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farmer(农民):耕种土地,每年支付地租的人

英语单词farm来自拉丁语firma,意思是不变的付款,即每年固定的租金或税收的付款。  英格兰早期的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租赁领主的农田,每年要缴纳一笔固定的地租,这笔地租就是farm。到了16世纪,farm逐渐从表示农田的租金转为表示农田本身。

同样,单词farmer原来表示替领主去收租金(farm)的人,后来逐渐变为“在农场上劳动的人”,即“农民”。在欧美一些国家,农民的地位日益提高,很多农民已经拥有自己的农场,通常被称为“农场主”,但在英语中还是使用farmer这个单词来称呼他们。大名鼎鼎美国国父华盛顿在参加独立革命之前就是一个farmer,只不过他并不干农活,都是他下面的黑奴在帮他干活。

farm:[fɑːm] n.农田,农场v.种田,务农,种植,养殖

farmer:['fɑːmə] n.农民,农场主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farmer 词源,farmer 含义。

villain(恶棍):束缚在农场的隶农

英语单词villain源自拉丁语villanus,本意为束缚在villa(农场、乡村别墅)的隶农。英语单词village(农村)、villager(村民)都源自拉丁语villa。

在古罗马早期,在罗马城外的乡村区域,还有一些拥有人身自由的自耕农。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获胜,罗马获得了大量的战争奴隶。因此,罗马贵族纷纷使用奴隶在乡下庄园(即所谓的villa)进行农业生产,罗马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毫无人身自由,整天被奴隶主强迫干活。采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成本极低,产品价格更低。原来的自耕农无力竞争,纷纷破产。另一方面,奴隶起义此起彼伏,奴隶制难以为继。因此,奴隶主阶层被迫进行社会改革,把土地分割成小块,出租给奴隶和破产自耕农来耕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制度——隶农制。隶农的地位介于奴隶和自耕农之间,是后来的封建社会农奴的前身。虽然地位被奴隶略有提高,但对于居住在城里的罗马贵族和平民来说,隶农的社会地位还是非常低的。因此表示隶农的拉丁语villanus及其衍生的英语单词villain就不可避免地含有了强烈的贬义,并从表示社会地位的卑贱延伸至表示人品的卑贱,逐渐发展出“坏人、恶棍、反派”等负面含义。可以说,这个单词也体现了一种社会阶级偏见。

villain:['vɪlən] n.坏人,恶棍,反派,罪犯

villainous:['vɪlənəs] adj.邪恶的,缺德的,恶毒的,堕落的

villa:['vɪlə] 乡村别墅,农场

village:['vɪlɪdʒ] n.农村,乡村,郊外

villager:['vɪlɪdʒə] n.村民,乡村居民

mascot(吉祥物):能够带来好运的东西

英语中表示“吉祥物”的单词mascot源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语mascoto,由单词masco(女巫)而来,原本表示“女巫的魔法、护身符”,引申为能够带来好运的东西。19世纪末它才被正式以mascotte的拼写收入法文词典。

该词得以流行源自1880年法国剧作家埃德蒙·奥德朗(Edmond Audran)所创作的一出轻歌剧《La Mascotte》(吉祥物)。歌剧中的主角是一名美丽善良的女孩贝蒂娜(Bettina),据说她是一个幸运儿,能给人带来好运,所以被人亲切地称为La Mascotte(吉祥物)。在剧中,贝蒂娜给很多带来了好运,如雇佣她照看火鸡的农夫遇到王子,变成了宫廷侍卫;在宫廷阴谋中,和她一起在农场干活的男友幸运逃脱危险;贝蒂娜参加的军队毫无悬念地赢得了所有战斗。

这一歌剧在法国大受欢迎,mascotte一词也得到广泛应用,用来表示“幸运儿、能带来好运的人或物”。随着该歌剧传入英国,该词也进入英语,拼写改为mascot。

mascot:['mæskɒt] n.吉祥物,福神

apprentice(学徒):处于学习阶段的手工艺人

在古代西方的手工艺行业中,广泛采取学徒制(apprenticeship)的教育培训方式。学徒(apprentice)是手工艺行业中最低一级,要寄宿在行业中最高一级的master(师傅)家中充当学徒,一边为师傅干活,一边学习实习。通常要学习3到6年后才能出师,升为“熟练工”(journeyman)。在大多数手工艺行业公会中,工匠的职称一般都划分为“学徒”(apprentice)、“熟练工”(journeyman)和“师傅”(master)这三个级别。

英语单词apprentice来自古法语aprentiz(学习者),而后者来自动词aprendre。同样源自aprendre的英语单词是apprehend(理解)。

apprentice:[ə'prentɪs] n.学徒,生手vi.当学徒vt.使……当学徒

apprenticeship:[ə'prentɪ(s)ʃɪp] n.学徒制,学徒期,学徒身份

apprehend:[æprɪ'hend] vt.理解,逮捕,忧虑vi.理解,担心

amuse:娱乐

前缀a-同ad-. muse, 沉思,思考。古义指不用干话,有时间思考学习,现指有时间休闲娱乐。比较sport, 古义不用干活,现指有时间运动。school, 古义不用干活,现指有时间读书。

robot:机器人

1920年捷克小说家、剧作家恰彼克( Karel Capek,1890 - 1935)写了部科学幻想剧R.U.R.即Rossum's Universal Robots(罗索姆万能机器人)。 1923年该剧在伦敦上演,曾经轰动一时。作家首次在剧中使用robot 一词来指能给人干活的“机器人”。该词是他根据意为“工作”或“苦工”的捷克语单词robota创造出来的。没过多久它就在大西洋两岸流行起来。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robot不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英语常用词,而且还成了一个国际通用词。

eleventh hour:最后一刻,最后关头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20章中记载了耶稣对其门徒讲的一则语言。有个葡萄园主一早就出去雇人来为他做工,与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他在不同时间先后雇了几批工人。早来的人和后来的人都发给相同的工钱,即使是那些在第11个小时才进园干活,只在园中干一个小时的,也领得和那些已干了足足十二个小时的雇工同样多的报酬。为此,早来的人抱怨,但园主却说,原先讲定的一钱银子并没有少给。至于照样付给晚来的人是他心甘情愿的。耶稣用葡萄园喻指天国,意在说明能够进入天国的不分先后,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来得及。

古时候犹太人将白天分为12小时,从清晨6点到下午6点。eleventh hour 既不指现在的上午11点,也不指晚上11点,而是相当于日落前的下午5点,即白天12小时工作的“第11小时”,后被喻指“最后一刻”,有时还引申为“在最后关头”。常用的短语搭配为:at the eleventh hour,而eleven-hour decision 就指“最后一刻做出的决定”。

toga:托加袍

来自拉丁语 toga,斗篷,来自 PIE*teg,*steg,遮盖,词源同 tegular,protect.用于指古罗市民穿的 宽松大袍,在古罗马时期,该衣服具有象征意义,自由民或市民被要求穿着该袍以与奴隶穿 的短上衣(tunic)相区别,短上衣便于干活,而长袍则意味着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