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debut(初次登台):西方少女的“成人礼”

工业革命以前,欧洲的上流社会、贵族世家的女孩子在成年以前,基本上是没有机会接触到异性的,她们不去公立学校上学,家长为她们请了私人教师。女孩子到一定的年龄,就要穿上礼服、盛装打扮,参加“成人礼”舞会。这是她们在社交群中的第一次露面,在法语中称为debut。debut一词来自débuter,本意是“桌球或弹子球游戏中的第一次击球”。

进入英语后,debut一词常常被用来比喻“初次登台演出”。与它同源的单词有debutante(初次表演的女子)、debutant(初次表演的男子)。

debut:[de'bju] n.v.初次登台,初次亮相,首秀,初次在社交圈露面

debutante: ['dɛbjutɑnt] n.初入社交界的少女,初次表演者,新秀

debutant:[,dɛbjʊ'tɑnt] n.初入社交界的男子,初次表演者,新秀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debut 词源,debut 含义。

genius(天才):古罗马神话中的守护神

根据古希腊神话,每一个人出生时都有一位介于神人之间的守护神被分派来终生守护在人的身边,而守护神的希腊文为 "daimon",拉丁文则为 "genius"(birth),即发生、起源、诞生之意。古罗马神话里的守护神之所以称为Genius就是因为他在一个新生命诞生时方才出现。gen-这个拉丁词根所代表的第一个含意即“起源、诞生”。善良的人们对神寄予厚望,乞盼在婴儿呱呱落地时这位守护之神能赐给孩子优秀品质、非凡的能力。久而久之,守护神的名字genius就成了天才、天赋的代名词。

genius:['dʒiːnɪəs]n.天才、天赋

genie:['dʒiːnɪ] n.精灵,妖怪

avatar(化身):印度教中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

一部3D科幻大片《阿凡达》让很多人记住了avatar这个英语单词。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词并非导演杜撰的,而是来自梵文,是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avatar来自梵文avatarana,由ava(off,down)+tarati(cross over)构成,字面意思是“下凡”,指的是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通常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印度教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

电影《阿凡达》中的avatar是地球人的精神所占据并控制的外星人肉体,与印度教 中的avatar含义相差甚远。因此,电影《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印度教团体的强烈抗议,声称电影名字玷污他们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协会主席曾要求导 演卡梅隆做出声明,澄清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与印度教及其信仰毫无任何关系,重名只是一个巧合。

在网络时代,avatar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化身,即代表用户形象的图像,即常说的“头像”或“个人秀”。

avatar:['ævətɑː]n.化身,神灵的化身,头像

tournament(竞标赛):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大会

中世纪的欧洲盛行骑士比武大会。最早的比武大会一般认为诞生于法国,主要项目是马上长枪比武,即两个骑士手执长枪策马迎面对刺。在13世纪以前,骑士比武大会的军事气氛依然比较浓厚,显得非常的粗野残暴,有些时候几乎与真正的战争无异,参赛骑士所使用的武器都是战场上使用的开刃武器。可以说,一场骑士比武大会就是一场真实模拟战争的军事演习。到13世纪以后,骑士比武大会逐渐向庆典和仪式转变,参赛者往往以“秀”为主,通过表现自己的勇敢和武艺,来赢得观众中领主或女性的赏识或青睐。15世纪,骑士比武大会的各项程序和制度已经变得非常完备和复杂了,所用武器也与实战武器不同,增加了防护装置,长枪的枪头变成木制的。17世纪后,骑士比武大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英语单词tournament原本指的就是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大会,来自法语tornement,由tornoier(长枪对刺)衍生而出,用来表示赛制类似中世纪骑士比武大会、需要经过多场比赛才能决定最终冠军的比赛,如锦标赛和联赛。单词tourney(锦标赛)也来源于此。

tournament:['tʊənəm(ə)nt] n.锦标赛,联赛,比赛

tourney:['tʊənəm(ə)nt] n.锦标赛vi.参加比赛

satin(缎子):中世纪闻名于外的中国海港城市泉州

在中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有一个闻名于外的海港城市,被阿拉伯人称为Zaitun。该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当时著名的东方名城。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叙述其西还旅程时写道:“离开福州市……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Zaitun城”,“Zaitun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数十年后的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吧都他(Ibn Batuta)亦写道:“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Zaitun……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英语单词satin就来自东方名城Zaitun,表示来自Zaitun的丝绸、缎子。

虽然Zaitun在600多年前就是世界皆知的名城,但到了19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却在为“Zaitun”到底在何处而争论不休。直到1915-1918年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问世后,史学界才一致认定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Zaitun”就是中国福建省的泉州。

satin:['sætɪn] n.缎子,缎子衣服adj.光滑的,绸缎做的,似缎子的

sarcasm(挖苦):如利齿撕肉般的讥讽话

古代希腊人喜欢辩论,在娱乐、政治、司法等领域处处都能见到辩论,甚至还出现了一批专门教授修辞学和辩论术的人,即所谓的“智者”或“诡辩家”。古代雅典就是一座辩论之城,希腊的古典哲学就诞生于各种辩论中。在辩论时,优秀的辩论家往往能抓住对方言语中的漏洞,用尖酸刻薄的话加以讽刺,使对手颜面尽失、狼狈不堪。在围观者看来,这种尖酸刻薄的讽刺,就像是用牙齿将对手的肌肤一条条撕咬下来,因此将其称为sarkazein,意思就是“将肉撕咬下来”,其中的sark就是英语词根sarc,表示“肉”,含有该词根的单词有sarcous(肉的)。

sarcasm:['sɑːkæz(ə)m] n.讽刺,挖苦,嘲笑

sarcastic:[sɑː'kæstɪk] adj.讽刺的,挖苦的,尖酸刻薄的,辛辣的

sarcous:['sɑːkəs] adj.肉的,肌肉的

sadism(虐待狂):著名的虐待狂作家萨德侯爵

英语单词sadism(虐待狂)来自法国著名作家、虐待狂萨德侯爵。萨德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败落的法国南部的贵族家庭。少年时他进入一家军官学校学习,15岁时他成为候补军官。16岁时他参加了七年战争并多次被提升。成年后,他娶了一名出身自不太高贵、但非常富有的贵族家庭的女子。1764年萨德的父亲死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与瑞士交界的三个省的荣誉总督的职务。萨德婚后所获得的财富使得他可以开始他丑闻昭著的生活,他的生活远远跳出了当时法国贵族的放荡主义所容许的范围。据闻他多次虐待非常年轻的妓女和他家里的男女佣人,后来与他的妻子一起虐待家里的佣人。

由于受到虐待他人的指控,萨德曾经多次被捕入狱,多次被判处死刑但又幸运逃脱。在监狱和疯人院生活的漫长时间内,萨德致力于写作,创作了多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萨德作品中的色情描写非常细腻,富有想象力。萨德尤其爱好描写各种暴力和虐待行为。由于他的作品中有大量性虐待情节,被认为是变态文学的创始者.后来的学者把主动的虐待症,也就是喜欢虐待别人,命名为 “萨德现象”(Sadism),即“虐待狂”、“施虐症”。萨德现象(Sadism)与马索克现象(Masochism)合称为sadomasochism,简称为SM,中文即指性虐待症、虐恋。

sadism:['seɪdɪz(ə)m] n.虐待狂,性虐待,施虐症

sadist:['sedɪst] n.虐待狂者

sadistic:[sə'dɪstɪk] adj.虐待狂的,虐待狂倾向的

masochism(受虐狂):著名的受虐狂作家马索克

英语单词masochism(受虐狂)、masochist(受虐狂者)来自著名的受虐狂患者、奥地利小说家利奥波德·萨克·马索克(Leopold von Sacher Masoch)。马索克是一位有受虐倾向的奥地利著名作家,和萨德(著名虐待狂、作家)一样,他的真实生活也和他的文学作品紧密地连在一起。马索克认为,女人是被制造出来驯服男人的兽性冲动的。他总是被那些比自己强悍、年岁也大于自己的女人所吸引,他屈从于她,当他的“兽性”冲动表现出来时,她就对他施加肉体上的虐待,而他从而获得性满足。

马索克最主要的虐恋作品是《穿貂皮衣的维纳斯》,曾被搬上大银幕。这是一位贵族男子自愿成为一位贵妇的奴隶的故事。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塞弗林(Severin)和万达(Wanda)已成为男性奴隶和女性主人之间关系的象征,在现代报刊杂志的虐恋者寻偶广告中,这两个名字常常被寻找此类伴侣的人们使用。

马索克的作品被人视为虐恋文学的范本,包括了虐恋文学的所有要素。他的虐恋小说的文学价值明显高于一般的色情文学作品,与萨德的作品一起进入经典行列。

马索克不仅发表了多篇优秀的虐恋文学作品,而且身体力行,与多名女子有过受虐狂的性关系,最后被第二任妻子送入了精神病院。

后人根据马索克的姓氏创造出masochism(受虐狂)、masochist(受虐狂者)等词,并将其与著名虐待狂、法国作家萨德侯爵两人的名字合为sadomasochism一词,简称为SM。

masochism:['mæsəkɪz(ə)m] n.受虐狂,被虐待狂,受虐倾向

masochist:['mæsəʊkɪst] n.受虐狂者,有受虐倾向的人

handicap(障碍):赌博时调整赔率的做法

赌博是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喜欢玩的游戏。赌博时需要解决的一种重要问题是保障公平性,使各方获胜的概率大致相同。例如,拿球赛进行赌博时,如果强弱分明,赌弱队赢的人会吃亏,这时就需要调整两支球队的赔率,提高弱队的赔率,降低强队的赔率,这样才能实现公平,吸引人们参与赌博。那么,由谁来决定赔率呢?以前是由中立的第三方仲裁来决定赔率,决定的方式叫做hand in cap。参与赌博的双方都拿出一定的担保金,抓在手中。然后双方都把手放到帽子里。第三方仲裁宣布双方的赔率后,参赌双方将手从帽子里拿出来。如果接受这个赔率则将手摊开,如果不接受赔率则以握拳表示。如果双方都接受赔率,则可以开始赌博,仲裁取走帽子里的担保金作为酬金。如果双方都不接受赔率,则赌博取消,仲裁也可取走帽子里的担保金,但自己的声望受损,以后就很难再被人邀请来充任仲裁了。如果一方接受另一方不接受,则赌博取消,接受赔率的一方取走帽子里的担保金,仲裁因为没能完成任务而空手而归。

英语单词handicap就来自hand in cap,指的是赌博或比赛时为了实现公平性而进行的各种调整和设置。除了设置赔率外,最常用的方式是给优势方设置障碍或不利条件,如在赛马比赛中,给优势赛马增加负重。因此,handicap还可以表示“障碍、不利条件”。在现代英语中,常用handicapped代替disabled,用来委婉地表示“身体残疾的”。这种表示的确够委婉的,不是说你“残疾、无能”,而是说你你太优秀了,老天为了让其他人能与你公平竞争才给你设置了一些不利条件。

handicap:['hændɪkæp] n.障碍,不利条件vt.妨碍,阻碍,使不利

handicapped:['hændɪkæpt] adj.残疾的,有生理缺陷的n.残疾人,缺陷者

handicapping system:差别积分制,机会均等化比赛法

prestige(声望):魔术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幻觉

好莱坞著名电影《致命魔术》(the prestige)讲述了两个超级魔术师明争暗斗的故事。很多观众对该片的英文名字不理解。英语单词prestige在字典中是“声望”的意思,跟魔术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个单词的本意就是魔术表演中的招数、特技的意思。它源自praestringere,由prae(pre,在……前面)+ stringere(捆绑),字面意思就是“在人面前假装把自己捆绑起来”。

电影《致命魔术》对prestige的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每一次魔术表演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叫做pledge,魔术师展示一些真实的、平常的物品或场景,并请观众检验;第二部叫做turn,魔术师利用这些平常的物品做出不寻常的事情,如使东西消失,但这还不足以使观众鼓掌。因此优秀的魔术还需要第三步,这就是prestige,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魔术师要在这一步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把消失的东西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带回到人们面前,从而博得观众的惊奇与赞叹。

由此可见,prestige的本意是指高超的魔术师所创造出的令人匪夷所思、叹为观止的幻觉,这种幻觉能使观众如痴如醉,从而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对魔术师五体投地、敬若神明。因此prestige一词也就衍生出“影响力、声望”的含义。

prestige: [pre'stiː(d)ʒ] n.威望,声望,声誉

prestigious: [pre'stɪdʒəs] adj.有声望的

Pygmalion(皮格马利翁):爱上自己作品的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不喜欢凡间的女子,而是自己动手,用象牙雕刻出了自己心目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女性形象。雕像完成后,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的作品,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妻子,给它起名“伽拉忒亚”(galatea),还为它穿上美丽的服饰,整天爱抚它、陪着它说话,甚至睡觉时也与它同床共寝。爱神见他如此执着,便满足了他的心意,赐予雕像生命,使他俩结为夫妻。

英语习语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来自这个传说,比喻当人们对某件事物抱有强烈的期待时,期待中的事物就会出现。在教育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缘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和雅格布森的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找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一番考察后向校方提供了一份名单,说名单里的学生都有很高的天赋,只是还没有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抽样出来的。有趣的是,在期末考试时,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果然高于整体的平均成绩。研究者认为这是期待产生的效应。教师认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因此上课时会给予更多关注,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其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待,自信心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更高,因此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Pygmalion:[piɡ'meiljən] n.皮格马利翁

Pygmalion effect:n.皮格马利翁效应

boulder:巨石

发音释义:['bəʊldə] n.巨石;大圆石;大卵石;冰砾(冰川所携带的大石头);漂砾

词源解释:boulder←中古英语bulder stone←北欧日耳曼语系。与它类似的是瑞典方言bullersten,是bullra sten(轰鸣的石头)的缩写,表示河中的大石头,因为引发河水的轰鸣声而得名。

Boulder city:美国科罗拉多州波尔德市,有名的风光秀美的城市,位于落基山麓,丹佛市以北大约35英里。

词组习语:glacial boulder(冰川漂砾);boulder clay(泥砾)

助记窍门:boulder→shoulder(肩膀)→用肩膀扛巨石→巨石

衍生词:bouldery(巨石的、多石的)

bootylicious:性感的

合成词。boot, 靴子。delicious, 美味的。指秀色可餐的长靴美女。

elegant:优雅的

e-, 向外。-leg, 收集,选出,词源同college, eligible. 即选出来的,优秀的,优雅的。

exceptional:卓越的

词源同except, 拿出来的,突出的。与exceptionable的词义差别主要来自人为影响。比较egregious, 原义为极好的,优秀的,现义为极坏的,恶劣的。

exceptionable:极坏的

词源同except, 拿出来的,突出的。与exceptional的词义差别主要来自人为影响。比较egregious, 原义为极好的,优秀的,现义为极坏的,恶劣的。

laureate:桂冠诗人,获奖者

来自laurel,月桂树,象征着胜利,后用作最优秀的诗人的荣誉。

laurel:月桂树

词源不详,可能来自希腊语Daphne,希腊神话仙女,因逃避阿波罗追求,投河自尽,死后化作月桂树,阿波罗感慨万千,用桂树编成的花冠奖励古希腊最优秀的诗人。

laurel wreath:桂冠

即桂树编成的花冠,作为对最优秀诗人的奖励,后词义通用化。

laurel:月桂树,殊荣   

laurel汉语作“月桂树”,源于拉丁语laurus,人们常用它来喻指“荣誉”或“殊荣”。关于laurel这一象征意义的由来,流传着一则古罗马神话故事。

  有一天太阳神阿波罗( Apollo)出言不逊激怒了爱神丘比特(Cupid.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Eros)。丘比特便把一支点燃爱情烈焰的金箭射进阿波罗的骨髓,同时又以一支熄灭爱情之火的铅箭射在河神佩纽斯( Peneus)之女达佛涅(Daphne)的心上。顿时爱情之火在阿波罗心中熊熊燃烧。他一眼看见路过的达佛涅,便向她倾吐恋慕之情。那知达佛涅对爱情已经变得冷若冰霜。她一见阿波罗转身就跑,阿波罗在后面紧迫不舍。跑到河畔时达佛涅已是气喘吁吁,情急之下只得祈求父亲解救。刹那间达佛涅蓦地消失,在阿波罗眼前出现了一株枝繁叶茂、亭亭玉立的月桂树。阿波罗见此情景,悲恸欲绝。他把这株月桂树移植到自己神宙旁,并用月桂枝叶编成冠冕,时时戴在头上,以表示对达佛涅的倾慕和思念。于是月桂树成了阿波罗的圣树。在古希腊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据此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用月桂枝叶编成冠冕,授予凯旋而归的英雄和音乐、体育等竞赛的优胜者,以后成了欧洲一种习俗。这种冠冕英语亦称laurel,汉语作“桂冠”。英国历史上曾授予优秀诗人以“桂冠诗人”(The Poet Laureate)的荣誉称号。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laurel当作光荣的标志,荣誉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