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spital(医院):接待救济穷人的机构
hospital是医院,为什么hospitality表示“殷勤、好客”、hospitable表示“热情好客的”?原来它们都源自词根host。host是“主持、当主人接待客人”的意思。hospital原本不是医院,而是养育院、救济所等专门接待穷苦人家的机构,依然具有“接待”的含义在其中。
含有词根host的英语单词还有hostage(人质)和hospice(临终关怀救济院)。hostage原本指的是送到其他国家或他人家中作为双方互不侵犯的保证的人,其实还是到别人家做客的人,所以依然与host(接待)有关。hospice原本指的是招待朝圣者和旅行者的场所,通常由寺院、修道院等宗教机构提供,后来职责逐渐变成救济院,现在一般专指为贫穷病人提供临终关怀的救济机构。
host:[həʊst] n.主人,主持人vt.主持,做主人接待vi.做主人
hospital:['hɒspɪt(ə)l] n.医院
hospitable:[hɒ'spɪtəb(ə)l; 'hɒspɪt-] adj.热情好客的
hospitality:[hɒspɪ'tælɪtɪ] n.好客,殷勤
hospice:['hɒspɪs] n.收容所,救济院,临终关怀救济院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hospital 词源,hospital 含义。
asylum(庇护):神庙或教堂所提供的庇护
在古代西方,神庙、教堂等宗教场所被看作是非常神圣的地方,是神祗所在之处。在这些场所杀人或抓人将被看作是对神的大不敬。因此,罪犯、逃亡者进入神庙或教堂后就获得了神的庇护,世俗的司法机构不得进入这些场所执法。在政治斗争或战争中失败的一方也可以躲进教堂寻求庇护。英语单词asylum(庇护)最初就是表示这种宗教场所提供的庇护。它来自希腊语asylon,由否定前缀a+sylon(逮捕权)构成,字面意思就是“无权逮捕”。18世纪中期后,asylum开始用来表示“精神病院”,也许是因为人们将精神病院看作是精神病患者的庇护和救济所。
asylum:[ə'saɪləm] n.庇护,避难,庇护所,收容所,精神病院
bootless:无用的
发音释义:['buːtlɪs] adj.无用的;无益的
结构分析:bootless = boot(用处、益处)+less(没有)→无用的、无益的
词源解释:boot←古英语bot(帮助、救济、利益)←原始日耳曼语boto(更好)
同源词:better(更好的)
助记窍门:bootless→boot(靴子)+less(没有)→没穿比赛靴的球员→无用的
asylum:庇护所
发音释义:[ə'saɪləm] n. 庇护;庇护所,收容所,救济院
结构分析:asylum = a(没有)+syl(抓捕权)+um(地方)→没有抓捕权的地方→庇护所
词源解释:syl←希腊语syle(抓捕权)
常用搭配:political asylum(政治避难);lunatic asylum(精神病院);orphan asylum(孤儿院)
实用知识:soul asylum(美国另类摇滚乐队);The Asylum(美国电影公司,以山寨大片闻名)
趣味记忆:asylum →a slum(平民窟)→平民们的庇护所;谐音a silent (place) →安静的地方→庇护所
alleviate:缓和
发音释义:[ə'liːvɪeɪt] vt. 减轻,缓和
结构分析:alleviate = al(=ad,使)+ levi(轻)+ate(动词后缀)→使其变轻→减轻
词源解释:levi←拉丁语levis(轻)
同源词:levity(轻浮、轻率),levitate(飘浮),elevate(提升、举起),relieve(减轻、救济)
衍生词:alleviation(缓和、镇痛剂)
dole:失业救济金
词源同deal, 分发,分配,发配。引申义施舍或失业救济金。
breadline:等候领施舍(或救济)食物的队伍
19世纪70年代纽约市有家维也纳式面包店,老板Lewis Fleischmann为了向公众表明店里出售的都是当天烤的新鲜面包,特在每晚11时把当天没卖掉的面包,不论有多少,全部施舍给穷人。因此,每天晚上在面包店门口都可见一些穷人在排队等候领取施舍。据认为breadline 一词便是这时应运而生的,被用来表示“等侯领施舍(或救济)食物的队伍”,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 Great Depression)该词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基于该词产生的短语on the breadline常用于口语,表示“非常穷的”,“仅能维持生活的”。
beggar:乞丐
beg(乞讨)由beggar(乞丐)逆生而来,许多关于英语构词法的书都谈及这一点,可是beggar的由来却鲜为人知。公元12世纪列日(Liege,今比利时东部城市)有一个天主教神父,因其口吃,人称Lambert le Begue,意即Lambert the Stammerer(结巴Lambert)。他在荷兰和比利时创建丁一个名为Beguine的半世俗女修道会(the Beguine Sisterhood).其成员,人称Beguine,可以结婚,也可重返世俗。她们在低地国家和德国、法国、瑞士及意大利等国曾经恬跃一时。随后在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又相继出现了若干个性质类似的宗教团体修道兄弟会(monastic fraternities),其成员无须立誓,故亦可随意返俗,还可拥有私人财产,人们根据Lambert le Begue的大名称之为Beghard。他们中有不少人是靠施舍物或救济金为生的,另有一些小偷、乞丐常常冒称Beghard四处行乞,因此Beghard名声不佳。古法语中有个意指“乞丐”的词begard便是据Beghard产生的,嗣后英语借用了该词,作beggar。因此,一般认为beggar来源于Beghard。
bridewell(感化院、拘留所):亨利八世在伦敦的一座宫殿
在英国伦敦有座纪念圣徒St. Bride的教堂,教堂附近有一口井,被称为St. Bride's Well。16世纪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曾在该教堂遗址上修建了一座宫殿,得名St. Bride's Well,通常缩略为bridewell。后来斗转星移,这座宫殿变成了一座救济院,后来又变成了一座感化院。所以bridewell就演变成了“感化院”的代名词。
bridewell:['braɪdw(ə)l] n.感化院,拘留所,关押轻罪犯人的监狱
stipend:薪俸,补贴,生活津贴
来自拉丁语 stipendium,支付,工资,薪金,来自 stips,救济,施舍,捐款,礼物,小额付款, 原指一堆小硬币,词源可能同 stiff,-pend,支付,词源同 spend,expend.该词与 salary 有区别, 类似于部队支付给义务兵和士官的工资在性质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