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ngel(天使):上帝与凡人交流的信使

英语单词angel源自希腊单词angelos,原意是“信使”。在犹太教中,天使是上帝与凡人的沟通渠道,上帝的言语是通过天使来传递给凡人的,因为凡人无法承受上帝声音的巨大能量。希腊人将希伯来语的旧约翻译成希腊语时,就用angelos这个词来表示天使,后来演变成为英语单词angel。

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都有使者这一概念,在中文中翻译为天使。在最初的犹太宗教中,天使是圣经中所提到的一种大能的灵体生物,由上帝耶和华所造,具有自由意志,故有反抗上帝而被打入地狱的“堕落天使”。《圣经》和《古兰》都认为天使是没有实体的灵体。在艺术作品中天使有时是人形,身上发光,头顶有光环,有的长有翅膀。

天使会保护圣徒和善人,也会根据上帝的指令,严厉惩罚恶人,如毁灭罪恶之城所多玛、蛾摩拉,一夜之间杀死十八万五千亚述人士兵、令所有埃及人的头一胎婴儿和家畜死亡等。

angel: ['eɪndʒ(ə)l]n.天使,守护神。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ngel 词源,angel 含义。

humour(幽默):古代的四体液理论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主要的液体: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如果这四种液体在体内失去平衡,人的性情就会大受影响。这四种体液就叫做humour(或humor),代表了一个人的脾气或心情。

英国戏剧家班·强生写过一出喜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Every Man in His Humour)。剧中人物的性格引人发笑。因此,humour又有了“幽默”、“滑稽”和“诙谐”的含义。

根据体液理论,一个人如果体内黑胆汁太多,就会变得“性情忧郁”。因此,表示黑胆汁的单词melancholy也就具有了“忧郁”的含义。单词melancholy来自希腊语melanchole(黑胆汁),chole表示胆、胆汁,melan表示黑色,含有melan的单词还有melanoma黑素瘤、melanin黑色素等。

humor: ['hjʊmɚ] n.幽默,体液

melancholy:['melənkəlɪ]adj. 忧郁的;使人悲伤的n. 忧郁;悲哀;愁思

farmer(农民):耕种土地,每年支付地租的人

英语单词farm来自拉丁语firma,意思是不变的付款,即每年固定的租金或税收的付款。  英格兰早期的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租赁领主的农田,每年要缴纳一笔固定的地租,这笔地租就是farm。到了16世纪,farm逐渐从表示农田的租金转为表示农田本身。

同样,单词farmer原来表示替领主去收租金(farm)的人,后来逐渐变为“在农场上劳动的人”,即“农民”。在欧美一些国家,农民的地位日益提高,很多农民已经拥有自己的农场,通常被称为“农场主”,但在英语中还是使用farmer这个单词来称呼他们。大名鼎鼎美国国父华盛顿在参加独立革命之前就是一个farmer,只不过他并不干农活,都是他下面的黑奴在帮他干活。

farm:[fɑːm] n.农田,农场v.种田,务农,种植,养殖

farmer:['fɑːmə] n.农民,农场主

bacchanalia(酒神节):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巴库斯

酒神是古希腊及古罗马人民普遍崇拜的一个重要神灵,拥有自己的固定节日——酒神节。 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每年3月为表示对酒神狄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这项活动。人们在筵席上为祭祝酒神所唱的即兴歌,称为“酒神 赞歌”。它以即兴抒情合唱诗为特点,并有芦笛伴奏,朗然起舞,受到普遍的欢迎。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酒神赞歌发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组成的合唱队、 在科林斯的酒神大赛会上竞演的综合艺术形式。酒神赞歌时代也是希腊抒情合唱诗盛行的时代,井导致了古希腊戏剧、音乐艺术的发展。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和羊人 剧都源于“大酒神节”。

这个节日从意大利南部传入罗马后,起初秘密举行,共3日,只有妇女参加。后来男子也被允许参加,举行的次数多达一个月5次。这种成了狂欢酒宴的节日使罗马元老院于西元前186年发布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节。但多年来这一节日在意大利南部却没有被取缔。

英语单词Bacchanalia(酒神节)、bacchanal(饮酒狂欢的)和bacchanalian(饮酒狂欢的)都源自酒神的拉丁名字Bacchus(巴库斯)。而单词Dionysia(酒神节)则来自酒神的希腊名字Dionysus(狄奥尼索斯)。

Bacchanalia:[,bækə'neiljə]n.(古罗马)酒神节

bacchanal:['bækən(ə)l; -næl]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酒神节,饮酒狂欢

bacchanalian:[,bækə'neiljən]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发酒疯的人

Dionysia:[,daiə'niʃən]n.(古希腊)酒神节

deluge(洪水):传说中上帝毁灭人类的大洪水

英语单词deluge在词典中的解释是“大洪水、暴雨”,人们往往不知道它和flood(洪水)之间的区别。其实,这个词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它来自圣经,指的是上帝毁灭人类世界的那次著名的大洪水。

在《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上帝造人后,看到人在世间胡作非为,犯下各种罪恶,便后悔造人了,想毁灭人类世界,于是发下大洪水(deluge)淹没了整个世界,人类遭到毁灭,只有敬神的诺亚一家因为事先按照上帝的旨意修建了诺亚方舟才躲过此难。

单词deluge原本专指这场大洪水,但人们通常用它来比喻各种洪水一般的事物。在表示实际的洪水这一自然灾害时,人们往往还是使用flood一词。

deluge:['deljuːdʒ] n.洪水,暴雨,上帝毁灭人类的大洪水vt.使泛滥,压倒

taxi(出租车):装有自动计价器的出租汽车

英语单词taxi(出租车)与tax(税)的拼写如此接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原来,taxi是taximeter cab(装有自动计价器的出租汽车)的缩写。cab本指一种通常用于出租的轻便二轮马车,汽车发明后也可以表示出租车。而taximeter是“计价器”的意思,来自德语taxameter,由taxa(tax,charge,费用)+meter(计量器)构成。所以taxi一词原本表示“出租的、按时间或里程收费的”,除了出租车外还可以表示其他可租用的商品或服务,如taxi dancer指的是提供陪舞服务的女人。

taxi: ['tæksɪ] n.出租车vt.使滑行,用出租车送vi.乘坐出租车,打车,滑行

burgess(自由民):自治市中的市民

英语单词burgess在字典中除了“市民”的含义外,还拥有“议员”、“镇行政官”的含义。难道任何一名市民都能当议员或行政官吗?没错,如果你是burgess的话,只要你是市民,你就是一名议员或行政官。因为burgess指的不是一般的市民,而是自治市(borough)的市民。自治市是拥有自治权利的城市,城市的所有主权属于所有市民,就像古希腊城邦一样,城市事务由所有市民(burgess)共同决定。所以burgess也就相当于“议员”或“镇行政官”了。不过现在这个单词很少用作“议员”,用的时候也仅仅表示代表某个自治市、特别市或大学的议员。

和burgess同源的单词是burgher,都来自法语,初始含义都是“市民”。这里的burg就等于town,西方好多城市不都叫做“XX堡”吗?如匹兹堡(Pittsburgh)、汉堡(Hamburg)、爱丁堡(Edinburgh)。

burgess:['bɜːdʒɪs] n.(自治)市民、自由民、议员、镇行政官

burgher:['bɜːgə] n.市民、公民

bacchanalian(饮酒狂欢的):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

酒神是古希腊及古罗马人民普遍崇拜的一个重要神灵,拥有自己的固定节日——酒神节。早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大酒神节”。每年3月为表示对酒神狄的敬意,都要在雅典举行这项活动。人们在筵席上为祭祝酒神所唱的即兴歌,称为“酒神赞歌”。它以即兴抒情合唱诗为特点,并有芦笛伴奏,朗然起舞,受到普遍的欢迎。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酒神赞歌发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组成的合唱队、在科林斯的酒神大赛会上竞演的综合艺术形式。酒神赞歌时代也是希腊抒情合唱诗盛行的时代,井导致了古希腊戏剧、音乐艺术的发展。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和羊人剧都源于“大酒神节”。

这个节日从意大利南部传入罗马后,起初秘密举行,共3日,只有妇女参加。后来男子也被允许参加,举行的次数多达一个月5次。这种成了狂欢酒宴的节日使罗马元老院于西元前186年发布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节。但多年来这一节日在意大利南部却没有被取缔。

英语单词Bacchanalia(酒神节)、bacchanal(饮酒狂欢的)和bacchanalian(饮酒狂欢的)都源自酒神的拉丁名字Bacchus(巴库斯)。

Bacchanalia:[,bækə'neiljə] n.(古罗马)酒神节

bacchanal: ['bækən(ə)l; -næl] 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酒神节,饮酒狂欢

bacchanalian:[,bækə'neiljən] 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发酒疯的人

humor(幽默):古代的四体液理论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主要的液体: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如果这四种液体在体内失去平衡,人的性情就会大受影响。这四种体液就叫做humour(或humor),代表了一个人的脾气或心情。

英国戏剧家班·强生写过一出喜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Every Man in His Humour)。剧中人物的性格引人发笑。因此,humour又有了“幽默”、“滑稽”和“诙谐”的含义。

根据体液理论,一个人如果体内黑胆汁太多,就会变得“性情忧郁”。因此,表示黑胆汁的单词melancholy也就具有了“忧郁”的含义。单词melancholy来自希腊语melanchole(黑胆汁),chole表示胆、胆汁,melan表示黑色,含有melan的单词还有melanoma黑素瘤、melanin黑色素等。

humor: ['hjʊmɚ] n.幽默,体液

melancholy:['melənkəlɪ]adj. 忧郁的;使人悲伤的n. 忧郁;悲哀;愁思

Blighty:英国

来自印度语bilayati, 外国人,外国佬,以称呼英国士兵,英国士兵又把该词带入英国,在一战时颇为流行,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

forlorn:被遗弃的,绝望的

for-, 完全的。lorn, 失去,词源同lose. 原义为毁坏的,完全丧失的。绝望义来自英语短语forlorn hope(1570s), 完全失去希望的,而hope实则为荷兰语hoop的讹误,军队,部队,词源同英语词heap. 类似于日本的敢死队,通常带有自杀式使命。类似演变参照humble pie.

franchise:选举权,特许经销权

来自古法语franc, 非奴役的,自由的,来自拉丁语francus, 法兰克人,自由人,词源同Frank. 其原词义即使享有自由权,后引申词义选举权,特许经销权等。

hooker:引人上钩者,妓女   

关于其由来,在美国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它源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联邦军将领Joseph Hooker(1814 - 1879)。他手下士兵一度军纪比较涣散,休假时常和妓女鬼混。据某位美国总统之孙Charles Francis Adams,Jr.所述,在这位将军的兵团驻扎华盛顿市期间,他的司令部简直成了“一个有自尊心的男人不愿涉足,一个正经女人不能去的场所,那是酒吧和妓院的混合体。”(…a place where no self-respecting man liked to go, and no decent woman could go. It was a combination of barroom and brothel.)尽管他也曾下令管束部下和营妓,并禁止部下进入红灯区,但足人们却把他的大名Hooker和妓女联系起来,把妓女,尤其是营妓,戏称为hooker,把他的司令部所在的区语带双关地称作Hooker's Division。其实,hooker 一词在南北战争以前早已作为俚语用以指“妓女”。John Russell Bartlett所编的Dictionary of Americanisms(1859年版)就把hooker释义为“妓女”。按该词典,hooker源出纽约市曼哈顿一个名叫Corlear's Hook(简称the Hook)的码头区,在19世纪初这里是妓女麇集活动的地方。还有另一种解释说,之所以称娼妓为hookker是因为他们总是主动地挽住顾客的手臂,引他们上钩(hook)。由此看来,hooker并非源自Hooker将军的姓氏,但拼写和事情的巧合可能确实对hooker一词的流行起了一定作用。

spoon:勺子

spoon一词来源于古英语词spon,意思是“木片”、“木条”,以后又用来指家中用具。

最早的吃饭用的勺子是用木头或动物的角制成的,后来用铁、铜、锒、稀有金属等制作。12世纪前后,勺子是餐桌上唯一的餐具。

英国过去有一种习惯,相爱的双方要互赠刻有或雕有自己手形的精美图案的勺子,以表示真诚。

另外,spoon一词还可以作动词用,意思是“作出在恋爱中的行为”、“谈情说爱”。有人认为spoon之所以有这层意思,是因为相爱的人就象碗厨里的两把勺子一样,是亲密无间的。

kleenex:纸巾

kleenex 纸巾

1924年美国威斯康星州Kimberley-Clarke公司首次生产了一种当手帕或擦脂粉用的柔软手纸。它的主要特点是随用随弃。这种纸巾最初以Celluwipes为牌名,以后更名为Kleenex-Kerchiefs,最后又略作Kleenex。由于这种新产品先前没有自己的属名,加之它的牌名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反复使用,所以以后逐渐转化为“纸巾”的属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为小写了。

Indian summer:晚秋的晴暖天气;小阳春;幸福安乐的晚年

直译作“印第安之夏”,其实是指“深秋初冬的一段轻暖天气”,相当于中国的“小阳春”,有时也指“幸福安乐的晚年”或“老年回春期”。这一名称为何会同“印第安”相联系呢?是因为这种天气在美国印第安人之前居住的地区较之白人居住的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来到新大陆的首批移民在第一次霜冻时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冬,印第安人看到之后叫他们别急,告诉他们这期间还会出现一个晴暖天气。事实果然如此,于是移民就称之为“印第安之夏”。在这方面印第安人也有自己的传说。北方神纳纳勃珠(Nanahbozhoo)住在北极,每到冬天他便要冬眠。在入眠之前,他总要点燃他那巨大的烟斗,抽上好多天烟。从他烟斗上冉冉升起的这股烟使大地烟雾弥漫,使天气变得温暖舒适,这就是美丽的印第安之夏。

kremlin:克里姆林宫

这是个来自鞑靼人语言的单词(俄罗斯人具有鞑靼人血统,其语言、文化受到了鞑靼人的影响,西方有句话叫“撕下一个俄罗斯人的脸皮,你就会发现一个鞑靼人”),该词的含义是任何城市中王公贵族最后的退守之处,相当于英语里的citadel,后来特指位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俄罗斯喀山和图拉等城市也有自己的‘克里姆林’)。

nerd:喜欢钻研学术的书呆子

nerd是美式英语中一个略显贬义的俚语,通常被翻译成怪胎、怪咖,一般指偏爱钻研书本知识,将大量闲暇用于脑力工作,对流行文化不感兴趣,不愿或不善于体育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的人。在美国中学和大学文化中则通指那些专心一致刻苦学习的学生。在华人圈内相同的概念是“书呆子”。近年来,Nerd已经逐渐从贬义词变成了具有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意义的词语。不过在美国偏僻地区校园内,这样的学生依然不受欢迎。

nerd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40年代美国校园内,很可能是俚语nert(愚蠢或疯狂的人)的一个变体,而后者是nut(疯狂的人)的变体。5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和教育家苏斯博士(Dr.Seuss)在其作品《如果动物园归我管》(If I Ran the Zoo)中首次将其使用于文学作品中,从而使得该词在广大美国学生中耳目能熟。在60年代初期该词传遍美国全国甚至远至苏格兰,随后一段时间其词义逐渐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类的书呆子形象挂钩,这个词义在70年代因为情景喜剧《快乐时光》(Happy Days)开始变为主流。而自20世纪80年代后,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发达使得许多具有Nerd性质的人(比如比尔•盖茨)变得非常富有,在社会上处于很大的优势地位,使得许多追求脑力的人都以自己是“Nerd”为豪。1984年的喜剧电影《Revenge of the Nerds》系列中主人公一行的正直形象使得“nerd pride”(书呆子的自豪感)在90年代开始觉醒。2007年开始播出的美剧《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的主角就是四个nerd。

nerd:[nɜːd] n.书呆子

nerdy:['nɜːdɪ] adj.书呆子式的,怪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