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心理学,心理
该词一般的释义是“心理学”或“心理”。从词的结构上来看,它是由psycho-加后缀-oiogy组合而成。-ology表示某学科,有“…学”之意;psycho-则表示“心理”、“精神”或“灵魂”,它源出一则美丽的古罗马神话传说。
少女Psyche['saiki] [希神]塞姬(爱神丘比特所爱的美女)和爱神Cupid(即希腊神话中的Eros)相恋,每晚在一座宫殿里相会。可是Cupid -再嘱咐她不要探究他的身分,也不许她窥看他的面容。日暮之后,他总是如约而来;日出之前,他便迅即离去。一天夜里,Psyche由于她的姐妹的唆使,加上自己的好奇心的驱使,在他熟睡之时,点上蜡烛偷看,方知和她相爱的人竟是众神中最俊美的爱神Cupid。她惊喜交集,手不禁颤抖了一下,一滴烛油落在他的肩上。Cupid顿时惊醒,旋即离去,从此不见,宫殿也随之消失。Psyche悔恨不已,悲恸欲绝。她四处漂游,寻觅情人,并沦为爱与美的女神Venus['vi:nəs] [罗神]维纳斯(即希腊神话中的Aphrodite)的奴隶。Venus是Cupid的母亲,对Psyche的美貌本来就十分嫉妒,她逼她干各种括儿,想方设法摧残折磨她。最后,Psyche历尽种种磨难,终于和Cupid重聚,结为夫妇,并成为灵魂、精神和生命之神。
追根溯源,psychology中的构词成分psycho实由Psyche演变而来。除了psychology,英语中还有不少词,诸如psychic(精神的,心理的),psychiatry(精神病学),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psychotic(精神病患者),psychosis(精神变态,精神病),psychopath(精神变态者),等等,均源出Psyche一词。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psychology 词源,psychology 含义。
mass:弥撒,块,群众
英语里有两个mass。用作宗教术语的mass指天主教的圣体圣事仪式,汉语作“弥撒”。在这种仪式结束时神父总要用拉丁语说:“Ite,missa est”,相当于英语“Go,it is the dismissal”或“Go,you are dismissed”。显然,这是神父遣散全体参与者的用语。到了公元8世纪,其中missa一词开始被用以指整个弥撒仪式,进人中世纪英语作masse,最后演变为mass。可见mass原来的含义为dismissal(解散,遗散),而汉语“弥撒”则为拉丁语missa之音译,而绝非译自英语。若再进一步追根溯源的话,我们可发现missa派生自拉丁动词mittere‘to send’(派遣),英语里的mission(使团,使节)和missionary(传教士)也是源自该拉丁词。
另一个mass是普通词,作“块”、“堆”、“群众”等义解,其词源和意为“弥撒”的mass截然不同。它源自希腊语maza‘barley cake’(大麦饼),由法语masse‘kneaded dough’(揉好的面团)演变而来。出于同源的还有amass(枳聚)和massive(大而重的)等词。
laboratory:实验室
该词来自中世纪拉丁语laboratorium'workshop’(工场,作坊),但若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发现它和to labor(劳动)有亲缘关系,两者都源于拉了‘语动词laborare‘to labor/work’。附此,laboratory很自然地被用以指(某些研究人员)工作的地方,即“实验室”。在口语中该词常被缩略为lab。
grapevine:小道消息
grapevine本意是“葡萄滕”,也可作“谣言”或“小道新闻”解。两个词义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追根溯源,grapevine产生新义恐怕要首先归因于电报发明家奠尔斯(Samuel Morse,1791 - 1872)。莫尔斯原是画家,后来改行,立志从事电报的发明研究。为了完成用电传递信息的伟大使命,他耗费了整整10年心血才把电报研制成功。1844年5月24日奠尔斯从华盛顿向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发出电文,结果试验获得极大成功。这是人类首次进行的长途电报通讯。电报诞生后,美国各地纷纷建立起电报线路。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加之技术低劣,所架电线多半七歪八扭。有人遂以grapevine(葡萄滕)喻之。于是出现了短语by the grapevine,意思是“用电线(通讯)”。
许多词源学家认为,若不是发生了始于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上述短语过不多久就会消失。战争爆发后,军事指挥官开始用电报传递战报。与此同时,怪事也随之发生。除了真实报道外,各种流言蜚语也不胫而走,致使人们真伪难辨。于是人们相信各地都存在着grapevine telegraphs(传递消息的秘密途径)。匿迹一时的短语by the grapevine也再度活跃起来。不过,此时该短语中的grapevine已经获得与grapevine telegraph相同的含义,即“传递消息的秘密渠道”。嗣后,grapevine的词义进而引申为“小道消息”。
fortnight:十四日,两星期
从词形来看fortnight释义为“十四日”或“两星期”,确实使人有点不可理解。追根溯源,fort乃fourteen之缩略,而fortnight原为两个词,中世纪英语作fourte(n)nicht,古英语作feowertiene niht,相当于今天的fourteen nights(十四夜)。fortnight正是由此演变缩略而来的。英语尚有一词sennight/se'nnight(相当于seven nights,意为“七天”),在结构上同它非常相似。这两个词的历史至少和书面英语一样悠久。从日落开始算一天的习惯古已有之。古希腊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和希伯来人均有这种习惯,而这种以夜不以日计量时间的表达方式则被认为来源于古时的德国。我们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就可找到evening先于morning排列的英语短语:“The evening and the morning were the first day…”现在sennight在整个英语世界已经废弃不用,而fortnight在英国仍十分通用,但美国人一般代之以two weeks,只是在受过教育的人当中还偶而可以听到。
fascism:法西斯主义
fascism来自意大利语fascismo,而其终极词源则是意为bundle(束,捆)之拉丁语fascis,fascis的复数形式fasces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战斧,用红带捆绑的一束棍棒,它象征众人团结一致,服从一个意志和权力,也象征国家的权威。古罗马将此用作高级执政官标志或权威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索里尼也将此作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标志。我们至今还可在美国10分铸币的背面看到这一图案。墨索里尼于1919年建立的Fascisti(法西斯党)正是根据fasces 一词取名的,他最先提出的fascismo(法西斯主义)也是据fasces创造的。
其实连汉语“法西斯”一词也是fasces 一词的音译。假若我们再进一步追根溯源,我们将会发现,被意大利法西斯党作为标志的束棒乃典出一则伊索寓言。该寓言大意是说,柴枝捆成一束很难折断,而一根一根地折就不难折断,一个农夫通过这一事实向索不和睦的儿子们说明团结则存,分裂则亡这一道理。
comrade:同志
三个多世纪以前西班牙士兵不是住在兵营内,而是住在房间里,两三人分住一间,同室者叫camarada。该词进入法语后作camarade,英语单词comrade便是由此而来。但comrade今天已不再指“同室者”,而指“同志”、“亲密的同伴”或“忠实的朋友”。若再进一步追根溯源,comrade应该说来源于拉丁语camera(拱顶房间)。另有一些英语单词,如chamber(房间),camera(照相机),bicameral(两院制的)等也都源出于此。
bugle:号角
在古罗马时代号角是用小公牛的角做的。小公牛在拉丁语中叫buculus,该词到了古法语变作bugle。l3世纪末bugle又为英语所吸收,和horn(角)一词结合为bugle horn,用以指“军号”或“号角”。以后horn被略去,其用bugle一词来表示。现在号角虽然已不再用牛角来做,但bugle这一名称却保留沿用了下来。其实horn也可指“号角”。我们若不追根溯源怎会想到bugle的原始意义竟是“小公牛”呢?
arsenal:兵工厂
约在公元15世纪末或16世纪初,威尼斯有个庞大的海军造船厂,威尼斯人都称之为Arzana,参观者在那里经常可以看到二三百艘军舰及大量船用物料( ship’s stores),故而遐迩闻名。据Arzana产生了意大利词arsenale,英语arsenal即由此而来,最初也指“造船厂”,到16世纪末转指“兵工厂”、“军械库”。若再进而追根溯源,我们即可发现Arzana源于阿拉伯语dar-al-sinah‘workshop’(工场,车间)。伦敦有一直老幼皆知的足球队也取名Arsena1(阿森纳,是英格兰顶级联赛英格兰超级联赛二十个足球俱乐部之一),绰号Gunners(炮手),因其俱乐部原先设在伦敦东部的Woolwich Arsenal(伍利芝兵工厂),故而得名。
ammonia:氨
该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神Ammon/Amon(阿蒙神),在埃及语Ammon是the hidden one的意思。Ammon本是古埃及宗教所信奉的主神和太阳神,相当于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宙斯和朱庇特,但后来在希腊、罗马同宙斯、朱庇特混成一体,在斯巴达、罗马等地都有Ammon神庙。据说在利比亚的一座Ammon神庙附近发现了一种矿物质,罗马人根据Ammon 一词将之命名为sal ammoniac,意思是salt of Ammon,汉语作“硇砂”。此物固有多种用途故在古代被列为贸易品(article of trade)。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1733 - 1804)把sal ammoniac和石灰放在一起加热,提取了一种新气体,他称之为alkaline air。七年之后,瑞典化学家贝格曼(Torbern Olaf Bergman.1735 - 1784)根据am moniac 一词将之正式命名为ammonia,汉语作“氨”,有时也音译为“阿摩尼亚”。嗣后,科学家们又将ammonia和后级-ine缩合成ammine(氨络的),amine(胺)以及aminoacid(氨基酸)这一复合词中的amino(氨基的)。Ammon这一词根经历了从埃及语到希腊语,再从拉丁语到英语的演变过程,原先的含义the hidden one如今已经全然丧失,不追根溯源,就不能把它从普通英语单词中发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