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biscuit(饼干):烘烤两次的干面包

古代西方人在航海时,为了解决漫长的海上旅行的饮食问题,发明了一种制作干粮的方法,那就是将烘烤好的面包,回炉再烘烤一次,使其变干变脆。这样处理过的干面包就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而不会变质腐烂,特别适合长时间的海上旅程。这种烘烤两次的干面包就是饼干biscuit的前身。英语单词biscuit源自法语bescuit,由bes(twice,两次)+cuit(cooked,烘烤过的),字面意思就是“烘烤过两次的面包”。

biscuit:['bɪskɪt]n.饼干,小点心。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iscuit 词源,biscuit 含义。

toast(敬酒):在葡萄酒中放烤面包以提升味道的习俗

古今中外,人们都有在喝酒时碰杯的习俗。据说该习俗最早出现于古希腊。那时人们在饮酒前,会主动把自己杯里的酒和对方杯中酒掺杂,以此表示酒里无毒。后来,信任的朋友和熟人之间就不再这么麻烦,仅仅象征性地碰一下酒杯即可。这就是碰杯的起源。

碰杯时,人们往往还会说一些祝福的话,这种做法就是“敬酒”。在英语中用toast表示。单词toast本指烤面包,它是怎么跟“敬酒”扯上关系的呢?原来,古代人喜欢喝葡萄酒,但当时葡萄酒的味道远不如现在好喝。人们往往会在葡萄酒杯中放一片烤面包(toast),涂有香料或果酱的烤面包更好。烤面包可以吸收葡萄酒的酸味,使葡萄酒变得更加香醇。人们在向长辈或女性敬酒时,往往会把对方的美德或美貌比作葡萄酒中的toast。久而久之,toast一词就用来比喻杰出的、广受赞誉的人,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敬酒”之意。

敬酒这种习俗无论中外都很流行。在西方宴会上还出现了专门的toastmaster,相当于宴会主持人。他的职责就是组织宴会上的敬酒活动,避免出现一窝蜂似的混乱场面。

toast:n.烤面包,敬酒,干杯,接受敬酒的人,广受赞誉的人vt.向……敬酒,为……干杯vi.烤火,取暖,烘烤面包

toast in the town:广受赞誉的人。

toastmaster:n.宴会主持人,祝酒提议人,致祝酒词者

batch(一批):烤面包时的同一炉面包

古人用烤炉烤面包时,通常都是一次将多个面包放入烤炉中烘烤。同一批入炉烘烤的面包就叫做batch,因此这个单词的来源于bake(烘烤)有关,这一点可以从它们的拼写中看出来。

batch:[bætʃ] n. 一批;一炉;一次所制之量vt. 分批处理

bake:[beɪk] vt. 烤,烘焙vi. 烘面包;被烤干;受热n. 烤;烘烤食品

batch:一批

发音释义:[bætʃ] n. 一批;一炉;一次所制之量vt. 分批处理

词源解释:batch←古英语bæcce(烘焙之物)←古英语bacan(烘焙)

batch一词原本表示烤面包时一块放入烤箱的一批面包,后来可以泛指在同一批次同时处理的东西。

助记窍门:batch→谐音“摆齐”→将多个面包摆齐,一块放入烤箱→一批

batch:一批

词源同bake, 烘,烤。指同一批烤出来的面包。插入字母t, 比较watch, 词源同wake.

biscruit:饼干

最早的饼干是专供海上航行吃的,为防饼干迅速变质,初烤之后还要回炉再烤,使它变干变脆。意指“饼干”的biscuit一词从字面讲就有“烘烤两次”的含义,14世纪源自中世纪法语pain bescuit‘twice-cooked bread’(烘烤两次的面包)的第二成分bescuit(bis-‘twice’+cuit‘cooked’)。biscuit旧时有seamen's bread(海员面包)之别称。它的构成和德语借用词zwieback(烤面包片)极为相似。zwieback由zwie‘twice’和backen‘bake’两部分合成,也含有“烘烤两次”之义。

kitchen:厨房

kitchen一词,来源于拉丁词coquo,即“cook(厨师)”。Coquo派生为coquina,cocina和cucina,古英语中变化为cycene,到了中古英语时期,又变作kitchene.这些词看起来似乎很复杂。实际上却又很合逻辑。厨房就是厨师工作的地方,从cook到citchen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同出于coquo一源的还有:

biscuit(饼干),这是个法语词;bis,意思是“twice”;cuit即“cooked”;意思是说饼干是两次烤成的。这同德语词Zweiback(饼干)是很相似的,Zwei即“twice”;back即“bake(烘烤)”。

Cake(糕点)一词也来源于coquo,只是渠道不同罢了。

toast:烤面包

toast是从古法语动词toster(烘、烤)来的,这个词又是从拉丁语torrere、tostum(烧、烘、烤)来的。Toast可作名词“烤面包”,也可作动词“烘”、“烤”,仍保留了拉丁语,法语的原义。

另外,toast一词还可作“祝酒”“干杯”等解。这种用法来自于莎士比亚时代的一种普遍的习惯。当时人们喜爱在某种酒里、特别是葡萄酒或啤酒里泡一块加了香料的或烤焦的面包,因此,直到今天我们仍说to drink a toast,其字面意思是“喝完一杯泡有烤面包的酒”,后来转义为“干杯”或“为……举怀祝酒”,甚至转指“受祝酒的人”、“受到高度敬仰的人”,如the toast of the town(城里最受敬仰的人)。

oast house:啤酒花烘干室

来自中古英语ost,炉子,来自拉丁语aedes,炉子,词源同ash,ether,edifice.后用于指啤酒花烘干室。

pone:玉米饼

一种北美印第安人食物。来自北美土著语apen,烘烤。

tandoori:唐杜里烹饪法

词源同 tandoor,唐杜里。用于指印度的一种烹饪方法,将肉插在金属棒上在泥灶里烘烤,现 出于卫生和安全考虑,也用金属炉代替。

batch:(面包等的)一炉;一批,一组,一群 

来源于史前日耳曼语*bak-,古英语bacan(烘烤出来的东西)。

同源词:b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