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cure(享乐主义者):推崇享乐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
伊壁鸠鲁把“纯粹的”享乐看作是最高的目的,但是,他与阿瑞斯提普斯所主张的享乐主义不尽相同。伊壁鸠鲁的快乐是指“没有痛苦”和“灵魂的安宁”。伊壁鸠鲁认为,通过满足某些欲望而获得的那种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因为随这种享乐而来的必然是厌倦,从而使人背离了他的真正目的,即没有痛苦。
3世纪以后 ,伊壁鸠鲁的学说成了基督教的劲敌。在中世纪,伊壁鸠鲁成了不信上帝、不信天命、不信灵魂不死的同义语。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卢克莱修《物性论》的发现和出版,扩大了伊壁鸠鲁学说对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7世纪伽森狄全面恢复了伊壁鸠鲁学说,它直接影响了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说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直接先驱,他的伦理思想对英国的边沁、密尔等的功利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英语中,从伊壁鸠鲁的名字Epicurus产生了单词epicure,用来表示“享乐主义者”。
epicure:['epɪkjʊə; 'epɪkjɔː] n.享乐主义者,美食家,饕餮之徒
epicurean:adj.享乐主义的,讲究饮食的,伊壁鸠鲁学说的n.享乐主义者,美食家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epicure 词源,epicure 含义。
Android(安卓):炼金术大师大阿尔伯特所制造的人性机器
英语单词Android(安卓)来自炼金术大师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所制造的为他服务的小侏儒“Androides”,此事在1751年版的《钱伯斯百科全书》有记载。Androides由希腊语词根andro-(人)与-eides(外形),意思就是“外形像人的”。之后android一词使用的很少,直到十九世纪后半页才开始逐渐出现在各种科幻小说里。和robot(自动机械)、cyborg(半机械人)不同,android在小说中被定义成一种与人类极度相似(特别是外表)的个体,有时候甚至是纯粹的有机体。现在作为“安卓”操作系统象征的小机器人更像是一个robot,而不是一个android。
android:['ændrɒɪd] 机器人,安卓操作系统
Quisling(卖国贼):投敌叛国的挪威总理吉斯林
维德孔·吉斯林(Vidkun Quisling)是二战前挪威的著名军人和政客,曾担任挪威国防部长。后来他退出内阁并于1933年组建法西斯民族统一党,担任党首。吉斯林赞同纳粹思想,曾与希特勒晤谈。1940年德国进攻丹麦与挪威,吉斯林充当德军的开路先锋,挪威被德军攻占之后出任挪威傀儡政权的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吉斯林于1945年5月9日被捕,在审判后被以叛国罪的罪名枪决。由于他可耻的叛国行为,他的大名也就成了“卖国贼”、“内奸”的代名词。后来,从quisling一词还逆生出动词quisle(当卖国贼)。
quisling: ['kwzl] n.卖国贼,内奸
quisle:['kwizl] vi.叛国,当卖国贼
caste:种姓
发音释义:[kɑːst] n.(印度)种姓;(具有严格等级差别的)社会阶级
词源解释:caste←葡萄牙语casta(纯粹的种族)←拉丁语castus(纯洁的,carere的过去分词)←carere(切割开)
同源词:chaste(纯洁的
caste一词于17世纪10年代时期首次被英国人用来形容印度的种姓制度。在狭义上,caste专指印度的“种姓”,在广义上,caste指的是像印度种姓一样的具有严格等级差别的社会阶级。
助记窍门:caste→谐音“卡死他”→具有严格等级差别的社会阶级→种姓
bare:赤裸的
来自PIE *bhosos, 裸露的,纯粹的。
caste:种姓制度
来自PIE *kes, 砍,切,进一步来自PIE*sek, 词源同saw, segment。本义为纯粹的,后用来指印度的严格的种姓制度。
mere:纯粹的,仅仅,只不过
来自拉丁语merus,明亮的,纯的,不掺假的,来自PIE*mer,发光,照耀,词源同morning.引申词义纯粹的,后用于副词仅仅,只不过。比较very,just.
merely:纯粹地,仅仅
来自mere,纯粹的,仅仅,只不过。
sincere:真挚的,真诚的
据旧时说法.sincere的词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1475 - 1564)生活的那个时代。米开朗琪罗在成名前曾在采石场工作。当时罗马的采石工人常常涂蜡于大理石,以掩饰其瑕疵,但是这只能瞒骗一时。以后罗马元老院(the Roman Senate)颁令,凡大理石不得涂蜡,换言之,大理石必须“无蜡”,用拉丁语表示则是sine cera(没有蜡)。这两部分最后合成丁英语单词sincere,它的词义先是由“无蜡的”引申为“纯粹的”,继而又引申为“真挚的”,“真诚的”。
然而,大多数权威人士认为,sincere 一词系源于拉丁语sincerus(纯粹的,不搀假的)。
charisma:神授的超凡能力,神秘的个人魅力,领袖气质
charisma在17世纪是一个纯粹的神学术语,20世纪中期被社会学家政治化,以后经记者和政治家一再使用成了一个时髦词(vogue word),不时在报刊上露面。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John F- Kennedy,1917 - 1963)任美国总统时,记者屡屡用charisma 一词来形容肯尼迪所具有的那种领袖人物的非凡魅力,使该词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下子流行了起来。
该词借自希腊语,原希腊词最早见于《圣经·新约》的希腊文译本,常以复数形式charismata出现,用以指“神授的超凡能力”(如能治病、预言等)。17世纪时英语从希腊语借用了这个神学术语,作charism.1875年开始拼作charisma,最后后者成了较为常用的拼写形式。几个世纪以来,charisma一直用于宗教意义,就是说只用来形容摩西、耶稣等非凡的宗教人物。这个词的今义“神秘的个人魅力”始用于20世纪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Max Weber,1864 - 1920)死后出版的著作《论经济和社会法》(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该书直到1947年才译成英语。charisma的这一世俗用法被社会学家所广为接受。到了60年代charisma一词又被广泛用来形容领袖人物的领袖气质和个人魅力。今天似乎有一种将charisma的词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向,把它用作appeal(吸引力)或magnetism(吸引力,魅力)的同义词。除了具有非凡魅力的政治领袖之外,各类名人,包括福音传道者、影星、运动员、将军和作家等,皆可用charisma 一词来形容。一些评论家强烈批评将charisma通俗化的这一做法,然而一个词使用多了其结果往往是会导致词义的扩大或一般化的。
bone:骨,骨骼
bone是一个纯粹日耳曼语词汇,在印欧语的其它语族中找不到其"宗亲";德语bein(腿,骨)和瑞典语ben(腿,骨)共同指向一个日耳曼语词源bainam(长骨)。
heal:治愈;愈合
古英语中的含义是to make whole,来自古代的健康观念,由完整引申词义未受伤害,健康。whole [həʊl] adj.完整的;纯粹的,n.整体,这个单词实际就是在heal前加了w-而已。本来是古英语中hw-开头的单词从11世纪开始变成wh-开头,可是后来这个趋势波及到了一些w-和h-开头的单词,heal就是其中之一。
sheer:纯粹的,十足的,陡峭的,垂直的
来自古英语 scir,明亮的,发光的,闪耀的,来自 Proto-Germanic*skiriz,纯的,纯粹的,清晰 的,来自 PIE*skai,发光,闪耀,词源同 shine,sheen.现词义可能来自不同词源,并最终来自 PIE*sker,剪,切,砍,劈,词源同 shear,sharp.引申词义陡峭的,垂直的等。
Gestapo:盖世太保
来自德语 Geheime Staatspolizei (secret state police) 的缩写,意为“秘密国家警察”,是纳粹统治时期的暴力机关。
中文“太保”本是官名,五代时期私人军队盛行,割据政权的君主往往把麾下猛将收为养子,并加太保官衔,比如盘踞太原的李克用的养子们号称“十三太保”,使“太保”一词成为“爪牙”的代名词,用此来翻译纳粹统治的爪牙,正得其所,再加上“盖世”二字,又能突出其权力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