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harpy(残酷贪婪的人):希腊神话中的鹰身女妖哈耳皮埃

Harpy(哈耳皮埃,又译为“哈比、哈耳庇厄”)是希腊神话中的鹰身女妖,长着妇人的头和身体,长长的头发, 鸟的翅膀和青铜的鸟爪。传说哈耳皮埃是堤丰(Typhon)和厄喀德那(Echidna)的四位女儿——Aello(暴雨)、 Celaeno(黑风暴)、Okypete(疾飞)、Podarge(疾行)——的总称,她们原先是风之精灵,冥王哈迪斯的传令者,负责把死者的灵魂送往 冥界。在后来的传说中她们才成为生性贪婪的鹰身女妖,总是显得饥饿且疲惫不堪,她们所接触过的一切东西都会变得污浊不堪,散发臭味。

阿耳戈英雄们在历险旅程中,到达色雷斯国王菲纽斯(Phineus)所在城邦。因为 滥用阿波罗授予的预言能力,菲纽斯遭到神灵的惩罚,被弄瞎双眼,并且每次吃饭时,大批哈耳皮埃都会飞来啄食他的食物,并将剩下的食品弄脏。这位被哈耳皮埃 折磨得骨瘦如柴的老人央求阿耳戈英雄们的救助。英雄们帮他赶走了恶鸟,使他终于吃上了美味洁净的食物。

英语单词harpy用来比喻像哈耳皮埃那样残酷贪婪的人。

harpy:['hɑːpɪ] n.鹰身女妖,残酷贪婪的人,抢夺者

harp:[hɑːp] v.喋喋不休,不停骚扰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harpy 词源,harpy 含义。

soldier(军人):古罗马领取军饷的职业军人

公元前2世纪末,古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盖乌斯·马略实行军事改革,将公民兵制改为募兵制,招募以前无权参军的贫苦公民到军中服役,并提高薪饷,延长服役期限。从此,城乡大批无业游民加入军队,成为脱离社会生产的职业军人。在拉丁语中,这种按月领饷的职业军人被称为soldarius,源自一种古罗马金币的名称solidus,字面意思就是“可以领取solidus的人”。这就是英语单词soldier(军人)的来源。

soldier:['səʊldʒə] n.军人,士兵vi.当兵

satin(缎子):中世纪闻名于外的中国海港城市泉州

在中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有一个闻名于外的海港城市,被阿拉伯人称为Zaitun。该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当时著名的东方名城。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叙述其西还旅程时写道:“离开福州市……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Zaitun城”,“Zaitun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数十年后的1346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吧都他(Ibn Batuta)亦写道:“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Zaitun……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英语单词satin就来自东方名城Zaitun,表示来自Zaitun的丝绸、缎子。

虽然Zaitun在600多年前就是世界皆知的名城,但到了19世纪初,欧洲学术界却在为“Zaitun”到底在何处而争论不休。直到1915-1918年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问世后,史学界才一致认定那个充满传奇故事的“Zaitun”就是中国福建省的泉州。

satin:['sætɪn] n.缎子,缎子衣服adj.光滑的,绸缎做的,似缎子的

borough(自治市):带碉堡的自治城市

英语单词borough与burg、burgh同源。西方好多城市都以burg或burgh结尾,如汉堡(Hamburg)、爱丁堡(Edinburgh)、匹兹堡(Pittsburgh)。burg或burgh就是“城镇”的意思,不过和city或town不同,burg或burgh指的是带碉堡的城市,也就是说,它们在成为城市之前其实就是一座要塞或一座城堡。borough在英语中表示“自治市”。“带碉堡的城市”与“自治市”有何关联呢?原来,自治市的自治权是打仗打下来的,所以这些城市自然要修筑碉堡来保卫自己。在欧洲封建时期,城镇的主权原本都是属于封建贵族即所谓“领主”(Lord)的,是他的封地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镇越来越繁荣,市民的经济地位提高了,对封建贵族对城镇的压榨越来越不满。所以市民们想方设法争取城市自治。刚开始时,市民们用钱从领主那里一项一项地赎回城市的各种权利,因为那个时候市民们通过经商积累了大量货币,而领主的收入主要是封地上的各种农产品,所以缺乏货币。在11、12世纪又赶上了十字军东征运动,大批领主要参加十字军,亟需便于携带的金银货币充当盘缠,所以就把很多权利都卖给市民了。但钱不能买到所有权利,所以领主和市民免不了要开战,城市的自治权就是通过赎买和战争的方式获得了。因此自治市中常常修筑了各种防御工事,用来保卫城市的主权。

borough:['bʌrə] n.自治市,区

burg:[bɜːg] n.镇、城、村

burgh:['bʌrə] n.(苏格兰)自治市,城镇

brandy(白兰地):葡萄酒蒸馏浓缩后制成的烧酒

13世纪那些到法国沿海运盐的荷兰船只将法国干邑地区盛产的葡萄酒运至北海沿岸国家,这些葡萄酒深受欢迎。约在16世纪中叶,为便于葡萄酒的出口,减少海运的船舱占用空间及大批出口所需缴纳的税金,同时也为避免因长途运输发生的葡萄酒变质现象,干邑镇的酒商把葡萄酒加以蒸馏浓缩后出口,然后输入国的厂家再按比例兑水稀释出售。这种把葡萄酒加以蒸馏后制成的酒即为早期的法国白兰地。当时,荷兰人称这种酒为“brandewijn”,在英语中拼写为brandywine,字面意思是“燃烧的葡萄酒”(Burnt Wine)。英语单词brandy就是brandywine的缩写。

brandy:['brændɪ] n.白兰地酒

vandalize(肆意破坏):大肆破坏罗马城的汪达尔人

汪达尔人(Vandal)是古代日耳曼民族中的一支,在欧洲民族大迁徙时期,曾在北非今突尼斯地区建立了一个汪达尔王国。公元455年,他们从海上出发,入侵意大利并占领了罗马城,在罗马城中进行了历时两个星期之久的大肆掠夺和破坏活动。他们将罗马城中所有能搬上船的东西统统搬走,甚至连神庙上的镀金瓦片也都揭走。原本是欧洲文化中心的罗马城遭到严重破坏,大批珍贵文物被劫走或损坏。

汪达尔王国与公元533年被东罗马军队攻陷,国王被关押在君士坦丁堡,大部分人口被发配至东罗马帝国各处。从此后,汪达尔人作为一个民族从历史中消失了,但他们在罗马城所犯下的滔天罪恶却永远不会被世人遗忘。英语中为此诞生了一个新词vandalize,用来表示像汪达尔人破坏罗马城那样的破坏行径。

vandalize: ['vændəlaɪz] vt.肆意破坏,摧毁

vandalism: ['vænd(ə)lɪz(ə)m] n.故意破坏文物的行为,破坏他人财产的行为,汪达尔人的作风

bulk:体积、容量

发音释义:[bʌlk] n. 大块,大量,庞大身躯;散装货物;体积,容量;主体,大部分adj.大量的;大批的;散装的v.堆放;形成大块;形成一堆

词源解释:bulk ←古挪威语bulki(一堆;散装货物)←原始印欧词根bhel(膨胀)。该词原本表示散装的大堆货物,后来用来表示任何的“一大堆”

词组习语:bulk up(增加、累积);bulk pack(散装);in bulk(以大宗散装方式);bulk purchase(大宗采购);bulk cargo(散装货物)

衍生词:bulky(庞大的、笨重的)

ninepins:大批倒下

nine,九,pin,插销,销子球。一种类似保龄球的游戏,把九个目标销子全部击落,引申词义大批倒下。

filibuster:阻挠议案通过   

这本是个不惹人注意的词,但美国参议院却使它变得几乎尽人皆知了,它的意思是“(以冗长的演说等手法)阻挠议案通过”。

  在众议院演说都有时间限制,但参议院则容许对一个议案进行无休止的辩论,而发表的演说也可与争论的问题完全无关。在一个参议员演讲时其他人不得进行干扰,除非有足够数目的参议员投票要求他中止演讲。许多重要议案就因一个或几个参议员拒绝停止演讲而遭扼杀。少数派往往采用这一拖延战术使议案无法迅速表决,最后迫使多数派作出让步乃至撤消议案。1957年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Strom Thurmond的演说长达24小时18分,创此类演说的最高记录,其目的是试图拖延对某项民权法案的表决。次高记录为俄勒冈州议员Wayne Morse所创,其演说超过22小时,他这样做旨在阻挠表决一项把近海油田划归沿海各州的议案。

buster常用以构成复合词,表示“挫败(或阻挠、破坏)…的人”,诸如blockbuster(重磅炸弹),crimebuster(刑事警探),broncobuster(驯马师),trustbuster(要求解散托拉斯的人)。但filibuster一词在词源上似乎和buster无甚联系。 filibuster源自荷兰语。17世纪大批海盗出没于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沿岸,抢劫往来商船,荷兰人把这些海盗叫做vrijbuiter(vrij ‘free’+buit‘booty’),该词进入英语后作freebooter,也用以指“海盗”。但该词也同时进入了法语(作flibustier),而后又进入了西班牙语(作filibustero),最后辗转来到了英语中,却以filibuster的形式出现。最初它和freebooter同义,也指“海盗”。到了19世纪filibuster被美国人用来指“擅自对外国进行战争者”,尤指“在拉丁美洲国家煽动叛乱的美国人”。“阻挠议案通过”这一词义始用于1853年,当时一位美国议员批评其对手的策略为“filibustering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使用阻挠手段对美国进行破坏)。

decimate:大批杀死,大量毁灭   

在古罗马军队中对任何兵变的惩罚是以抽签方式处死反叛士兵的十分之一,每班十人,处死一人,而且须由同班人行刑。此所谓“杀一儆十”,在形象上和汉语成语“杀一儆百”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这种做法后来在英国及其他国家也一度使用过。这一惩罚性措施拉丁语作decimare。该词的意思是“十里抽一”或“抽杀…的十分之一”,其词根为decem(十)。英语decimate一词即源于此,所以严格地讲,其词义也应是“抽杀…的十分之一”。可是由于误用,decimate常被释义为“杀灭…中的十分之九”或“大批杀死”、“大量毁坏”,可以说同其原义几乎相反。另一个英语单词decimal(小数,十进位的),若究其根源,也源于拉丁词根decem(十)。

  

assassin:凶手,刺客   

大约在公元1090年,在波斯出现了一个穆斯林秘密团体,称伊斯迈里藏( Ismaili)。其刨建人名叫Hasan benSabah,他从地势险峻,常人无法进去的山寨指挥暗杀活动,企图以此恐怖手段主宰伊斯兰世界,所以该教派的历代首领都被称作“山岳老人”(The Old Man of the Mountains)。在他手下有一大批狂热信徒,立誓要把异教徒杀绝。他们暗杀的主要对象是参加十字军东征的基督教徒,尤其是基督教领袖。十字军东侵,前后八次,历时近二百年(1096 - 1291)。就在这近二百年间,该秘密团体成员先是活跃于波斯和伊拉克,以后活动又扩及到叙利亚一带,专门刺杀十字军。据说这些人在进行凶杀活动之前,其首领让他们服用海吸希(hashish),即印度大麻(hemp),一种起麻醉作用的毒品。因此,人们给他们起了个浑名hashshashin,在阿拉怕语中的意思是“服用海吸希的人”(hashish - eaters/users)。该词进入中世纪拉丁语时作assassinus,17世纪传人英语则作assassin。在史书上assassin专指上述“穆斯林秘密团体成员”。以后,作为对他们凶杀行为的报复,基督教徒用assassin来表示“凶手”,“刺客”,保留了它在历史上原先的含义,随后又从assassin派生出assassinate(暗杀),assassination(暗杀)等词。

grape:葡萄

这种水果在古英语中原写作winberige;win即“vine”;berige即“berry”;合起来的字面意思则是“藤浆果”。但在11世纪,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一大批法语词随之加入了英语。种植葡萄的农民们仍然使用winberige,而他们的主人则随着法国征服者讲起grappe来。Grappe的真实含义是“一串长在一起的水果”,起源于德语。原指“采摘葡萄用的藤钩子”。Grape就是从grappe演变来的。

xerox:静电复印机;复印件;复印

这是专有名词转化为普通名词的又一例。美国物理学家卡尔森(Chester F. Carlson, 1906-1968)于1938年发明了静电复印术,1940年取得了专利。此后四年中他一直试图说服别人购买并继续发展他的发明,但未能成功,先后被20多家公司拒绝。

1947年哈罗伊德(Haloid)公司取得静电复印术的商业权利,“静电复印术”在英语中作xerography,它源于希腊词xēròs 'dry'(干燥)。基于xerography产生的Xerox在1952年注册为商标。1958年该公司制出了第一台公文复印机,并在此后大批生产。1961年该公司易名为Xerox公司,汉译常作“施乐公司”。

卡尔森由于有专利使用权并在该公司拥有股份而成为百万富翁。由于Xerox这一商标名在西方国家流传甚广,今天它除了指商标外,更多地用以泛指“静电复印机”,或指“静电复制品”,甚至还常常用作动词,表示“用静电复印术复制”,当然其首字母也随之由大写变为小写。

bulky:巨大的,庞大的

词根词缀: bulk主体,大批 + -y形容词词尾

Liberia(利比里亚):自由黑人创建的国家

美国废奴运动兴起后,社会上出现大批自由黑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美国一些宗 教慈善家、社会人士和国会议员等,纷纷提出遣返自由黑人回非洲建立殖民地的主张。为此, 美国殖民协会于1816年成立。在其推动下,美国的大量自由黑人开始登陆非洲,在今利比 里亚地区创建殖民地。1822年,在梅苏拉多角的普罗维登斯岛,建立起第一个美国黑人移 民区。随后,美国各州的殖民协会,也陆续到利比里亚沿岸建立移民区。

1824年,美国殖民协会依照拉丁文“自由”(Liber) —词,将这块由自由黑人建立的非 洲殖民地命名为利比里亚(Liberia)。1838年,八个移民区合并组成利比里亚联邦,由美国 殖民协会委任白人总督管辖。1847年,利比里亚正式宣告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