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villain(恶棍):束缚在农场的隶农

英语单词villain源自拉丁语villanus,本意为束缚在villa(农场、乡村别墅)的隶农。英语单词village(农村)、villager(村民)都源自拉丁语villa。

在古罗马早期,在罗马城外的乡村区域,还有一些拥有人身自由的自耕农。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获胜,罗马获得了大量的战争奴隶。因此,罗马贵族纷纷使用奴隶在乡下庄园(即所谓的villa)进行农业生产,罗马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毫无人身自由,整天被奴隶主强迫干活。采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成本极低,产品价格更低。原来的自耕农无力竞争,纷纷破产。另一方面,奴隶起义此起彼伏,奴隶制难以为继。因此,奴隶主阶层被迫进行社会改革,把土地分割成小块,出租给奴隶和破产自耕农来耕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制度——隶农制。隶农的地位介于奴隶和自耕农之间,是后来的封建社会农奴的前身。虽然地位被奴隶略有提高,但对于居住在城里的罗马贵族和平民来说,隶农的社会地位还是非常低的。因此表示隶农的拉丁语villanus及其衍生的英语单词villain就不可避免地含有了强烈的贬义,并从表示社会地位的卑贱延伸至表示人品的卑贱,逐渐发展出“坏人、恶棍、反派”等负面含义。可以说,这个单词也体现了一种社会阶级偏见。

villain:['vɪlən] n.坏人,恶棍,反派,罪犯

villainous:['vɪlənəs] adj.邪恶的,缺德的,恶毒的,堕落的

villa:['vɪlə] 乡村别墅,农场

village:['vɪlɪdʒ] n.农村,乡村,郊外

villager:['vɪlɪdʒə] n.村民,乡村居民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villain 词源,villain 含义。

lord(主):看守面包的人

lord一词最早源自古英语hlafweard,等于loaf-guardian(面包看守者),即部落中负责看管、分配面包的人,指的是部落中的首领。

英语单词lord在中文中一般翻译为“勋爵”,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爵位之一。其实,lord一词是英语中对男性贵族的尊称,指的并非某个特定爵位,而是整个贵族群体。英国的上议院就是House of Lords,就是由贵族们组成的议会。

英国的贵族爵位分为5等,依次是:公爵(Duke)、侯爵(Marquess)、伯爵(Earl)、子爵(Viscount)和男爵(Baron)。除公爵以外所有男性贵族,在第三人称中都可尊称为“某某勋爵”,即在姓氏或封号前冠以Lord一词。在第二人称中,一般称为“my lord”(大人)。

在宗教中,lord表示“上帝、主”,用的是lord的本意,即“主人、主宰”。

在封建时代,贵族往往领有封地,因此lord一词也含有“领主、地主”的含义。现代英语中表示“房东”的单词landlord就是这一封建含义的体现。

lord: [lɔːd] n.主人,主宰,统治者,监管者;主,上帝;勋爵

landlord: ['læn(d)lɔːd] n.房东,地主,楼主

veto(否决):古罗马护民官的否决权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从未平息。贵族坚持平民没有足够的智慧参与政治,而平民以拒绝参加战争等手段迫使贵族承认平民的政治权利。作为双方妥协的结果,护民官制度得以成立。在这种制度下,贵族行使治理国家的权力,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构成,但平民拥有对贵族行政的监督权,其行使者就是由平民自行选出的“护民官”(tribune)。护民官不参与立法,但对由贵族形成的元老院及执政官所提出的议案拥有否决权。他主持平民委员会,听取平民的申诉和意见。如果他觉得某项议案侵犯了平民的权利,他可以行使否决权。护民官制度既体现了对贵族智慧的尊重,又照顾了平民的利益,是贵族和平民在政治上的相互承认和共存。

英语单词veto直接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我禁止”。是古罗马护民官否决某项议案所用的法律术语。在现代一些国家中,国王、总统也可以对议会所提出的议案行使否决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五大常任理事国也拥有一票否决权。

tribune:['trɪbjuːn] n.护民官,公民权利保护者

veto: ['viːtəʊ] v.否决,禁止n.否决权

prosody(韵律):古希腊语中天然的音乐属性

古希腊文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音乐和诗文的交融。雅典人的基础教育包括三门课程:音乐、文法和体操。在希腊,表示“音乐”的单词(英语单词music的词源)不仅仅指曲调,同时还包括了文学、诗歌和舞蹈,与专司诗歌乐舞的艺术女神缪斯(Muse)紧密相关,在广义上相当于“文艺”,在狭义上相当于“诗乐”,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柏拉图就大力推崇这种“诗乐”教育。这种诗乐交融的特点还体现在希腊的吟唱传统上。希腊的吟唱文化渊源流传,吟唱诗人层出不穷,希腊神话几乎都是以吟唱方式流传下来的,如著名的荷马史诗。

古希腊的这种诗乐交融,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古希腊语言的特征。古希腊语言本身就具有特别适合吟唱的音乐属性,它的元音和辅音相互交替,相互呼应,并且每个单词都以柔和的音节收尾。所以古希腊语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吟唱。

正因为古希腊语所固有的这种音乐属性,英语中表示“韵律”的单词prosody就来源于古希腊语。它源自希腊语prosoidia,由pros(to, 朝向)+oide(歌曲,诗歌)构成,意思是“诗歌的唱法、韵律”。而英语单词accent(口音、重音)也来源于此。它来源于拉丁语accentus,是对希腊语prosoidia的意译,所以含义一样,本意表示一句话或一个词的唱法、发音法。

prosody:['prɒsədɪ] n.韵律,韵律学,作诗法,诗体学

accent:['æks(ə)nt; -sent] n.口音,重音,重音符号vt.重读,强调,带……的口音

accentuate: [ək'sentʃʊeɪt; -tjʊ-] vt.强调,重读,突出

antic(古怪的):古罗马金宫中壁画的怪诞风格

公元64年,古罗马市爆发了一场大火,连烧9日,烧毁了大半个罗马城。大火过后,当时的罗马皇帝,暴君尼禄乘机强占土地,在废墟上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宫殿,因为使用了大量黄金作为装饰,故称为“金宫”(Domus Aurea)。金宫的规模惊人,比故宫还要大,当时的罗马人都开玩笑说整个罗马都圈进了宫殿内。除此外,金宫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壁画风格非常奇异怪诞。据普林尼的《博物志》记载,金宫的壁画由一名叫Fabullus的艺术家完成。

尼禄死后,金宫被废弃,在此基础上修建了著名的大斗兽场和提图斯浴场。金宫逐渐被埋没至地下。到了15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人在考古挖掘时意外发现了金宫,这才使得它重见天日。金宫中风格怪异的壁画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前来观摩学习,如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都曾来此潜心研究,将其精髓体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大量画家从金宫壁画中得到灵感,从此开创了一个著名的艺术流派“洞穴画派”(grotesque)。英语单词grotesque本意是指“洞穴的”,现在本意已很少使用,往往用来表示“奇异的,怪诞的”。

英语单词antic的起源也与金宫有关。antic和antique(古董)一样源自拉丁语antiquus(古董),由anti(before,之前)+quus(景象)构成。意大利人发现金宫废墟后,在意大利语中把这些壁画、雕像称为antico(古董)。因为这些壁画的风格非常奇异,所以antico一词逐渐产生了“奇异、怪诞”的含义。英语单词antic就来自意大利语antico,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它最初的“古董”的含义,而用来表示“滑稽、丑角”。但英语单词antique则是拉丁语antiquus(古董)通过法语进入英语的,所以依然保留了初始含义。

antic:['æntɪk] adj.古怪的,滑稽的n.滑稽动作,丑角vi.扮演小丑,做滑稽动作

antique:[æn'tiːk] adj.古老的,年代悠久的,过时的n.古董,古玩

grotesque:[grə(ʊ)'tesk] adj.奇形怪状的,古怪的,可笑的n.奇异风格,怪异的东西

gymnastics(体操):古希腊的裸体健身运动

古希腊人崇尚强壮体魄的各种运动,更崇尚裸体运动,因为他们崇尚人体美,认为人体的健美只有通过不着服装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古希腊人把各种健身运动称为Gymnastike,由gymnos(意为裸体)演变而来。古希腊运动会只允许男子参加竞技和观看比赛,所以赤身裸体参加比赛并不会让人觉得难堪。

英语中的gymnastics(体育、体操)就源自希腊语Gymnastike,而gymnasium(体育馆、健身房)源自希腊语gymnasion,意思就是进行gymnastics的场所。词根gymn来自gymnos,表示“裸体”,如gymnosophist(裸体主义者)

gymnastics:[dʒɪm'næstɪks] n.体操,体育

gymnastic:[dʒɪm'næstɪk]adj.体操的,体育的

gymnast:['dʒɪmnæst]n.体操运动员

gymnasium:[dʒɪm'neɪzɪəm] n.体育馆,健身房

gymnosophist:[dʒɪm'nɒsəfɪst]n.裸体主义者

accost(搭讪):战舰逼近敌人的海岸

英语单词accost在中文中常被翻译为“搭讪”,这是一种很不合适的译法,基本上没有体现accost一词的内在含义。准确地说,accost指的是靠近陌生人,以一种粗鲁、挑衅的方式搭话,如妓女勾引嫖客,乞丐讨钱。为什么?这是因为accost原本是个军事用语,表示战舰逼近敌人的海岸线。它源自拉丁语accostare,由ad(趋近)+costa(肋骨,旁边)构成,而英语单词coast(海岸线)正是源自costa。在一些英语新闻报道中,我们依然能看到accost的初始含义,如The PCG ship was attempting to accost the Guang Ta Hsin 28 and two other Taiwanese vessels.(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舰艇正试图逼近广大兴28号及其他两艘台湾渔船。)

accost:[ə'kɒst] vt.走上前(以粗鲁、挑衅方式)跟……说话、搭讪,(乞丐)上前乞讨,(妓女)上前调情、拉客

coast:[kəʊst] n.海岸vi.沿岸航行vt.沿着……的岸航行

costa:['kɒstə] n.肋骨,(植物)叶脉,(昆虫)前缘脉

costate: ['kɒsteɪt] adj.有肋骨的,肋骨状的,动脉的

investigate(调查):根据脚印来调查罪案

通过脚印来追踪罪犯、勘探罪案的做法早已有之。英语单词investigate的词源就体现了古代这种查案手法。它源自拉丁文investigare,其中in=into,表示“循着”,vestigare源自vestigium(脚印、痕迹),表示“跟踪”,所以investigate的字面意思就是“循着脚印跟踪、探究”。英语单词vestige(遗迹)同样源自拉丁文vestigium(脚印、痕迹)。

investigate: [ɪn'vestɪgeɪt] v.调查,研究

investigation: [ɪn,vestɪ'geɪʃ(ə)n] n.调查,研究

vestige: ['vestɪdʒ] n.遗迹,残余,退化的器官

vestigial: [ve'stɪdʒɪəl; -dʒ(ə)l] adj.残余的,退化的,发育不全的

intelligence(智力):辨识并从中选择的能力

在现代科学中,“智力”(intelligence)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到底包 含那些能力,如何测量,如何培养,到现在一直充满争论。但古代西方人可没想得这么复杂,他们所说的intelligence很简单,就是辨识区分事物从而 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英语单词intelligence来自拉丁语intelligere,由inter(在其中)+legere(选择)构成,字面意思 就是“从中选择”。由此可见,intelligence的基本含义就是能帮助人辨识事物、做出明智选择和决策的东西。因此,intelligence还可 以表示“情报”,因为情报是信息的分析处理产物,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明智选择和决策。我们常说的“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就很好地体现了intelligence的基本含义,它的实质就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获取到某种 intelligence,这种intelligence既可以理解为“情报”,也可以理解为“智能”或“智慧”。

单词intellect与intelligence同源,都可以表示“智力”,不同的是,intellect还可以用来表示“知识分子”。

intelligence:[ɪn'telɪdʒ(ə)ns] n.智力,理解力,智能,情报

intellect:['ɪntəlekt] n.智力,理解力,知识分子,智力高的人

intellectual:[,ɪntə'lɛktʃuəl] adj.智力的,聪明的,理智的n.知识分子,凭理智做事者

virtue(美德):男人具有的能力和功效

重男轻女的思想自古就有,中外概莫能免。英语单词virtue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它来自拉丁语virtus,词根是vir(男人),同根词有 virile(男性的,有男子气概的)。virtue的基本含义是“男人具有的能力和功效”。其隐含之意就是男性是世界的创造者,男人创造世界凭借的就是 这种virtue。英语短语by virtue of(凭借)用的正是virtue的本意,即“功效”。除了“功效”外,virtue一词还往往被译为“美德”、“德性”,主要指“英勇、勇敢、刚毅”等 与男人气概相关的道德品质,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指男人气概的“功效”。virtue还可以用来表示女性的美德,但主要指“贞操”,即“忠诚于男性”这一美 德。所以不妨可以把virtue理解为“男德”。在古罗马,有一个广受崇拜的神祗维尔图斯(Virtus),其实就是virtue的人格化和神化。

由virtue衍生出来的单词virtual(虚拟的)更能体现virtue的本意。virtual指的是“虽然并不客观存在,但却能产生一样的功效,从功效上看相当于存在一样。”最常见的就是网络上的虚拟人物、虚拟物品、虚拟场景。

virtue:['vɜːtjuː; -tʃuː] n.美德,贞操,优点,功效

virile:['vɪraɪl] adj.男人的,有男人气概的,刚健的

virtual:['vɜːtjʊəl] adj.虚拟的,几乎是事实的

comrade(同志):住在同一个房间的战友

在古代,在西班牙军队中,住在同一个房间内的战友称为camarada,它来自拉丁语camera(拱形房间),字面意思就是“住在同一个camera(房间)的人”,含有“亲密战友”之意。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革命在法国蓬勃发展,革命者希望用一个能够体现平等的词来代替以前所用的“先生”、“太太”、“小姐”等称谓,于是选择了西班牙语camarada,在法语中拼写为camarade。英语单词comrade就来自法语camarade,中文译为“同志”,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

comrade:['kɒmreɪd] n.同志

platonic(理想的):注重精神和理念的哲学家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从他的名字中产生了单词platonic(柏拉图式的),来形容与他的学说相关的思想,包括:

platonic love(柏拉图式爱情):指注重精神、纯洁的、非肉欲的爱情。在《会饮篇》(symposium)中,柏拉图记载了老师苏格拉底对爱情的分析。苏格拉底认为爱情的最正确的用途是将人引导至对神的爱,并区分了凡俗之爱和神圣之爱。凡俗之爱仅仅是肉体吸引,而神圣之爱始于肉体吸引,但逐渐提升至对“至美”的爱。这种神圣之爱后来就被称为platonic love(柏拉图式爱情)。

platonic idealism(柏拉图式理想主义):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idea)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柏拉图还在其名著《理想国》中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国家概念。柏拉图认为这是最好的国家政体,其他的政体如贵族制、君主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主都是相对低劣的政体。但柏拉图所提出的这种理想国家由于对国民和统治者的素质要求太高,因为难以实现,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状态。

总体来说,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强调理念,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现实世界,他们之间的差异在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中得到体现:在画中, 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象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理念”,源于神灵的启示。

platonic:[plə'tɑnɪk] adj.柏拉图式的,理想的,不切实际的,纯精神的

chivalry(骑士精神):骑士群体独有的骑士精神

骑士是西方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群体。与所有其他社会角色相比,骑士形象散发出一种鲜明的精神光芒,构成了所谓的“骑士精神”,成为西方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的主要来源。英语中表示“骑士精神”的单词chivalry就体现了“骑士精神”与骑士身份、骑士形象的紧密联系。从词源上看,chivalry是chevalier(骑士,源自法语)的衍生词,除“骑士精神”外,还可以表示“骑士身份、骑士群体、骑士制度”等含义,相当于knight(骑士)的衍生词knighthood。骑士群体是长久维持这种独特、显著的骑士精神的呢?骑士制度如何保障每一个骑士都能体现这种骑士精神呢?

除了骑士培养过程非常注重骑士精神的培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册封骑士时,被册封者必须当众宣读骑士宣言。中世纪的骑士宣言内容如下:我发誓善待弱者;我发誓勇敢地对抗强暴;我发誓抗击一切错误;我发誓为手无寸铁的人战斗;我发誓帮助任何向我求助的人;我发誓不伤害任何妇人;我发誓帮助我的兄弟骑士;我发誓真诚地对待我的朋友;我发誓将对所爱至死不渝。

除了骑士誓言外,骑士还必须遵守公认的骑士行为准则,如骑士的八大美德: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精神、诚实、公正。比如,彬彬有礼、尊重弱者,这就是谦卑的表现。在战斗中不偷袭敌人、不攻击步兵,这就是公正的表现。

由于骑士誓言和骑士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约束,使得骑士身份几乎等同于骑士精神。事实上,骑士因为违反誓言和行为准则而被剥夺骑士称号的事情极其罕见。在英语中人们直接使用chivalry一词来表示骑士精神,而不必使用spirit of chevalier或spirit of knight这样的表达方式。

chivalry:['ʃɪv(ə)lrɪ] n.骑士精神,骑士身份,骑士制度

boffin(科学怪人):狄更斯小说中坚持学习的古怪老人

英语单词boffin是一个俚语,用来称呼科学家、工程师或其他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该词起源于伟大的文学家查理斯·狄更斯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中的人物Nicodemus Boffin。在小说中,Boffin被刻画成一个外表非常古怪的老人,在老年时期坚持学习,还特意雇佣了一位家庭教师教自己阅读。

也许是因为Boffin这个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在狄更斯之后,其他作家的著作中也出现了Boffin这个名字,如J.R.R. Tolkien在其作品《兔子》(The Hobbit,1937)中就用Boffin作为一个兔子家族的姓氏。

最初,英语单词boffin主要用于英国军队的俚语中,含有“书呆子、怪人”等轻视之意。后来,由于科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同盟国赢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该词的感情色彩由贬转褒,更多地体现了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在二战结束后的文学作品及电影中,Boffin成了很多科学家英雄的名字。boffin们往往被刻画为一个现代的天才,通过不为人知的秘密工作创造出威力巨大、匪夷所思的设备。80年代的《007》系列电影中,那个为詹姆斯·邦德提供各种新式武器的怪老人Q就是一个典型的boffin。

boffin:['bɒfɪn] n.科学怪人,科研工作者

bobby(警察):创建伦敦首支警察部队的罗伯特•皮尔爵士的昵称

在英语中,人们有时候用bobby来称呼警察。bobby一词其实是创建伦敦第一支警察部队的罗伯特•皮尔爵士的昵称。

罗伯特•皮尔爵士(Sir Robert Peel,1788-1850)是英国最杰出的首相之一,被看作英国保守党的创建人。1829年,当时担任英国内政部长的罗伯特•皮尔促使议会通过了创建新警察制度的议案《大伦敦警察法》,建立了“大伦敦警察厅”,标志着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在建警初期,罗伯特•皮尔提出的九项警务原则,深刻体现了英国警察的性质,使警察事业在英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此,在英国,人们亲切地用罗伯特的昵称bobby来称呼警察。

bobby:['bɒbɪ] n.(俚语)警察,(人名)鲍比

baroque(巴洛克风格):十七世纪欧洲教会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baroque)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它的兴起与罗马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及西欧国家君权的加强有密切关系,或许是教会与宫廷需要表现动感与力量的艺术去表达对天主(上帝)与君王的尊敬与权威,传达对新教分裂公教(天主教)的不满及封建割据阻碍国家统一的不满;总之,它是为教权与君权的强化服务的,于是应运而生。

与文艺复兴时期所推崇的古典主义不同,巴洛克风格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气势宏大、奔放、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这种风格集中体现在天主教的教堂上,并影响到了家具和室内设计。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风格是一种离经叛道的风格,因此就用barogque一词来形容它。关于barogque一词的来源,很多人认为它来自葡萄牙语,用来形容形状不规则、不圆润的珍珠。进入法语后,转变为“不规则”的意思,与巴洛克风格所强调的动感、夸张效果倒是很契合。

baroque:[bə'rok] adj.巴洛克式的,结构复杂的,不规则的n.巴洛克风格

bikini(比基尼):美国的核武器试爆地点

比基尼(Bikini)原本是太平洋中一个小岛的名称,位于马绍尔群岛。1946年7月,美国在比基尼岛附近进行第一次水下核试验,从而使得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岛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就在原子弹爆炸后18天,一位大胆的法国时装设计师路易斯·里尔德(Louis Reard)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两截式泳衣,由胸罩样式上衣和三角裤组成,用料之少,令世人震惊。在替自己的作品命名时,设计师希望名称既能体现作品的轰动效应,又能体现热带风情。刚在报纸上频频提及的太平洋小岛“比基尼”一名恰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于是,设计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以bikini作为这种两截式泳衣的名称。

bikini:[bɪ'kiːnɪ] n.比基尼,两截式泳衣

tribune(护民官):古罗马的护民官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从未平息。贵族坚持平民没有足够的智慧参与政治,而平民则分裂或拒绝为国打仗等手段迫使贵族承认平民的政治权利。作为双方妥协的结果,护民官制度得以成立。在这种制度下,贵族行使治理国家的权力,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构成,但平民拥有对贵族行政的监督权,其行使者就是由平民自行选出的“护民官”(tribune)。护民官不参与立法,但对由贵族形成的元老院及执政官所提出的议案拥有否决权(veto)。他听取平民的申诉和意见。如果他觉得某项议案侵犯了平民的权利,他可以行使否决权。护民官制度既体现了对贵族智慧的尊重,又照顾了平民的利益,是贵族和平民在政治上的相互承认和共存,是罗马共和国走上正轨的关键因素。

英语单词tribune来自拉丁语,与tribe(部落)一词同源,意思就是head of tribe(部落首领)。护民官的职责之意是听取平民的申诉和意见。为此,他有一个固定场所,在一个平台上摆上一把座位,他坐在座位上主持会议,平民在下面向他进行申诉。因此,tribune还可以表示“摆放护民官座位的平台”,从而延伸出“讲坛”、“看台”之意,并由此衍生单词tribunal,意为“法官席”、“法庭”。

tribune:['tribju:n] n.护民官,公民权利保护者;讲坛,看台

tribunal:[trai'bju:nəl] n.法庭,公堂,法官席

husband(丈夫):身兼数职的男主人

英语单词husband源自北欧语husbondi。hus=house,bondi表示房主。所以husband的原意就是“一家之主”。但这个一家之主并非仅仅是当家作主,他还有好多活要去做。首先是精打细算地管理家政,其次是耕作农田,还要饲养牲畜。这些含义在跟husband同源的单词中有所体现,如husbandry、husbandman。husband进入英语后,原本一直表示“家中的男主人”的意思,直到13世纪后,才逐渐取代英语中原本表示丈夫的wer一词,成为“丈夫”的常用表达。所以在西方的婚礼上,牧师宣布两人成为夫妻时,用的是“man and wife”,而不是“husband and wife”。

husband:['hzbnd]n.丈夫v.节俭地使用(管理)

husbandry:['hzbndr] n.饲养,畜牧,务农,耕种,家政

husbandman:['hzbn(d)mn] n.农夫

baroque:巴洛克风格

发音释义:[bə'rok] adj. 巴洛克式的;繁复精美的;形式古怪的n. 巴洛克风格;巴洛克艺术

词源解释:baroque←法语baroque(不规则的)←葡萄牙语barroco(不圆润的珍珠)

巴洛克(baroque)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它的兴起与罗马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及西欧国家君权的加强有密切关系,或许是教会与宫廷需要表现动感与力量的艺术去表达对天主(上帝)与君王的尊敬与权威,传达对新教分裂公教(天主教)的不满及封建割据阻碍国家统一的不满;总之,它是为教权与君权的强化服务的。与文艺复兴时期所推崇的古典主义不同,巴洛克风格抛弃了简洁、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气势宏大、奔放、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这种风格集中体现在天主教的教堂上,并影响到了家具和室内设计。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风格是一种离经叛道的风格,因此就用barogque一词来形容它。barogque一词来源来自葡萄牙语,用来形容形状不规则、不圆润的珍珠。进入法语后,转变为“不规则”的意思,与巴洛克风格所强调的动感、夸张效果很契合。

助记窍门:baroque→谐音“巴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