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ssassin(刺客):中世纪时著名穆斯林暗杀组织阿萨辛

中世纪时期,在阿富汗至叙利亚山区,活跃着一个穆斯林异端教派阿萨辛(Hashshashin),由穆斯林右边极端分子组成,以其暗杀活动闻名于世。欧洲的十字军就曾经深受其害。该组织的创始人为突厥籍的波斯人哈桑·萨巴赫,即大名鼎鼎的“山中老人”,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中就曾提到这位“山中老人”。《马可波罗游记》也曾对“山中老人”及阿萨辛有详细描述。

据记载,山中老人为了培养刺客,在一个隐秘的峡谷中斥巨资修建了一个“极乐园”。园子里长满奇珍异果,修建有富丽堂皇的楼台亭阁,里面住着精通音律的妙龄少女,随处都有美酒、蜜糖。山中老人平时在训练时,会不时向受训者讨论伊斯兰先知所提到的“极乐园”。然后在特定日子,让受训者吸食一种特殊的毒品。趁他们昏迷之际,将其移入极乐园。受训者苏醒后,就会以为自己真的身处传说中的极乐园。受训者在极乐园中尽情享乐几日后,又会被再次麻醉,移出极乐园。从此以后,受训者会心甘情愿供山中老人驱使,以求死后长住极乐园。

山中老人让受训者吸食的毒品在阿拉伯语中叫做hashish,所以该组织被称为Hashshashin,本意是“吸食hashish的人”。英语单词assassin就是由阿拉伯语Hashshashin演变而来的。

assassin:[ə'sæsɪn]n.刺客,暗杀者

assassinate:[ə'sæsɪneɪt] vt.暗杀,行刺

assassination:[əˌsæsɪˈneɪʃn] n.暗杀,行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ssassin 词源,assassin 含义。

milliner(女帽商):以纺织品而闻名的意大利米兰

16世纪时,米兰出产的各种纺织品闻名于欧洲,米兰商人大量向英国出口他们的纺织品。因此,英国街头随处可见米兰出产的女帽、手套、蕾丝等纺织品。因此,英国人就用米兰(Milan)来称呼那些销售米兰出产的纺织品的商人,将其称为milliner。现在,milliner主要用来表示从事女帽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从业人员,而无论其产品是否来自米兰。

milliner:['mɪlɪnə] n.女帽商,女帽设计者

macabre:可怕的,令人毛骨悚然的   

在欧洲历史上最猖獗的瘟疫莫过于14世纪蔓延于整个欧洲的黑死病(Black Death),死亡人数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流行病或战祸。法国编年史家傅华萨说,约有三分之一的欧洲人死于这次流行病。另有资料说,这次大瘟疫夺走了三分之二的欧洲人的性命。除此而外,从1337年至1453年英法两国进行时断时续的百年战争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人口的死亡率。焚化尸体的火堆几乎随处可见。因此,中世纪末期人们时常想到死亡,死亡也就成了当时西欧戏剧、诗歌、音乐和美术的一个普通主题。最风行的一种题材是在戏剧里和画面上表现生者和死者共舞,象征死亡的骷髅带领众人一步步走向坟墓。这种舞蹈古法语作do.nse maco.bre,英语作dance macabre,意思是dance of death(死亡之舞),若照字面义讲则屉dance of the Maccabees(马卡比家族之舞)。它可能起源于14世纪德国一出据《圣经- IH约》次经(Old Testamenr Apoc-rypha)里有关Maccabee家旅的故事编写而成的道德剧或奇迹剧。这个家族为了拯救叙利亚犹太人领导了一场长达近30年的解放战争,公元前142.年建立了一个由Maccabef家族后裔统治的犹太国家,公元前63年为罗马人所灭。Maccabee家族的故事充满了阴惨的气氛,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多数学者认为,danse macabre得名于故事中七位殉难的Maccabee兄弟的舞蹈,而macabre则显然为Maccabee之讹误。macabre直到19世纪末期寸作为形容词出现于英语之中,并被赋予“以死亡为主题的”、“阴惨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等义。

  

Walkman:随身听

1979年日本索尼(Sony)公司首次生产一种多功能立体声盒式录放机,它配有一副小耳机,只需用一个小电池即可启动,可以边走(walking)边用,也可以边骑自行车边用,也可在公交车上使用,不会打扰周围的人。因为它具有可随身携带,又可边走边用这一特点,故以Walkman为牌名。这一产品推出不久即在西方市场成为热销商品。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街上,在公交车和火车上,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Walkman牌的小型录放机随处可见。牌名Walkman被使用得如此之广,最后它像Hoover(真空吸尘器)一样也逐渐转化为属名,用以泛指“随身听”。许多辞书已把它作为普通名词收录进去。它有两种复数形式,既可作Walkmans,亦可作Walkmen。然而,至今有人仍然坚持用personal stereo来表示Walkman牌以外的同类产品。

dupe:易受骗的人,易被愚弄的人

dupe 易受骗的人 易被愚弄的人

南欧有一种鸟因其鸣声听起来像‘up up',故罗马人给它命名为upupa或upup,法语作huppe,英语作hoopoe或hoop,汉语则作“戴胜”。法国人认为此鸟特别笨,随处下蛋,最易捕捉,所以把蠢人的脑子比作tete d'huppe,相当于英语head of the hoopoe。以后短语中的d'huppe(相当于英语of the hoopoe)演变为duppe,并于17世纪末进入英语,作dupe,用以指“易受骗的人”或“易被愚弄的人”,在作动词用时表示“欺骗”或“诈骗”。

hamburger:汉堡包

这是一种肉夹碎牛肉饼或乳酪等的圆面包。大多数权威认为该快速食品是以其发源地德国港口城市汉堡(Hamburg)命名,在19世纪中期的第一次德国移民浪潮中传到美国。1836年,在美国人的菜单上出现了一道以Hamburg steak命名的菜,按字面义是“汉堡牛排”,其实是“碎牛肉饼”,到了1889年Hamburg Steak改称Hamburger Steak,到了1908年被进而缩略为Hamburger。19世纪英国营养学家J.H.Salisbury对汉堡牛排赞扬备至,他劝人们一天至少吃上三次,汉堡牛排因此曾获得一个别称:Salisbury steak。到了1912年许多人都喜欢在面包里夹上汉堡牛排,于是Hamburger一词除了指“汉堡牛排”外又多了一层意义:“夹汉堡牛排的面包”,即我们现在通称的“汉堡包”。此后hamburger也被用以指“(用来做汉堡包的)绞碎的牛肉”。二战期间美国肉类的匮乏使hamburger身价倍增,并进而取代了hot dog(热狗),从此以后hamburger成了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快餐食品。出售hamburger的食品店、售货店以及售货摊在美国几乎随处可见,并且出现了花样繁多的夹心面包,诸如cheeseburger, fishburger, nutburger, beefburger, portburger, shrimpburger等。在这些以-burger结尾的复合词中,词根通常表示所夹之物的名称,而-burger则作为一个后缀,表示各种类似于hamburger的夹心面包。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美国纽约州西部有个地方叫汉堡镇(Hamburg),hamburger这种快餐是于1885年夏天在这个小镇上发明的,故得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