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cabinet(内阁):英王与亲信讨论国家大事的密室

英语单词cabinet(内阁)源自法语,是cabin(小屋、客舱、船舱)的指小形式,也就是比小屋更小的空间,用于收藏标本、财宝的壁橱或密室。

内阁是由中世纪英国国王的顾问机构枢密院(the Privy Council)中的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1066年的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统治,设立了中央管理机关“御前会议”,御前会议是国王的咨询机构和办事机构。到了15世纪,国王的御前会议更加固定和完善,发展成为枢密院,以后枢密院中又分设若干个委员会,分管各项事务,其中外交委员会地位最显要,也最得英王的信任。从查理二世、威廉三世到安娜女王,在庞大的枢密院会议上讨论政务之前,英王总要与该委员会的少数亲信大臣聚集于一个小房间,秘密开会讨论。因此人们便该委员会称为cabinet。后来该词用于指政府中的核心成员。

cabin:['kæbɪn] n.小屋、客舱、船舱

cabinet:['kæbɪnɪt] n.内阁,壁橱,小陈列室adj.秘密的,内阁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cabinet 词源,cabinet 含义。

cabinet:内阁、橱柜

发音释义:['kæbɪnɪt] n.内阁;橱柜;小收藏室;小陈列室

结构分析:cabinet = cabin(小房间)+et(指小形式)→小小房间→小收藏室、橱柜

词源解释:cabin←古法语cabane(小房间)

同源词:cabin(小房间、小屋、客舱、船舱)

英语单词cabinet是cabin(小房间)的指小形式,也就是比小房间更小的空间,用于收藏标本、财宝的壁橱或密室。历史上,在与枢密院讨论政务之前,英王总要与少数亲信大臣(主要来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聚集于一个小房间,秘密开会讨论。因此人们便将这些亲信大臣称为cabinet。现在,cabinet常被翻译为“内阁”,用来表示政府中的核心成员群体。

skinflint:吝啬鬼,一毛不拔的人

做买卖总要讨价还价。旧时人们常常用to skin a flint这一说法来比喻to drive a hard bargain(狠狠地杀价)。 flint意指“燧石”即“火石”,或“硬如燧石的东西”;to skin意为“扒…的皮”或“刮…的皮”。照字面义讲,to skin a flint就是“从火石上刮一层皮”。火石是质地坚硬的石头,想从它上面剥一层皮是不可能的。一个连这种便宜也想占的人定是一毛不拔的小气鬼。因此这个短语后被转用来比喻“爱钱如命”或“贪得无厌”。skinflint就是由skin与flint合成的复合词,用它喻指“一毛不拔的人”或“吝啬鬼”也就不难理解了。

mass:弥撒,块,群众

英语里有两个mass。用作宗教术语的mass指天主教的圣体圣事仪式,汉语作“弥撒”。在这种仪式结束时神父总要用拉丁语说:“Ite,missa est”,相当于英语“Go,it is the dismissal”或“Go,you are dismissed”。显然,这是神父遣散全体参与者的用语。到了公元8世纪,其中missa一词开始被用以指整个弥撒仪式,进人中世纪英语作masse,最后演变为mass。可见mass原来的含义为dismissal(解散,遗散),而汉语“弥撒”则为拉丁语missa之音译,而绝非译自英语。若再进一步追根溯源的话,我们可发现missa派生自拉丁动词mittere‘to send’(派遣),英语里的mission(使团,使节)和missionary(传教士)也是源自该拉丁词。

另一个mass是普通词,作“块”、“堆”、“群众”等义解,其词源和意为“弥撒”的mass截然不同。它源自希腊语maza‘barley cake’(大麦饼),由法语masse‘kneaded dough’(揉好的面团)演变而来。出于同源的还有amass(枳聚)和massive(大而重的)等词。

inaugurate:为…举行就职典礼,为…举行开幕仪式

今天,当我们用inaugurate一词来表示“为…举行就职典礼”(如to inaugurate the new president)或“为…举行开幕(开业、落成、通车等)仪式”(如to inaugurate a new library)等,这个词绝不带任何宗教色彩。然而,其词源却和宗教有密切关系。inaugurate源自拉丁语inaugurare(占卜),由in-加augur再加英语后缀-ate构成。其中augur乃古罗马时期教会中的占卜官。这些人通过观察禽兽动态,特别是鸟类的飞行,来预卜吉凶。帝国每有重大仪式总要先请augur先观兆卜,然后视其兆头而定。据说有一次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Claudius I,10BC - 54)因圣鸟不肯飞出鸟笼,显得很不耐烦,连鸟带笼抛到海里去。他说,“它们不吃东西,总得喝水吧。”按字面义讲,原拉丁词inaugurare带有“以占卜术预卜征兆而后举行就职仪式”这样的含义,而今英语inaugurate一词原含的特殊宗教意义早已丧失,仅只保留了“举行…仪式”这部分意义。

bonfire:营火,篝火.(为销毁垃圾而燃的)火堆

bonfire在中世纪英语原作banefyre,相当于bonefire,bane是bone(骨)在苏格兰方言的拼写异体。因此我们可以说bonfire的第一成分原为bone。bonefire这一拼写形式一直到18世纪还见诸使用。bonfire不是指“篝火”或“营火”吗?与bone又有什么联系呢?在14世纪时篝火是名符其实的fire of bones,因为当时是用兽骨来当柴烧的。bonfire除用以取暖、烤东西之外,也用以烧异教徒和焚化尸体,故一度也指火葬柴堆(funeral pyre)。到了16世纪该词的形式演变为bonfire,词义也扩展为“篝火”或“营火”,开始带有节日和欢乐的含义。按英格兰与苏格兰某些地方的习俗,人们在某些节日里,如6月24日圣约翰节(St. John’s Day)和11月5日盖伊·福克斯日(Guy Fawkes Day),总要燃起bonfire以示庆祝。所谓Bonfire Night(篝火之夜)指的就是11月5日。

bone的词源是古英语ban,bonfire中的bon只是它的一种变体,并非如一些人所认为的是来源于法语bon‘good’(好)。这或许是受了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 - 1784)在1755年出版的《英语辞典》中对该词所作释义的影响。

auspice:吉兆,预兆

古罗马人极为迷信,每有重大举措总要先请占卜者预卜吉凶。占卜者观察鸟类飞行和迸食的情况,听辨其鸣叫声,乃至于检查其内脏,根据观察结果即能卜知神意,预见未来,如鸟儿飞行正常即为吉兆,反之则为凶兆。其实连恺撒大帝也不信这一套。他说他不知道一个占卜者在街上遇着同行时是否能不发笑。用观察飞鸟行动等方法来预卜未来的“占卜官”或“占卜者”拉丁语叫做ausper,含有bird-watcher(观察鸟类者)之意,以后多作augur,这两个词都被英语吸收了;而这种飞鸟所显示的“预兆”或“兆头”拉丁文则作auspicium。由于该词是从ausper派生来的,故字面上也含有“观察鸟类”之意,法语作auspice。英语auspice是16世纪时直接借自法语的,也用以指“预兆”,尤指“吉兆”,因此由auspice派生的形容词auspicious常作“吉祥的”解。在古罗马军队中只有统帅才能请人预卜战争的胜负。假若部下打了胜仗,也总说是上司卜得吉兆的结果。同样地,要执行一项计划,假若兆头吉祥就有可能获得支持和赞助,所以auspice在现代英语中往往转义表示“主持”、“支持”、“保护”、“赞助”等义,而且多以复数形式出现于under the auspices of这一介词短语之中。

spouse:配偶(指夫或妻)

古希腊商人在签订合同时总要倾酒于神坛以祭种灵(pour out a libation),此一做法人们谓之spendo。随后spendo 一词转义为“签订合同(或协议)”,并由此衍生出拉丁词sponsus,意指“立约人”。古罗马有一习俗,行将结婚之男女双方的亲友聚在女方父亲家中签订婚约。婚约在拉丁文中作sponsaLia,订婚者男的就叫sponsus,女的则称sponsa曲意为“配偶”的英语spouse即由此而来睾另一英语单词sponsor(主办者,赞助者)亦源于此。

Indian summer:晚秋的晴暖天气;小阳春;幸福安乐的晚年

直译作“印第安之夏”,其实是指“深秋初冬的一段轻暖天气”,相当于中国的“小阳春”,有时也指“幸福安乐的晚年”或“老年回春期”。这一名称为何会同“印第安”相联系呢?是因为这种天气在美国印第安人之前居住的地区较之白人居住的东部地区更为明显。关于它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来到新大陆的首批移民在第一次霜冻时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冬,印第安人看到之后叫他们别急,告诉他们这期间还会出现一个晴暖天气。事实果然如此,于是移民就称之为“印第安之夏”。在这方面印第安人也有自己的传说。北方神纳纳勃珠(Nanahbozhoo)住在北极,每到冬天他便要冬眠。在入眠之前,他总要点燃他那巨大的烟斗,抽上好多天烟。从他烟斗上冉冉升起的这股烟使大地烟雾弥漫,使天气变得温暖舒适,这就是美丽的印第安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