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al(军事的):罗马神话中的战神马尔斯
希腊神话中,战神阿瑞斯(Ares)是主神宙斯和天后赫拉的儿子,爱神阿芙洛狄忒的情人,掌管战争。他相貌英俊,孔武有力,性格残暴好斗,象征着战争的野蛮杀戮。阿瑞斯性格暴戾,其他神祗和人类都不喜欢他。他的生身父母也不喜欢他。在《伊里亚特》中,宙斯对阿瑞斯说:“在所有住在奥林匹斯山的神中,你最令我作呕,你除了争吵、战争和打仗之外什么也不喜欢。你遗传了你母亲赫拉的固执和难管束的性情。”
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吃败仗。他曾被两个巨人塞进青铜大瓮,囚禁13月之久,若不是他兄弟赫尔墨斯的营救,他早已丧生其中。他与两个妹妹,即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月亮及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经常发生矛盾,但基本上每次都被她们狠狠修理。在特洛伊战场,他主动挑衅雅典娜,结果被雅典娜用一块石头砸伤脖子。凡人英雄赫拉克勒斯杀了他的儿子,阿瑞斯向他挑战,结果被英雄打伤,呻吟着回到奥林匹斯山。 可以说,在崇尚和平和文艺的古希腊,战神就是外强内干,备受嘲弄的草包。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诸城邦之间的相互关系。战神是斯巴达的保护神,雅典娜是雅典的保护神。与精于文艺的雅典人相比,沉默寡言的斯巴达人对希腊神话中的影响力极低,导致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屡被雅典娜欺负。
不过到了古罗马时期,战神却时来运转了。在罗马神话中他被称为马尔斯(Mars)。 因为罗马人崇尚武力,所以战神在罗马神话中地位极高,三月(March)和火星(Mars)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单词march还表示“进军”,因为古罗马人认为三月份是开始进军打仗的好季节。从战神的名字中还产生了martial(战争的)这个单词。
Mars:[mɑːz] n.战神,火星。
march:[mɑːtʃ] n.三月v.进军
martial:['mɑːʃ(ə)l] adj.军事的,战争的,尚武的。
martial art:武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artial 词源,martial 含义。
procrustean(强求一致的):用铁床修理人的海盗普罗克斯泰斯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残暴的强盗,叫做普罗克斯泰斯(Procrustes)。他开了一家黑店,专门抢劫过往旅人。他有两张特别的铁床,一长一短。他把个矮的人绑在长床上,强拉躯体使其与床同长;把个高的人绑在短床,用利斧砍掉伸出来的腿脚。由于他这种特别的虐待手法,被人称为“铁床匪”。后来,希腊著名英雄忒修斯在前往雅典寻父途中,遇到了铁床匪,击败了这个强盗。忒修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他绑在短床上,一刀砍掉了他的下半截,为民除了一害。
在希腊语中,普罗克斯泰斯的名字叫做Prokroustes,意思是“拉长者”。在英语中,普罗克斯泰斯的名字拼写为Procrustes,常用来比喻“强求一致的人”。由其衍生的形容词procrustean表示“强求一致的”。
procrustes:[prəu'krʌsti:z] n.强求一致的人,普罗克斯泰斯
procrustean:[prəu'krʌstiən] adj.强求一致的,迫使就范的
a procrustean bed / a bad of procrustes:强求一致的做法。
affiliate(使附属):古罗马的养子继承制
古罗马实行长子继承制。为了避免死后无人继承财产,没有儿子的人一般会收养一名养子,连罗马皇帝也大量采用这种方法。罗马第一个皇帝屋大维本是凯撒的侄子,后被凯撒选为继承人,成为其养子。屋大维死后由养子提比略继承皇位。五贤帝期间,前四个皇帝都是选择贤良之士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以养子身份继承皇位。直到第五个皇帝,即伟大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里略,他死后由亲生儿子康茂德即位(即好莱坞大片《角斗士》里面那个弑父夺位的皇帝)。康茂德残暴无能,五贤帝所创立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
在拉丁语中,表示“领养”的单词是affiliare,由ad(to)+filius(son)组合变化而成。英语单词affiliate就源自拉丁语affiliare,原意是“领养”,后来衍生出“接纳、使成为附属”之意。
affiliate: [ə'fɪlɪeɪt] vt.使附属,接纳,使紧密联系vi.参加,加入,发生联系n.联号,隶属机构。记:ad(to)+fili(son)+ate→使成为儿子→领养
affiliation:[əfɪlɪ'eɪʃ(ə)n] n.加入,联盟,从属关系,友好关系
filial: ['fɪlɪəl] adj.孝顺的,子女的,当做子女的
filiale: ['faɪlɪæl] n.子公司,分公司
Aesopian(伊索式的):著名的古希腊寓言家伊索
伊索(Aesop)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伊索创作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成为古希腊人尽皆知的寓言家,以致后来的人将所有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短小精炼,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其中的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和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采取空前严格和残酷的文学审查制度,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因为其作品获罪。人们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通过审查,便采取了寓言式的手法,一种通常具有嘲讽和批判意味的委婉的、伪装的思想表达方式,一种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的修辞手段。这种手法被后人称为Aesopian(伊索式的),或写作Aesopic。
Aesopian:[i:'səupiən] adj.伊索的,伊索(寓言)式的
tournament(竞标赛):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大会
中世纪的欧洲盛行骑士比武大会。最早的比武大会一般认为诞生于法国,主要项目是马上长枪比武,即两个骑士手执长枪策马迎面对刺。在13世纪以前,骑士比武大会的军事气氛依然比较浓厚,显得非常的粗野残暴,有些时候几乎与真正的战争无异,参赛骑士所使用的武器都是战场上使用的开刃武器。可以说,一场骑士比武大会就是一场真实模拟战争的军事演习。到13世纪以后,骑士比武大会逐渐向庆典和仪式转变,参赛者往往以“秀”为主,通过表现自己的勇敢和武艺,来赢得观众中领主或女性的赏识或青睐。15世纪,骑士比武大会的各项程序和制度已经变得非常完备和复杂了,所用武器也与实战武器不同,增加了防护装置,长枪的枪头变成木制的。17世纪后,骑士比武大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英语单词tournament原本指的就是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大会,来自法语tornement,由tornoier(长枪对刺)衍生而出,用来表示赛制类似中世纪骑士比武大会、需要经过多场比赛才能决定最终冠军的比赛,如锦标赛和联赛。单词tourney(锦标赛)也来源于此。
tournament:['tʊənəm(ə)nt] n.锦标赛,联赛,比赛
tourney:['tʊənəm(ə)nt] n.锦标赛vi.参加比赛
machiavellian(权谋政治家):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是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主张结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在其代表作《君主论》中认为共和政体是最好的国家形式,但又认为共和制度无力消除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局面,只有建立拥有无限权力的君主政体才能使臣民服从,抵御强敌入侵。他强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权术政治、残暴、狡诈、伪善、谎言和背信弃义等,只要有助于君主统治就都是正当的。这一思想被后人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由于他的政治学说,马基雅维利的名字成了“权谋政治家”的代名词。英语单词machiavellian就来自他的名字Machiavelli。
machiavellian: ['mækɪə'vɛlɪən] n.权谋政治家adj.不择手段的,狡猾的,马基雅维利的
commando(突击队):南非布尔人的民兵组织
英语单词commando来自南非荷兰语,字面意思是“有指挥的一群人”。这个单词原本指的是南非布尔人的一种民兵组织。布尔人是住在南非的荷兰移民后裔与少量德国人、法国人通婚后产生的白人民族,是南非的主要殖民者。17世纪时,荷兰人在南非建立殖民地之处,为了对付当地土著,殖民当局颁发《commando law》,强制要求所有殖民者在殖民地受到攻击时都必须武装起来,至少配备一匹马和一把枪。这些武装民兵的基本单位就是commando,而这种做法则被称为commandeer。
在19世纪,荷兰殖民者大量涌入南非,殖民地快速扩张,与非洲土著人的冲突日益频繁。为了保障安全,已经获得自由的南非布尔人自愿恢复commando制度,组织起来,与非洲土著人展开武装斗争。在与人数超过己方的非洲土著人的战斗中,布尔人组织的commando逐渐掌握了各种突击和游记战术。
英国殖民者自从18世纪末期登陆南非后,与已经扎根南非的布尔人之间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夺,先后爆发了两次战争,史称“布尔战争”(1880-1881年、1899-1902年)。在战争中,布尔人利用自己的commando制度,与占人数优势的英国军队展开了游击战。分成小股的布尔人commando利用自己的机动性、枪法和对地形的了解,对英国军队屡屡展开偷袭并得手。英国军队最后不得不依赖碉堡战术、焦土政策和残暴的集中营来对付布尔人。在两次布尔战争中,布尔人的commando给英国人乃至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该词也因而进入了英语。
commando:[kə'mɑːndəʊ] n.突击队,突击队员
commandeer:[,kɒmən'dɪə] vt.征用,征募,强制入伍,霸占
tyrant(暴君):古希腊时代的“僭主”
英语单词tyrant常被译为“暴君”,即“残暴之君”,而实际上,tyrant一词的本意与“残暴”并无关系,它更精确的翻译是僭主,是一种君主制的变体。古希腊人认为,不通过世袭或合法民主选举程序等正当方式,凭借武力、个人影响力等方式上台统治城邦的统治者称为tyrant(僭主)。“僭”指超越本分,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主”指主宰而非正统国君。该词本无贬义,只是一个对于城邦统治方式的形容。僭主当中也有不少贤明之辈。但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对于僭主提出严厉的批评之后,僭主开始成为带有贬义的用语。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提及君主、寡头、共和及僭主四种政体,其中,僭主被认为是一种最容易形成独裁统治的政体。僭主统治的城邦很容易出现独裁的状况。因此,原本表示“僭主”的tyrant一词逐渐引申出“独裁者、暴君”的含义。
tyrant: ['taɪr(ə)nt] n.僭主,暴君,独裁者
tyranny:['tɪr(ə)nɪ] n.僭主政治,暴政,专横,独裁统治,残暴的行为
anecdote(奇闻轶事):历史学家普罗科匹阿斯未出版的《秘史》
普罗科匹阿斯(Procopius,约公元500-565年)是拜占廷帝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著作为后世研究查士丁尼时期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他生前著作并出版了两部反映当代史的历史著作:《查士丁尼战争史》和《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在这两部著作中,普罗科匹阿斯大肆讴歌了当时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战争和建筑上的丰功伟绩,他本人也因此被擢升为君士坦丁堡长官。但是,当他死后1000多年后,人们在拜占庭帝国图书馆以外发现普罗科匹阿斯所编著的另一部并未出版的著作——《秘史》。与他的前两部作品的思想截然相反,这部作品其实是查士丁尼的丑闻录。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揭露了查士丁尼时代宫廷生活的黑暗和残暴,反映了当时拜占庭人民在其统治下所遭受的痛苦。因此,作者著作完成后并未公开出版,而是偷偷藏在图书馆中,等待后人发现。
《秘史》一书的名字为希腊语anekdota,是anekdotos的复数形式,而anekdotos的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由否定前缀an+ekdotos(公开的)构成。英语单词anecdote就来源于此,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后来逐渐演变为“奇闻、轶事”之意。
anecdote:['ænɪkdəʊt] n.奇闻,轶事,秘史
bedlam(喧闹):英国伦敦一所著名的精神病院
英语单词bedlam是Bethlem(伯利恒)的缩写,是英国伦敦一所著名的精神病院的缩写。该精神病院前身是一所修道院,全名叫做St.Mary of Bethlehem(伯利恒圣玛丽)。1377年该修道院开始接收精神病患者。l547年亨利八世正式将它改为精神病院,更名为Bethlem Royal Hospital(伯利恒皇家医院),简称Bethlem Hospital。伦敦人将Bethlem俗称为Bedlam,因此该医院又被称为Bedlam Hospital,甚至直接称为Bedlam。
该精神病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院方创收有方,竟然将自己打造出了伦敦的一处著名景点。人们只要花上两便士购买一张门票,就可以进去参观那些被锁住的精神病人,甚至逗弄他们,就像现代人逛动物园一样。据估计,这家精神病院的门票首日每日可到400英镑,游客数每年多达十万人。这家精神病院因为其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残暴做法而臭名远扬,被后人视为伦敦的一大耻辱。作为该精神病院俗称的Bedlam一词也因此在英语词汇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被看作是“精神病院”的代称。后来,该词又衍生出“喧闹”或“喧闹之地”的含义,并一直用到现在。
bedlam:['bedləm] n.喧闹,混乱,喧闹之地,疯人院
barbarous(野蛮的):希腊人对外地语言的嘲笑
在古代欧洲,希腊的文明程度最高,因此当时的希腊人对本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希腊语非常骄傲,嘲笑外地人所讲的语言就像是“吧啦吧啦”(barbar)的鸟语,所以就用barbaros这个单词来形容文化程度低下的外地人。经过拉丁语流传至英语后,产生了barbarous(野蛮的)和barbarian(蛮族)这些词汇。“蛮族”指的是希腊和罗马周围的文明程度较低的其他民族,主要包括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后来,这些蛮族部落在欧洲大范围迁徙并入侵罗马帝国,建立了众多的蛮族小政权,是众多欧洲当代国家的源头。位于北非的柏柏尔人(berber)也被归入蛮族,该民族的英文名称一样来自希腊语barbaros。
barbarous:['bɑb()rs] adj.野蛮的,未开化的,残暴的。记:说话“吧啦吧啦”的
barbarian:[bɑ'bern] n.野蛮人,蛮族。记:说着“吧啦吧啦”鸟语的落后民族
Berber: ['b:b] n.柏柏尔人,柏柏尔语
brute:禽兽
发音释义:[bruːt] n. 禽兽;畜生;残暴的人adj.残忍的;无理性的;本能的
词源解释: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意思是“禽兽的”,来自中古法语brut(粗糙的、原始的)。16世纪初期转为名词,表示“禽兽”。
词组习语:brute force(或strength)(蛮力);brute loyalty(本能的忠诚)
衍生词:brutal(残忍的、野蛮的←像禽兽般的);brutish(粗野的,残忍的);brutality(残忍)
bedlam:喧闹场所
发音释义:['bedləm] n.喧闹,喧闹场所;精神病院
词源解释:bedlam是Bethlehem(伯利恒)的缩写
Bethlem(伯利恒)是英国伦敦一所著名的精神病院。该精神病院前身是一所修道院,全名叫做St. Mary of Bethlehem(伯利恒圣玛丽)。1377年该修道院开始接收精神病患者。l547年亨利八世正式将它改为精神病院。伦敦人将Bethlehem俗称为Bedlam,因此该医院又被称为Bedlam Hospital。该精神病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院方创收有方,竟然将自己打造成伦敦的一处著名景点。人们只要花上两便士购买一张门票,就可以进去参观那些被锁住的精神病人,甚至逗弄他们,就像现代人逛动物园一样。据估计,这家精神病院的门票首日每日可到400英镑,游客数每年多达十万人。这家精神病院因为其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残暴做法而臭名远扬,被后人视为伦敦的一大耻辱。单词bedlam就来自该精神病院的名称,用来表示“精神病院”。后来,该词又衍生出“喧闹”或“喧闹之地”的含义,并一直使用到现在,成为该词当前的主要含义。
助记窍门:bedlam→bed lamb→床上有只羔羊→喧闹的地方
barbarous:野蛮的
发音释义:['bɑːb(ə)rəs] adj. 野蛮的;残暴的
结构分析:barbarous = barbar(“吧啦吧啦”地说话)+ous(形容词后缀)→说话“吧啦吧啦”的→不会说普通话的→未开化的→野蛮的
词源解释:barbar←拉丁语barbarus←希腊语barbaros(未开化的)
同源词:barbarian(蛮族、野蛮人)
古希腊的文明程度很高,古希腊人对本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希腊语非常骄傲,嘲笑外地人所讲的语言就像是“吧啦吧啦”(barbar)的鸟语,所以就用barbaros这个单词来形容文化程度低下的外地人。经过拉丁语流传至英语后,产生了barbarous(野蛮的)和barbarian(蛮族)这些词汇。“蛮族”指的是希腊和罗马周围的文明程度较低的其他民族,主要包括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后来,这些蛮族部落在欧洲大范围迁徙并入侵罗马帝国,建立了众多的蛮族小政权,是众多欧洲当代国家的源头。位于北非的柏柏尔人(berber)也被归入蛮族,该民族的英文名称一样来自希腊语barbaros。
atrocious:残暴的
发音释义:[ə'trəʊʃəs] adj. 凶恶的,残暴的
结构分析:atrocious = atroc(可怕的、残忍的)+ious(形容词后缀)→残暴的
词源解释:atroc←拉丁语atrox(可怕的、残忍的)
趣味记忆:atroc→谐音“爱敲死”→残暴的
常见搭配:atrocious weather(恶劣气候);atrocious deed(暴行);atrocious crime(残暴的罪行);atrocious accident(恶劣的事故)
实用知识:Atrocious(穷凶极恶,西班牙电影)
衍生词:atrocity(残暴、暴行)
atrocity:暴行
发音释义:[ə'trɒsɪtɪ] n. 暴行;凶恶,残暴
结构分析:atrocity= atroc(可怕的、残忍的)+ity(名词后缀)→暴行
anecdote:轶事
发音释义:['ænɪkdəʊt] n. 轶事;奇闻;秘史
结构分析:anecdote =an(没有)+ecdote(发表)→没有发表的→秘史→奇闻、轶事
词源解释:ecdote←希腊语 ekdotos(发表)=ek(出来)+dotos(提供)
背景知识:普罗科匹阿斯(Procopius,约公元500-565年)是拜占廷帝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生前著作并出版了两部反映当代史的历史著作:《查士丁尼战争史》和《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在这两部著作中,普罗科匹阿斯大肆讴歌了当时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战争和建筑上的丰功伟绩,他本人也因此被擢升为君士坦丁堡长官。但是,当他死后1000多年后,人们在拜占庭帝国图书馆意外发现普罗科匹阿斯所编著的另一部并未出版的著作——《秘史》(anekdota)。与他的前两部作品的思想截然相反,这部作品其实是查士丁尼的丑闻录。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揭露了查士丁尼时代宫廷生活的黑暗和残暴,反映了当时拜占庭人民在其统治下所遭受的痛苦。因此,作者著作完成后并未公开出版,而是偷偷藏在图书馆中,等待后人发现。《秘史》一书的名字anekdota是anekdotos的复数形式,而anekdotos的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由否定前缀an+ekdotos(发表)构成。英语单词anecdote就来源于此,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后来逐渐演变为“奇闻、轶事”之意。
趣味记忆:anecdote = 谐音“安妮可逗的” →安妮这个人可逗了,有好多轶事→轶事
衍生词:anecdotal(轶事的),anecdotical(轶事的),anecdotage(轶事集)
barbarian:野蛮人(的),未开化的(人)
古希腊人对希腊语以外的语言是很瞧不起的,他们嘲笑说,那些难懂的外国语听起来像barbar,因此就用barbaros一词来形容那些语言与己不同的外邦人,意思是foreign(异邦的,外来的),stammering(结巴的)。这个词进入了拉丁语,拼作barbarus,以后英语通过拉丁语把它吸收了过来,作barbarian。可见barbarian一词原先并不带“野蛮”或“残暴”的含义,其今义“野蛮人(的)”或“未开化的(人)”乃是从原义引申而来。和barbarian同义的形容词barbarous亦源于此。
A Procrustean Bed(强求一致):普罗克汝斯忒斯的铁床
A Procrustean Bed,直译是“普罗克汝斯忒斯的床”,源自古希腊神话的典故。
在雅典国家奠基者(Theseus)的传说中,从墨加拉到雅典途中有个非常残暴的强盗,叫达玛斯忒斯,绰号普罗克汝斯忒斯。希腊语 Procrustes 的意思是“拉长者”、“暴虐者”。据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Diodoros,约公元前80-前29年)所编《历史丛书》记述:普罗克汝斯忒斯开设黑店,拦截过路行人。他特意设置了两张铁床,一长一短,强迫旅店躺在铁床上,身矮者睡长床,强拉其躯体使与床齐;身高者睡短床,他用利斧把旅客伸出来的腿脚截短。由于他这种特殊的残暴方式,人们称之为“铁床匪”。后来,希腊著名英雄提修斯在前往雅典寻父途中,遇上了“铁床匪”,击败了这个拦路大盗。提修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强令身体魁梧的普罗克汝斯忒斯躺在短床上,一刀砍掉“铁床匪”伸出床外的下半肢,除了这一祸害。
由此,在英语中遗留下来a Procrustean bed这个成语,亦做the Procrustes' bed或the bed of Procrustes,常用以表示an arrangement or plan that produces uniformity by violent and arbitrary measures之意。按其形象意义,这个成语与汉语成语“削足适履”、“截趾穿鞋”颇为相同;也类似俗语“使穿小鞋”、“强求一致”的说法。
Ares:草包战神阿瑞斯/马尔斯(Mars)
希腊神话中,战神阿瑞斯(Ares)是主神宙斯和天后赫拉的儿子,爱神阿芙洛狄忒的情人,掌管战争。他相貌英俊,孔武有力,性格残暴好斗,象征着战争的野蛮杀戮。阿瑞斯性格暴戾,其他神祗和人类都不喜欢他。他的生身父母也不喜欢他。在《伊里亚特》中,宙斯对阿瑞斯说:“在所有住在奥林匹斯山的神中,你最令我作呕,你除了争吵、战争和打仗之外什么也不喜欢。你遗传了你母亲赫拉的固执和难管束的性情。”
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吃败仗。他曾被两个巨人塞进青铜大瓮,囚禁13月之久,若不是他兄弟赫尔墨斯的营救,他早已丧生其中。他与两个妹妹,即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月亮及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经常发生矛盾,但基本上每次都被她们狠狠修理。在特洛伊战场,他主动挑衅雅典娜,结果被雅典娜用一块石头砸伤脖子。凡人英雄赫拉克勒斯杀了他的儿子,阿瑞斯向他挑战,结果被英雄打伤,呻吟着逃回奥林匹斯山。可以说,在崇尚和平和文艺的古希腊,战神就是外强内干,备受嘲弄的草包。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诸城邦之间的相互关系。战神是斯巴达的保护神,雅典娜是雅典的保护神。与精于文艺的雅典人相比,沉默寡言的斯巴达人对希腊神话中的影响力极低,导致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屡被雅典娜欺负。
不过到了古罗马时期,战神却时来运转了。在罗马神话中他被称为马尔斯(Mars)。因为罗马人崇尚武力,所以战神在罗马神话中地位极高,三月(March)和火星(Mars)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单词march还表示“进军”,因为古罗马人认为三月份是开始进军打仗的好季节。从战神的名字中还产生了martial(战争的)等单词。
Mars:[mɑːz] n.战神,火星
march:[mɑːtʃ] n.三月v.进军
martial:['mɑːʃ(ə)l] adj.军事的,战争的,尚武的
martial art:n.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