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fire(篝火):在萨温节焚烧宰牲骨头的火堆
在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之前,不列颠群岛上居住的凯尔特人主要信奉德鲁伊教(Druid)。德鲁伊教徒在每年的10月31日过萨温节(Samhain,又称夏末节或仲夏节)。德鲁伊教徒认为10月31日是夏季的结束,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阴阳两个世界最接近的时刻,死亡之神Samhain在这天晚上会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间,寻找替身。因此德鲁伊教徒会在这一天晚上熄灭家里的炉火,而在露天点起火堆,在火堆中焚烧宰牲的骨头,作为给Samhain的献礼。他们还会用动物的头和皮毛装扮自己,发出古怪的声音,使Samhain认不出自己,从而躲避灾难。
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后,将萨温节和罗马的两个节日合并,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万圣节(Halloween)。现在西方万圣节的很多活动,如化妆、南瓜灯都源自萨温节。
英语单词bonfire就源自萨温节时用来焚烧宰牲骨头的火堆。它源自古英语banefire,由bane(bone,骨头)+fire(火)构成,意思是“焚烧骨头的火”。后来该词词义发生泛化,泛指在野外用于庆祝、娱乐或取暖等用途的火堆。
bonfire: ['bɒnfaɪə] n.篝火,营火。记:bon(bone,骨头)+fire(火)→焚烧骨头的火→篝火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onfire 词源,bonfire 含义。
jazz(爵士乐):新奥尔良红灯区的粗俗俚语
爵士乐,一种起源于非洲形成于美国的音乐类型,缘于蓝调(blues)。该词是美国人查的最多的词源之一。据说jazz原为jass,最早来源于新奥尔良红灯区的性暗示语“JASSING IT UP”,俚语jass指性爱中的短暂高潮,十分粗俗,公众难以接受,因此后来改写为jazz。随后jazz这个词开始普及和流传。
jazz: [dʒæz] n.爵士乐,爵士舞v.奏爵士乐,跳爵士舞adj.爵士乐的,喧闹的
fiscal(财政的):古罗马人盛钱的小篮子
在古罗马时期,在钱包发明之前,商人用一种用灯芯草茎或芦苇变成的小篮子装钱。这种小篮子在拉丁语中叫fiscus。fiscus在古罗马用得极为普遍,因而古罗马帝国的财库也叫做fiscus,它的形容词是fiscalis。英语单词fiscal就是从拉丁语fiscalis演变而来的,原意是“皇家财库的”,随着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该词的意思也演变为“国家财政的”之意。
fiscal:['fɪsk(ə)l] adj.会记的,财政的,国库的
confiscate: ['kɒnfɪskeɪt] vt.没收,充公。记:con一道+fisc国库+ate动词后缀→与国库里的东西放在一起→没收至国库
Halloween(万圣节前夜):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鬼节)
一说起“万圣节”,很多中国人都会想到南瓜饼、鬼怪面具、小孩挨家挨户讨糖果等场景。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以上活动庆祝的是每年的十月31日晚上的Halloween(万圣节前夕、万圣夜),并非每年11月1日的“万圣节”(AllHallow's Day)。Halloween是“万圣节”(AllHallow's Day)的前夜,但它的庆祝传统并非源自“万圣节”,而是来自古代凯尔特人的“萨温节”(Samhain,仲夏节、相当于中国的“鬼节”)。
在古代凯尔特人的历法中,每年十月31日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是夏天正式结束、严酷冬季开始的一天。古代凯尔特人信奉“德鲁伊”宗教,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活着的人惧怕亡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亡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亡魂吓走。
罗马人入侵不列颠群岛后,将萨温节和罗马的两个节日合并。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为 了压制这种古代异教传统,希望人们淡忘萨温节,就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AllHallow's Day),用来纪念殉道圣徒,hallow即圣徒之意。然而,萨温节的传统依然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抹掉。人们虽然在万圣节对基督教圣徒表达敬意,却更喜欢 在万圣节前一夜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庆祝,如做南瓜灯、化妆、小孩子挨家挨户讨糖吃等。只是这个夜晚不再叫做“萨温节”,而是被称为Halloween,是 All-hallow eve的缩写,意思就是“万圣节前夜”,但很多中国人并不明白二者的关系,往往将Halloween和“万圣节”混为一谈。
Halloween:[ˌhæləʊ'iːn] n.万圣节前夜,鬼节
AllHallow's Day:万圣节
hearse(灵车):教堂中悬于灵柩上方的耙形烛台
英语单词hearse(灵车)和单词rehearse(排练)的后一部分完全相同,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吗?没错,它们其实拥有相同的词源。单词hearse的词源是herse,指的是农具耙子,用作动词时表示用耙子耙地。所以 rehearse的本意就是用耙子反复耙地,比喻反复练习、排练。hearse除了表示“耙子”外,还可以表示教堂中的一种灯具,用来安放蜡烛。在教堂举 行丧礼时,通常会把这种耙形灯具放在灵柩的上方。由于插上蜡烛后形状类似一把耙子,所以这种灯具也被称为hearse。后来,hearse一词又衍生出 “灵柩、灵车”的含义,原本表示“耙子”、“耙形灯具”的含义反而被人淡忘了。
hearse:[hɜːs] n.灵柩,灵车
rehearse:[rɪ'hɜːs] vt.vi.排练,预演,演习
rehearsal:[rɪ'hɜːs(ə)l] n.排练,预演,演习
knickers(灯笼裤):纽约早期荷兰移民后代的绰号
纽约最早是由荷兰人发现并创建的,因此早期的纽约居民大部分都是荷兰移民及其后代。这些人被美国人送了一个绰号knickerbocker(尼克人)。1809年,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在出版讽刺性作品《纽约历史:从世界开端至荷兰王朝完结》一书中,使用了笔名戴德里奇•尼克波克(Diedrich Knickerbocker)。该书出版后大受欢迎,也使得knickerbocker这个绰号更加流行,成为纽约市的一个文化符号。
1845年,Knickerbocker一词进入体育界。美国历史上首支棒球队就起名为“纽约尼克波克队”(New York Knickerbockers)。1946年夏天,在为新成立的纽约男子职业篮球队起名时,球队大部分人都选择了Knickerbockers这个名字,后来简化为Knicks,这就是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球队纽约尼克斯队名称的由来。
纽约荷兰移民喜欢穿一种宽松的灯笼裤,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最受欢迎的标志性装扮就是“灯笼裤大叔”式:棉质假发,三角帽,带有皮带扣的鞋子,当然还有灯笼裤。因此,人们将这种荷兰移民爱穿的灯笼裤也称为Knickerbockers,后来简略为knickers。
knickers:['nɪkəz] n.灯笼裤,短裤,女用灯笼裤型的扎口短裤
mesmerize(催眠):以催眠来治疗精神病的奥地利医生麦斯梅尔
18世纪70年代,奥地利医生麦斯梅尔(Franz Anton Mesmer)提出了一种“动物磁力”学说,认为人体内有一种动物磁力,分布不当就会产生疾病。他的治疗方法是:让一群精神病患者围坐在一起,周围是昏暗的灯光,播放着轻音乐。 然后麦斯梅尔从装有各种化学药品的瓶子中取出一根铁棒,用它轻轻敲打每个患者的身体,以此把化学药物中的“动物磁力”传给患者,改善他们的症状。这套治疗方法被称为麦斯梅尔催眠术(Mesmerism)。他曾经用这种方法治愈了很多病人,名噪一时。
然而,很多人并不认同麦斯梅尔的学说和治疗方法,认为他欺世盗名、以魔术来骗人。因此,麦斯梅尔被逐出奥地利。1778年,麦斯梅尔来到巴黎继续行医但再次受挫。法国国王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调查麦斯梅尔的学说和治疗方法。最后,该委员会认为他的治疗方法有一定效果,但对其理论学说提出否定意见。1843年,英国外科医生布雷德发表了《神经催眠学》一书,阐明催眠并非由施术者流入受术者的某种动物磁力或神秘物质所致,而是受术者主观心理的影响效果。
虽然麦斯梅尔的学说遭到了否定,但他所开创的催眠治疗方法却得到了广泛应用。麦斯梅尔本人的姓氏也被用来表示“催眠”。
mesmerize:['mɛzməraɪz] vt.对……催眠,迷住
mesmerism:['mezmərɪz(ə)m] n.催眠术,催眠状态,迷惑,麦斯梅尔催眠术
curfew(宵禁):晚间按时灭火熄灯就寝的规定
在古代中国,在夜里到了某时刻,敲更人就会敲钟报时,并提醒大家小心火烛。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有类似做法,即到了夜里规定时刻,就会有人敲钟,提醒大家扑灭灯火,按时就寝,其目的是避免无人照看的灯火在夜里引发火灾。这种做法在古法语中被称为cuevrefeu,字面意思就是cover fire(扑灭灯火)。英语单词curfew就来源于此,并在19世纪时衍生出“宵禁”之意。
curfew: ['kɜːfjuː] n.宵禁,宵禁令,晚钟,敲晚钟时刻
bloomer(女式灯笼裤):19世纪美国女权主义活动家布鲁姆夫人
bloomer是一种宽松的女式裤,指裤管直筒宽大,裤脚口收紧,裤腰部位嵌缝松紧带,上下两端紧窄,中段松肥,形如灯笼的一种裤子。灯笼裤大多用柔软的绸料或化纤衣料裁制,轻松舒适,多为休闲时穿着,适宜作练拳操和练功等穿着之用。中式练功裤和运动裤也常采用这种造型。
灯笼裤的名称bloomer来自19世纪美国女权主义活动家艾米莉亚·布鲁姆(Amelia Bloomer)的名字。布鲁姆夫人是一位热心的女权主义活动家,大力提倡女性从传统的长裙束缚中解放出来,改穿更加舒适、使用的裤装。1851年,布鲁姆夫人在自己的杂志上大力宣扬由另一名女权主义者伊丽莎白·史密斯·米勒所设计的“土耳其式裤子”,即现在所谓的“灯笼裤”。很快,这种舒适实用的女裤被越来越多的女性采用,并被称为The Bloomer Costume(布鲁姆服装),后来简称为bloomers。
bloomer:['bluːmə] n.女式灯笼裤
psych-(心理):爱上丘比特的美貌少女普绪克Psyche
传说,普绪克(Psyche)是一名美貌的凡人少女。她长得如此美丽,以至于人们都认为她是维纳斯下凡,不再去供奉真正的维纳斯了。维纳斯十分气愤,就命令儿子丘比特下凡,用爱情之箭让普绪克爱上一名丑陋的怪兽。没想到丘比特一看到普绪克,惊为天人,竟然爱上了普绪克。丘比特杀死了怪兽,并让普绪克住在自己的神殿里,每天夜里与她幽会,但不许她点灯看见自己的脸。普绪克的两个姐姐妒忌她,怂恿她偷看这个每天与自己幽会的男人。普绪克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于是在一天夜里,乘丘比特熟睡后,偷偷点起油灯查看。当她看到与自己幽会的竟然是一个异常英俊的男人时,不由得心旌摇荡,溅出一滴油落在丘比特脸上。丘比特惊醒后大为恼怒,抛下普绪克飞走了。
失去爱人的普绪克后悔莫及,四处寻找爱人。后来,她来到了维纳斯的神殿,成为了维纳斯的奴隶。维纳斯想出各种法子来刁难她,安排她去完成一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把混在一起的谷物分开、从暴躁的绵羊上割取金羊毛、从恶龙守卫的山溪中汲水。但普绪克都在神灵的帮助下完成了这些任务。维纳斯布置的最后一项任务是让她拿着一个黄金盒子,到冥后那里带回一盒子“美容”。在回来的路上,虽然神灵一直在警告普绪克不要打开盒子,但她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打开了盒子想看看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没想到,从盒子里面出来的是冥界的睡眠鬼,它爬到普绪克身上,使她陷入了永远的沉睡之中。
最后,丘比特发现沉睡中的普绪克,原谅并解救了她。众神被她对丘比特执着的爱情感动了,赐予她一碗长生不老水,使她升天成仙,掌管“灵魂”,还与丘比特结成了夫妻。
由于普绪克是灵魂之神,因为从她的名字Psyche中产生了表示“灵魂、精神、心理”的词根psych-。
psyche:['saɪkɪ] n.灵魂、精神、心智
psychology:[saɪ'kɒlədʒɪ] n.心理学,心理状态
psychotic:[saɪ'kɒtɪk] adj.精神病的n.精神病人
psychiatry:[saɪ'kaɪətrɪ]n.精神病学
bulb:灯泡、球茎
发音释义:[bʌlb] n.灯泡;球茎;球状物
词源解释:bulb←中古法语bulbe(洋葱)←拉丁语bulbus(球状根、洋葱)←希腊语bolbos(具有膨大地下根的植物)
助记窍门:bulb = bul(膨胀)+b(球)→膨胀成球→灯泡、球状物。在英语中,字母b及字母组合b+l往往具有膨胀、圆、球的含义,如ball(球)、blow(吹)、bell(钟)、belly(腹部)。
衍生词:bulbous(球根的)
beacon:灯塔
发音释义:['biːk(ə)n] n. 灯塔,信号浮标;烽火;指路明灯vt. 照亮,指引vi. 像灯塔般照耀
词源解释:beacon ← 古英语beacen(灯塔)←原始印欧语bhew(闪光、照射)
助记窍门:beacon→谐音“避坑”→在灯光指引下避开前方的坑→灯光→灯塔
chandelier:垂吊灯,枝形吊灯
发音释义:[,ʃændə'lɪə] n. 枝形吊灯,枝形大烛台
结构分析:chandelier = chandel(蜡烛)+ier(名词后缀,表物品)→摆放蜡烛的物品→枝形大烛台、枝形吊灯
词源解释:chandel←拉丁语candela(蜡烛)←拉丁语candere(发光)
相关词根:cand(发光、白)
beckon:招手示意
词源同beacon, 灯塔。原指发光,吸引。
Belisha beacon:斑马线指示灯
由英国交通部长Leslie Belisha在1934年发明的一种交通指示灯。
bloomers:灯笼裤
来自美国19世纪女权运动领导者Amelia Bloomer 的名字,其促进了灯笼裤在美国的流行。某种程度上灯笼裤也是对女权的一种宣示。
bullrush:宽叶香蒲
bull, 公牛,此处表强调,大。rush, 灯芯草。
buoy:浮标
词源同beacon, 灯塔。来自PIE *bha, 照明,闪光。
candlewick:烛芯
candle, 蜡烛。-wick, 灯芯。
eclampsia:子痫(怀孕引起的高血压和惊厥)
ec-, 向外。lamp, 灯,照明。委婉语,即一旦发生子痫,往往是严重的产科综合症的征兆,需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