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mesis(报应):希腊神话中的报应女神涅墨西斯
希腊神话中的涅墨西斯(Nemesis)一般被译为“报应女神”,其实她最早是掌管分配奖惩的神祗,对好人她给予奖赏,对于坏人她则会施加惩罚。
据说神王宙斯爱上了涅墨西斯,想尽一切办法想占有她。又羞又怒的女神一直躲避,不断变成不同动物。但宙斯穷追不舍。当女神变成一只天鹅时,宙斯也变成一只天鹅与其交配。后来,女神下了一个蛋,从蛋中诞生了倾国倾城的美女海伦。
由于受到了宙斯的奸污,女神心理失衡,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惩罚坏人上面。美少年那喀索斯因为过分自恋,无情的拒绝了仙女艾克,也遭到了涅墨西斯的惩罚,变成了水仙花。
涅墨西斯的名字Nemesis在希腊语中表示“义愤”,字面意思是“分配(应得的奖惩)”,源自希腊语动词nemein(分配)。英语词根-nomo-/-nomy(治理、法则)与其同源,也来自希腊语动词nemein(分配)。
词根nomo-:法则,秩序,安排,治理。变体:-nomy
nemesis:['nɛməsɪs] n.报应,天罚;主要敌人,强大对手
economy: [ɪ'kɒnəmɪ] n.经济,节约,理财。记:eco房子,家政+nomy安排→家庭理财→经济
astronomy: [ə'strɒnəmɪ] n.天文学。记:astro星星+nomy规则→天体运行的规则
agronomy: [ə'grɒnəmɪ] n.农学。记:agron农业+nomy规则→农业的法则
autonomy: [ɔː'tɒnəmɪ]n.自治。记:auto自己+nomy治理→自己治理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nemesis 词源,nemesis 含义。
villain(恶棍):束缚在农场的隶农
英语单词villain源自拉丁语villanus,本意为束缚在villa(农场、乡村别墅)的隶农。英语单词village(农村)、villager(村民)都源自拉丁语villa。
在古罗马早期,在罗马城外的乡村区域,还有一些拥有人身自由的自耕农。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获胜,罗马获得了大量的战争奴隶。因此,罗马贵族纷纷使用奴隶在乡下庄园(即所谓的villa)进行农业生产,罗马进入了奴隶社会时代。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毫无人身自由,整天被奴隶主强迫干活。采用奴隶进行农业生产成本极低,产品价格更低。原来的自耕农无力竞争,纷纷破产。另一方面,奴隶起义此起彼伏,奴隶制难以为继。因此,奴隶主阶层被迫进行社会改革,把土地分割成小块,出租给奴隶和破产自耕农来耕种,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会制度——隶农制。隶农的地位介于奴隶和自耕农之间,是后来的封建社会农奴的前身。虽然地位被奴隶略有提高,但对于居住在城里的罗马贵族和平民来说,隶农的社会地位还是非常低的。因此表示隶农的拉丁语villanus及其衍生的英语单词villain就不可避免地含有了强烈的贬义,并从表示社会地位的卑贱延伸至表示人品的卑贱,逐渐发展出“坏人、恶棍、反派”等负面含义。可以说,这个单词也体现了一种社会阶级偏见。
villain:['vɪlən] n.坏人,恶棍,反派,罪犯
villainous:['vɪlənəs] adj.邪恶的,缺德的,恶毒的,堕落的
villa:['vɪlə] 乡村别墅,农场
village:['vɪlɪdʒ] n.农村,乡村,郊外
villager:['vɪlɪdʒə] n.村民,乡村居民
avenge:报仇
发音释义:[ə'ven(d)ʒ] vt. 替…报仇vi. 报复,报仇
结构分析:avenge = a(=ad,去)+venge(报仇)→报仇
词源解释:venge←拉丁语vindicare(惩罚)
同源词:venge(为…报仇);revenge(报仇);vengeance(报仇)
趣味记忆:venge→谐音“闻鸡”→闻鸡起舞→练好武艺准备报仇
avenge和revenge都含有“报仇”的意思,区别在于:revenge强调re(反过去),即“报复”,实施者通常是受害人自身,有时候未必是处于正义,而仅仅是为自己的遭遇进行报复;而avenge强调为受冤屈者或受害者等报仇,目的是惩罚坏人、匡扶正义而非打击报复。
衍生词:avenger(复仇者)
hell(地狱):北欧神话中统治冥界的女神赫尔
在北欧神话中,赫尔(Hel,又译作海拉)是掌管冥界的女神,是邪神洛基与冰霜女巨人安尔伯达的小女儿,后被主神奥丁贬到黑暗的阴间作了冥界女王。赫尔所统治的冥界被称为“海姆冥界”(Helheim),意思就是“赫尔的家”。北欧人认为海姆冥界位于世界的最底层,须在极北的寒冷黑暗之地走上九天九夜的崎岖道路方能到达。北欧人通常在死者脚上穿一双特别坚固的靴子,因为到冥国的九天九夜的崎岖道路须得有一双好靴子才能对付。这靴子特名为“赫尔靴”。
英语单词hell就来源于女神赫尔及其统治的海姆冥界的名称,相当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阴曹地府。在基督教传入欧洲之前,欧洲人认为不管好人还是坏人,死后统统进入hell。基督教传入欧洲后,英国的基督徒便将hell等同于基督教中所说的“地狱”了,成为了恶人死后才去的地方,而好人则去了天堂(heaven)。
hell:[hel] n.地狱
harlot:妓女,娼妓
13世纪借自古法语harlot或herlot,原义为“流浪者”、“无赖”,直到15世纪才开始转指“妓女”。16世纪常见于圣经的英语译文中,取代早先的威克里夫英语译文里所用的whore 一词。但到了16世纪中期有一些词源学家把harlot的起源追溯到威廉一世(William the Conqueror)的母亲的大名Arlette,因为威廉一世在登上王位前被人称作“私生子威廉”(William the Bastard)。英语中还有一些贬义词也发生了像harlot那样的女性化转变,如shrew(泼妇)原指“坏人”,hoyden(粗野的女孩,野丫头)原指“粗野的人”,termagant(悍妇)原指“(早期英国戏剧中代表狂暴、蛮横角色的)穆斯林神”等。
villain:坏蛋,恶棍;调皮鬼
来源于拉丁语villa(别墅,田庄,农场)。
词根词缀: villa田庄(a略) + -ain名词词尾,人 → 乡村乃粗俗之地,坏人较多
同源词:villa
rakehell:浪子,放荡子
rake,耙子,耙地,hell,地狱。比喻用法,即搜遍地狱也要找到的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