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ffinity(密切关系):由于婚姻而产生的亲戚关系

婚姻不仅能使一对男女成为一家人,而且能使两个原本无关的家族产生一种亲戚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姻亲”。在英语中用affinity表示。该词源于拉丁语affinis,由ad(to)+finis(边界)构成,本意是“接壤、结合”,用来表示两个家庭因为婚姻而靠近、结合在一起。英语词根fin就源自拉丁语finis,表示“边界、末端”,如final、finish等单词。

两大家族通过联姻而结成同盟是中外通用的政治手段。在古罗马时期,这种事就司马见惯,如凯撒将自己的独生女许配给比自己还大的庞培,安东尼把自己的继女许配给屋大维。与中国皇帝不同的是,古罗马人不是把闺女许配给对方的儿子,而是直接许配给对方。

affinity: [ə'fɪnɪtɪ] n.姻亲关系,密切关系;类似性,吸引力,亲和力;。记:ad(to)+fin(边界)+ity→接壤,结合→姻亲,密切关系,类似性,吸引力,亲和力

final:['faɪn(ə)l] adj.最终的n.决赛,期末考试。记:fin(末端)+al→最终的

finish:['fɪnɪʃ] v.n.结束,完成。记:fin(末端)+ish→终结,完成

infinite: ['ɪnfɪnət] adj.无限的,无穷的n.无限,无穷大。记:in(否定)+fin(边界)+ite→没有边界的

infinity: [ɪn'fɪnɪtɪ] n.无限,无穷,无穷大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ffinity 词源,affinity 含义。

Helen of Troy:倾国倾城,红颜祸水,害人精

Helen of Troy 直译为“特洛伊的海伦”,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海伦(Helen)是宙斯和凡人勒达所生的女儿,随母亲在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里长大。当海伦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就已经美若天仙,曾经被忒修斯劫走,后来被两位哥哥救回。海伦成年后,前来求婚的希腊贵族挤破了头,差点为了她自相残杀起来。后来,求婚者之一的奥德修斯建议大家尊重海伦自己的选择,并发誓尊重并帮助海伦所选中的丈夫。海伦选中了墨涅俄斯 (Menelaus),后者也因此继承了斯巴达王位。

Helen 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还带走了很多财宝。

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族的公愤,墨涅俄斯发誓说,宁死也要夺回海轮,报仇雪恨。为此,在希腊各城邦英雄的赞助下,调集十万大军和1180条战船,组成了希腊联军,公推墨涅俄斯的哥哥阿枷门农(Agamemnon)为联军统帅,浩浩荡荡,跨海东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图用武力夺回海轮。双方大战10年,死伤无 数,许多英雄战死在沙场。甚至连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也分成2个阵营,有些支持希腊人,有些帮助特洛伊人,彼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恶斗。

最后希腊联军采用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木马计”,里应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腊人进城后,大肆杀戮,帕里斯王子也被杀死,特洛伊的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特洛伊城被掠夺一空,烧成了一片灰烬。战争结实后,希腊将士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到希腊,墨涅俄斯抢回了美貌的海轮重返故土。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结局。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真所谓“倾国倾城”,由此产生了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

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已为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迈锡尼发掘和考证古代特洛伊古城废墟所证实。至于特洛伊城被毁的真正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肯定 决不是为了一个美女而爆发这场战争的,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海轮而打了起来,毋宁说是为了争夺该地区的商业霸权和抢劫财宝而引起战争的。所谓“特洛伊的海伦”,实质上是财富和商业霸权的化身。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妲己亡商”,“西施沼吴”等传说,以及唐明皇因宠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说法。汉语中有个“倾国倾城”的成语(语出《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倾”字一语双光,既可指美艳非凡,令人倾倒;也可纸倾覆邦国。其含义与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

在现代英语中, Helen of Troy 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 or sth you like best”的意思。

nepotism(裙带关系):教会高官起用自己的私生子

中世纪期间,和世俗社会一样,基督教会中也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一些教会高官生活腐化,不仅贪污腐败,还蓄养情妇。生下私生子后,往往对外宣称是自己的nephew(侄子或外甥)。这些人往往会想方设法把所谓的nephew安排到教会的肥差或重要位置上。人们对此现象十分反感,在拉丁语将其称为nepotismo,其中nepo就是nephew的意思。英语单词nepotism就来源于此。

nepotism:['nepətɪz(ə)m] n.裙带关系,起用亲戚,任人唯亲

duke(公爵):罗马帝国时期的蛮族军事统帅

在古罗马时代,由日耳曼或凯尔特蛮族出身而作为雇佣军为罗马军队所用的将帅,由于没有正式的罗马军衔而统称为Dux,这就是英语单词Duke(公爵)的来源。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各部族的军事领袖成为欧洲各小国的国君,其中许多就以Dux为称号,他们统治的小国就被称为“公国”(duchy)或“大公国”(Archduchy)。直到近代,意大利和德国统一之前的很多小国都以此为称号。这些小国的国君一般翻译为“大公”。

欧洲现存的独立公国是卢森堡和安道尔公国。历史上的其它公国经过合并和并吞,逐渐丧失独立性,成为国家的一部分,其统治者也演变成了由国王授予的爵位,即“公爵”(Duke)。在欧洲各国,公爵都是最高爵位之一。

英国的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国戚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

duke:[djuːk] n.公爵

duchy:['dʌtʃɪ] n.公国,公爵领地

duchess:['dʌtʃɪs; -es] n.公爵夫人,女公爵

affinity:密切关系

发音释义:[ə'fɪnəti] n. 密切关系;吸引力;亲和力;姻亲关系;类同

结构分析:affinity = af(=ad,去)+fini(边界)+ty(名词后缀)→边界相接→结成亲家→密切关系、吸引力

词源解释:fini←拉丁语finis(边界)

背景知识:affinity的本意是“姻亲”,即通过婚姻而形成的亲戚关系。

同源词:fine(罚款←解除责任),final(最后),finish(完成←走到头),infinite(无限),define(定义←给出边界),confine(限制←约束在边界内)

in-law apartment:家里的老人套间

in-law,公婆,岳父母等法律意义上的亲戚,apartment,公寓,套间。幽默用法。

kin:亲属,亲戚

来自古英语cynn,家族,民族,种族,来自Proto-Germanic*kunjam,家族,来自PIE*gene,生育,出生,词源同gene,generate.引申词义亲属,亲戚。

kind:种类,友好的

词源同kin,亲属,亲戚。即同民族的,同种族的,引申词义同类的,相似的,以及友好的,亲切的。

kindred:家属,亲人

kin,亲戚,亲属,-red,名词后缀,词源同hundred,hatred,插入字母d,可能是受kind影响。

kith:朋友,邻居,熟人

来自can的古英语过去分词,引申词义知道的人,熟人,邻居,现仅用于习语kith and kin,亲属,亲戚。

next of kin:直系亲属

来自next的古义,最靠近的,最接近的,对应于closest,kin,亲戚。

nepotism:重用亲属,裙带关系,任人唯亲

该词起源于意大利。中世纪,在罗马天主教会中重用亲属之风盛极一时。主教们,尤其是教皇,因无子嗣,常常凭借权势偏袒乃至重用其私生子或侄甥,委任他们为教士,甚至授予他们待遇优厚的各种高级神职。15世纪一位臭名昭著的教皇一亚历山大六世(Pope Alexander VI.1431 - 1503)将自己亲戚安插在教会最高职位上,例如为巩固其权力他竟然任命年仅16岁的私生子博尔吉亚(Cesare Borgia)为大主教,任命年轻的侄甥乔凡尼( Giovanni)为主教。他任人唯亲的这一做法影响极坏,招致广泛的批评和指责。在英语中侄甥作nephew,教士的私生子也婉称nephew,该词源于拉丁语nepos;而重用私生子或侄甥则被世人戏称为nepotism,它源出意大利语nepotismo。嗣后,nepotism不再囿于nephew,而用以泛指“重用亲属”,“任人唯亲”,或表示“裙带关系”。

malapropism:近音词的荒唐误用

英国18世纪杰出的喜剧作家谢里丹(Richard BrinsIeySheridan,1751 - 1816)于1775年问世的第一部喜剧《情敌》(The Rivals)中有一人物名叫Malaprop夫人。她饶舌健谈,但却矫揉造作,性喜炫耀;她好用多音节词,但却不解其意,屡屡荒唐地误用发音相似而意思趔异的词语,以致笑料百出,令人啼笑皆非。譬如她将epithet(表述词语)念作epitaph(墓志铭);将odious(可惜的)说戚odorous(香的);将prodigy(奇才)误为progeny(子女),管她的女儿叫a progeny of learning;她蹇曼说的是She's as headstrong as an alligator on the banks of theNile(她和尼罗河岸边的鳄鱼一样任性),却把alligator(鳄鱼)误作allegory(寓言);她想的足the geography of contiguous countries(邻近各国的地理),说的却是the geometry of contagious countries(传染病国家的几何学);她希望女儿comprehend the true mean/ng of what she is saying(理解她所说的真正含义),却把comprehend(理解)说成了reprehendc指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后人便将Malaprop这一名字加一后缀-ism成其为malapropism,用以称谓此类“近音词的叮笑误用”,尽管在这以前莎士比亚为了取得喜剧的效果也曾使用过这种手法。Malaprop 一词,究其根源,实为法语短语maL d propos的缩略,有“不合时宜的”,“不合适的”之意。

gospel:福音   

这是公元597年基督教传入英国以后才出现的一个基督教术语。古英语作godspell,由god和spell组合而戚。god原义为good,而spell原意为tidings,故gospel原指“好消息”。其实这个词是从拉丁语bona adnuntiatio或bonusnuntius移译过来的。gospel通译为“福音”,指耶稣所说的话及其门徒所传布的教义。

  

aheyance:中止,暂时搁置.归属待定   

感叹词bah在现代英语表示轻蔑、厌恶、不耐烦等,而ba在许多语言中则表示惊奇,是构成若干英语单词的主要成分。英语词abash(使窘迫,使羞惭)源自古法语esbahir(使惊奇),词根为ba;另一词bashful(羞怯的)系由abash之缩略形式bash加后缀-ful所构戚,词根也是ba;abeyance一词来自中世纪法语abeiance(期待),源于拉丁语bata re(张口),主要成分也是ba。因此.abeyance原先含有widemouthed anticipation之意,现在用以表示“(所有权等的)归属待定”“中止”或“暂时搁置”等义。

Achilles and Patroclus:阿喀琉斯和帕特洛克罗斯

希腊神话中,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us)是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Achilles)的远房亲戚和挚友,两人一同随希腊联军出征特洛伊。后来,阿喀琉斯与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不合,拒绝出战。希腊联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善良的帕特洛克罗斯不忍看到士兵们受苦,更不忍挚友的名誉毁于一旦,于是穿上挚友的阿喀琉斯盔甲出战。他假扮的阿喀琉斯参战曾让希腊军士气大振,杀了许多特洛伊人及同盟军,但最后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尔所杀。阿喀琉斯得知挚友被杀的消息,怒发冲冠,重返战场,与赫克托尔展开了决斗,最后杀死了赫克托尔,为自己的挚友复仇。从此以后,人们就用Achilles and Patroclus(阿喀琉斯和帕特洛克罗斯)来比喻“结义兄弟、肝胆相照的好兄弟”。

ax:斧头

ax的“亲戚”在印欧语系各分支中均可见到,例如德语axt,荷兰语aaks,希腊语axine;它们都指向原始印欧语中一个有待于证实的共源agwesi或akusi,意为某种切、砍的工具。

behind:在…后面,落后于

由be-(经由)和hind组成,hind(后面)在其它日耳曼语分支中可以找到"亲戚",例如德语中的hinten(adv.后面)和hinter(prep.后面)。

blend:(色或光等)混合,混杂

来源于原始印欧语bhlendhos(混沌的),最邻近的“亲戚”是古斯堪的纳维亚语blanda(混合)的现在时词干-blend-。

同源词:blind, blunder, blunt

pensive:哀伤的,忧戚的

来自拉丁语pendere,悬挂,称量,词源同pendulum,dependent,pound.-s,表反复。即反复称量的,反复衡量的,引申词义哀伤的,忧戚的。词义演变比较deliber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