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bluestocking(女学者):18世纪由伦敦知识女性组成的“蓝袜社”

18世纪中叶,伦敦的一些上游阶层的知识女性逐渐不满足于日常聚会时的玩牌聊天等空洞消遣,模仿法国的沙龙,开创了一种以文学讨论为焦点的社交聚会。1750年,伦敦贵妇伊丽莎白·蒙塔古夫人(Elizabeth Montagu)在自家府邸设立了第一个文艺沙龙。该聚会一反当时的社会风气,既不玩牌,也不闲聊,而是开展各种读书、文学讨论活动,并经常邀请一些文学家、学者参与。并且,该沙龙还有一点与当时上流社会聚会不同,对服装没有严格要求,其成员经常穿着日常休闲衣服而非礼服前来聚会。

有一回,蒙塔古夫人邀请一名当时还不太出名的园艺师兼翻译家本杰明·斯蒂林弗林特(Benjamin Stillingfleet)参加沙龙。本杰明家境贫寒,买不起出席上流聚会所需礼服和黑色长袜,因此婉言拒绝。但蒙塔古夫人告诉本杰明,他可以穿着日常衣服和普通蓝色长袜出席。因此,本杰明便穿着日常衣服和蓝色长袜出席沙龙,并成为了沙龙的常客。

伦敦的这种文艺沙龙反映了当时女性群体和普通人对文学活动的热情参与。但当时的欧洲人和中国人一样,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各种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并不对女性和普通民众开放。当时的一些保守人士,认为一帮女人和穿蓝色长袜的平民高谈阔论高雅的文学是对文学的亵渎,因此对沙龙冷言冷语,大加讽刺。他们给穿蓝色长袜出席聚会的本杰明起了个绰号“蓝色长袜”(bluestocking),将这种沙龙称为“蓝袜社”(bluestocking club)。后来,bluestocking从本杰明的绰号扩展称为对参加蓝袜社的知识女性的蔑称,讽刺她们附庸风雅、卖弄学问。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使人拜伦就在其名著《唐·璜》中,对bluestocking大肆调侃,主人公唐·璜的母亲伊内就被他塑造成了一位bluestocking的典型。当然,在历史上,并非所有学者都对bluestocking抱有歧视,有不少人都对bluestocking对于推动女性文学运动的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

bluestocking: ['bluːstɒkɪŋ] n.女学者,女学究,女才子,卖弄学问的女性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luestocking 词源,bluestocking 含义。

cater(承办酒席):上门为客户准备饮食或酒席

古代在饭馆问世之前,如果人们想宴请客人而家中没有厨师的话,就会到外面临时聘请一些专业厨师,上门来准备饮食和酒席。这种上门服务就是cater。该词来自拉丁语captare(拿、获得),是capere(拿)的反复形式,本意是“采办、准备食品”。提供cater服务的人就是caterer。后来出现了饭馆,很多caterer去饭馆工作,就变成了chef(厨师)。如果一家饭馆的chef接私活,下班后去客户家上门承办酒席,他此时又变成了caterer。现在,cater除了“承办酒席”之意外,还衍生出“迎合,满足其需要,接待”等含义。

cater:['keɪtə] v.(上门)承办酒席;提供饮食服务;迎合;满足…的需要;接待

caterer:['ketərɚ] n.备办食物的人,承办酒席者

helio-(词根,表示太阳):希腊神话中最早的太阳神赫利俄斯Helios

赫利俄斯(Helios)是希腊神话中古老的太阳神,光亮之神许珀里翁的儿子。在后世神话中,他与光明神阿波罗逐渐混为一体。传说火神赫菲斯托斯为他打造了太阳车,并铸造了金色的太阳神殿。 每天当曙光女神厄俄斯打开天门时,赫利俄斯便从东方驾着由四匹喷火神马所拉的太阳车,开始向西巡游,直到黄昏时才落入环绕大地的瀛海俄克阿诺斯的彼岸,夜间又乘坐一只金杯回到东方。

赫利俄斯在凡间有个私生子叫做法厄同(Phaeton)。有一天,法厄同向赫利俄斯哭诉,说别人不相信他是神的儿子,还辱骂他。赫利俄斯为了安慰儿子,就答应满足他的一个愿望。结果法厄同要求驾驶赫利俄斯的太阳车一天。赫利俄斯无法反悔, 只得同意。法厄同启动太阳车后,在天穹横冲直撞,距离大地越来越近,把大地几乎都烤焦了,江河湖泊的水都蒸发干了,据说非洲受害最严重,人都晒成了黑炭, 撒哈拉沙漠就是这样造成的。天神宙斯看到这种情景,暴怒之下,一个霹雳就把法厄同劈了下来。这个调皮的倒霉孩子就这样死于非命。

从赫利俄斯的名字Helios产生了词根helio,表示太阳。化学元素氦(helium)也是以赫利俄斯的名字命名。

Helios:['hi:liɔs]n.赫利俄斯

heliosis:[,hilɪ'osɪs] n.中暑,日射病。

helioscope:['hiːlɪəskəʊp] n.太阳观测镜,太阳望远镜。

heliotherapy:[,hiːlɪə(ʊ)'θerəpɪ] n.日晒疗法。

heliometer:[,hi:li'ɔmitə] n.太阳仪。

heliocentric:[,hi:liəu'sentrik] adj.日心的,日心说的。

helium:['hiːlɪəm] n.化学元素氦

Midas Touch(点金术):点石成金的国王迈达斯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名叫 Midas(迈达斯)的佛里吉亚(Phrygia)国王。有一次,酒神的老师喝高了,在他的国家四处晃荡,被他的卫兵抓获。迈达斯认得他,就盛情款待了 他。酒神为了表示感谢,就答应迈达斯可以满足他任意一个愿望。贪婪的迈达斯希望得到点石成金的本领。酒神满足了他的愿望,凡是迈达斯手指所碰的东西都会变 成金子。迈达斯获此本领后,最初时高兴非凡,把好多东西都变成了金子。但后来他就高兴不起来了。当他吃饭的时候,一碰食物,所有的食物都变成了金子,没法 吃了。他的女儿见他回来了,兴奋地朝他跑来跟他拥抱,结果一下子也变成金子了。这下迈达斯急了,赶紧去找酒神,让他撤销自己点石成金的本领。于是,酒神再 次满足了他的愿望,所有的东西包括他的女儿都恢复原样了。英语习语Midas touch就源自这个传说,表示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

Orpheus(杰出的音乐家):独闯冥府拯救爱妻的音乐家俄耳甫斯

在希腊神话中,古希腊色雷斯地方有个著名的诗人与歌手叫俄耳甫斯 (Orpheus)。他的父亲是太阳神兼音乐之神阿波罗,母亲是司管文艺的缪斯女神卡利俄帕。这样的身世使他生来便具有非凡的艺术才能。在他还很小的时 候,阿波罗便把自己用的宝琴送给他。这把琴制作精巧,经俄耳浦斯一弹更是魅力神奇,传说俄耳浦斯的琴声能使神、人闻而陶醉,就连凶神恶煞、洪水猛兽也会在 瞬间变得温和柔顺、俯首帖耳。

俄耳甫斯凭着他的音乐天才,在盗取金羊毛的阿尔戈斯号英雄队伍里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伊阿宋正是靠了俄耳浦斯的琴声才制服了守护羊毛的巨龙。在归途中,英雄们被海妖塞壬的歌声所魅惑,意志沉沦之际,俄耳浦斯的琴声惊醒了大家,逃离了妖岛。

俄耳甫斯的悲惨爱情故事是希腊神话中最感人的篇章之一。据说俄耳甫斯有一位情投意合 的妻子叫做欧律狄克。有一天她被毒蛇所咬,很快就一命呜呼了。为了再见到妻子,俄耳甫斯前往冥府,用琴声打动了冥河的艄公,驯服了守卫冥府大门的三头犬。 最后他来到冥王和冥后的面前,苦苦哀求把妻子还给他。冥王夫妇被他的深情打动,允许他带回妻子,但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在走出冥府之前不能回头看他妻子一 眼,否则他的妻子再也不能返回人间。

俄耳甫斯欢天喜地地谢过冥王夫妇,领着妻子往人间走。由于脚伤未愈,欧律狄克每走一 步都要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俄耳甫斯牢记冥王的要求,强忍着不回头。就快抵达人间之际,欧律狄克再也忍受不了俄耳甫斯的冷淡,大声抱怨起来。爱妻心切的俄 耳甫斯忘记了冥王的警告,回头安慰爱妻。就在刹那间,死神再次将欧律狄克带回了冥府,只留下捶胸顿足的俄耳甫斯。

从此后,俄耳甫斯郁郁寡欢,孤身一人隐居在色雷斯的洞穴之间。由于不敬酒神,他被酒神的女信徒们在癫狂状态下撕成碎片。宙斯怜悯他,就将阿波罗送给他的七弦琴高高挂在空中,这便是天琴座的来历。

Orpheus:['ɔ:fiəs; -fjus]n.杰出的音乐家,俄耳甫斯

orphic:['ɔ:fik] adj.神秘的,俄耳甫斯的

Orphism:['ɔ:fizəm] n.俄耳甫斯主义,俄耳甫斯教

cynic(愤世嫉俗的):对他人行为动机的负面态度

单词cynic源于古代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犬儒主义”(Cynicism)。人们 一般认为犬儒主义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BC445-BC365)创立的,另一人物第欧根尼 (Diogenēs,BC404-BC323)则因住在木桶里的怪异行为而成为更有名的犬儒主义者。犬儒主义者行为怪诞,放浪形骸,因此在希腊语中被称为 kynikos,意为dog-like(像狗一样的),源自希腊语kyno(dog)。英语单词cynic就源自希腊语kynikos。但也有人认 为,cynic一词源自安提斯泰尼讲学所在的一座体育馆的名字Kynosarge(gray dog,灰狗)。

犬儒主义宣扬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精神上的幸福快乐才是真的 的快乐满足。随着犬儒理念的流行,犬儒主义的内涵发生了微妙的根本变化。早期的犬儒主义者是根据自身的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主义者依旧蔑 视世俗的观念,但是却丧失了赖为准绳的道德原则,从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

现在,人们通常将“犬儒主义”定义为一种带着厌倦情绪的负面态度,对于他人行为的动机与德性都采取一种不信任和嘲弄的态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私自利驱使的。这也是cynic这个单词在现代的主要含义。

cynic:['sɪnɪk]adj.犬儒学派的n.愤世嫉俗者,犬儒学派的人。

cynical:['sɪnɪk(ə)l]adj.愤世嫉俗的,冷嘲热讽的,挑剔讽刺的。

cynicism:['sɪnɪsɪz(ə)m]n.犬儒主义,玩世不恭,愤世嫉俗,冷嘲热讽。

masochism(受虐狂):著名的受虐狂作家马索克

英语单词masochism(受虐狂)、masochist(受虐狂者)来自著名的受虐狂患者、奥地利小说家利奥波德·萨克·马索克(Leopold von Sacher Masoch)。马索克是一位有受虐倾向的奥地利著名作家,和萨德(著名虐待狂、作家)一样,他的真实生活也和他的文学作品紧密地连在一起。马索克认为,女人是被制造出来驯服男人的兽性冲动的。他总是被那些比自己强悍、年岁也大于自己的女人所吸引,他屈从于她,当他的“兽性”冲动表现出来时,她就对他施加肉体上的虐待,而他从而获得性满足。

马索克最主要的虐恋作品是《穿貂皮衣的维纳斯》,曾被搬上大银幕。这是一位贵族男子自愿成为一位贵妇的奴隶的故事。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塞弗林(Severin)和万达(Wanda)已成为男性奴隶和女性主人之间关系的象征,在现代报刊杂志的虐恋者寻偶广告中,这两个名字常常被寻找此类伴侣的人们使用。

马索克的作品被人视为虐恋文学的范本,包括了虐恋文学的所有要素。他的虐恋小说的文学价值明显高于一般的色情文学作品,与萨德的作品一起进入经典行列。

马索克不仅发表了多篇优秀的虐恋文学作品,而且身体力行,与多名女子有过受虐狂的性关系,最后被第二任妻子送入了精神病院。

后人根据马索克的姓氏创造出masochism(受虐狂)、masochist(受虐狂者)等词,并将其与著名虐待狂、法国作家萨德侯爵两人的名字合为sadomasochism一词,简称为SM。

masochism:['mæsəkɪz(ə)m] n.受虐狂,被虐待狂,受虐倾向

masochist:['mæsəʊkɪst] n.受虐狂者,有受虐倾向的人

epicure(享乐主义者):推崇享乐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

伊壁鸠鲁把“纯粹的”享乐看作是最高的目的,但是,他与阿瑞斯提普斯所主张的享乐主义不尽相同。伊壁鸠鲁的快乐是指“没有痛苦”和“灵魂的安宁”。伊壁鸠鲁认为,通过满足某些欲望而获得的那种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因为随这种享乐而来的必然是厌倦,从而使人背离了他的真正目的,即没有痛苦。

3世纪以后 ,伊壁鸠鲁的学说成了基督教的劲敌。在中世纪,伊壁鸠鲁成了不信上帝、不信天命、不信灵魂不死的同义语。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卢克莱修《物性论》的发现和出版,扩大了伊壁鸠鲁学说对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7世纪伽森狄全面恢复了伊壁鸠鲁学说,它直接影响了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说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直接先驱,他的伦理思想对英国的边沁、密尔等的功利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英语中,从伊壁鸠鲁的名字Epicurus产生了单词epicure,用来表示“享乐主义者”。

epicure:['epɪkjʊə; 'epɪkjɔː] n.享乐主义者,美食家,饕餮之徒

epicurean:adj.享乐主义的,讲究饮食的,伊壁鸠鲁学说的n.享乐主义者,美食家

satyr(色情狂):希腊神话中好色的羊人萨提

萨提(Satyr,又译为“萨堤尔、萨梯、萨缇”)是希腊神话中一种半人半羊的怪物,与潘神有点类似,长有羊角羊耳和羊的后脚,经常与潘神及酒神一块相伴出游嬉戏。萨提嗜酒、好色,代表了羊群强大的繁殖能力,以高超的性技巧和不知满足的性欲而著称,在早期希腊的图像中往往把它们画出全裸或仅遮下体的人形。因此,在英语中,萨提的名称成了色情狂的代名词。

萨堤尔在酒神的身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古希腊人在酒神节上也表演歌舞来纪念萨堤尔,称为羊人剧或萨堤尔剧。

satyr: ['sætə] n.色情狂,好色之徒,萨提

satyric:[se'tɪrɪk] adj.好酒色的

satyriasis:[,sætɪ'raɪəsɪs] n.男性色情狂,求雌癖

bikini(比基尼):美国的核武器试爆地点

比基尼(Bikini)原本是太平洋中一个小岛的名称,位于马绍尔群岛。1946年7月,美国在比基尼岛附近进行第一次水下核试验,从而使得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岛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就在原子弹爆炸后18天,一位大胆的法国时装设计师路易斯·里尔德(Louis Reard)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两截式泳衣,由胸罩样式上衣和三角裤组成,用料之少,令世人震惊。在替自己的作品命名时,设计师希望名称既能体现作品的轰动效应,又能体现热带风情。刚在报纸上频频提及的太平洋小岛“比基尼”一名恰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于是,设计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以bikini作为这种两截式泳衣的名称。

bikini:[bɪ'kiːnɪ] n.比基尼,两截式泳衣

asset(资产):足以清偿债务的财产

英语单词asset原本是个法律术语,表示“足以清偿债务的财产”。该单词来自拉丁文ad satis,其中,ad=to,astis=enough,如satisfy(满足),所以该单词的字面意思就是“足够的”。从该单词衍生出古法语单词assez,后有衍生出法语单词asetz,进而衍生出英语单词assets。由于词尾带有-s,往往被人误认为是复数形式,所以在19世纪逆生出asset这一拼写形式,而assets则被看作asset的复数形式。

asset: ['set] n.资产,财产,优点,有用的东西,有价值的人或物。

Pygmalion(皮格马利翁):爱上自己作品的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不喜欢凡间的女子,而是自己动手,用象牙雕刻出了自己心目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女性形象。雕像完成后,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的作品,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妻子,给它起名“伽拉忒亚”(galatea),还为它穿上美丽的服饰,整天爱抚它、陪着它说话,甚至睡觉时也与它同床共寝。爱神见他如此执着,便满足了他的心意,赐予雕像生命,使他俩结为夫妻。

英语习语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来自这个传说,比喻当人们对某件事物抱有强烈的期待时,期待中的事物就会出现。在教育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缘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和雅格布森的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找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一番考察后向校方提供了一份名单,说名单里的学生都有很高的天赋,只是还没有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抽样出来的。有趣的是,在期末考试时,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果然高于整体的平均成绩。研究者认为这是期待产生的效应。教师认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因此上课时会给予更多关注,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其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待,自信心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更高,因此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Pygmalion:[piɡ'meiljən] n.皮格马利翁

Pygmalion effect:n.皮格马利翁效应

sibyl(女预言家):希腊神话中著名女预言家西比尔

西比尔(Sibyl/Sibylla)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女预言家。在史诗《伊利亚特》中,太阳神阿波罗满足了她的永生的请求。不过她忘了请求青春永驻,于是,时间过去很多年,西比尔依然活在世上,只是她已经老得萎缩成一小团,无法走动,不堪入目,只好呆在一个坛子里。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西比尔不是只有一个,而是许多位女先知的统称。有时也有各自的名字。人们相信西比尔属于某位神,通常是阿波罗,来通过她们传达神谕。已知古代传说中最早的西比尔是赫洛斐勒,她曾经向特洛伊王后预言了特洛伊的战争。她们的话被记录下来,那些被认为是预言的部分会作为城邦的官方纪录。在雅典,类似的神谕集保存在雅典卫城里。

古代最著名的西比尔是来自坎帕尼亚的库迈。根据传说,她曾经向罗马的最后一位国王塔奎纽斯以高价出售九条神谕,被拒绝后焚烧了其中三条,又将剩下的以相同价格再次出售;被再次拒绝后,她又烧掉其中三条。最后她以原价把仅剩的三条卖给了他。据说国王被两个大臣说服,最终相信了这些西比尔神谕集。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埃涅伊德》中描绘过埃涅阿斯拜访她的情景:这库比斯地方原是沼泽地带,这里有个山洞,住着长寿的女先知西比尔。女先知在带领埃涅阿斯游历了冥王的疆土,去寻找他死去的父亲的阴魂后,对埃涅阿斯说:‘假如当初我作闺女的时候答应了热爱我的日神的请求,他就能使我长生不老。他对我一直抱着希望,而且用馈赠的方式来打动我的心。他说‘库比斯的姑娘,你任意选一件你心爱的事,我一定替你办到。’我就指着一堆沙土,作了一个愚蠢的要求;我说,我愿我的岁数和沙数一样多。但是我忘记说,不管我活多少岁,我要永远年轻。他答应使我长寿……,但是欢乐的青春已经飞逝,衰弱的老年已经蹒跚而来,这老年的痛苦我还得忍受很久很久呢!你看我现在已经活了七百岁,但是要比起沙子的数目,我还得看到三百次的秋收,三百次的酿酒。总有一天我的身体会因为活得太久而从今天的样子缩成一点点,我的衰老的四肢会缩得和羽毛一样轻……。’

sibyl:['sɪbɪl] n.女巫,女预言家,西比尔

sibylline:['sɪbɪlaɪn] adj.女巫的,预言的

cater:提供饮食服务

发音释义:['keɪtə] v.(上门)承办饮食;提供饮食服务;迎合;满足…的需要;接待;将…考虑进去

词源解释:来自拉丁语captare(拿、获得),本意是“采办、准备食品”。

cater的核心含义就是为别人采办、准备食品。提供这种服务的人就是caterer(备办食品者、酒宴承办人)。他们其实就是厨师,但他们的服务方式是上门服务,来到客户家里为客户承办酒宴。这是因为在古代还没有出现饭馆,人们要宴请宾客而家中没有厨师的话,就去请专门的caterer来家里承办酒宴。后来出现了饭馆,很多caterer就去饭馆工作,就变成了chef(厨师)。如果一家饭馆的chef接私活,下班后去客户家上门承办酒宴,他此时又变成了caterer。

词组习语:cater for(或to)sb.(接待某人,满足某人的需要,尤其是为其提供饮食服务);cater for(或to)sth.(把某事考虑进去);cater a party(承办一场宴会)

衍生词:caterer(备办食品者、酒宴承办人)

helium:氦,氦气

来自希腊语 helios, 表示太阳。

赫利俄斯( Helios )是希腊神话中古老的太阳神,光亮之神许珀里翁的儿子。在后世神话中,他与光明神阿波罗逐渐混为一体。传说火神赫菲斯托斯为他打造了太阳车,并铸造了金色的太阳神殿。 每天当曙光女神厄俄斯打开天门时,赫利俄斯便从东方驾着由四匹喷火神马所拉的太阳车,开始向西巡游,直到黄昏时才落入环绕大地的瀛海俄克阿诺斯的彼岸,夜间又乘坐一只金杯回到东方。

赫利俄斯在凡间有个私生子叫做法厄同( Phaeton )。有一天,法厄同向赫利俄斯哭诉,说别人不相信他是神的儿子,还辱骂他。赫利俄斯为了安慰儿子,就答应满足他的一个愿望。结果法厄同要求驾驶赫利俄斯的太阳车一天。赫利俄斯无法反悔, 只得同意。法厄同启动太阳车后,在天穹横冲直撞,距离大地越来越近,把大地几乎都烤焦了,江河湖泊的水都蒸发干了,据说非洲受害最严重,人都晒成了黑炭, 撒哈拉沙漠就是这样造成的。天神宙斯看到这种情景,暴怒之下,一个霹雳就把法厄同劈了下来。这个调皮的倒霉孩子就这样死于非命。

从赫利俄斯的名字 Helios 产生了词根 helio- ,表示太阳。化学元素氦( helium )也是来自赫利俄斯的名字,因这种元素发现于太阳光谱中而得名。

asset:资产

发音释义:['æset] n.资产;优点;有用的东西;有利条件;财产;有价值的人或物

结构分析:asset= as(=ad,去)+set(足够)→足够的财产→资产

词源解释:set←通俗拉丁语satis(足够)

背景知识:asset原本是个法律术语,意思是“足以偿还债务、满足要求的财产”,现在在日常生活中可表示任何资产。

appease:安抚

发音释义:[ə'piːz] vt. 使平息;使满足;使和缓;对…让步

结构分析:appease = ap(=ad,使)+ pease(和平)→使…和平→安抚

词源解析:pease←拉丁语pacem(和平)

同源词:peace(和平)

衍生词:appeaser(劝解人),appeasement(绥靖、姑息)

insatiable:无法满足的

in-,不,非,satiable,可满足的。

Mephistopheles:恶魔,魔鬼

来自德国传说中的恶魔,引诱浮士德把灵魂卖给他以换取物质的满足。该词本身可能来自希伯来语mephitz,毁灭者,tophel,撒谎者,骗子,字面意思即骗子的毁灭者或骗王,用于指魔鬼。见歌德歌剧《浮士德》。

masochism:性受虐狂

masochism是指通过异性加予的肉体的痛楚而发泄情欲的一种性心理病,我们通称之为“性受虐狂"。该词来源于奥地利小说家Leopold von Sacher-Masoch (1836 - 1895)之姓氏。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详尽地叙述了自己遭受异性打骂役使从而取得满足的情况。masochism这个词是德国神经病学家克拉夫特一埃宾(Richard Krdft-Ebing,1840 - 1902)创造并首先使用的。与之相对的sadism(性施虐狂)一词也是此人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