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rifice(牺牲):向神灵献祭的供奉
单词sacrifice原本是个宗教术语,意思是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向其贡献祭品,尤其是人或动物的生命。sacrifice由sacri和fice构成,sacri与sacred(神的)同源,fice与词根fact(做,从事)同源,所以sacrifice的字面意思就是“为神做的事”。
据《圣经》记载,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要他用自己的独生子来献祭上帝。亚伯拉罕毫不犹豫地遵照上帝的旨意,带领独生子上山,将其绑在柴堆上,准备宰杀他献给上帝。上帝见亚伯拉罕的信仰坚定,便派出天使阻止他杀子,让他用山羊代替来献祭。
sacrifice原本仅仅用来表示给神的祭品,但现在一般用来表示为了正义、大众或他人利益而做出的牺牲。
sacrifice: ['sækrɪfaɪs] n.牺牲,祭品,供奉v.牺牲,献祭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acrifice 词源,sacrifice 含义。
villain(恶棍):束缚在农场的隶农
英语单词villain源自拉丁语villanus,本意为束缚在villa(农场、乡村别墅)的隶农。英语单词village(农村)、villager(村民)都源自拉丁语villa。
在古罗马早期,在罗马城外的乡村区域,还有一些拥有人身自由的自耕农。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获胜,罗马获得了大量的战争奴隶。因此,罗马贵族纷纷使用奴隶在乡下庄园(即所谓的villa)进行农业生产,罗马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毫无人身自由,整天被奴隶主强迫干活。采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成本极低,产品价格更低。原来的自耕农无力竞争,纷纷破产。另一方面,奴隶起义此起彼伏,奴隶制难以为继。因此,奴隶主阶层被迫进行社会改革,把土地分割成小块,出租给奴隶和破产自耕农来耕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制度——隶农制。隶农的地位介于奴隶和自耕农之间,是后来的封建社会农奴的前身。虽然地位被奴隶略有提高,但对于居住在城里的罗马贵族和平民来说,隶农的社会地位还是非常低的。因此表示隶农的拉丁语villanus及其衍生的英语单词villain就不可避免地含有了强烈的贬义,并从表示社会地位的卑贱延伸至表示人品的卑贱,逐渐发展出“坏人、恶棍、反派”等负面含义。可以说,这个单词也体现了一种社会阶级偏见。
villain:['vɪlən] n.坏人,恶棍,反派,罪犯
villainous:['vɪlənəs] adj.邪恶的,缺德的,恶毒的,堕落的
villa:['vɪlə] 乡村别墅,农场
village:['vɪlɪdʒ] n.农村,乡村,郊外
villager:['vɪlɪdʒə] n.村民,乡村居民
invest(投资):购买东印度公司股票的投资狂潮
17世纪初期,西方的英、法、荷等国纷纷向东半球开展殖民扩展,并设立多家“东印度公司”负责殖民地的经贸事务,实际上是西方列强侵略盘剥印度等地的工具。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它采取了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即通过向全社会融资来筹集资金。1609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当时,东印度公司成了国家的摇钱树,源源不断地从东方带来巨大财富。在海外财富的刺激下,成千上万的人把自己的积蓄投入给东印度公司,希望将来能获得丰厚的回报。甚至,阿姆斯特丹市市长的女仆也成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invest这个原本与金融毫无关系的单词衍生出了“投资”的含义。
英语单词invest来自investire,本意是“穿上正式的制服”,由in(进入)+vestire(衣服)构成,英语单词vest(背心,汗衫)就源自vestire。人们将手中的钱换成东印度公司股票时,就像是给财富换上了一件神奇的衣服,一件可以带来滚滚财源的衣服,所以人们用invest这个单词来比喻这种购买股票的投资行为,invest也就产生了“投资”的含义。有趣的是,股票交易所中的交易员都身穿马甲(in vest)。
invest[ɪn'vest] v.投资,投资于;覆盖,包围
investment:[ɪn'ves(t)m(ə)nt] n.投资,投入,封锁
vest: [vest]背心,汗衫,马甲vt.授予,使穿衣服vi.归属,穿衣服
blackmail(敲诈勒索):以牲畜或农产品所缴纳的地租
英语单词blackmail由black(黑色的)+mail(邮件)构成,为什么是“敲诈勒索”而不是“黑色邮件”的意思呢?难道敲诈勒索时要给对方发黑色邮件吗?其实,blackmail中的mail与现代英语中表示“邮件”的mail毫无关系,它源自古时苏格兰方言,指的是“地租”或“税金”。16世纪时苏格兰农民向地主交租时,以白银形式缴纳的地租叫做white mail,而那些没有白银的穷困农民只能以牲畜或农产品形式缴纳地租,这种地租就叫做black mail。农民缴纳black mail时,地租往往会以压低牲畜或农产品价格为手段,对农民进行百般刁难和敲诈勒索,因此black mail逐渐产生了“敲诈勒索”的含义。并且当时苏格兰和英格兰交界处盗匪流行,人们被迫向盗匪缴纳保护费才能求得一时平安。这种保护费也被称作black mail。由于这两个原因,合写在一起的英语单词blackmail就完全用来表示“敲诈勒索”了。
blackmail:['blækmeɪl] n.敲诈勒索,敲诈勒索所得vt.敲诈,勒索
The Trojan Horse:木马计;暗藏的危险;奸细
The Trojan Horse 直译“特洛伊木马”,是一个国际性成语,在世界各主要语言中都有。来自拉丁语equns Trojanus。这个成语甚至还进入到汉语词汇中,某某同志在《矛盾论》中,谈到《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时,就用了“木马计”这个典故。
这个成语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交战10年之久,胜负未决。最后,希腊著名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想出了一个木马计,用木头做了一匹巨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全体希腊将士伪装撤退,乘船隐藏在附近的海湾里,而奥德修斯率领20名勇士事先藏进木马肚里。特洛伊人误认为希腊人已经败退,大开城门,看到城外的巨大木马,以为这是希腊人敬神的礼物,就把它当作战利品拖进城来,大摆宴席,欢庆胜利。到了半夜,特洛伊人好梦正在酣,毫无戒备的时候,藏在木马里的希腊英雄们都爬了出来,打开城门,发出信号,与附近海湾里返回的希腊大军里应外合,一举摧毁了特洛伊城。
因此,The Trojan Horse 经过不断引用而成为一个广泛流传的成语,常用来比喻“the hidden danger;the covert wreckers(内奸);to engage in underhand activities”等意义。同时还产生了一句习语Greek gift(希腊人的礼物),表示“存心害人的礼物”。
broom(扫帚):用金雀花枝叶制造的扫帚
英语单词broom在辞典中有两个释义:1、扫帚,2、金雀花。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是怎么扯到一起的呢?原来,在古英语中,用来表示“扫帚”的单词原本是besom,而单词broom表示“金雀花”,一种长荆棘的小灌木。本来这两个词毫无关联,但由于人们常常使用金雀花的枝叶来制作扫帚,因此人们将这种用金雀花枝叶制造的扫帚称为broom。随着时间流逝,broom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逐渐替代了besom一词,成为“扫帚”的代名词。
broom:[bruːm] n.扫帚,金雀花vt.扫除
brassiere(胸罩):儿童穿的背心或紧身内衣
在英语中,常用brassiere一词来表示“胸罩”,常常缩略为bra。brassiere一词来自法语,但在法语中该词并非表示“胸罩”,而是指“儿童穿的背心或紧身内衣”。它来源于古法语braciere(护臂),其中的bras表示“胳臂”。
1904年,美国德普(DeBevoise)公司在宣传最新推出的、能够支撑乳房的女性胸围产品时,为了吸引眼球,在广告文案中使用法语单词brassiere称呼这款产品,使得brassiere一词受到广泛注意。该产品和其他胸罩的早期版本一样,类似于带筋去骨的吊带背心。brassiere一词于1907年首次出现在《时尚》杂志中,并于1911年被收录至《牛津英语词典》。从此,原本与“胸罩”毫无关系的brassiere一词正式进入了英语词汇。
brassiere:['bræzɪə; 'bræzɪeə] n.胸罩,乳罩
mascot(吉祥物):能够带来好运的东西
英语中表示“吉祥物”的单词mascot源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语mascoto,由单词masco(女巫)而来,原本表示“女巫的魔法、护身符”,引申为能够带来好运的东西。19世纪末它才被正式以mascotte的拼写收入法文词典。
该词得以流行源自1880年法国剧作家埃德蒙·奥德朗(Edmond Audran)所创作的一出轻歌剧《La Mascotte》(吉祥物)。歌剧中的主角是一名美丽善良的女孩贝蒂娜(Bettina),据说她是一个幸运儿,能给人带来好运,所以被人亲切地称为La Mascotte(吉祥物)。在剧中,贝蒂娜给很多带来了好运,如雇佣她照看火鸡的农夫遇到王子,变成了宫廷侍卫;在宫廷阴谋中,和她一起在农场干活的男友幸运逃脱危险;贝蒂娜参加的军队毫无悬念地赢得了所有战斗。
这一歌剧在法国大受欢迎,mascotte一词也得到广泛应用,用来表示“幸运儿、能带来好运的人或物”。随着该歌剧传入英国,该词也进入英语,拼写改为mascot。
mascot:['mæskɒt] n.吉祥物,福神
avatar(化身):印度教中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
一部3D科幻大片《阿凡达》让很多人记住了avatar这个英语单词。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词并非导演杜撰的,而是来自梵文,是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avatar来自梵文avatarana,由ava(off,down)+tarati(cross over)构成,字面意思是“下凡”,指的是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通常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印度教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
电影《阿凡达》中的avatar是地球人的精神所占据并控制的外星人肉体,与印度教 中的avatar含义相差甚远。因此,电影《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印度教团体的强烈抗议,声称电影名字玷污他们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协会主席曾要求导 演卡梅隆做出声明,澄清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与印度教及其信仰毫无任何关系,重名只是一个巧合。
在网络时代,avatar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化身,即代表用户形象的图像,即常说的“头像”或“个人秀”。
avatar:['ævətɑː]n.化身,神灵的化身,头像
cardinal(鲜红色的):枢机主教所穿衣帽的颜色
英语单词cardinal在辞典中有两个含义:1、鲜红色,2、主要的。这两个在中 文中毫不相关的含义怎么会聚集在同一个单词上呢?原来,cardinal一词来自拉丁语cardinalis,表示“主要的,首要的”,由拉丁语 cardo(门枢、门铰)衍生而成。在天主教会中,协助教宗治理教会的高级教士被称为cardinal,中文一般翻译为“枢机”,其中的主教被称为“枢机 主教”。枢机相当于“长老”(senator)。枢机由教宗亲自册封,协助教宗管理教会事务。当教宗空缺时,也只有他们有权选举下一任教宗。历史上出任枢 机者包括平信徒、执事、司铎和主教。然而,1917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规定,枢机候任者必须至少为司铎。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于1962年更规定,凡擢升为枢 机者,如果是司铎,应祝圣为主教。
由于枢机主教一般都身穿红衣,戴红帽,所以在中文中枢机主教有时候也被称为“红衣主教”,原本仅表示“枢机”的cardinal一词也因此衍生了“红色”的含义。
cardinal:['kɑːd(ɪ)n(ə)l] adj.主要的,基本的,红色的n.枢机主教,红衣主教,红色
chapel(小教堂):安放圣徒马丁的斗篷的教堂
四世纪时,在法兰西的都尔市(Tours)里有一位名叫马丁的 基督教僧侣。他原本是一名罗马士兵,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 最著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斗篷撕成两半,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他死后被基督教会 封为圣徒,他的斗篷被法兰克的国王们作为圣物世代相传,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斗篷”(cappella)来命名,叫作chapele,进入英语后写作 chapel。
在欧洲,每年的11月11日是“圣马丁节”(St. Martin's Day),以此纪念圣徒马丁。在圣马丁节那天,人们会吃烧鹅,化装上街游行,并唱有关圣马丁的 歌。烧鹅是圣马丁的传统菜。有关这道菜的起源有几个说法。其一是人们推举马丁担任图尔的主教,但马丁深知主教一职责任重大,因此不愿担当此职。有一次他躲 到鹅圈里,结果因为鹅嘎嘎叫个不停,人们还是找到了马丁,而他不得不违心地接受了主教之职。第二个说法是,有一群鹅摇摇晃晃地在教堂里走来走去,并且在马 丁的讲稿边睡了一夜。有人就把它们拿来煮了吃。以后就延续成了今天的习俗。
chapel:['tʃæp(ə)l]n.小教堂,小礼拜堂
explode(爆炸):通过噪声把演员轰下台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在观看戏剧时,喜欢毫不掩饰地当场表达自己的喜爱或反感情绪。他们通过掌声和喝彩声表达喜爱和赞赏,而在不喜欢演员的表演时,他们也会通过嘘声、倒彩声以及其他各种噪声来表达反感,直到将演员轰下台为止。英语单词explode的本意就是“通过噪声把演员轰下台”。它来自拉丁语explodere,由ex(out,出去)+ plaudere(鼓掌、欢呼)构成。
在17世纪时,explode一词在英语中的意思是“通过暴力或突然的噪声将其赶出去”,与其本意差不多。到了18世纪后期,词义慢慢变为“使其突然而又大声地爆发”,后来才完全转变为“突然而又大声地爆发、爆炸”。
explode:[ɪk'spləʊd; ek-] vi.爆炸,爆发,激增vt.使爆炸,炸开,打碎,推翻
boutique(精品店):存放货品的仓库
英语单词boutique来自法语,在法语中原指专卖时尚服装的精品小店。进入英语后,变成了一个十分时髦的词,成为了时尚、精致、小众风格的代名词。在中国,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酒店、商场、小区纷纷以boutique为噱头,甚至还有一个非常高雅的中文译名:“璞邸”。然而这个词的源头跟高雅、时髦毫无关系。它来自希腊语apotheke,本意是“仓库、储物间”。它经由拉丁语(apotheca)、普罗旺斯语(botica)后变成法语boutique,原本可以表示卖各种商品的小店,20世纪专指卖时装的小店。后来带着浓郁的法国浪漫进入英语,用来表示各种“精品店”。与它同源的单词还有:bodega(酒店、酒窖)、apothecary(药剂师,药材商)。
boutique: [buː'tiːk] n.精品店,时装店
yahoo(粗鲁的人):《格列佛游记》中慧骃国中的人形低等动物
一看到yahoo这个单词,人们想到的往往是互联网公司“雅虎”公司。其实英语单词yahoo的含义是“粗鲁的人”。它源自著名的幻想小说《格列佛游记》。在该书中,主人公格列佛有一回被放逐到一个叫做“慧骃国”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和人类一样的高等生物是一种外形像马的生物,称为“慧骃”(也有的翻译为“贤马”),而外形像人的生物却是低级动物,被称为yahoo(译为耶胡、列胡或野胡)。慧骃们品德高尚,聪明理智,而耶胡是慧骃圈养和役使的畜生,生性卑劣,毫无理性。也就是说,在这个国家,人成了牲畜,牲畜反而成了人。格列佛在这个国家里,因为长得跟耶胡一模一样,因此被慧骃看作是一只有理性、有礼貌的耶胡。在慧骃国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骃国,然而慧骃国决议要消灭那里的耶胡。无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了该国。格列佛在慧骃国里经历的一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他从此拒绝与任何人类交往,因为他觉得所有的人类都是很肮脏的,因为他们和耶胡太像了。从此以后,人们就用yahoo一词来表示粗鲁、粗俗、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据说,Yahoo!的创始人杨致远和David Filo选择这个名字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自己就是Yahoo,即“不懂人情世故、没文化的粗人”。当然,我们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谦虚和自嘲。Yahoo!在确定中文译名时,选择了“雅虎”,要在中国做“文雅的老虎”,可以说与yahoo的本意是反其道而行之。
yahoo: ['jɑhu] n.粗鲁、粗俗、不懂人情世故的人、没文化的人
bunk(废话):以废话议员而出名的美国班康县
英语单词bunk源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的名称。1820年2月25日,在美国第16届国会上,南北双方议员就奴隶制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费力克斯·沃克发表了冗长的讲话,并且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但沃克不肯缩短自己的讲话。他解释说,他这番长篇演讲不是说给大会听的,而是说给他的家乡Buncombe听的(talking to Buncombe),为的是使自己的讲话内容能够发表在Buncombe当地报纸上,以证明自己的勤勉工作。
因此,talking to Buncombe就成了“作空洞冗长的演讲”的代名词,后来该短语被缩写为bunkum,到了20世纪又进一步缩减为bunk,表示“废话”、“空话”。
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伍德沃的人根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
bunk:[bʌŋk] n.空话,废话;床位
bunkum:['bʌŋkəm] n.废话,空话
debunk:[diː'bʌŋk] vt.揭穿;拆穿
patent(专利):王室颁发的公开文件
英语单词patent一般被翻译为“专利”,其实在历史上,patent跟“专利”毫无关系,而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打开的、公开的”,用于术语Letters patent。该术语源自拉丁语Litteræ Patentes,字面意思就是open letter,意思就是公开的文件。与其相对的术语是Litteræ Clausæ,或closed letter,意思就是保密的文件。
在中世纪时,政府或王室颁发的正式文件,按照其保密性分为Litteræ Patentes(公开文件)和Litteræ Clausæ(保密文件)两种。两种文件的装订方式不一样。公开文件是开放式的,印章盖在最后一页的底部,所有人都可以翻阅;保密文件是对折的,在外头加以封印,只有特殊人物才能查看,每次看完后还要重新封印。
在14世纪的欧洲,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和意大利的王室采用特许的方式,允许一些工匠或商人在一定期限内以垄断方式独家经营自己所发明的产品。这种特许书就做成了Litteræ Patentes(公开文件)的形式,里面有对产品的详细描述,这就是现代专利制度中的“专利说明书”的雏形。随着专利制度的普及,原本表示“公开文件”的术语Litteræ Patentes也逐渐用来专指“专利特许书”。
英语单词patent就源自拉丁术语Litteræ Patentes,是patentes的变形。所以patent做形容词时,除了表示“专利的”,还含有“显然的,明摆着的”等含义。
patent: ['pæt(ə)nt; 'peɪt(ə)nt] n.专利,专利权,专利品adj.专利的,显然的,明摆着的vt.授予专利,取得……的专利权。
bikini(比基尼):美国的核武器试爆地点
比基尼(Bikini)原本是太平洋中一个小岛的名称,位于马绍尔群岛。1946年7月,美国在比基尼岛附近进行第一次水下核试验,从而使得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岛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就在原子弹爆炸后18天,一位大胆的法国时装设计师路易斯·里尔德(Louis Reard)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两截式泳衣,由胸罩样式上衣和三角裤组成,用料之少,令世人震惊。在替自己的作品命名时,设计师希望名称既能体现作品的轰动效应,又能体现热带风情。刚在报纸上频频提及的太平洋小岛“比基尼”一名恰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于是,设计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以bikini作为这种两截式泳衣的名称。
bikini:[bɪ'kiːnɪ] n.比基尼,两截式泳衣
frank(直率的):直率的法兰克人
法兰克人(Frank)是欧洲民族大迁徙时期入侵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因为最初居住在莱因河北部法兰西亚(Francia)地区而得名。他们建立了中世纪初期欧洲最大的基督教王国,其领土涵盖了当今的法国和德国。法国的国名France也是源自Frank。
法兰克人性格粗犷豪放,对人坦诚,说话直言不讳。十字军第一次东征时,当时的东罗马皇帝的女儿在其著作《亚历克西亚德》就描写了一位法兰克贵族。当时,在朝见东罗马皇帝时,所有的十字军贵族都站着,只有一名法兰克贵族大大咧咧地坐在一把椅子上。带队的国王赶紧让他站起来,他还嘟囔着为啥皇帝一个人坐着。皇帝后来问他的家乡和出身,他毫不谦虚地说自己是法兰克人,出身贵族,还说自己在老家从未遇到敢向他挑战的人。正因为法兰克人这种鲜明的个性,英语单词frank逐渐衍生了“直率的、坦白的”的意思。
frank: [fræŋk]adj.坦白的,直率的,老实的
chapel:小教堂
发音释义:['tʃæp(ə)l] n. (附属于教堂或监狱等机构的)小教堂
词源解释:来自拉丁语cappella(小斗篷),是cappa(斗篷)的指小形式
同源词:cape(斗篷、披肩)
单词chapel的本意是“存放圣马丁的斗篷残片的地方”。四世纪时,在法国都尔市(Tours)里有一位名叫马丁的基督教僧侣。他原本是一名罗马士兵,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最著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斗篷撕成两半,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他死后被基督教会封为圣徒,他的斗篷残片被法国国王们作为圣物世代相传,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小斗篷”(cappella)来命名,叫作chapele,进入英语后写作chapel。
canvas:帆布、画布
发音释义:['kænvəs] n.帆布;画布;油画adj.帆布制的vt.用帆布覆盖
词源解释:canvas←诺曼时期英式法语canevaz(大麻制的)←通俗拉丁语cannapaceus(大麻制的)←拉丁语cannabis(大麻)←希腊语kannabis(大麻)
同源词:canvass(细查)
词组习语:under canvas(野外宿营←在帆布帐篷下;扬帆航行←在帆下);by a canvas(毫厘之差←帆船比赛中只差一个帆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