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bunk(废话):以废话议员而出名的美国班康县

英语单词bunk源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的名称。1820年2月25日,在美国第16届国会上,南北双方议员就奴隶制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费力克斯·沃克发表了冗长的讲话,并且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但沃克不肯缩短自己的讲话。他解释说,他这番长篇演讲不是说给大会听的,而是说给他的家乡Buncombe听的(talking to Buncombe),为的是使自己的讲话内容能够发表在Buncombe当地报纸上,以证明自己的勤勉工作。

因此,talking to Buncombe就成了“作空洞冗长的演讲”的代名词,后来该短语被缩写为bunkum,到了20世纪又进一步缩减为bunk,表示“废话”、“空话”。

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伍德沃的人根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

bunk:[bʌŋk] n.空话,废话;床位

bunkum:['bʌŋkəm] n.废话,空话

debunk:[diː'bʌŋk] vt.揭穿;拆穿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unk 词源,bunk 含义。

boffin(科学怪人):狄更斯小说中坚持学习的古怪老人

英语单词boffin是一个俚语,用来称呼科学家、工程师或其他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该词起源于伟大的文学家查理斯·狄更斯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中的人物Nicodemus Boffin。在小说中,Boffin被刻画成一个外表非常古怪的老人,在老年时期坚持学习,还特意雇佣了一位家庭教师教自己阅读。

也许是因为Boffin这个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在狄更斯之后,其他作家的著作中也出现了Boffin这个名字,如J.R.R. Tolkien在其作品《兔子》(The Hobbit,1937)中就用Boffin作为一个兔子家族的姓氏。

最初,英语单词boffin主要用于英国军队的俚语中,含有“书呆子、怪人”等轻视之意。后来,由于科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同盟国赢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该词的感情色彩由贬转褒,更多地体现了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在二战结束后的文学作品及电影中,Boffin成了很多科学家英雄的名字。boffin们往往被刻画为一个现代的天才,通过不为人知的秘密工作创造出威力巨大、匪夷所思的设备。80年代的《007》系列电影中,那个为詹姆斯·邦德提供各种新式武器的怪老人Q就是一个典型的boffin。

boffin:['bɒfɪn] n.科学怪人,科研工作者

blatant:喧嚣的、炫耀的

发音释义:['bleɪt(ə)nt] adj. 喧嚣的;炫耀的 ;显眼的;公然的

词源解释:16世纪英国诗人埃德蒙·斯宾塞 (Edmund Spenser)杜撰。斯宾塞在其长篇史诗《仙后》中创造了这个词,用来形容一头长有千条舌头、代表“诽谤”的怪兽。其词源很有可能是拉丁语blatire(喋喋不休)。现在,该词的核心含义是“在公众场合粗俗无礼地大声喧哗”,并引申出“显眼的”、“公然的”、“炫耀的”等含义。

助记窍门:blatant→bla+tan(谈)+t(的)→在公众场合Bla…Bla…地高谈阔论的→喧嚣的、炫耀的

diatribe:长篇抨击

来自希腊语diatribe,消磨时间,学习,探讨,dia-, 穿过,整个的,-tri, 磨,转,词源同turn, attrition. 后词义贬义化,引申词义长篇抨击。

harangue:长篇演说,呵斥,大声谴责

来自中古法语harangue,来自意大利语aringo,公共广场,词源同ring,环,圈。由广场引申词义慷慨陈词,长篇演讲,后用于指广场批斗,呵斥,大声谴责。

novel:小说

来自拉丁语novus,新的,词源同new,-el,小词后缀。引申词义新事物,新故事,后特别用于指一种文学体裁,即小故事,小说(长篇小说)。

novelette:中篇小说

来自novel,小说(长篇小说),-elle,小词后缀。用于指中篇小说。

quixotic:愚侠式的,不切实际的   

该词源出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1547 - L616)所写长篇小说Don Quixote(《堂吉诃德》)。该书主人公Don Quixote是个穷多绅,因阅读骑士小说人迷,企图仿效古老的游侠骑士生活而三次出游。他嫉恶如仇近乎狂热,但终日耽于幻想,所以干了无数荒唐可笑的蠢事,直至临终时才恍然大悟。Don Quixote以后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或“狂热的嫉恶如仇者”的一个代名词。从Quixote派生出来的形容词形式quixotic常用以表示“不切实际的”或“愚侠式的”。Quixote在西班牙语原指¨腿裙”(盔甲的一部分)。

mecca:圣地,向往的地方   

这是专有名词普通化的一个典型例子。Mecca(麦加,沙特阿拉伯城市)原为沙特阿拉伯西部城市,和Medina(麦地那)并称伊斯兰教两大圣城。伊斯兰教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就诞生在Mecca,因此它成了每个穆斯林渴望朝觐的宗教中心。据此引申,Mecca现常用来泛指“圣地”、“发祥地”或喻指‘‘向往的目标”、“渴望去的地方”,其首字母也相应地改为小写。如我们可以把莎士比亚的故乡Stratford-on-Avon和著名的国际网球锦标赛比赛地Wimbledom分别说成是莎士比亚崇拜者和网球运动员的mecca。由于其词源所具有的宗教色彩,mecca用于引申义时,不能涉及伊斯兰教以外的宗教团体。Mecca有时亦作Mekkao

  

mentor 良师益友,可信赖的顾问

源出古希腊神话。在荷马的史诗《奥德赛》(Odyssey)中,Mentor是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挚友。奥德修斯出征特洛伊时托付他照顾家庭。Mentor抚养教育奥德修斯之子忒勒玛科斯( Tdemachus),阻止别人向奥德修斯之妻珀捏罗珀(Penelope)求婚。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为了帮助教育忒勒玛科斯曾化作Mentor的样子,和他同行去寻找父亲。法国作家费奈隆(F.FeneLon,1651 - 1715)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忒勒玛科斯历险记》(TeLemuque),使Mentor这一名字在17至18世纪广为人知。从此以后,Mentor就转义为“导师”、“良师益友”、“可信赖的顾问”。

mercury水星,水银

在罗马神话里Mercury是商人、盗贼等的保护神,也是诸神的使者。他头戴插翅盔,脚穿带翼靴,行走如飞,是罗马窳神中行走最快的神,古语quick as Mercury(快若墨丘利)多少反映了这一点。水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行星,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就因它绕太阳转动的速度极快,所以古人以Mercury命名之。水银是常韫下唯一的液态金属元素,正是由于它能快速流动古代炼金术土也将之命名为mercury。mercurial作为其形容侧形式很自然地就被赋予了“水银的”、“易变的”、“活泼的”等义。

bunk:空话,骗人的鬼话

1820年2月25日美国第16届国会就奴隶制问题,特别是在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如密苏里)建立奴隶制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密苏里要求以奴隶州(实行奴隶制的州)加入联邦。北方议员强烈反对。最后由于南北两方议员争执不休,有人提出一项折衷方案:吸收密苏里为奴隶州,缅因为自由州。

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沃克(Felix Walker费力克斯 )发表了冗长的讲话,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沃克不得已中断讲话并表示歉意。他解释说,他作此长篇发言不是为了讲给大家听,而是为了发表在Buncombe的地方报上。他说,“1 was talking for/to Buncombe.”

就这样,talking for/to Buncombe这一短语成了talking nonsense(发空论)的同义语。尔后该短语被缩略成bunkum,到了20世纪又简化为bunk,用以表示“空话”、“废话”、“骗人的鬼话”等义。实际上,bunk(um)可以说是Buncombe这一地名的变体和缩略。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Henry Ford,1863 - 1947)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William E.Woodward伍德沃的人针对福特写了《骗人的鬼话》(Bunk)一书。他在书中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这或许是人们看到许多社会现象需要予以揭露(they see so much that needs debunking)的缘故吧。

英语另有一个意为“床铺”或“铺位”的bunk是词源截然不同的一个词,该词可能系由bunker(箱)逆构而成。

fiction:虚构,编造;[总称]小说

词根词缀: -fict-做,作→塑造,虚构 + -ion名词词尾

用法:fiction包括novel(长篇小说)和short story(短篇小说)等,纯属虚构,与历史(history)和传奇(legend)不同。

Uncle Tom:听命于白人逆来顺受的黑人

典出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的著名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主人公Uncle Tom(汤姆叔叔)是一位受尽主人西蒙﹒莱格利(Simon Legree)虐待的黑人奴隶。他信奉基督教,屈从于命运,对主子逆来顺受,甚至处处为主子着想,事事维护主子的利益,可是后果还是被主子卖掉,在奴隶主之间几经转手之后,落入了极端残暴的一个奴隶主手里,最后难掩两个女奴逃亡而惨死在主人的皮鞭之下。然而他对这一切毫无怨言,在死前还念念不忘基督教教义,为主子祈祷。该书揭露了美国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和黑奴的痛苦。该书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反奴隶制的斗争。Uncle Tom一语以后再美国口语中被黑人民族主义者用来喻指“听命于白人逆来顺受的黑人”,还由此派生出 Uncle Tomism(听命于白人的逆来顺受主义),Uncle Tomish(听命于白人逆来顺受的)等词语。

blatant(明目张胆的):英国诗人斯宾塞在作品中创造的多舌怪兽名称

blatant一词由16世纪英国诗人埃德蒙•斯宾塞 (Edmund Spenser)杜撰。斯宾塞在其长篇史诗《仙后》中创造了这个词,用来形容一头长有千条舌头、代表“诽谤”的怪兽。其词源很有可能是拉丁语blatire(喋喋不休)。现在,该词的核心含义是“在公众场合粗俗无礼地大声喧哗”,并引申出“显眼的”、“公然的”、“炫耀的”等含义。

blatant:['bleɪt(ə)nt] adj. 喧嚣的;炫耀的 ;显眼的;公然的

Even Homer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这个短语与古希腊天才诗人荷马有关。荷马(Homer)大约生于公元前九世纪,是古希腊最伟大的诗人,以《伊里亚德》(Iliad)和《奥德塞》(Odessey)两部史诗流传后世。再经典的传世作品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荷马史诗也概莫能外。对荷马诗作中偶尔出现的败笔或不尽完善之处,罗马诗人贺瑞斯(Horace)曾经作如下评论:"I,too,am indignant when the worthy Homer nods, but in a long work it is allowable to snatch a sleep."。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才傲人的荷马也打盹,我当然愤慨;不过此长篇力作,偶尔打打嗑睡倒是情有可原的。由此产生了 even Homer nods这个短语,意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canto(篇):长篇诗歌中的一篇

英语单词canto来自意大利语canto(一首歌),后者来自拉丁语cantus(一首歌)。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首次在其意大利语作品中用canto来表示长诗作品中的一篇。但丁的名著《神曲》分为三部,每部包括33个canto(篇),加上一首序诗,共100个canto(篇)。在英语中,英国诗人斯宾塞首次使用canto表示长诗中的一篇。从此以后,人们开始使用canto一词表示长篇诗歌中的一篇。

canto:['kænto] n.篇,曲调,长篇诗歌中的一篇

screed:碎片,碎布,长篇大论

来自中古英语 screde,碎片,碎布,词源同 shred,切碎,切条。引申词义冗长的文章,长篇大 论。比较歇后语“王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tirade:抨击,严厉批评

来自法语 tirade,齐射,猛拉,长篇演讲,来自 tirer,拉,拉长,来自 PIE*der,撕,撕开,词源 同 tear,tier,tire.引申词义抨击,严厉批评,特指长篇大论的连续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