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martial(军事的):罗马神话中的战神马尔斯

希腊神话中,战神阿瑞斯(Ares)是主神宙斯和天后赫拉的儿子,爱神阿芙洛狄忒的情人,掌管战争。他相貌英俊,孔武有力,性格残暴好斗,象征着战争的野蛮杀戮。阿瑞斯性格暴戾,其他神祗和人类都不喜欢他。他的生身父母也不喜欢他。在《伊里亚特》中,宙斯对阿瑞斯说:“在所有住在奥林匹斯山的神中,你最令我作呕,你除了争吵、战争和打仗之外什么也不喜欢。你遗传了你母亲赫拉的固执和难管束的性情。”

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吃败仗。他曾被两个巨人塞进青铜大瓮,囚禁13月之久,若不是他兄弟赫尔墨斯的营救,他早已丧生其中。他与两个妹妹,即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月亮及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经常发生矛盾,但基本上每次都被她们狠狠修理。在特洛伊战场,他主动挑衅雅典娜,结果被雅典娜用一块石头砸伤脖子。凡人英雄赫拉克勒斯杀了他的儿子,阿瑞斯向他挑战,结果被英雄打伤,呻吟着回到奥林匹斯山。 可以说,在崇尚和平和文艺的古希腊,战神就是外强内干,备受嘲弄的草包。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诸城邦之间的相互关系。战神是斯巴达的保护神,雅典娜是雅典的保护神。与精于文艺的雅典人相比,沉默寡言的斯巴达人对希腊神话中的影响力极低,导致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屡被雅典娜欺负。

不过到了古罗马时期,战神却时来运转了。在罗马神话中他被称为马尔斯(Mars)。 因为罗马人崇尚武力,所以战神在罗马神话中地位极高,三月(March)和火星(Mars)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单词march还表示“进军”,因为古罗马人认为三月份是开始进军打仗的好季节。从战神的名字中还产生了martial(战争的)这个单词。

Mars:[mɑːz] n.战神,火星。

march:[mɑːtʃ] n.三月v.进军

martial:['mɑːʃ(ə)l] adj.军事的,战争的,尚武的。

martial art:武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artial 词源,martial 含义。

bigwig(大人物):假发越大,地位越高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很多社会上流人士喜欢佩戴假发(wig)。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是始作俑者。由于在当时,满头浓发被看作是男性力量的表现,而这位国王却是个秃头。为了掩饰这一缺陷,路易十三就戴上了一顶长度长度及臀的原色卷发。大臣们纷纷效仿,从而使得佩戴假发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我们在一些欧洲古装剧中还能看到法官和律师们佩戴着白色的假发。

假发的大小与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地位越高者,佩戴的假发越大越长。所以人们就是用“bigwig”这个单词来表示大人物。

bigwig: ['bɪgwɪg]n.权贵之人,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wig: [wɪg]n.假发

charisma(领袖气质):神授的非凡才能

英语单词charisma本是一个基督教专用术语,指某些基督徒因为蒙受神恩而被赋予的一种天赋,如医治病人、说各种方言、展现神迹等,出于《圣经·新约》的《哥林多前书》。古时人们对一些基督徒身上展现出来的异于常人的才能感到不可思议,因此解释为神的恩惠。

20世纪初,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将该词引入社会学领域,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charisma)鼓励追随者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 论。在这里,charisma指的是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charisma一词超越神学界,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常 常用来形容某些人尤其是国家领袖身上的那种非凡魅力。

charisma:[kə'rɪzmə]n.领袖气质,非凡魅力,非凡的领导力

influenza(流行性感冒):由于星体影响所产生的流行病

古代欧洲流行占星术,认为流行病也是因为星体影响所产生的,因此中世纪的意大利人将 流行病称为influenza,与英语单词influence(影响)同源,都来自拉丁语influentia。1743年,欧洲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行 性感冒,整个欧洲对此谈虎色变。意大利语中对此流行病的称呼influenza因此得以进入英语,用来表示“流行性感冒”,往往被简写为flu。

influenza:[ɪnflʊ'enzə] n.流行性感冒

flu:[fluː] n.流行性感冒

influence:['ɪnflʊəns] n.影响,影响力,势力,有影响的人或事物

July(七月):罗马帝国的奠基者凯撒大帝 Julius Caesar

公元前44年,罗马统治者恺撒遭到以布鲁图斯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其后,为了纪念凯撒的巨大功绩,著名的罗马将军马克·安东尼(Mark Antony)建议将凯撒大帝诞生的7月,用凯撒的名字——拉丁文Julius(尤利乌斯)命名。这一建议得到了元老院的通过。因此,从公元前44年起,即恺撒遇刺的那一年,这个月名便开始使用。表示7月的英语形式最初为Julius或Julie,后来才演变成了今天的形式:July。

凯撒可以说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故被一些历史学家视为罗马帝国的无冕之皇,有凯撒大帝之称。甚至有历史学家将其视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以其就任终身独裁官的日子为罗马帝国的诞生日。影响所及,有罗马君主以其名字“凯撒”作为皇帝称号;后来的德意志帝国以及俄罗斯帝国君主亦以“凯撒”作为皇帝称号。其巨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July:[dʒu:'lai] n. 七月

prestige(声望):魔术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幻觉

好莱坞著名电影《致命魔术》(the prestige)讲述了两个超级魔术师明争暗斗的故事。很多观众对该片的英文名字不理解。英语单词prestige在字典中是“声望”的意思,跟魔术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个单词的本意就是魔术表演中的招数、特技的意思。它源自praestringere,由prae(pre,在……前面)+ stringere(捆绑),字面意思就是“在人面前假装把自己捆绑起来”。

电影《致命魔术》对prestige的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每一次魔术表演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叫做pledge,魔术师展示一些真实的、平常的物品或场景,并请观众检验;第二部叫做turn,魔术师利用这些平常的物品做出不寻常的事情,如使东西消失,但这还不足以使观众鼓掌。因此优秀的魔术还需要第三步,这就是prestige,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魔术师要在这一步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把消失的东西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带回到人们面前,从而博得观众的惊奇与赞叹。

由此可见,prestige的本意是指高超的魔术师所创造出的令人匪夷所思、叹为观止的幻觉,这种幻觉能使观众如痴如醉,从而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对魔术师五体投地、敬若神明。因此prestige一词也就衍生出“影响力、声望”的含义。

prestige: [pre'stiː(d)ʒ] n.威望,声望,声誉

prestigious: [pre'stɪdʒəs] adj.有声望的

tyrant(暴君):古希腊时代的“僭主”

英语单词tyrant常被译为“暴君”,即“残暴之君”,而实际上,tyrant一词的本意与“残暴”并无关系,它更精确的翻译是僭主,是一种君主制的变体。古希腊人认为,不通过世袭或合法民主选举程序等正当方式,凭借武力、个人影响力等方式上台统治城邦的统治者称为tyrant(僭主)。“僭”指超越本分,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主”指主宰而非正统国君。该词本无贬义,只是一个对于城邦统治方式的形容。僭主当中也有不少贤明之辈。但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对于僭主提出严厉的批评之后,僭主开始成为带有贬义的用语。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提及君主、寡头、共和及僭主四种政体,其中,僭主被认为是一种最容易形成独裁统治的政体。僭主统治的城邦很容易出现独裁的状况。因此,原本表示“僭主”的tyrant一词逐渐引申出“独裁者、暴君”的含义。

tyrant: ['taɪr(ə)nt] n.僭主,暴君,独裁者

tyranny:['tɪr(ə)nɪ] n.僭主政治,暴政,专横,独裁统治,残暴的行为

baedeker(旅游指南):旅游出版业的红人贝德克尔

英语单词baedeker源自十九世纪德国出版商卡尔·贝德克尔(Karl Baedeker)的姓名。他所出版的《贝德克尔旅游指南》囊括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内容丰富,样样洒洒,包罗万象,携带方便,红了好多好多年。

贝德克尔本人酷爱旅游。最初,他仅仅是把自己旅游过的国家和城市,通过文字和插图,钜细靡遗地记录下来供后来的旅行者参考,随着他走过的城市越来越多,出版的书也就越来越多。后来他的儿子也开始加入了这样的旅行写作行列。翻译成英文之后,这套书的实用性和资讯性之高,让很多读者都趋之若鹜,慢慢地也有些读者以这样的方式加入Baedeker丛书的写作行列,所以影响力不断扩大,后来变成了“旅游指南”的代名词,并且还扩展到其他领域,表示“入门手册”。在二战期间,德国曾对英国城市开展空袭,空袭目标就是根据《贝德克尔旅游指南》来选择的。

baedeker:['beidikə] n.旅游指南,入门手册

svengali(斯文加利):小说中能催眠、操控他人的音乐家

斯文加利(Svengali)是英国小说家乔治·杜·莫里耶(George du Maurier)于1894年出版的经典小说《特丽尔比》(Trilby)中的音乐家,他使用催眠术控制女主人公特丽尔比,使其惟命是从,成为他牟利工具。后人用svengali来形容那些对他人具有极大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人,如能使观众如痴如醉的歌星。

svengali:[sveŋ'ɡɑ:li; sfeŋ-] n.斯文加利,如斯文加利一般的人,对他人具有极大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人

charisma:领袖气质

发音释义:[kə'rɪzmə] n. 魅力,领袖气质,神授的魅力,非凡的领导力

结构分析:charisma = charis(魅力)+ma(名词后缀)→神授的魅力→领袖气质

词源解释:charis←希腊语kharis(魅力)

同源词:Charis(卡里斯,希腊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之一)

英语单词charisma本是一个基督教专用术语,指某些基督徒因为蒙受神恩而被赋予的一种天赋,如医治病人、说各种方言、展现神迹等,出于《圣经•新约》的《哥林多前书》。古时人们对一些基督徒身上展现出来的异于常人的才能感到不可思议,因此解释为神的恩惠。20世纪初,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将该词引入社会学领域,提出了“魅力型领导理论”,指领导者利用其自身的魅力(charisma)鼓励追随者并作出重大组织变革的一种领导理论。在这里,charisma指的是领导者对下属的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charisma一词超越神学界,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常常用来形容某些人尤其是国家领袖身上的那种非凡魅力。

衍生词:charismatic(超凡魅力的)

baron:男爵

词源不确定,可能来自词根bar, 重,指重要的人,有影响力的人。

the fourth estate:第四等级(指报界等)

该词来自于1824年,因报社日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而得名。estate, 等级,地位,尤指在政治上和社会上有影响力的集团。在英国,the three estates指宗教人员,爵位者,平民。在中国,士农工商。在印度,种姓,等级制度(caste)。

Wall Street:华尔街

华尔街是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南区的一条街道,集中了美国大财团和金融机构,是纽约市的金融中心,因其早期为荷兰殖民者防御城墙而得名。由于其对世界金融业的巨大影响力,因而常常用以代指金融业界。

Judah:犹大,犹大后裔

来自圣经人名Judah,犹太人的祖先以色列的第四个儿子,是大卫王、所罗门王、和耶稣基督的嫡系祖先,其创建的犹大支派是古代以色列12支派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支派之一(来自百度百科)。

means:方式,方法,钱财,财富

来自mean,中间的。后形容词做名词,引申词义调解人,调停人,有影响力的人,最终用于指方式,方法,并引申词义钱财,财富。

newspeak:新话(模棱两可的政治宣传语言)

来自英国小说家George Orwell于1949年写作的著名科幻小说《1984》,里面赋予了很多词语讽刺性词义,由于这本小说的巨大影响力,诸多新义最终流传开来。

Ares:草包战神阿瑞斯/马尔斯(Mars)

希腊神话中,战神阿瑞斯(Ares)是主神宙斯和天后赫拉的儿子,爱神阿芙洛狄忒的情人,掌管战争。他相貌英俊,孔武有力,性格残暴好斗,象征着战争的野蛮杀戮。阿瑞斯性格暴戾,其他神祗和人类都不喜欢他。他的生身父母也不喜欢他。在《伊里亚特》中,宙斯对阿瑞斯说:“在所有住在奥林匹斯山的神中,你最令我作呕,你除了争吵、战争和打仗之外什么也不喜欢。你遗传了你母亲赫拉的固执和难管束的性情。”

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吃败仗。他曾被两个巨人塞进青铜大瓮,囚禁13月之久,若不是他兄弟赫尔墨斯的营救,他早已丧生其中。他与两个妹妹,即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月亮及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经常发生矛盾,但基本上每次都被她们狠狠修理。在特洛伊战场,他主动挑衅雅典娜,结果被雅典娜用一块石头砸伤脖子。凡人英雄赫拉克勒斯杀了他的儿子,阿瑞斯向他挑战,结果被英雄打伤,呻吟着逃回奥林匹斯山。可以说,在崇尚和平和文艺的古希腊,战神就是外强内干,备受嘲弄的草包。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诸城邦之间的相互关系。战神是斯巴达的保护神,雅典娜是雅典的保护神。与精于文艺的雅典人相比,沉默寡言的斯巴达人对希腊神话中的影响力极低,导致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屡被雅典娜欺负。

不过到了古罗马时期,战神却时来运转了。在罗马神话中他被称为马尔斯(Mars)。因为罗马人崇尚武力,所以战神在罗马神话中地位极高,三月(March)和火星(Mars)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单词march还表示“进军”,因为古罗马人认为三月份是开始进军打仗的好季节。从战神的名字中还产生了martial(战争的)等单词。

Mars:[mɑːz] n.战神,火星

march:[mɑːtʃ] n.三月v.进军

martial:['mɑːʃ(ə)l] adj.军事的,战争的,尚武的

martial art:n.武艺

billion(十亿):从“万亿”转义为“十亿”

英语单词billion来自法语,由bi-(两个)和million(百万)构成,因此本意是million million(万亿)。进入英语都保留了“万亿”的本意。但后来,也许是因为“万亿”这个单位太大,曾经有段时间,billion在法语中的含义从“万亿”变成了“十亿”。美国人也采用了法国人的做法,也许是因为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人和法国人并肩和英国人作战的缘故。法国从1948年开始将billion的含义恢复到它的本意“万亿”,但美国依然坚持用billion来表示“十亿”而非“万亿”。就这样,同一个英语单词billion,在美国和英国的含义相差了整整一千倍。不过,为了避免混淆,英国曾经在1961年用表示“十亿”的词根giga-创造了新单词gillion,表示“十亿”。不过,随着美国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英国人也开始采用美国人的做法,用billion来表示“十亿”而非“万亿”。

billion:['bɪljən] n.十亿adj.十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