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化身):印度教中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
一部3D科幻大片《阿凡达》让很多人记住了avatar这个英语单词。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词并非导演杜撰的,而是来自梵文,是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avatar来自梵文avatarana,由ava(off,down)+tarati(cross over)构成,字面意思是“下凡”,指的是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通常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印度教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
电影《阿凡达》中的avatar是地球人的精神所占据并控制的外星人肉体,与印度教 中的avatar含义相差甚远。因此,电影《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印度教团体的强烈抗议,声称电影名字玷污他们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协会主席曾要求导 演卡梅隆做出声明,澄清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与印度教及其信仰毫无任何关系,重名只是一个巧合。
在网络时代,avatar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化身,即代表用户形象的图像,即常说的“头像”或“个人秀”。
avatar:['ævətɑː]n.化身,神灵的化身,头像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vatar 词源,avatar 含义。
Android(安卓):炼金术大师大阿尔伯特所制造的人性机器
英语单词Android(安卓)来自炼金术大师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所制造的为他服务的小侏儒“Androides”,此事在1751年版的《钱伯斯百科全书》有记载。Androides由希腊语词根andro-(人)与-eides(外形),意思就是“外形像人的”。之后android一词使用的很少,直到十九世纪后半页才开始逐渐出现在各种科幻小说里。和robot(自动机械)、cyborg(半机械人)不同,android在小说中被定义成一种与人类极度相似(特别是外表)的个体,有时候甚至是纯粹的有机体。现在作为“安卓”操作系统象征的小机器人更像是一个robot,而不是一个android。
android:['ændrɒɪd] 机器人,安卓操作系统
robot(机器人):捷克作家科幻戏剧中的机器奴隶
英语单词robot一词来自1920年捷克作家 Karel Capek发表的科幻戏剧《罗苏姆的万能机器人》的名称中的robotnik(奴隶),该词源自robota(强制劳动、苦工、奴役)。在原著中,robotnik是一种由人类制造出来的人形工作机械,具有人的外形、特征和功能,是最早的工业机器人设想。英语单词robot就来自捷克语robotnik,用来表示剧中所描述的这种人形工作机械,中文译为“机器人”。不过,现在robot一词可以表示各种自动化智能机械,不一定是人形的。
robot: ['rəʊbɒt] n.机器人,自动机械
frankenstein(作法自毙的人):小说中被自己所创造的怪物杀死的科学家
Frankenstein(弗兰肯斯坦)是科幻小说之母,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作品《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又译为“科学怪人”)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名科学家,痴迷于生命科学,试图用人工方式创造生命。他利用死人的残骸创造了一个怪物。这个怪物本性善良,但在受到创造者及他人的嫌恶和歧视后,开始仇恨人类并展开报复,杀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和未婚妻。弗兰肯斯坦满怀悔恨和愤怒,跟踪追捕怪物。最后,弗兰肯斯坦在与怪物的搏斗中死去,而怪物也跳海自杀了。从此,后人就用frankenstein一词来形容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毁灭的人。
frankenstein: ['fræŋkənstain] n.作法自毙的人,被自己的创造物毁灭的人
Frankenstein:弗兰肯斯坦
来自1818年由英国小说家Mary Shelley创作的科幻小说《Frankenstein:the Modern Prometheus》其中的主角,科学家Frankenstein创造的怪物。参照电影《弗兰肯斯坦》。
grok:通过感觉意会
来自20世纪美国科幻小说家Robert Heinlein杜撰的一个词,词源不详。
wetware:湿件(被视为计算机程序或系统的人脑)
词源待考。通常认为最初指人脑,即湿的物质,后因一本“Wetware”的科幻小说,该词逐渐流行起来。
newspeak:新话(模棱两可的政治宣传语言)
来自英国小说家George Orwell于1949年写作的著名科幻小说《1984》,里面赋予了很多词语讽刺性词义,由于这本小说的巨大影响力,诸多新义最终流传开来。
aviation:肮空,飞行
英语中约有十来个以avi-起头的词,均源自意为“鸟”的拉丁词avis,aviation即是其中的一个,表示“航空”或“飞行”。该词是一个无名的法国人所杜撰,首次见诸著名法国小说家凡尔纳(Jules Verne,1828 - 1905)所著的一本科幻小说的1887年版英译本中。
countdown:倒计数,逆序计数
倒计数技术首次出现于美籍德裔导演Fritz Lang(1890~1976)的科幻电影the lady in the moon中,影片中发射一枚巨型火箭时为了增加悬念采用了倒计数。
Orwellian:奥威尔式的,极权的
来自英国著名科幻讽刺小说《1984》作者George Orwell在书中所描述的极权统治。
tesseract:超正方体,宇宙魔方
杜撰词,来自tessera,四维空间立方体,小方块,词源同four,trapezium.希腊语aktis,射线,词源同actinium.用于指美国科幻漫威漫画中拥有无限能量的宇宙魔方,参照电影《复仇者联盟》。
novel(小说、新奇的):新奇的事物
在西方文学史上,所谓小说原来是用表示“虚构故事”的英语单词fiction来表示的,其中的词根fict表示“编造”和“虚构”之意。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小说最早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和荷马史诗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的主要特点就是以虚构为主,演绎神奇荒诞故事,所以单词fiction很好地表现了它们的“虚构性”这一特点。随后出现的是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依然以虚构为主。
西方小说真正形成的标志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薄伽丘的《十日谈》。它不再停留于虚构故事,而是概括现实、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给自然,力求把故事写得真实确切、有凭有据。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进一步拉近了小说与现实的距离。到了18世纪初,被称为“欧洲小说之父”的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以一个真实故事为根据写出的。
小说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在18世纪后期催生了小说的另一个名称“novel”。这个单词来自拉丁语novella,意思是“新奇的东西”。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小说(novel),可以是fiction,如science-fiction(科幻小说),也可以是non-fiction(纪实文学),只要是新奇有趣的即可。
novel:[ˈnɑːvl] n.小说adj.新奇的
novelty:['nɑvlti] n.新奇,新奇的事物
taser:电击枪
缩写自 Tom Swift's electric rifle,科幻小说中的武器,原为大写,专有名词,后通俗化。Tom Swift 为 20 世纪早期美国科幻小说中的英雄人物。
tesseract:超正方体,宇宙魔方
杜撰词,来自 tessera,立方体,小方块,希腊语 aktis,射线,词源同 actinium.用于指美国科幻 漫威漫画中拥有无限能量的宇宙魔方,参照电影《复仇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