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al(军事的):罗马神话中的战神马尔斯
希腊神话中,战神阿瑞斯(Ares)是主神宙斯和天后赫拉的儿子,爱神阿芙洛狄忒的情人,掌管战争。他相貌英俊,孔武有力,性格残暴好斗,象征着战争的野蛮杀戮。阿瑞斯性格暴戾,其他神祗和人类都不喜欢他。他的生身父母也不喜欢他。在《伊里亚特》中,宙斯对阿瑞斯说:“在所有住在奥林匹斯山的神中,你最令我作呕,你除了争吵、战争和打仗之外什么也不喜欢。你遗传了你母亲赫拉的固执和难管束的性情。”
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吃败仗。他曾被两个巨人塞进青铜大瓮,囚禁13月之久,若不是他兄弟赫尔墨斯的营救,他早已丧生其中。他与两个妹妹,即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月亮及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经常发生矛盾,但基本上每次都被她们狠狠修理。在特洛伊战场,他主动挑衅雅典娜,结果被雅典娜用一块石头砸伤脖子。凡人英雄赫拉克勒斯杀了他的儿子,阿瑞斯向他挑战,结果被英雄打伤,呻吟着回到奥林匹斯山。 可以说,在崇尚和平和文艺的古希腊,战神就是外强内干,备受嘲弄的草包。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诸城邦之间的相互关系。战神是斯巴达的保护神,雅典娜是雅典的保护神。与精于文艺的雅典人相比,沉默寡言的斯巴达人对希腊神话中的影响力极低,导致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屡被雅典娜欺负。
不过到了古罗马时期,战神却时来运转了。在罗马神话中他被称为马尔斯(Mars)。 因为罗马人崇尚武力,所以战神在罗马神话中地位极高,三月(March)和火星(Mars)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单词march还表示“进军”,因为古罗马人认为三月份是开始进军打仗的好季节。从战神的名字中还产生了martial(战争的)这个单词。
Mars:[mɑːz] n.战神,火星。
march:[mɑːtʃ] n.三月v.进军
martial:['mɑːʃ(ə)l] adj.军事的,战争的,尚武的。
martial art:武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artial 词源,martial 含义。
cyclopean(巨大的):希腊神话中的独眼巨人
在赫西奥德的《神谱》中,天神乌拉诺斯和大地女神该亚所生的子女中,除了十二泰坦神 外,还有三位独眼巨人(Cyclops)。他们额头中只有一只圆眼睛,词根cyc表示“圆圈”,就代表独眼巨人额头上的那只圆眼睛。乌拉诺斯惧怕他们的力 量,把他们囚禁在黑暗深渊之中。后来宙斯为了对抗泰坦,将他们从黑暗深渊之中释放出来。他们为宙斯锻造了雷电,为哈迪斯锻造了隐形头盔,为波塞冬锻造了三 叉戟,为阿耳特弥斯锻造了弓和月光箭,为阿波罗锻造了弓和太阳箭。
而在荷马的《奥德赛》里,独眼巨人是波塞冬的孩子,居住在遥远国度里的一个种族。这个种族的特点是粗野,喜食人。
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奥德修斯在返航途中迷途,在岛屿上遭遇了独眼巨人波吕斐摩(Polyphemus)。独目巨人把他们关在洞穴里并吃他的同伴。为了自救并营救同伴,奥德修斯用葡萄酒灌醉了波吕斐摩并用烧红的木桩戳瞎了他的眼睛,然后躲在绵羊的肚子下面逃出了洞穴。
Cyclops:['saɪklɑps] n. 库克罗普斯(独眼巨人)
cyclopean:[sai'kləupjən] adj.独眼巨人的,巨大的,巨石式的n.蛮石,乱石堆
odyssey(漫长的历险旅程):荷马史诗《奥德赛》
在希腊神话中,经过特洛伊战争之后,在希腊军回家途中,因为英雄奥德修斯 (Odysseus)激怒海神波赛顿,所以波赛顿降临灾祸于他,使他们遇到海难,全军覆没。奥德修斯虽因机智和勇敢逃过一劫,但波赛顿的愤怒未息,故使奥 德修斯找不到回家的航线而在大海里漂流,历经了各种奇遇。而另一方面他的妻子不知奥德修斯的生死,面对着蛮横的求婚者就只有苦等着丈夫的回来。最后在诸神 的帮忙下,经过十年漂流生活的奥德修斯终于回到家里与他的妻子团聚,并与儿子和忠实的老仆联手杀死了求婚者。
荷马史诗之一的《奥德赛》(Odyssey)就讲述了奥德修斯的历险记,是古希腊最 重要的两部史诗之一(另一部是《伊利亚特》)。《奥德赛》延续了《伊利亚特》的故事情节,相传为盲诗人荷马所作。这部史诗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是除《伊 利亚特》外现存最古老的西方文学作品。在英语中,人们用odyssey一词来比喻漫长的历险旅程。
odyssey:['ɑdəsi] n.漫长的历险旅程,古希腊史诗《奥德赛》
horde(部落):游牧民族中氏族首领的帐篷
英语单词horde来自突厥语orda和蒙古语ordu,中国史籍中译为“斡鲁朵”(斡耳朵、斡里朵)等,字面意思就是“帐篷”,指的是蒙古等游牧民族中氏族首领的帐篷、宫帐。有些民族实施一夫多妻制,氏族首领往往会为每位妻子配置一个“斡鲁朵”。每一个“斡鲁朵”都会配置一定数量的守卫、服侍人员及生产人口。因此“斡鲁朵”就是这些游牧民族的一种社会组织结构,有一些“斡鲁朵”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汗国。这个词经过波兰语、法语或西班牙语后进入英语,演变为英语单词horde,其中的字母h是在波兰语中加上的。
13世纪时,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领蒙古军队征服了东欧,建立了一个汗国。由于拔都的宫帐是金色的,因此这个汗国就被称为golden horde,即“金帐汗国”。
现在,horde通常表示一个“游牧部落”,或者一大群人,通常含有贬义,因为当初入侵欧洲的这些游牧民族被欧洲人普遍视为野蛮人。
horde:[hɔːd] n.一大群,游牧部落
gothic(哥特式):灭亡西罗马帝国的哥特人
4、5世纪时,居住在古罗马帝国东部、北部的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各蛮族部落大举迁徙、入侵罗马。曾经无比强大的罗马帝国在蛮族势力的反复冲击下四分五裂。蛮族中的东、西哥特人(Goth)曾经多次入侵意大利,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从此进入了长达千年之久的黑暗时期,即“中世纪”。因此,哥特人的名字就与“野蛮”等负面含义产生了关联,由哥特人(Goth)一词衍生的英语单词gothic(哥特人的)也产生了“野蛮的”之意。
文艺复兴期间,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难以释怀,因此为了与这段时期有所区分,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建筑及艺术风格称为gothic,即“哥特式”。尽管gothic这个词多少有些负面意味,但事实上为数众多的哥特风格作品拥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gothic:['ɡɔθik] adj.哥特式的,野蛮的,中世纪的,粗鄙的
savage(野蛮人):居住在森林里的人
在西方文明史观中,文明源于城市,因此,那些散居在原始森林内的居民自然就是野蛮人。英语单词savage(野蛮人)指的正是这种居住在森林内的人。它来自拉丁语salvaticus,是silvaticus的另一种拼写方式,而后者的词根silva意思就是“森林”。
savage: ['sævɪdʒ] n.野蛮人,未开化的人,粗鲁的人adj.野蛮的,残酷的
diploma(证书):古罗马时期给蛮族雇佣军颁发的绿卡
在古罗马时期,当一个蛮族雇佣军在罗马军队中服役25年(海军26年)后,即可获得罗马公民权利。为此,罗马政府将为其提供一个凭证,就像现在的美国绿卡一样。这个凭证就是所谓的Roman Military Diploma(罗马军事证书)。它由两片铜片构成,里面刻有持有人的相关信息,还有政府的烙印。铜片上留有小孔,可以用铜丝穿过小孔,把它们对折起来。
英语单词diploma来自古希腊文diploma,由diploun (对折)和oma(物品)构成,字面意思就是“可以对折的物品”,最早指的就是这种可以对折的铜片证书。拥有这种证书的蛮族人,可以在罗马帝国的道路和边境自由通行。后来,diploma的词义扩展,可以表示政府颁发的各种证书,如大学的文凭。
十八世纪,法国人开始称呼他们与外国打交道的官员为diplomat,也就是“持有diploma的人”。由diplomat一词还衍生出diplomatic(外交的)和diplomacy(外交)等词。
diploma:[dɪ'pləʊmə] n.证书,文凭,公文
diplomat:['dɪpləmæt] n.外交官,外交家
diplomacy:[dɪ'pləʊməsɪ] n.外交
duke(公爵):罗马帝国时期的蛮族军事统帅
在古罗马时代,由日耳曼或凯尔特蛮族出身而作为雇佣军为罗马军队所用的将帅,由于没有正式的罗马军衔而统称为Dux,这就是英语单词Duke(公爵)的来源。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各部族的军事领袖成为欧洲各小国的国君,其中许多就以Dux为称号,他们统治的小国就被称为“公国”(duchy)或“大公国”(Archduchy)。直到近代,意大利和德国统一之前的很多小国都以此为称号。这些小国的国君一般翻译为“大公”。
欧洲现存的独立公国是卢森堡和安道尔公国。历史上的其它公国经过合并和并吞,逐渐丧失独立性,成为国家的一部分,其统治者也演变成了由国王授予的爵位,即“公爵”(Duke)。在欧洲各国,公爵都是最高爵位之一。
英国的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国戚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
duke:[djuːk] n.公爵
duchy:['dʌtʃɪ] n.公国,公爵领地
duchess:['dʌtʃɪs; -es] n.公爵夫人,女公爵
arena(竞技场):古罗马竞技场中用来吸血的沙土层
英语单词arena一般被翻译为竞技场,其实它指的并非整个场馆,而是特指场馆中央的那块比赛场地,或者是演艺场馆中的舞台。这是因为,arena源自拉丁语harena,本意是“沙、沙土”,指古罗马竞技场中用来吸血的沙土层。
古罗马时期经常举行血腥野蛮的角斗表演,即强迫奴隶出身的角斗士相互厮杀或同野兽搏斗,并为这种节目专门修建了宏大的竞技场。为了处理厮杀中流出的血,竞技场中铺有一层沙土。拉丁语harena指的就是这个用沙土铺成的场地,英语单词arena就是从此而来。
arena:[ə'riːnə] n.竞技场、舞台
cannibal(食人者):传说中食人肉的加勒比土著
当哥伦布第一次抵达南美洲时,在与巴哈马群岛上的泰诺人交流中,得知在该群岛的东方,即现在的海地、多米尼加等地,居住着一群野蛮好战、有有食人肉习俗的土著人。根据泰诺人的描述,这些人经常攻击泰诺人,杀死男人,掳走妇女和儿童,并将儿童阉割、养肥后吃掉。哥伦布根据泰诺人对这些土著人的称呼,将其翻译为西班牙语Caniba,并在旅行日记中记录了他们的食人习俗。现在我们知道,其实这些土著就是Carib(加勒比人),并且他们并没有食人的习俗,有关他们食人的描述都仅仅是传说而已。2005年,《加勒比海盗》第二部的摄制组曾邀请加勒比族人参与拍摄,当酋长查尔斯·威廉斯获知片中有段情节暗示当地部落是食人族之后,特意下令禁止族人参与影片拍摄,并指责电影让外界误解加勒比族人为食人部落。
英语单词cannibal就源自西班牙语Caniba,原本指的就是加勒比土著,因为有关他们的食人传说,使得单词cannibal逐渐变成了“食人者”的代名词。
cannibal:n.食人者,吃同类的动物adj.食人的,吃同类的
cannibalism:n.食人的行为,同类相残的行为
Carib:n.加勒比人
Caribbean:adj.加勒比人的,加勒比海的,加勒比语的n.加勒比海
bulldozer(推土机):威吓阻止黑人投票的白人
美国内战结束后,代表北方工业资本家利益的共和党上台执政。1874年-1876年的美国州、国会和总统选举期间,在内战期间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利益的民主党与执政的共和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密西西比州等南方州,一些民主党白人组建了“白人联盟”和“红衫军”等半军事化组织,通过恐吓、鞭打甚至枪杀等暴力手段组织当地黑人参加投票。一些北方媒体对此现象进行了揭露,并用bulldoze一词来形容这种行为。bulldoze原本指的是足以放到一头公牛(bull)的剂量(doze),比喻采用鞭打、枪杀等野蛮手段来阻止黑人参加选举的行为,而bulldozer就是通过暴力威吓手段阻止黑人投票的白人,泛指欺凌者、威吓者。推土机出现后,人们用bulldozer一词来称呼它,因为推土机威力巨大,可以野蛮地推倒一切障碍,特别适合暴力拆迁等场合。
bulldoze:vt.威吓,强迫,用推土机推倒
bulldozer:n.欺凌者,威吓者,推土机
barbarous(野蛮的):希腊人对外地语言的嘲笑
在古代欧洲,希腊的文明程度最高,因此当时的希腊人对本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希腊语非常骄傲,嘲笑外地人所讲的语言就像是“吧啦吧啦”(barbar)的鸟语,所以就用barbaros这个单词来形容文化程度低下的外地人。经过拉丁语流传至英语后,产生了barbarous(野蛮的)和barbarian(蛮族)这些词汇。“蛮族”指的是希腊和罗马周围的文明程度较低的其他民族,主要包括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后来,这些蛮族部落在欧洲大范围迁徙并入侵罗马帝国,建立了众多的蛮族小政权,是众多欧洲当代国家的源头。位于北非的柏柏尔人(berber)也被归入蛮族,该民族的英文名称一样来自希腊语barbaros。
barbarous:['bɑb()rs] adj.野蛮的,未开化的,残暴的。记:说话“吧啦吧啦”的
barbarian:[bɑ'bern] n.野蛮人,蛮族。记:说着“吧啦吧啦”鸟语的落后民族
Berber: ['b:b] n.柏柏尔人,柏柏尔语
philistine(庸俗之辈):以色列的死敌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philistine)居住在中东迦南南部海岸的古民族,其领土在后来的文献中被称为“非利士地”(Palaestina,巴勒斯坦)。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劲敌,在圣经旧约中详细记载了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的战争和恩怨。在以色列人眼中,非利士人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是文明的破坏者。
1689年,在德国一个叫做耶拿(Jena)的城市中,当地的大学生和市民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有数人在冲突中丧生。事后,耶拿大学的牧师在一次布道中,针对这场大学生和市民之间的冲突发表了尖锐的评论,把市民比作圣经中与以色列人作对的非利士人。
从此以后,人们用“非利士人”(philistine)来形容那些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缺乏文化修养并鄙视文化的人。从这个词还产生了“庸俗主义”(Philistinism)一词,字面意思就是“非利士人的方式、习惯、个性和思维方式”,指的是低估、鄙视艺术、审美、精神和智力的态度,也称为“反智主义”。
philistine: ['fɪlɪstin] n.非利士人,庸俗之辈
Philistinism:['fɪləstɪnzəm] n.庸俗主义,实利主义,市侩主义
centaur:半人马
发音释义:['sentɔː] n.半人马;人首马身的怪物
词源解释:来自希腊语Kentauros
centaur来自希腊语,在早期希腊文学作品中它们是居住在希腊Thessaly的骑马的野蛮部落,后来演变为人首马身的怪物,长有人的上半身,而从腰以下则是马的躯干和四肢。
在希腊神话中,centaur据说是是贴撒里国王伊克西翁和云的产物,是狂野的象征,流传有众多关于半人马的故事。传说,在拉庇泰(Lapiths)国王庇里托俄斯Pirithous结婚之际,一群受邀赴宴的半人马试图绑走新娘和参加婚礼的女宾。国王庇里托俄斯和朋友忒修斯率领众人追赶,最终战胜了半人马,这就是著名的“半人马大战”。
最有名的一个半人马叫做喀戎(Chiron),是个少见的正面人物,在荷马史诗中多次出场,以知识渊博、善于培养教导男孩而闻名,是阿喀琉斯、赫耳墨斯和埃斯库拉庇乌斯等英雄的老师。在赫拉克勒斯和其他半人马的战斗中,他不幸被赫拉克勒斯沾有九头蛇毒血的剑刺伤。虽然他拥有不死之躯,但难忍伤痛,自愿将自己的不死之身转让给普罗米修斯。他死后升仙,成为“射手座”。
衍生词:centaury(矢车菊),据说半人马喀戎首次发现了矢车菊的药用价值。
bully:恃强凌弱
发音释义:['bʊlɪ] v.恃强凌弱;欺负n.恃强凌弱者;恶霸;情人adj.adv.一流的,特别好的
词源解释:来自荷兰语boel(情人,兄弟),可能是中古荷兰语broeder(兄弟)的指小形式,意思是“小情郎、情哥哥”。
英语单词bully最初的本意是lover(情人),后来词义变为“欺凌弱小者”,可能是因为bully一词在历史上常常用来表示妓女的情人及保护人、皮条客。这些男人自然不是什么好货色,往往是一些地痞流氓,喜欢欺凌弱小。因此bully一词才产生了“欺凌弱小者”的含义。但它的初始含义并未完全消失,还可以用来表示“极好的”。
词组习语:bully for you(你太好了,你太棒了);bully sb. into sth.或doing sth.(强迫某人做某事)
助记窍门:bully→bull+y→像公牛那样的→蛮不讲理、霸道→恃强凌弱、恶霸
brute:禽兽
发音释义:[bruːt] n. 禽兽;畜生;残暴的人adj.残忍的;无理性的;本能的
词源解释: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意思是“禽兽的”,来自中古法语brut(粗糙的、原始的)。16世纪初期转为名词,表示“禽兽”。
词组习语:brute force(或strength)(蛮力);brute loyalty(本能的忠诚)
衍生词:brutal(残忍的、野蛮的←像禽兽般的);brutish(粗野的,残忍的);brutality(残忍)
bestial:如野兽般的、残忍的
发音释义:['bestɪəl] adj. 如野兽般的;残忍的;野蛮的;卑劣的
结构解释:bestial = be(a)st(野兽)+ial(形容词后缀)→如野兽般的→残忍的
同源词:beast(野兽)
barge:驳船、闯入
发音释义:[bɑːdʒ] n. 驳船;平底货船;大型游船vi. 蹒跚;闯入vt. 用船运输;蛮不讲理地闯入或打扰某事物
词源解释:barge←古法语barge(小帆船)←拉丁语barica←希腊语baris←古埃及语bari(古埃及的一种小船)
古埃及人生活在尼罗河畔,很早就学会了造船航行的技术。为了充分利用尼罗河水的自然力量,他们还发明了最早的驳船,称为baris。这种船用橡胶树的木板做成,宽敞结实,据古代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历史》一书中记载,一次可以装载上千塔兰特(古代重量单位,大约60公斤)的货物。古埃及人用柳木和芦苇编织成筏子,将其系在bari前面,为它提供牵引力,并在bari的尾部用绳子绑块石头来保持方向,轻快的筏子就会拖着沉重的bari沿尼罗河顺流而下。英语单词barge就源自古埃及人制造的这种bari,用来表示平底、宽大的货船,即所谓的驳船。这种船行动迟缓笨拙,所以barge一词又衍生出“笨拙或粗鲁地闯入”之意。
常见搭配:barge in(闯入)
barbarous:野蛮的
发音释义:['bɑːb(ə)rəs] adj. 野蛮的;残暴的
结构分析:barbarous = barbar(“吧啦吧啦”地说话)+ous(形容词后缀)→说话“吧啦吧啦”的→不会说普通话的→未开化的→野蛮的
词源解释:barbar←拉丁语barbarus←希腊语barbaros(未开化的)
同源词:barbarian(蛮族、野蛮人)
古希腊的文明程度很高,古希腊人对本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希腊语非常骄傲,嘲笑外地人所讲的语言就像是“吧啦吧啦”(barbar)的鸟语,所以就用barbaros这个单词来形容文化程度低下的外地人。经过拉丁语流传至英语后,产生了barbarous(野蛮的)和barbarian(蛮族)这些词汇。“蛮族”指的是希腊和罗马周围的文明程度较低的其他民族,主要包括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后来,这些蛮族部落在欧洲大范围迁徙并入侵罗马帝国,建立了众多的蛮族小政权,是众多欧洲当代国家的源头。位于北非的柏柏尔人(berber)也被归入蛮族,该民族的英文名称一样来自希腊语barbaros。
arena:竞技场
发音释义:[ə'riːnə] n. 舞台;竞技场
词源解释:arena←拉丁语harena(竞技场)
背景知识:古罗马时期经常举行血腥野蛮的角斗表演,即强迫奴隶出身的角斗士相互厮杀或同野兽搏斗,并为这种节目专门修建了宏大的竞技场。为了处理厮杀中流出的血,竞技场中铺有一层沙土。拉丁语harena的本意是“沙土、沙土层”,引申为“竞技场”。英语单词arena就是从此而来。
衍生词:arenarious(沙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