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chaos(混沌):希腊神话中的混沌之神卡俄斯

古希腊神话的第一部分是创世阶段,即以神话方式解释世界的来源。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神祗通常称为“旧神”或“老神”,他们分别是世界某一部分的拟人化,后来被以宙斯为代表的奥林巴斯神族推翻。

卡俄斯(Chaos)是希腊神话中最早的的神灵,代表宇宙形成之前模糊一团的景象。根据赫西奥德的《神谱》和早期希腊神话记载:宇宙之初只有卡俄斯,他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随后他依靠无性繁殖从自身内部诞生了大地女神、深渊神、黑暗神、黑夜女神和爱神等五大创世神,世界由此开始。虽然卡俄斯是世界之源,但他在后来的希腊神话中几乎没有什么戏份,仅仅起到序幕的作用。

由卡俄斯的名字Chaos产生了表示“混沌”的单词chaos及其派生词chaotic。

chaos: ['keɪɒs] n.混沌、混乱。

chaotic: [keɪ'ɒtɪk] adj.混乱的、无秩序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haos 词源,chaos 含义。

echo(回音):爱你在心口难开的宁芙仙女艾柯

希腊神话中,艾柯(Echo)是一位美丽、善良而又能言善辩的宁芙仙女。有一次神王宙斯下凡与其他宁芙仙女偷情,天后赫拉悄悄尾随,准备来个捉奸在床。没想到半路上遇到艾柯,拉着赫拉絮絮叨叨说了半天话,耽误了赫拉的捉奸大事。赫拉迁怒于艾柯,罚她丧失正常的表达能力,只能重复别人说过的话的最后一个词。

后来艾柯爱上了美丽而又自恋的纳西索斯,却又无法表达出自己的爱慕之情。伤心的Echo终日在山谷中游荡,日渐消瘦。终于有一天,她的身体完全消失了,只剩下空洞的回音在山谷中飘荡。这就是英语单词echo(回音)的由来。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英文名就叫做Echo。

echo:['ekəʊ] n.回音,效仿v.重复,发出回音,随身附和

echoic:[ɛ'koɪk] adj.拟声的,回声的

digit(数字):古人用手指头来数数的习惯。

单词digit源于拉丁语中表示“手指、脚趾”的单词digitus,所以digit的原意也是“手指、脚趾”的意思。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有用手指头来数数的习惯,所以digit又用来表示“从0到9中的任何一个数字”,也就是说是个位数,而单词number(数)则可以表示多位数。

20世纪中期,科学家们开始研发计算机。与以往使用连续模拟量的设备不同,计算机中使用一系列离散的数字(digit)进行运算。科学家们将这种技术称为digital(数字化)技术。因此,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单词digit和digital也得到了越来越频繁的使用。

植物“洋地黄”在英语中是digitalis。因为这种植物的花长得像手指,故此得名。单词digitalize既可以表示“数字化”,也可以表示“用洋地黄治疗”。

digit: ['dɪdʒɪt] n.数字,手指或脚趾,一指宽。

digital: ['dɪdʒɪt(ə)l]adj.数字的,手指的。

digitalis:[,dɪdʒɪ'telɪs] n.洋地黄

digitalize:['dɪdʒɪtəlaɪz]vt.数字化,用洋地黄治疗

digitalization:[,dɪdʒɪtəlɪ'zeʃən]n.数字化,洋地黄疗法,洋地黄丸

Greek gift:阴谋害人的礼物;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Greek gift 直译是“希腊人的礼物”,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以及古罗马杰出诗人维吉尔(Publius Virgilius Maro,公元前70-前19年)的史诗《伊尼特》(Aeneis)中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

据《奥德赛》卷8记述:许多特洛伊人对如何处置希腊人留下的大木马展开了辩论,“他们有三种主张:有的主张用无情的铜矛刺透中空的木马;有的主张把它仍到岩石上;有的主张让它留在那里作为景观,来使天神喜悦”。结果是后一说占优势,把那匹木马拖进城里来,终于遭到了亡国之灾。

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写的是特洛伊被希腊攻陷后,王子伊尼斯从混乱中携家属出走,经由西西里、迦太基到达意大利,在各地漂泊流亡的情况。史诗第2卷便是伊尼斯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其中情节除了模拟荷马史诗的描述外,还做了更详细的补充。当特洛伊人要把大木马拖进城的时候,祭司拉奥孔(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他说:“我怕希腊人,即使他们来送礼”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拉丁谚语:“Timeo Danaos,et dona ferenteso.”(原文中的达奈人Danaos,即泛指希腊各部族人)译成英语就是: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nging gifts. 其简化形式就是 Greek gifts. 可惜特洛伊人不听拉奥孔的警告,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拖进城里。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部队,给特洛伊人带来了屠杀和灭亡。

由此,Greek gift 成为了一个成语,表示“a gift with some sinister purposes of the enemy;one given with intent to harm;a gift sent in order to murder sb”等意思,按其形象意义,这个成语相当于英语的俚谚: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也与汉语“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十分类似。

zeal(热情):希腊神话中的热情之神泽洛斯

泽洛斯(Zelos)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灵,是拟人化的“热情”、“好胜”和“妒忌”。他是泰坦神帕拉斯(Pallas)和斯梯克斯(Styx)的儿子,也是尼克(胜利)、比亚(暴力)和克拉托斯(力量)的兄弟。英语单词zeal就来自泽洛斯的名字Zelos。英语中表示“嫉妒”的单词jealous也来源于此,本意指“占有欲强,猜疑的”,用于爱情方面。

zeal:[ziːl] n.热情,热诚,热心

zealous: ['zeləs] adj.热情的,热心的,狂热的

zealot:['zelət] n.狂热者,犹太教狂热信徒

jealous: ['dʒeləs] adj.妒忌的,猜疑的,唯恐失去的

avatar(化身):印度教中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

一部3D科幻大片《阿凡达》让很多人记住了avatar这个英语单词。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词并非导演杜撰的,而是来自梵文,是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avatar来自梵文avatarana,由ava(off,down)+tarati(cross over)构成,字面意思是“下凡”,指的是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通常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印度教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

电影《阿凡达》中的avatar是地球人的精神所占据并控制的外星人肉体,与印度教 中的avatar含义相差甚远。因此,电影《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印度教团体的强烈抗议,声称电影名字玷污他们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协会主席曾要求导 演卡梅隆做出声明,澄清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与印度教及其信仰毫无任何关系,重名只是一个巧合。

在网络时代,avatar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化身,即代表用户形象的图像,即常说的“头像”或“个人秀”。

avatar:['ævətɑː]n.化身,神灵的化身,头像

delphic(隐晦的):模拟两可的德尔斐神谕

古希腊人有求神谕(Oracle)的习俗。神谕是一种占卜形式,经过某个中介者,传达神明的意旨,对未来做出预言,回答询问。

在古希腊,最著名的神谕是德尔斐神谕。德尔斐(Delphi)是古代所有希腊城邦的 共同圣地,供奉着德尔斐的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德尔斐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因此德尔斐的神谕最被人看重。神庙里负责传达神谕的是称为“皮提 亚”(Pythia)的女祭司,由年轻女孩或老妇担任,坐在一张三角架上。三脚架横跨在一道产生天然气的裂缝上。

神谕的最大特点就是玄妙晦涩、模拟两可。例如,据史载,西亚的吕底亚王不知道该不该 和波斯帝国作战,于是便来到德尔斐求讨神谕。神谕说,一旦交战,一个大帝国将会灭亡。吕底亚王以为神谕说的大帝国是波斯,大喜之下于是下令大军出征,结果 却遭到惨败。吕底亚王愤怒地又一次来到德尔斐,责问祭司为什么要骗他,祭司回答说:“神谕所说的大帝国,正是您的国家。”

英语单词delphic是Delphi的形容词,原意是“德尔斐的”。由于德尔斐神谕这种模拟两可的特点,delphic也就产生了“晦涩的,暧昧的”之意。

delphic:['delfik] adj.暧昧的,晦涩的,意义不明确的,德尔斐的

oracular(玄妙深奥的):古希腊模拟两可的神谕

古希腊人有求神谕(Oracle)的习俗。神谕是一种占卜形式,经过某个中介者,传达神明的意旨,对未来做出预言,回答询问。

大名鼎鼎的IT公司甲骨文公司的英文名就是“Oracle”。中文之所以翻译为为“甲骨文”,乃是中国古代使用甲骨来占卜,从而获得神谕。

神谕的一大特点是模拟两可、玄妙晦涩,可以朝多个方向解读,得出不同甚至相反推论。因此,从oracle一词衍生出形容词oracular,表示“玄妙深奥的”。

oracle:['ɒrək(ə)l]n.神谕,预言

oracular:[ɒ'rækjʊlə] adj.神谕的,玄妙深奥的,意义模糊的

virtue(美德):男人具有的能力和功效

重男轻女的思想自古就有,中外概莫能免。英语单词virtue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它来自拉丁语virtus,词根是vir(男人),同根词有 virile(男性的,有男子气概的)。virtue的基本含义是“男人具有的能力和功效”。其隐含之意就是男性是世界的创造者,男人创造世界凭借的就是 这种virtue。英语短语by virtue of(凭借)用的正是virtue的本意,即“功效”。除了“功效”外,virtue一词还往往被译为“美德”、“德性”,主要指“英勇、勇敢、刚毅”等 与男人气概相关的道德品质,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指男人气概的“功效”。virtue还可以用来表示女性的美德,但主要指“贞操”,即“忠诚于男性”这一美 德。所以不妨可以把virtue理解为“男德”。在古罗马,有一个广受崇拜的神祗维尔图斯(Virtus),其实就是virtue的人格化和神化。

由virtue衍生出来的单词virtual(虚拟的)更能体现virtue的本意。virtual指的是“虽然并不客观存在,但却能产生一样的功效,从功效上看相当于存在一样。”最常见的就是网络上的虚拟人物、虚拟物品、虚拟场景。

virtue:['vɜːtjuː; -tʃuː] n.美德,贞操,优点,功效

virile:['vɪraɪl] adj.男人的,有男人气概的,刚健的

virtual:['vɜːtjʊəl] adj.虚拟的,几乎是事实的

tournament(竞标赛):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大会

中世纪的欧洲盛行骑士比武大会。最早的比武大会一般认为诞生于法国,主要项目是马上长枪比武,即两个骑士手执长枪策马迎面对刺。在13世纪以前,骑士比武大会的军事气氛依然比较浓厚,显得非常的粗野残暴,有些时候几乎与真正的战争无异,参赛骑士所使用的武器都是战场上使用的开刃武器。可以说,一场骑士比武大会就是一场真实模拟战争的军事演习。到13世纪以后,骑士比武大会逐渐向庆典和仪式转变,参赛者往往以“秀”为主,通过表现自己的勇敢和武艺,来赢得观众中领主或女性的赏识或青睐。15世纪,骑士比武大会的各项程序和制度已经变得非常完备和复杂了,所用武器也与实战武器不同,增加了防护装置,长枪的枪头变成木制的。17世纪后,骑士比武大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英语单词tournament原本指的就是中世纪的骑士比武大会,来自法语tornement,由tornoier(长枪对刺)衍生而出,用来表示赛制类似中世纪骑士比武大会、需要经过多场比赛才能决定最终冠军的比赛,如锦标赛和联赛。单词tourney(锦标赛)也来源于此。

tournament:['tʊənəm(ə)nt] n.锦标赛,联赛,比赛

tourney:['tʊənəm(ə)nt] n.锦标赛vi.参加比赛

protocol(协议):古代卷轴中的第一页

古代西方人用莎草纸作为书写材料,将多张莎草纸粘贴到一起做成卷轴,相当于一本书。卷轴中的第一页在古希腊语中被称为protokollon,由proto(第一)+kollon(粘贴),字面意思就是“卷轴中的第一页”。这就是protocol的词源。由于卷轴的第一页通常用来展现整本书的目录和勘误表,因此protocol引申为“初稿、草案”。后来,该词主要应用于外交领域,被用来表示“外交会议记录、外交协议草案、外交协议”,继而表示“外交活动的礼仪”。现在,该词已经不再局限于外交领域,可以表示各种礼仪、礼节程序。在通信领域,表示“通信协议”,其实也就是通信双方的“礼节程序”。

protocol:['prəʊtəkɒl] n.协议、草案、礼仪v.拟定

barrister(出庭律师):有资格越过围栏上挺辩护的律师

在英国,律师分成两种:barrister和solicitor。barrister是出庭律师、大律师,具有上庭辩护的资格,常根据其发音称为“巴律师”;solicitor是事务律师,只能办理法律事务,不能上庭辩护,常根据其发音称为“沙律师”。barrister中的bar指的是庭审现场中将法庭和旁听席分开的围栏,因此barrister的字面意思就是有资格越过围栏,上庭辩护的律师。

barrister的词源可以追溯至12-13世纪。当时,英国国王被逼签署了《大宪章》,在威斯敏斯特宫设置固定的皇室民事法庭。为了给原被告提供法律服务,越来越多的律师聚集在此地附近。法庭附近的客栈(inn)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律师和来此拜师学艺的律师学徒。这些律师和学徒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了具有行业协会性质的“律师学院”(Inns of Court),最有名的有四个学院。律师学院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模拟法庭。在模拟法庭上,由资深律师组成的学院主管和教师扮演法官,学徒们扮演原告和被告,就某一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模拟法庭通常在学院的餐厅举行,布局模仿真实法庭,学生们坐在围栏(bar)的后面,按照资历的不同分为inner-barrister和utter-barrister。inner-barrister通常译为“内席律师”,字面意思就是“坐在围栏后方内侧的人”,指资历较浅的学徒,坐在围栏后方的内侧;utter-barrister通常译为“外席律师”,字面意思就是“坐在围栏后方外侧的人”,指资历较深的学徒,坐在围栏后方的外侧。学徒通常需要在学院中学习5-7年后,表现符合要求,才有可能被学院晋升为外席律师。而成为外席律师则意味着你已经获得行业协会的认可,获得了上庭辩护的资格。新晋升的外席律师只能在国王设在地方的巡回法庭中上庭辩护,还需要继续在律师学院中深造、服务大约5年后,才能取得在中央法庭上庭辩护的资格。这之后,才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barrister。在英国,成为一名barrister一般需要花费十年以上时间,并且学费不菲,因此通常只有贵族子弟才能负担得起。但同时barrister也是社会精英的身份象征。

在法律领域,原本表示法庭围栏的bar衍生出“法庭、律师群体、律师行业”等含义,而call to the bar就是“获得出庭律师资格”的意思。

barrister:['bærɪstə] n.出庭律师,大律师

solicitor:[sə'lɪsɪtə] n.事务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顾问

bar:[bɑː] n.法庭,律师群体,律师行业

call to the bar:获得(出庭)律师资格

charade:看手势猜字谜游戏

发音释义:[ʃə'rɑːd] n.看手势猜字谜游戏,幌子,易识破的伪装,假面孔

结构分析:charade = char(唠叨)+ade(名词后缀)→用手势不断表示→看手势猜字谜

词源解释:来自法语,可能来自拟声词charrar(唠叨)

charade来自法语,原本表示一种通过手势动作表演文字意思、另一人猜文字的游戏,常用来比喻“幌子”、“易识破的伪装”。

capitulate:认输、投降

发音释义:[kə'pɪtjʊleɪt] vi.认输;屈服;让步;(有条件)投降

结构分析:capitulate = capitul(草拟条款)+ate(过去分词形式)→有条件投降

词源解释:capitul←拉丁语capitulare(草拟条款)←拉丁语capitulum(章节、标题,字面意思为“小头”)←拉丁语caput(头);ate←atus(过去分词形式)

同源词:capitulum(小头、骨端;头状花序)

衍生词:capitulation(投降、投降协定、条约)

braggadocio:吹牛大王

发音释义:[,brægə'dəʊtʃɪəʊ] n.自吹自擂;吹牛大王

结构分析:braggadocio = brag(吹嘘)+gadocio(用来增强词义的后缀)

词源解释:该词由英国著名诗人斯宾塞(Spenser)于1590年杜撰,是“虚荣”的拟人化。

同源词:brag(吹嘘)

助记窍门:braggadocio→brag(吹嘘)+do(做)+cio(首席信息官)→吹牛去做首席信息官→吹牛大王

boom:隆隆声、繁荣昌盛

发音释义:[buːm] vi.发出隆隆声;繁荣昌盛;声势浩大、劲头十足地前进vt. 以低沉而有回响的声音发出;使繁荣;使迅速发展n.隆隆声;繁荣昌盛;快速发展

词源解释:拟声词,模拟大群昆虫如蜜蜂的嗡嗡声。

同源词:bomb(轰炸)

衍生词:booming(繁荣的、兴旺的)

blurt:脱口而出

发音释义:[blɜːt] vt.未加思索地脱口而出;突然说出

词源解释:最早出现于16世纪70年代,很可能是一个拟声词。

词组习语:blurt out sth.或blurt sth. out(脱口而出)

以“疯狂英语”出名的李阳就有一套英语教材叫做“blurt out”(脱口而出)。

助记窍门:blurt→blow(吹)、blast(爆炸)→脱口而出。或blurt→blur talk(模糊地说)→意识还在模糊中,话已经脱口而出。

begrudge:嫉妒、吝惜

发音释义:[bɪ'grʌdʒ] vt.嫉妒,怨恨;吝惜,舍不得给

结构分析:begrudge = be(去)+grudge(抱怨)→抱怨别人的好运→嫉妒、怨恨;抱怨花费→吝惜

词源解释:grudge←中古英语grucchen(私下抱怨)←古法语grouchier(低声说、嘟囔)←拟声词根grou、gru(咕噜、咕哝)

同源词:grudge(怨恨、舍不得给);growl(咆哮);groan(呻吟);grumble(抱怨、嘟囔);grunt(咕哝;呼噜声);grouse(埋怨)

词组习语:begrudge sb sth或begrudge sb’s sth(嫉妒某人拥有某物);have(或bear) a grudge against sb.(对某人心存怨恨);grudge match(了结宿怨的比赛、不友好的比赛)

grudge的字面意思就是“低声抱怨”,形容一个人小心眼,对别人的成功或好运感到愤愤不平,即“嫉妒、怨恨”,或者是掏钱或给别人东西时不痛快,唧唧歪歪地发牢骚。begrudge由grudge组合而来,意思差不多,但grudge可以做名词,而begrudge只能做动词。

“grudge match”:美国电影《旗鼓相当》,史泰龙与德尼罗主演,讲述两个退役拳击手重返拳击台,为了结宿怨而进行的一场比赛。

“The Grudge”:美国版的著名恐怖片《咒怨》。

助记窍门:grudge = gru(咕噜)+dge(唧唧)→嘴里叽里咕噜、唧唧歪歪→低声抱怨→怨恨、舍不得给

axis:轴线

发音释义:['æksɪs] n.(虚拟的)轴;轴线;轴心国

词源解释:axis←拉丁语axis(轴线)←原始印欧语aks(轴线)

同源词:axle(轮轴)

常见搭配:optical axis(光轴);vertical axis(纵轴);horizontal axis(横轴)

趣味记忆:axis→谐音Xis(X的复数)→多个X→多个交叉汇聚点(中轴)→轴线

analogy:相似

发音释义:[ə'nælədʒɪ] n. 类比;类推;类似

结构分析:analogy =ana(根据)+logy(逻辑、比例)→同样的道理或比例→类似

词源解释:logy←希腊语 logos(逻辑、理性、理由、话语、学科)

同源词:logos(逻各斯、理性、道),logic(逻辑),logical(合逻辑的),geology(地质学),psychology(心理学),zoology(动物学),biology(生物学)

衍生词:analogic(模拟的、类似的),analogous(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