白酒“白兰地”(brandy)本意就是“烧酒”。源自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英语习语Althaea’s brand字面意思就是“阿尔泰娅的柴薪”,指的是象征其子寿命的正在燃烧的柴薪,比喻生死攸关之物。

在古代,为了区分牲畜,牧场主往往会用烙铁在牲畜身上打上烙印。因此,单词brand在这种场景下衍生出火印、烙印的意思。而动物身上的烙印就是最早的品牌了,所以后来人们在表示商品的品牌时,依然沿用brand一词。

brand:[brænd] n.品牌,商标,烙印vt.给……打烙印,印商标于……,铭刻于

brandy: ['brændɪ] n.白兰地

brand-new: ['brænd'nju] adj.崭新的,新鲜出炉的

hippocampus(海马):希腊神话中的马头鱼尾怪

马头鱼尾怪(hippocampu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种海中怪兽,它上半身是马,下半身是鱼或海豚。英语单词hippocampus来自希腊语hippokampus,由hippo(马)和kampus(一种海中怪物)构成,字面意思就是“像马的海中怪物”。

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荷马曾描述波塞冬由黄铜蹄子的马拉着在海面上奔驰的场景。在希腊化时代和罗马帝国时,拉马车的变成了马头鱼尾怪,在之后的许多艺术作品中,马头鱼尾怪和波塞冬一起出现的形象屡见不鲜。

在罗马帝国的许多公共浴场都有马头鱼尾怪的镶嵌画。在文艺复兴时期,马头鱼尾怪常被用作纹章的一个要素。海事相关组织及个人尤常用到。罗马的著名景点、修建于18世纪的特莱维喷泉(Trevi Fountain,又名“许愿池”)里就有海神驾着马头鱼尾怪战车的雕像。

小型海洋动物海马(sea horse)的拉丁正式名称就是hippocampus,因为它头部像马,下半身像鱼。

hippocampus:[,hɪpə(ʊ)'kæmpəs] n.海马,马头鱼尾怪

conjure(念咒召唤):与鬼魂的密谋

英语单词conjure来自拉丁语,由con(共同)+jure(发誓、诅咒)构 成,字面意思就是“一道发誓”,也就是“密谋”(conspire)的意思,从而衍生出“发誓请求”、“恳请”的意思。从13世纪开始,这个词逐渐产生一 种魔幻含义,意为“通过咒语召唤神鬼、驱使神鬼”。人们认为,巫师或魔法师通过念咒的方式来召集鬼魂,其实就是在与神鬼密谋,以发誓诅咒的方式请求神鬼的 协助,所以conjure一词产生了“念咒召唤神鬼”的意思。在日常场景中,conjure还可以表示“凭空变出、想象出”的含义。

词根jure表示“发誓”,构成了许多法律术语,如jury(陪审团)。

conjure:['kʌndʒə] vt.念咒召唤,用魔法变出,想象,提出,恳请vi.施魔法,变魔术,变戏法

conjuration:[,kʌndʒə'reɪʃ(ə)n; ,kɒndʒʊ(ə)-] n.(召唤神鬼的)咒语,祈祷,魔法

envy(嫉妒):施展巫术“邪恶之眼”

古代西方人相信有一种邪恶的巫术叫做“邪恶之眼”(evil eye)。据说巫师施展这种巫术后,可以通过目光来使人无法动弹或受伤或遭受厄运。拉丁语invidere指的就是巫师施展“邪恶之眼”,由 in(upon)+ videre(to see)构成,字面意思就是“看一眼”。当一个人嫉妒他人时,用充满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看人时,这幅场景是不是很像巫师在施展“邪恶之眼”?因此拉丁语 invidere衍生出“用羡慕嫉妒恨的眼神来看”的意思,并从而衍生名词invidia(羡慕嫉妒恨),这就是英语单词envy的来源。

在我国新疆还有人相信这种巫术的存在,因此,在新疆,长时间地注视别人家的好东西或美女是一种禁忌,新疆人会认为这种嫉妒的目光会给被注视者带来厄运。在新疆旅游时,最好不要长时间盯着美女不放,购物时也不要看了半天而不买。

envy:['envɪ] n.嫉妒,妒忌,羡慕vt.嫉妒,妒忌,羡慕vi.感到妒忌,显示出妒忌

Halloween(万圣节前夜):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鬼节)

一说起“万圣节”,很多中国人都会想到南瓜饼、鬼怪面具、小孩挨家挨户讨糖果等场景。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以上活动庆祝的是每年的十月31日晚上的Halloween(万圣节前夕、万圣夜),并非每年11月1日的“万圣节”(AllHallow's Day)。Halloween是“万圣节”(AllHallow's Day)的前夜,但它的庆祝传统并非源自“万圣节”,而是来自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仲夏节、相当于中国的“鬼节”)。

在古代凯尔特人的历法中,每年十月31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严酷冬季开始的一天。古代凯尔特人信奉“德鲁伊”宗教,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活着的人惧怕亡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亡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亡魂吓走。

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后,将萨温节和罗马的两个节日合并。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为 了压制这种古代异教传统,希望人们淡忘萨温节,就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AllHallow's Day),用来纪念殉道圣徒,hallow即圣徒之意。然而,萨温节的传统依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掉。人们虽然在万圣节对基督教圣徒表达敬意,却更喜欢 在万圣节前一夜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庆祝,如做南瓜灯、化妆、小孩子挨家挨户讨糖吃等。只是这个夜晚不再叫做“萨温节”,而是被称为Halloween,是 All-hallow eve的缩写,意思就是“万圣节前夜”,但很多中国人并不明白二者的关系,往往将Halloween和“万圣节”混为一谈。

Halloween:[ˌhæləʊ'iːn] n.万圣节前夜,鬼节

AllHallow's Day:万圣节

virtue(美德):男人具有的能力和功效

重男轻女的思想自古就有,中外概莫能免。英语单词virtue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它来自拉丁语virtus,词根是vir(男人),同根词有 virile(男性的,有男子气概的)。virtue的基本含义是“男人具有的能力和功效”。其隐含之意就是男性是世界的创造者,男人创造世界凭借的就是 这种virtue。英语短语by virtue of(凭借)用的正是virtue的本意,即“功效”。除了“功效”外,virtue一词还往往被译为“美德”、“德性”,主要指“英勇、勇敢、刚毅”等 与男人气概相关的道德品质,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指男人气概的“功效”。virtue还可以用来表示女性的美德,但主要指“贞操”,即“忠诚于男性”这一美 德。所以不妨可以把virtue理解为“男德”。在古罗马,有一个广受崇拜的神祗维尔图斯(Virtus),其实就是virtue的人格化和神化。

由virtue衍生出来的单词virtual(虚拟的)更能体现virtue的本意。virtual指的是“虽然并不客观存在,但却能产生一样的功效,从功效上看相当于存在一样。”最常见的就是网络上的虚拟人物、虚拟物品、虚拟场景。

virtue:['vɜːtjuː; -tʃuː] n.美德,贞操,优点,功效

virile:['vɪraɪl] adj.男人的,有男人气概的,刚健的

virtual:['vɜːtjʊəl] adj.虚拟的,几乎是事实的

leeway(回旋余地):航海时受风影响产生的偏移

英语单词leeway原本是个航海术语,由lee(下风处)+way(途径)组成,指的是船只在航行时,受风力影响,向下风方向产生的偏移。在航行时,必须预先想到船只可能产生的这种偏移,预先留出余裕,以免船只与下风方向的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因此,leeway一词便产生了“余裕,回旋余地”的含义。现在,该词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中。

leeway:['liːweɪ] n.余裕,回旋余地;偏航

prestige(声望):魔术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幻觉

好莱坞著名电影《致命魔术》(the prestige)讲述了两个超级魔术师明争暗斗的故事。很多观众对该片的英文名字不理解。英语单词prestige在字典中是“声望”的意思,跟魔术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个单词的本意就是魔术表演中的招数、特技的意思。它源自praestringere,由prae(pre,在……前面)+ stringere(捆绑),字面意思就是“在人面前假装把自己捆绑起来”。

电影《致命魔术》对prestige的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每一次魔术表演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叫做pledge,魔术师展示一些真实的、平常的物品或场景,并请观众检验;第二部叫做turn,魔术师利用这些平常的物品做出不寻常的事情,如使东西消失,但这还不足以使观众鼓掌。因此优秀的魔术还需要第三步,这就是prestige,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魔术师要在这一步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把消失的东西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带回到人们面前,从而博得观众的惊奇与赞叹。

由此可见,prestige的本意是指高超的魔术师所创造出的令人匪夷所思、叹为观止的幻觉,这种幻觉能使观众如痴如醉,从而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对魔术师五体投地、敬若神明。因此prestige一词也就衍生出“影响力、声望”的含义。

prestige: [pre'stiː(d)ʒ] n.威望,声望,声誉

prestigious: [pre'stɪdʒəs] adj.有声望的

roger(收到):无线电通话中字母R的代称

英语单词roger本是男子的姓名,一般翻译为罗杰。但在无线电对讲场景中,它常常用来表示“收到”,如roger that意思就是“收到该信息”。

由于单独一个英语字母的发音不太清晰易懂,所以人们往往使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二字母,如用boy代表B,用dog代表D。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皇家空军中,在当时的军用无线电语音通话中,规定用roger来代表字母R。而字母R在摩尔斯码中是Received的缩写。所以roger在无线电对讲场景中就是received(收到)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除了roger外,在无线电对讲时,人们还往往用copy一词来表示“收到”,其含义与roger相同,不同点仅仅在于roger源于明文规定用法,而copy源于人们的习惯用法,更加口语化。

roger: ['rɒdʒə] n.(男子名)罗杰int.收到,知道了。

jur-(法律):看重誓言的西方法律

在反映西方庭审的电影或电视中,我们常常看到宣誓的场景,这反映了西方法律与誓言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知道,西方文明中宗教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中世纪西方,大部分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因此,对着圣经发誓后所说的话被人认为有很强的可信度,所以宣誓成为庭审过程中一个常见步骤。因此,很多法律术语也与表示宣誓的词根jur-有关,如jury(陪审团)、juror(陪审员)、jurist(法学家)等。

jury:['dʒuəri] n.陪审团,评判委员会

juror:['dʒuərə] n.陪审员,审查委员

jurist:['dʒuərist] n.法学家,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

bromide:溴化物、平庸的人或话

发音释义:['brəʊmaɪd] n.溴化物;陈词滥调;庸俗之人

结构分析:bromide = brom(溴)+ide(名词后缀,表化合物)→溴化物

词源解释:brom←bromine(溴)

同源词:bromine(溴)

在西方,从19世纪到20世纪早期,溴化物(bromide)尤其是是溴化钾(potassium bromide)常被用作镇静剂,可以作为非处方药直接在药店购买。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看到妇女在情绪激动时掏出一小包溴化钾放到鼻子前嗅闻的场景。直到1975年,由于可能引发慢性中毒,政府才下令禁止随意销售溴化物。

当人们在劝慰情绪激动的人时,往往都会说一些被人反复说过的话,如“别着急,事情总会好起来的”、“做人呢最重要的是要开心”。这种用来劝慰人的陈词滥调就被比作bromide。后来,bromide的比喻含义进一步扩大,不仅用来比喻陈腐的话,还可以用来比喻陈腐、庸俗的人。1906年,美国著名幽默作家Frank Gelett Burgess出版了一本新书,书名叫做《Are You a Bromide?》(你是一个庸俗的人吗?),使得单词bromide的喻意“庸俗之徒”得以流行。

衍生词:bromidic(陈腐的、平庸的)

brand:商标、烙印

发音释义:[brænd] n.商标;品牌;烙印vt.打烙印于;铭刻于

词源解释:源自古北欧语 brandr(火、火光、燃烧的木头、火炬)

同源词:brandy(白兰地←烧酒)

在古代,为了区分牲畜,牧场主往往会用烙铁在牲畜身上打上烙印。因此,单词brand在这种场景下衍生出火印、烙印的意思。而动物身上的烙印就是最早的商标了,所以后来人们在表示商品的商标时,依然沿用brand一词。

词组习语:brand-new(全新的←刚出炉的铁制品)

abash:使困窘

发音释义:[ə'bæʃ] vt. 使困窘;使羞愧;使局促不安

词根分析:abash = a(往外)+bash(张开嘴)→张嘴惊愕→困窘、羞愧。

词源解释:abash←古法语esbaer(张嘴惊愕),es = ex(往外),baer←拉丁语batare(张嘴,打呵欠)。

背景知识:abash表示某人谎言被戳穿、受到突如其来的指责或羞辱等场景下吃惊地张开嘴,形象地刻画出人在羞愧、困窘、局促不安时的面部表情。

同源词:bashful(羞愧的,困窘的)。

mirandize(向疑犯宣读其权利):因警察未宣读权利而逃脱制裁的米兰达

1963年,一名名叫米兰达(Ernesto A. Miranda)的美国男子因涉嫌绑架和强奸妇女而在亚利桑那州被捕。警官随即对他进行了审讯。两小时后,米兰达认罪,并在供词上签了字。后来在法庭上,检察官向陪审团出示了米兰达的供词,作为指控他犯罪的重要证据。然而,米兰达的辩护律师坚持认为,因为警察在审讯米兰达之前没有告知他有权保持沉默,根据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这份供词是无效的。虽然陪审团判决米兰达有罪,但米兰达上诉至最高法院后,最高法院以五比四的票数推翻了一审判决。最高法院在在裁决中向警察系统重申了审讯疑犯的规则,即必须提前告知他所享有的权利。从此以后,我们在电影中常常能够看到警察在逮捕疑犯时大声向其宣读权利的场景。这种做法就被称为mirandize,来自米兰达的姓氏。

mirandize:[mi'rændaiz] v.向疑犯宣读其权利,告知疑犯有权保持沉默

scenario:设想,方案

来自意大利语 scenario,情节,来自拉丁语 scenarius,舞台情节,场景,来自 scena,舞台布景, 场景,词源同 scene.引申词义设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