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hospital(医院):接待救济穷人的机构

hospital是医院,为什么hospitality表示“殷勤、好客”、hospitable表示“热情好客的”?原来它们都源自词根host。host是“主持、当主人接待客人”的意思。hospital原本不是医院,而是养育院、救济所等专门接待穷苦人家的机构,依然具有“接待”的含义在其中。

含有词根host的英语单词还有hostage(人质)和hospice(临终关怀救济院)。hostage原本指的是送到其他国家或他人家中作为双方互不侵犯的保证的人,其实还是到别人家做客的人,所以依然与host(接待)有关。hospice原本指的是招待朝圣者和旅行者的场所,通常由寺院、修道院等宗教机构提供,后来职责逐渐变成救济院,现在一般专指为贫穷病人提供临终关怀的救济机构。

host:[həʊst] n.主人,主持人vt.主持,做主人接待vi.做主人

hospital:['hɒspɪt(ə)l] n.医院

hospitable:[hɒ'spɪtəb(ə)l; 'hɒspɪt-] adj.热情好客的

hospitality:[hɒspɪ'tælɪtɪ] n.好客,殷勤

hospice:['hɒspɪs] n.收容所,救济院,临终关怀救济院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hospital 词源,hospital 含义。

asylum(庇护):神庙或教堂所提供的庇护

在古代西方,神庙、教堂等宗教场所被看作是非常神圣的地方,是神祗所在之处。在这些场所杀人或抓人将被看作是对神的大不敬。因此,罪犯、逃亡者进入神庙或教堂后就获得了神的庇护,世俗的司法机构不得进入这些场所执法。在政治斗争或战争中失败的一方也可以躲进教堂寻求庇护。英语单词asylum(庇护)最初就是表示这种宗教场所提供的庇护。它来自希腊语asylon,由否定前缀a+sylon(逮捕权)构成,字面意思就是“无权逮捕”。18世纪中期后,asylum开始用来表示“精神病院”,也许是因为人们将精神病院看作是精神病患者的庇护和救济所。

asylum:[ə'saɪləm] n.庇护,避难,庇护所,收容所,精神病院

asylum:庇护所

发音释义:[ə'saɪləm] n. 庇护;庇护所,收容所,救济院

结构分析:asylum = a(没有)+syl(抓捕权)+um(地方)→没有抓捕权的地方→庇护所

词源解释:syl←希腊语syle(抓捕权)

常用搭配:political asylum(政治避难);lunatic asylum(精神病院);orphan asylum(孤儿院)

实用知识:soul asylum(美国另类摇滚乐队);The Asylum(美国电影公司,以山寨大片闻名)

趣味记忆:asylum →a slum(平民窟)→平民们的庇护所;谐音a silent (place) →安静的地方→庇护所

hospital:医院

来自古法语hospital,旅店,来自拉丁语hospes,客人,词源同host,guest.后用于指为需要的人提供的收容所或慈善机构,现用于指医院。

pest:害虫,讨厌的人

在几个世纪以前人们一提到pest往往谈虎色变。该词原指“瘟疫”,16世纪时借自中世纪法语peste,而peste又源自拉丁语pestis‘plague’。当时染上瘟疫的人被送往pest-house(疫病收容院),由pest-master/pest-man(疫病医生)负责护理,病人死后尸体则用pest-cart(运尸车)运走。法语单词peste至今仍保留其旧义,然而英语pest从17世纪起开始转义为“害虫”、“害人精”、“讨厌的人”等。英语中另有一词pestilence(瘟疫)亦源自拉丁语pestis。(参见pester)

hospital:医院

英语中的host(主人,东道主)源自拉丁语hospes‘host,guest’(主人,客人),hospital 一词也源自这个拉丁词,但却是13世纪从古法语借过来的o hospital和它的同源词hospice(宗教团体办的旅客招待所),hostel(招待所),hotel(旅馆)一样,原来也指眢宿香客和其他客人的地方。从15世纪起hospitd转指收容年老体弱的人和穷人的慈善机构,例如当时伦敦的Greenwich Hospital和Chelsea Hospital,它们分别收留年老的水手和老残军人。hospital的今义“治疗和护理的机构”即“医院”始用于16世纪。hospital原先所带有的receiv-ing guests(接待客人)这一含义至今还残存于hospitaliiy(好客,款待)与hospitable(好客的,款待周到的)这两个词。

spinster:老处女,未婚女子

在英国出版的一般词典中spinster有两个释义“老处女”和“未婚女子”。可是在美国出版的普通辞书中该词则多了一个释义“从事纺织的女子”。有趣的是,后一个释义恰恰是它的原始字面意义。从词形上看,spmster系动词spin(纺纱)加表人后缀-ster构成。那么,后一个释义同前两个释义有什么直接联系呢?词义是如何发生演变的呢?

早在撒克逊时期,纺纱( spinning)是英国妇女在冬天从事的日常活计由国王阿尔弗雷德( Alfred the Great,849 -899)在其遗嘱中把母方称为the spincile side(spindle原义为“纺锤”)或多或少反映了这一点。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纺织是在农舍里小规模进行的,女的纺纱,男的织布( weav-ing)。早在14世纪纺纱妇女就被称作spinster。但有一点必须指出,昔日并非所有妇女都从事纺织,已婚妇女一般操持家务,纺纱这一活计则留给未婚女子去做。按英国旧时的传统习俗,女子在出嫁前须先织好床单、枕套、餐桌用布和衬裙等衣物。因此,到了17世纪spinster丧失了原义而转用作法律用语,指“未婚女子”,到了18世纪又被赋予“老处女”这一至今仍在使用的词义,这也许是因为有许多纺纱妇女终生未婚的缘故。在17和18世纪时英格兰有一种场所,名为纺纱间(spin-house),实为教养所,里面收容的都是些误人歧途的未婚女子。他们被强制从事纺纱劳动母据英国日记作家伊夫林(John Evelyn,L620 - 1706),在那种地方关押着的是些“无可救药而水性杨花的女人”(incorrigible and lewd women),spinster 一词也因此多少蒙上了贬抑色彩。然而,spmster 被英国清教徒带往美国以后却一直保留了它最原始的词义即“纺纱妇女”。

tomfoolery:蠢举,蠢事

tomfoolery 来自Tom Fool,而 Tom Fool 则是旧时用以指“傻子”的词语之一。在中世纪观看疯子做滑稽动作被当作一种娱乐。在16世纪和17世纪时伦敦曾有一家名叫Bedlam 的精神病院。由于要求收容的申请书过多,许多患者尚未痊愈就被打发出院,任其在街头游荡行乞,他们口唱疯歌,身着异服。1676年当Bedlam 迁往 Moorfields,那里也随即成了一个幽会场所和假日游乐地,任何人花上两便士就可以入内,站在栅栏后面观看那些可怜的精神病人,任意取笑侮弄他们。这被认为是17世纪伦敦的耻辱之一。这些遭人侮弄的疯子常常被人叫Tom of Bedlam 或Tom Fool。由Tom fool派生演变的tomfoolery 一词现多用以表示“蠢举”、“蠢事”、“傻话”等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