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hem(赞美诗):由唱诗班应答轮唱的圣歌
anthem最初是教堂里应答轮唱的圣歌。它和单词antiphon(轮流吟唱的歌)一样都来自希腊语antiphona。词根anti表示“against”或“in return”,phona是phone的变形,表示“sound”。这个词几经周折,最后演变成英语中的anthem,前三个字母ant还能依稀辨别出anti(in return)的痕迹。
anthem原本是教堂尤其是英格兰教堂在宗教仪式中所唱的圣歌,由唱诗班而不是会众来合唱。而在现代,anthem一词已经超越宗教领域,用来表示那种用于庆祝或为特定群体而作的歌曲,如national anthem就是“国歌”、 sports anthem(体育圣歌)就是大型体育赛会中所用的歌曲,如We Are the Champions(我们是冠军)就是一首非常出名的体育圣歌。
anthem:n.赞美诗,圣歌v.唱赞美诗,唱赞歌。
antiphon: ['æntɪf(ə)n] n.轮流吟唱的歌,对唱的圣歌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nthem 词源,anthem 含义。
prosody(韵律):古希腊语中天然的音乐属性
古希腊文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音乐和诗文的交融。雅典人的基础教育包括三门课程:音乐、文法和体操。在希腊,表示“音乐”的单词(英语单词music的词源)不仅仅指曲调,同时还包括了文学、诗歌和舞蹈,与专司诗歌乐舞的艺术女神缪斯(Muse)紧密相关,在广义上相当于“文艺”,在狭义上相当于“诗乐”,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柏拉图就大力推崇这种“诗乐”教育。这种诗乐交融的特点还体现在希腊的吟唱传统上。希腊的吟唱文化渊源流传,吟唱诗人层出不穷,希腊神话几乎都是以吟唱方式流传下来的,如著名的荷马史诗。
古希腊的这种诗乐交融,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古希腊语言的特征。古希腊语言本身就具有特别适合吟唱的音乐属性,它的元音和辅音相互交替,相互呼应,并且每个单词都以柔和的音节收尾。所以古希腊语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吟唱。
正因为古希腊语所固有的这种音乐属性,英语中表示“韵律”的单词prosody就来源于古希腊语。它源自希腊语prosoidia,由pros(to, 朝向)+oide(歌曲,诗歌)构成,意思是“诗歌的唱法、韵律”。而英语单词accent(口音、重音)也来源于此。它来源于拉丁语accentus,是对希腊语prosoidia的意译,所以含义一样,本意表示一句话或一个词的唱法、发音法。
prosody:['prɒsədɪ] n.韵律,韵律学,作诗法,诗体学
accent:['æks(ə)nt; -sent] n.口音,重音,重音符号vt.重读,强调,带……的口音
accentuate: [ək'sentʃʊeɪt; -tjʊ-] vt.强调,重读,突出
ballad(民谣):中世纪法国人跳舞时的伴奏歌曲
英语单词ballad(民谣)来自法语ballade,原本指的是跳舞时伴奏的歌曲,其中的ball就是“舞蹈”的意思。在中世纪时,跳舞时所播放的歌曲一般是讲各种英雄传说故事的叙事诗歌,也就是民谣,因此ballad就被翻译成民谣,实际上它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舞曲”。在中世纪,这种适合跳舞的音乐属于世俗流行音乐,对其相对的是诸如宗教音乐一类的严肃音乐。因此,ballad还含有“流行叙事歌曲”的含义。
ballad:['bæləd] n.歌谣,民谣,叙事歌谣,流行叙事歌曲
carol:欢唱、歌颂
发音释义:['kærəl] n.颂歌;赞美诗;欢乐的歌;女名(卡罗尔)v.欢唱;歌颂
词源解释:来自古法语carole(一种在歌手伴唱下围成一圈跳舞的舞蹈)。
carol是一种音乐类型,与法国carole舞蹈有关,通常是具有强的节拍且不断反覆的宗教歌曲。在12世纪50年代到14世纪50年代之间,carol音乐非常流行,常常用作舞曲。后来,carol还可以用作节日游行时所唱的歌,或者用作宗教剧中的音乐。在现代,carol主要用来表示宗教颂歌,尤其是圣诞颂歌。
词组习语: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Advent carol(基督降临节颂歌)
canto:长诗中的一篇
发音释义:['kæntəʊ] n.长诗中的一篇,相当于书的一章、歌曲的一首。
词源解释:canto←意大利语canto(歌曲)←拉丁语cantus(歌曲)
同源词:chant(吟唱);cant(黑话)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首次在其意大利语作品中用canto来表示其长诗作品中的一篇。其名著《神曲》分为三部,每部包括33个canto(篇),加上一首序诗,共100个canto(篇)。在英语中,英国诗人斯宾塞首次使用canto表示长诗中的一篇。
助记窍门:canto→cut to→使用canto将长诗cut into多个章节
ballad:民谣、叙事歌曲
发音释义:['bæləd] n. 歌谣,民谣;叙事歌谣;流行抒情歌曲
结构分析:ballad = ball(跳舞)+ad(名词后缀)→跳舞时播放的(歌曲)→民谣
词源解释:ballad←法语ballade(舞曲)
同源词:ball(舞会)
英语单词ballad(民谣)原本指的是跳舞时伴奏的歌曲,其中的ball就是“舞蹈”的意思。在中世纪时,跳舞时所播放的歌曲一般是关于英雄传说的叙事诗歌,也就是民谣,因此ballad常被用来表示“民谣”,它的本意“舞曲”反而逐渐淡化。在中世纪,这种舞曲属于世俗流行音乐,对其相对的是诸如宗教音乐、礼仪音乐之类的严肃音乐。因此,ballad还含有“流行歌曲”的含义。
趣味记忆:ballad = ball(舞会)+lad(谐音“拉的”)→舞会上拉的音乐→民谣
asunder:分离的
发音释义:[ə'sʌndə] adv. 化为碎片地;分离地adj. 分成碎片的;分离的
结构分析:asunder = a(处于…状态)+sunder(分离的)→分离的
词源解释:sunder←原始日耳曼语sunder(分离的)
常用搭配:break asunder(化为碎片);tear sth asunder(撕碎)
实用知识:Heaven Torn Asunder(撕裂的天堂,英国极端黑暗金属乐队“污秽的摇篮”(Cradle of Filth)的歌曲)
趣味记忆:sunder→谐音thunder(打雷)→用雷劈成碎片
同源词:sunder(分离、断开)
aria:咏叹调
发音释义:['ɑːrɪə] n. 咏叹调,独唱曲
词源解释:aria←意大利语aria(空气)
背景知识:aria(咏叹调)是歌剧中一种极富抒情性的独唱乐段,与之对应的是“宣叙调(Recitativo)”——一种“朗诵”式的歌曲,相当于戏剧中的“对白”。
趣味记忆:aria→谐音“啊……累哦” →啊啊地咏叹,好累哦→咏叹调
同源词:malaria(疟疾、瘴气←坏空气)
衍生词:arioso(咏叹调的、悦耳的)
jingoism:极端爱国主义,沙文主义
来自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后英国与俄国国际关系紧张时候的一首流行歌曲,其中的一段歌词为:“We don’t want to fight,But by Jingo!if we do,We’ve got the ships,we’ve got the men,We’ve got the money too.”大意即我们不想打战,我们爱好和平,但是上帝啊,如果你想打,我们奉陪,并由此创造出jingoism.比较chauvinist.
jitterbug:吉格巴舞
来自美国1934年一首流行歌曲名Jitter Bug,字面意思即舞迷。后用于指这种舞蹈。
romance:浪漫文学
romance指的是“浪漫文学”、“传奇故事”、“风流韵事”等。我国的电影《张铁匠的罗曼史》中的“罗曼”就是这个词的译音。
上面这些意思看上去似乎和城市名“罗马”(当时拼作Roma)并无关系,然而它们不仅从字形上有关,而且romance一词确是从Roma变化来的。Romance来自古法语的Romans,是拉丁语Romanus(罗马人)的派生词,其最初的含义是罗马人广为流传的一首歌曲或一则韵文故事。由于歌曲或故事的内容大都是描写骑士的冒险或恋爱故事的,于是romance就转化为“传奇故事”、“风流韵事”、“浪漫文学”等含义。
topic:题目
这个词是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384—322BC)——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古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的一篇著作的标题Ta Topika中来的,意思是“平凡小事”,后来topic一词便成了“标题”、“题目”的总称。
现代英语中说的topical songs(地方歌曲)仍含有topic早期的含义,因为这些歌曲唱的大都是与“日常小事”有关的内容。
Yankee:美国佬
Yankee一词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关于它的由来,说法不下二十种。
有人认为,Yankee来源于印第安人对English一词的读音Jengees或Yengees。也有人认为,Yankee出自一个意为“精明”的苏格兰词,因为直到今天,一个精明厉害的商人还往往被人叫做a Yankee trader。但是大多数人认为Yankee起源于荷兰。
17世纪时,荷兰人成为英国人进行殖民地扩张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英国人把制作和出售乳酪的荷兰人按荷兰语蔑称为Jan Kees,相当于英语John Cheese(乳酪约翰),或把他们叫做Janke(Jan的指小形式),相当于英语Little John(小约翰),同样带有贬抑的含义。后来Jan Kees或Janke又移用作荷兰海员或海盗的诨名,并逐渐讹变为Yankee。
随着荷兰的向外扩张,许多荷兰人来到了美洲。他们主要集中于现在的纽约州一带(最初的纽约州叫新荷兰,纽约市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末英国兼并后才得名纽约),而英国早期移民则多定居于现在的美国东北沿海各州即新英格兰地区。荷兰移民多半是种地的好手,他们很瞧不起不擅长务农的新英格兰移民,于是把自己的外号转送给了他们,称他们为Yankee。对新英格兰移民素以Brother Jonathan(乔纳森兄弟)相称的英国士兵,把这一绰号接了过来,改称他们为Yankee。南方移民觉得新英格兰移民过于精明,也以Yankee称之。而新英格兰人却将此视为对他们的一种赞誉,引以为荣地接受了。因此,到了18世纪中期Yankee便成了新英格兰人的绰号。
在法英七年战争(the French and Indian War, 1754-1760)期间,据说英军统帅Amherst勋爵手下一个军医Shucksberg(一说Shuckburgh)于1755年特意谱写了一首名为Yankee Doodle(扬基歌)的歌曲,取笑粗里粗气、衣冠不整的新英格兰士兵。
1775年4月的一天,英国陆军上校Hugh Percy带着军队在Yankee Doodle的乐曲声中从波士顿城开赴康科德(Concord)去搜查殖民地人民收藏的枪支,结果被农民组成的殖民地军队打得大败。殖民地军队自豪地踏着Yankee Doodle的乐声开进了波士顿。与此同时在附近的列克星顿(Lexington)殖民地军队也打了一场胜仗,这两场仗史称列克星顿-康科德之战,它们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此后,有人把Yankee Doodle的歌词作了修改,使之成为美国最著名的一首进行曲。正是这首歌使Yankee一词得以进一步推广,并在美国广泛流行。
独立战争胜利结束后,Yankee一时成了美国剧场里最受人喜爱的人物,他总是以纯朴老实、精明强干而富于幽默感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
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在战争时期,南方军士兵把北方军士兵叫做Yankee(北方佬),偶尔也叫doodle(笨蛋)。Yankee Doodle被当作一首亲联邦歌曲,在亚拉巴马州的莫比尔(Mobile)和南部邦联的其他地方这首歌都遭到禁止。Yankee一词再度成为对北方人的一个蔑称,一直到今天美国南部许多地方仍在这样沿用。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Yankee的词义扩大了一些,美国兵被称作Yankee或简称Yank。1917年美国兵都唱起了流行歌曲作家George M. Cohan谱写的“在那里”(Over there)这首歌,歌中唱道:“Over there, over there, the Yanks are coming ...”(在那里,在那里,美国兵来了……)从那时候起,Yank和Yankee就成了欧洲人对美国兵或美国公民的通俗称呼,有时也作为山姆大叔或美国的代称。在拉丁美洲Yankee拼作Yanqui。20世纪50年代,拉丁美洲人民发出了Yanqui go home(美国佬滚回老家去)的吼声,对美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可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从以上所述,可见Yankee或Yank自问世以来其含义常因历史情况而发生变化,时而扬升,时而贬降,且贬多于褒。
zoo:动物园
zoo乃zoological garden之缩略,但其终极词源则为希腊语zoiow‘animal’(动物)。1829年伦敦动物协会(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在里真茨公园(Regent's Park)的北侧展出野生动物,并将此地称作the Zoological Gardens,不久又简称之为the Zoological,到了1840年以后进而缩略为 zoo。19世纪60年代伦敦杂耍剧场演唱过一首名为“Walking in the Zoo is the OK thing to do”的歌曲 。据认为,这首歌对zoo这一缩略形式的普及是起了作用的。
accent:口音,腔调;重音,重音符号
来源于拉丁语中由前缀ad-(来,临近)和名词cantus(歌曲)组成的复合名词accentus(语调)。
词根词缀: ac-来,临近 + cent歌曲
同源词:cant, cantata, canticle, chant
incentive:刺激,鼓励,动机
来源于拉丁语中in.cant.are(歌颂)派生的in.cent.ivum。
词根词缀: in-加强意义 + cent歌曲 + -ive名词词尾
同源词:cant, cantata, canticle, chant
plainsong:素歌,宗教圣咏
plain,平的,素的,song,吟唱,歌曲。用于指素歌,宗教圣咏。
limerick(打油诗):来自爱尔兰城市利默里克
打油诗(Limerick)是一种谐趣诗的体裁,由五行组成,韵式为aabba。用词俚俗浅白,迥异于流行于英格兰的主流诗体。爱德华·李尔在他的《谐趣之书》(1846年)中推广了这种诗歌,但他并不是这种诗歌的创始人。相传这种谐趣诗最早是爱尔兰城市利默里克(Limerick)的一群年轻人用爱尔兰语开创的。还有人说是因为在爱尔兰传统娱乐形式的聚会上,邀请客人参加作诗和诵诗比赛,赛后要合唱歌曲《来到利默里克》(Come up to Limerick)。
下面是爱德华•李尔写的一首limerick:
有个老头儿胡子长,
他说:“这事儿真让人恐慌!
一只母鸡,两只猫头鹰,
一只蒙鸠,四只百灵,
全把窝做在我的胡子上!”
limerick:['lɪmərɪk] n.打油诗,诙谐诗
vaudeville:歌舞杂耍表演;综艺节目
据传,15世纪时在法国诺曼底有位漂洗工(fuller)名叫巴斯兰(Olivier Basselin),创作了许多讽刺戏谑的饮酒歌,在当地广受欢迎。他工作的地方是一个名为Vau de Vire的峡谷,因此他所编写的歌便被称为chanson du Vau de Vire 'song of the valley of the Vire'(维尔山谷之歌)。这类歌曲曾经在法国风靡一时,后来被简称为Vau de Vire,而且渐渐地和另一类歌曲voix de ville(都市之声)弄混,进而演变为vau de ville,最后又合为一个词vaudeville。
17世纪以后vaudeville被带进了巴黎的剧院,常常穿插在喜剧、哑剧等的演出中。18世纪时英语吸收了该词,起初用以指“通俗歌曲”。到了19世纪,美国人借用了vaudeville来指英国人所说的variety,即“歌舞杂耍表演”。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50年代vaudeville这一轻松欢快的娱乐形式风行全美国,在大城市和新开垦的边远地区尤为流行。它包括10至15个互不相关的单独表演节目,其中有魔术、杂技、喜剧、驯兽、耍把戏、歌舞等。许多著名的喜剧明星和演员一开始都从事过vaudeville表演。
topic(主题):亚里斯多德的一篇文章的标题
这个词是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384—322BC)——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古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的一篇著作的标题Ta Topika中来的,意思是“平凡小事”,后来topic一词便成了“标题”、“题目”的总称。
现代英语中说的topical songs(地方歌曲)仍含有topic早期的含义,因为这些歌曲唱的大都是与“日常小事”有关的内容。
topic: ['tɒpɪk] n.题目,主题,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