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亚马逊):希腊神话中割乳以便射箭的彪悍女战士
希腊神话中,在Scythia(赛西亚)地区居住着一个Amazon部落,由高大彪悍、作战勇猛的女战士组成。为了不妨碍拉弓射箭,她们甚至将自己的右乳割去。她们的部落名称Amazon意思就是“没有乳房”,其中的 a=without(没有),mazon=breast(乳房)。她们由女王统治,崇拜战神阿瑞斯,认为自己是战神的后代。为了传宗接代,她们每年都会和附近的部落举行联姻大会,生下的女婴会留下,生下的男婴会被杀死或返还给父亲。
关于亚马逊女战士的传说一直是古希腊艺术家最喜爱的主题之一。据说一共只有三位希腊英雄战胜过亚马逊人,分别是赫拉克勒斯、忒修斯和阿喀琉斯。
传说,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所要完成的12项任务中,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夺取亚马逊女王希波吕忒的腰带。这条腰带传说是战神亲自送给女王的,是女王权力的象征。本来,女王对赫拉克勒斯一见倾心,早有意献出腰带。但天后赫拉嫉恨赫拉克勒斯,便在部落中散布谣言,说赫拉克勒斯要绑架她们的女王。于是亚马逊女战士们倾巢而出,与赫拉克勒斯大战一场。赫拉克勒斯连续击败了多名最强大的亚马逊女战士并俘虏了亚马逊女战士的军队领袖后,亚马逊女战士才溃败,希波吕忒女王也献出了早已许诺的腰带。
另一位英雄忒修斯曾经造访亚马逊部落,受到热情款待。忒修斯对亚马逊女王安提奥珀一见倾心,但女王不为所动。于是忒修斯将女王骗到雅典欲强行成亲。亚马逊人包围了雅典,与女王里应外合展开战斗。女王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雅典人和亚马逊人互有胜负,最后不得不缔结和约,亚马逊人才撤走。
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后,特洛伊人落入下风。此时,亚马逊女王彭忒西勒亚带领十二名女战士赶赴特洛伊城,帮助他们一起对抗希腊人。阿喀琉斯与女王大战一场,最后杀死了女王。等他摘下女王脸上的头盔时才发现被自己杀死的是一名妩媚的女人,后悔不已,陷入了巨大悲痛。
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Francisco de Orellana在南美洲的一条大河河畔与当地一土著部落交战,发现部落的女战士英勇异常,与传说中的亚马逊人非常相似,遂根据希腊神话,将该河命名为亚马逊河。
Amazon: ['æməzən] n.亚马逊,古希腊生活中的女战士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mazon 词源,Amazon 含义。
climate(气候):希腊人设想的地球上的平行斜坡
希腊人很早就发现一个地区的气候与太阳光线的倾斜角度有关。越靠近赤道,太阳光倾角越大,气候就越温暖;越靠近极点,太阳光倾角越小,气候就越寒冷。我们现在知道,不同地区太阳光倾角不同,是因为地球是圆的。但古代的希腊人还不知道,依然认为地球是平的,只是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坡度,地区坡度的不同造成了太阳光倾角的不同。因此,他们将地球划分成很多块边线平行的斜坡,每条斜坡的坡度都有所不同,这些平行的斜坡就是希腊人划分的气候带,在希腊语中称为klima,字面意思是“斜坡”。古希腊人将世界划分为7个气候带,古希腊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托勒密(Ptolemy)将世界从赤道到北极划分为24个气候带。
英语单词climate(气候)就来自希腊语klima。而英语单词lean(倾斜)与此同源,来自希腊语klinein(倾斜)。
climate:['klaɪmət] n.气候,风土,思潮
lean:[liːn] v.倾斜,依靠adj.瘦的,贫瘠的n.倾斜,瘦肉
score(得分):古代的刻痕计数法
在人类进化的早期,人们就已经发明了各种方法来记录数字,有代表性的方法有石子计数法、结绳计数法和刻痕计数法等。刻痕计数法就是在木头、兽骨、石块上留下刻痕,通过刻痕来记录数字。1937年在维斯托尼斯(摩拉维亚)发现一根40万年前的幼狼前肢骨,7英寸长,上面有55道很深的刻痕。这是已发现的用刻痕方法计数的最早资料。
在古代北欧地区,牧羊人利用刻痕计数法来记录自己的羊群数量。英语单词score就源自北欧语skor,本意是“刻痕”。由于当地人采用20进制,一条刻痕代表20,所以score也就含有“20”的意思。
score:[skɔː] n.分数,二十,刻痕,配乐v.计分,得分,刻划,记下,评价
peasant(农民):尚未信仰基督教的乡下人
英语单词peasant常常被翻译为“农民”。然而,这个单词与表示农民的另一个单词“farmer”差异非常大。单词peasant最早派生于拉丁语pagus,该词表示“农村,乡下”,peasant的原意就是居住在pagus的人。罗马立基督教为国家后,基督教首先在城市中迅速发展,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缓慢,居住在农村的人们依然信仰以前的神祗。因此,基督教徒用“pagan”(异教徒)来称呼这些尚未信仰基督的人。pagan一词早已存在,同样源自拉丁语pagus,本意与peasant很接近,都是表示居住在农村的人,被基督教徒这样引用后便增加了“异教徒、未开化者、堕落者”等负面含义。因此,与pagan同源且意义接近的peasant一词,自然也同样带上了强烈的贬义。
单词farmer表示的是一种职业,即农业工作者,而peasant一次所表达的不是职业,而是一种历史身份,翻译为“乡下人”更合适。
peasant: ['pez(ə)nt] n.农民,乡下人
pagan: ['peɪg(ə)n] n.异教徒,未开化者,无宗教信仰的人adj.异教徒的,异教的,无宗教信仰的
bastard(私生子):诞生于驮鞍之上的孩子
在中世纪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当地的赶骡人在乡村小店投宿时,往往将驮鞍铺开当做临时床铺使用。有些人生性风流,免不了拈花惹草,不少私生子就诞生于这样的驮鞍上,所以法国人管这种私生子称为“驮鞍之子”。法语中表示“驮鞍”的单词是bast。英语单词bastard就是由bast加上表示人的名词后缀ard构成。后缀ard含有蔑视之意,如coward(胆小鬼)。bastard一词当初仅表示非婚生子,并无贬义,如征服英国的威廉一世就被称为William the Bastard(私生子威廉)。14世纪后期才逐渐衍生出“不纯、不真实”的含义,19世纪后开始用作骂人的脏话,相当于中文中的“杂种、王八蛋”。
bastard: ['bɑːstəd; 'bæst-] n.私生子,杂种,王八蛋adj.私生的
bridal(婚礼):以卖酒为由头收取礼金的英国传统婚宴
英语单词bridal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bride(新娘)的形容词,另一个是名词,表示“婚礼”。bridal以常见的形容词后缀al结尾,为什么还能作名词呢?原来,单词bridal源自古英语brydealo,等于现代英语的bride ale,表示婚宴。
ale是英国地区的一种传统啤酒,通常翻译为“麦芽酒”或“爱尔啤酒”。在古代英国,麦芽酒是英国人的主要饮料。当人们想筹措资金时,就会组织一次宴会,在宴会上销售麦芽酒,通过卖酒的方式来筹钱。所以ale还可以表示这种通过销售麦芽酒的方式来筹钱的宴会,如bid ale就是为教区穷人募捐而举行的慈善宴会。
在古代英国,结婚的新人为了筹措婚宴的费用,也会在婚宴上向来宾提供大量麦芽酒供其饮用,而来宾也通过购买麦芽酒的方式向新人赠送礼金,以此弥补新人的婚礼支出,因此这种婚宴就被称为bride ale。它是一种penny wedding(贺礼婚宴,用客人礼金举办的婚礼)。
bride ale原本只用作名词,但后来常常连写为bride-ale用作形容词,并且受到以al结尾的形容词的影响,逐渐变成bridal,因此增加了“婚礼的,新娘的”之意。
ale: [eɪl] n.麦芽酒,爱尔啤酒
bridal:['braɪd(ə)l]n.婚宴,婚礼adj.婚礼的,新娘的
sabotage(蓄意破坏):工人把木鞋扔进机器里来搞破坏
一说起“木鞋”,人们也许马上会想到荷兰木鞋。其实,举世闻名的荷兰木鞋发源于法国,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是木鞋的发源地。在中世纪,只有贵族才有钱购买皮鞋,普通的老百姓买不起皮鞋,因此发明了造价便宜,但同样防潮保暖的木鞋。这种木鞋在法语中叫做sabot,其中的bot就是boot(靴子)的意思。木鞋从法国流传至欧洲各地,在荷兰大受欢迎,并成为了荷兰的特色产品之一。
现在在法国几乎看不到穿木鞋的人,但在中世纪时期,法国老百姓几乎人人都穿着木鞋。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阶段,当工人和工厂管理层发生矛盾时,往往会偷偷地把脚上的木鞋脱下来扔进机器里来破坏机器,从而衍生了sabotage这个英语单词,表示蓄意破坏。
sabot: ['sæbəʊ] n.木鞋,木屐,木底皮鞋
sabotage ['sæbətɑːʒ] v.n.妨害,破坏,怠工
saboteur: [,sæbə'tɜː] n.怠工者,破坏者
eleven(十一):穿鞋和光脚者的计数方式差别
在很多古代文化中,数字与人们用手指头和脚趾头数数的方法相关。生活在温暖地区的人通常是光着脚的,数数时把脚趾头也用上,因此采用了二十进制的计数方法。而古代日耳曼名族生活在冰雪覆盖的北欧,一年四季都需要穿鞋,因此只用十个手指头来数数。数到十时已经用完了所有手指头,因此“十一”在古英语中叫做enleofan,意思就是“(十个手指头用完后)还剩一个”,后来演变为现代英语中的eleven(十一)。“十二”在古英语中叫做twelf,意思就是“(十个手指头用完后)还剩二个”,后来演变为现代英语中的twelve(十二)。
eleven:[ɪ'lev(ə)n] n.十一
twelve:[twelv] n.十二
Helen of Troy:倾国倾城,红颜祸水,害人精
Helen of Troy 直译为“特洛伊的海伦”,源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海伦(Helen)是宙斯和凡人勒达所生的女儿,随母亲在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宫里长大。当海伦还是个少女的时候,就已经美若天仙,曾经被忒修斯劫走,后来被两位哥哥救回。海伦成年后,前来求婚的希腊贵族挤破了头,差点为了她自相残杀起来。后来,求婚者之一的奥德修斯建议大家尊重海伦自己的选择,并发誓尊重并帮助海伦所选中的丈夫。海伦选中了墨涅俄斯 (Menelaus),后者也因此继承了斯巴达王位。
Helen 是希腊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还带走了很多财宝。
此事激起了希腊各部族的公愤,墨涅俄斯发誓说,宁死也要夺回海轮,报仇雪恨。为此,在希腊各城邦英雄的赞助下,调集十万大军和1180条战船,组成了希腊联军,公推墨涅俄斯的哥哥阿枷门农(Agamemnon)为联军统帅,浩浩荡荡,跨海东征,攻打特洛伊城,企图用武力夺回海轮。双方大战10年,死伤无 数,许多英雄战死在沙场。甚至连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也分成2个阵营,有些支持希腊人,有些帮助特洛伊人,彼此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恶斗。
最后希腊联军采用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木马计”,里应外合才攻陷了特洛伊。希腊人进城后,大肆杀戮,帕里斯王子也被杀死,特洛伊的妇女、儿童全部沦为奴隶。特洛伊城被掠夺一空,烧成了一片灰烬。战争结实后,希腊将士带着大量战利品回到希腊,墨涅俄斯抢回了美貌的海轮重返故土。这就是特洛伊战争的起因和结局。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真所谓“倾国倾城”,由此产生了Helen of Troy这个成语。
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已为19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迈锡尼发掘和考证古代特洛伊古城废墟所证实。至于特洛伊城被毁的真正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肯定 决不是为了一个美女而爆发这场战争的,与其说是为了争夺海轮而打了起来,毋宁说是为了争夺该地区的商业霸权和抢劫财宝而引起战争的。所谓“特洛伊的海伦”,实质上是财富和商业霸权的化身。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妲己亡商”,“西施沼吴”等传说,以及唐明皇因宠杨贵妃而招致“安史之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等说法。汉语中有个“倾国倾城”的成语(语出《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里的“倾”字一语双光,既可指美艳非凡,令人倾倒;也可纸倾覆邦国。其含义与Helen of Troy十分近似。
在现代英语中, Helen of Troy 这个成语,除了表示“a beautiful girl or woman;a beauty who ruins her country”等意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a terrible disaster brought by sb or sth you like best”的意思。
candy(糖果):古印度人制造的块状蔗糖
在古代欧洲,人们利用蜂蜜来制造糖果。最先是在罗马周围的地区出现了糖衣杏仁这种糖果。制造者用蜂蜜将一个杏仁裹起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而在亚洲,人们通过蔗糖来制造糖果。甘蔗(sugarcane)原本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独有的农作物。人们将甘蔗榨出的汁液中提炼蔗糖(sugar)。印度人很早就掌握了从利用甘蔗制造蔗糖的工艺。波斯人从印度学会了种植甘蔗、制造蔗糖的技术,并流传至阿拉伯,再通过阿拉伯人传播至欧洲。英语单词candy一词就反映了这种技术的传播途径。它的源头是印度的梵语khanda,意思是“块状蔗糖”,是蔗糖制成品之一,即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冰糖”。从该词演变出波斯语qand、阿拉伯语qandi、法语candi和英语单词candy。在英国英语中,candy仍然指用冰糖制成的糖果,而在美国英语中,candy可以表示任何糖果。
另外,sugar(蔗糖)一词来源自印度的梵语sharkara,经波斯语、阿拉伯语和拉丁语后传入英语的。
candy: ['kændɪ] n.糖果,冰糖adj.甜言蜜语的,新潮的vt.用糖煮,使结晶为冰糖vi.糖煮,结晶为冰糖
sugar: ['ʃʊgə] n.糖,食糖,蔗糖,冰糖,甜言蜜语vt.加糖于,粉饰vi.形成糖
protestant(新教徒):抗议罗马天主教的基督教新教派
一五一七年九月四日,马丁·路德发表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同年十月三十一日马丁路德在 萨克森选侯教堂大门所张贴《有关赎罪券辩论之邀请》,反对买卖赎罪券,由此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改教开始之初,路德及其志友常常要求召开基督教大会 来解决改革中的种种问题。这要求得到德国当局的允许,1526年帝国议会在斯拜尔(Speyer)举行,准许在基督教大会召开前各地区政府可自主决定本区 域所欲尊奉的教派。然而,1529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影响下,帝国议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取消了一五二六年的准许,议会中的路德派对此决定提出 抗议。那些在抗议文件上签名及拥护抗议文件的人就被称为“抗议者”(Protestant)。后来,该词被用来泛指对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抱抗议态度的诸多新教派,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英国国教安立甘宗,统称为“新教”,又称作“抗罗宗”、“归正教”、“改革宗”。
Protestant: ['prɒtɪstənt] n.新教,新教徒adj.新教的,新教徒的
highbrow(卖弄知识的):颅相学中代表智力发达的高眉骨
英语单词highbrow由high(高)和brow(眉毛、眉骨)构成,而它的含 义是“卖弄知识的”。眉骨高低怎么和卖弄知识扯上关系的?这跟颅相学有关。颅相学(Phrenology)是一种认为人的心理与特质能够根据头颅形状确定 的心理学假说,由德国解剖学家弗朗兹·约瑟夫·加尔(Franz Joseph Gall)于1796年提出。目前这种假说已被证实是伪科学。颅相学认为,眉骨高的人,即所谓的highbrow,智力发达,文化修养高雅;而眉骨低的 人,即所谓的lowbrow,则知识程度低,比较低俗。颅相学学者经过研究还发现,白人的眉骨最高,并且越是靠近西欧和北欧的白人,眉骨越高。而其他地区的人如新西兰土著则被打入lowbrow的行列。
highbrow这个单词出现在美国是在19世纪80年代,用来描述智力或审美的优越性。当然,对于这个带有浓厚种族歧视色彩的词,不少人嗤之以鼻,因此这个词事实上往往被用来反讽那些卖弄知识的人。所以使用这个词语时一定要注意它的情感色彩,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highbrow:['haɪbraʊ]n.卖弄知识的人,知识分子adj.卖弄知识的,不切实际的
lowbrow:['ləʊbraʊ]n.文化修养浅薄的人adj.文化修养浅薄的
Hellene(希腊人):希腊神话中希腊人的祖先赫楞
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属于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亚该亚人、爱奥尼亚人等相继侵入巴尔干半岛等地。他们以及后来的多利亚人都自称是神灵赫楞(Hellen)的后代。他们有大致相同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在希腊神话传说中,赫楞是大洪水中唯一幸存下来的皮拉和丢卡利翁的儿子。他的每一个儿子都创建了一个主要的种族:埃俄罗斯创建埃俄尼亚一族,多洛斯创建多利安族,克苏托斯创建亚该亚族(来源于他的儿子阿开俄斯)与爱奥里亚族(来源于他的儿子伊翁,可能是庶生的)。他们征服了希腊的佛提亚地区,随后将他们的统治范围扩展到其他的希腊城市。于是那些地区的人便因为他们祖先的名字而被称为“赫楞人”(Hellene),即“希腊人”。
Hellene:['heli:n] n. 赫楞人,希腊人
hurricane(飓风):玛雅神话中的雷暴与旋风之神胡拉坎
英语单词hurricane来自美洲玛雅神话中的创世神之一的雷暴与旋风之神Hurakan(胡拉坎)。在玛雅神话中,当世界还处于混沌未开之时,Hurakan朝 水面用力吹了一口气,吹开了水,露出了干燥的大地。后来,Hurakan又施展魔法,引来暴雨和洪水毁灭了人类。生活在加勒比海的土著人用Hurakan 称呼当地的强热带风暴,认为是这种风暴是Hurakan在施展魔法。西班牙殖民者来到加勒比海地区后,将Hurakan一词带入西班牙语,用来表示飓风。 该词进入英语后,拼写变成了hurricane。
hurricane:['hʌrɪk(ə)n; -keɪn] n.飓风,暴风
vampire(吸血鬼):发源自东欧的吸血鬼传说
英语单词vampire(吸血鬼)来自东欧塞尔维亚语。关于古代欧洲吸血鬼的第一手 资料,能在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王国寻得——实际上,吸血鬼的传说也正是从巴尔干半岛出现并扩散到全世界的。公元14世纪,欧洲暴发了大规模的瘟疫, 瘟疫传染极快并且危害极大,当时在欧洲造成了恐慌。有些得了瘟疫的人并没有真的死去,但其亲友便将其草草掩埋,以至于后来某些坟墓被打开时,人们发现里面 的尸体呈现着各种古怪姿势,并且还染有鲜血,这当然是因为被误埋的活人挣扎所致,但是当时的人们因为过于害怕便产生了奇异的联想,于是吸血鬼的说法从贫穷 落后的东欧传到整个欧洲。
最经典的吸血鬼形象来东欧罗马尼亚传说中的德古拉(Dracula)伯爵。他是多瑙 河畔瓦拉西亚公国的督军。由于君斯坦丁堡受到土耳其人的袭击,德古拉伯爵受命前往征讨土耳其军队。然而在他获胜之时,谣传他战败并死于敌手。他的妻子听闻 后悲痛欲绝之下投河自杀。德古拉班师回朝却看到妻子的尸体,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受如此结局。狂怒的伯爵用长矛刺穿十字架上 的耶稣,顿时鲜血四流。他从此投向魔鬼,以鲜血作为食物,成为一名吸血鬼。他的传说成为了很多关于吸血鬼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源泉。
到了15世纪,梵蒂冈教廷正式宣布吸血鬼,僵尸等魔怪的存在,并宣布他们为基督教的敌人。从此吸血鬼种族存在的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流传开来,并产生了许多传说。
17、18世纪时,在塞尔维亚等东欧斯拉夫语国家流行着一些死尸复活吸血的传说,并 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习俗,比如埋尸体的时候要钉个木桩什么的。18世纪,奥地利扩张到塞尔维亚北部等地区的时候,官方发现了当地的这些奇怪习俗,大惊小怪地 到处传扬,导致吸血鬼的传说越传越广。如1725年,在塞尔维亚,一名叫做皮雷·普洛戈维兹的人被指控变为吸血鬼,人们传说有八人死在其手中。另一名叫做 阿诺德·保勒的吸血鬼则造成了大量人口牲畜的死亡。其中普洛戈维兹事件的档案仍可在维也纳档案馆里面找到。在这份德文档案中首次出现“vanpir”这个 词,被视为“vampire"的词源,这是“vampire”第一次出现在文献里。1732年3月3日,法国的一家杂志Le Glaneur也详细地报道了此次事件,文中的“Vampyre”第一次出现在法语中。同年3月11日,英国《伦敦日报》中第一次出现了Vampire一 词。此后,整个欧洲对于这种生物的描述都改成了Vampire一词,只是拼写略有差异。
vampire:['væmpaɪə] n.吸血鬼
Arctic(北极的):正对大熊星座的方向
中国的古人用北斗七星来辨别北方,西方人则用包含了北斗七星的“大熊星座”来辨识北方。希腊语arktos表示“熊”和“大熊星座”。因此正对着大熊星座的方向就被称为arctic,也就是北极的。背对大熊星座的方向就是antarctic(南极的)。
Arctic:['ɑːktɪk] n.北极圈adj.北极的,极寒的
Antarctic:[æn'tɑrktɪk] 南极洲,南极地区adj.南极的
attic(阿提卡式):以独特建筑风格和海盐闻名的古希腊阿提卡地区
attic现指屋顶下的“小阁楼”,往往不被人重视。然而在古代建筑史上,attic代表的可是一种非常著名的风格。attic本是Attica(阿提卡,希腊地名)的形容词,而阿提卡就是雅典所在的地区。雅典古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柱子的独特风格,既典雅,又恢宏。这种雅典特有的风格就是attic(阿提卡式)。古代雅典人喜欢在房屋正面的檐口或柱顶盘上,用阿提卡式的柱子搭起一层装饰性矮墙,这一层被称为“attic storey”(阿提卡层)。阁楼attic其实就是attic storey的缩写。
阿提卡盛产海盐,相传阿提卡的盐比希腊其他地方的盐精细有味,深受欢迎。阿提卡人机智风趣,善于说俏皮话,以幽雅的诙谐著称于世。
古罗马著名的作家和演说家西塞罗在其作品中探讨演讲艺术中的诙谐问题时,特别提到以口齿锋利著称的阿提卡人。他说,妙语应当含有“盐味”,象“阿提卡的盐”(attic salt)那样有味。因此,attic salt也就成了一个常用的习语。
attic: ['tk]n.阁楼,顶楼 adj.雅典风格的,阿提卡式
atticism:['t,szm]典雅的用语,雅典式的用语,对雅典的崇敬
attic salt:高尚的智趣;文雅的机智
bonanza(财源):美国淘金热中的流行词
bonanza原本是一个西班牙语单词,本意是“(海上的)晴好天气”或“繁荣”,源自拉丁语bonus(=good,好的)。
1848年,有人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地区发现了金矿,消息迅速传开,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西部淘金。1859年,有人在内华达州发现了储量极其丰富的金矿和银矿,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淘金热达到高潮。有些人凭借好运发现金矿从而一夜暴富,人们就把他们交上的这种好运称为bonanza,将淘金者当中的暴发户称为bonanza king(好运国王)。1896年,淘金者在克伦代克地区一条小溪的砂砾层中发现了含量异常丰富的金矿,他们就把这条小溪命名为Bonanza Creek(好运溪)。好运溪的发现轰动了全世界,淘金者们蜂拥而至,掀起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淘金热。bonanza一词在淘金热时期的新闻标题中不断出现,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从而进入了英语词汇。现在通常用来表示“财源”、“好运”。
bonanza:[bə'nænzə] n.财源,富矿脉,好运
belittle(贬低):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杜撰
英语单词belittle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杜撰出来的。该词由be(使)+little(小)构成,意思是“轻视、贬低,使其相形见小”。18世纪时,法国博物学家布冯伯爵合作编写了一部巨著《自然史》。杰斐逊曾经读过此书。他不喜欢布冯对美洲大陆自然景观的描写,认为布冯刻意贬低这些自然景观,把它们说得无足轻重。1788年,托马斯•杰斐逊在一部描写自己的家乡弗吉尼亚的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个由他杜撰的单词:“The Count de Buffon believes that nature belittles her productions on this side of the Atlantic.”(布冯伯爵坚信大自然轻视她在大西洋此岸的创造物。)美国词典编纂家诺亚•韦伯斯特很喜欢这个单词,于1806年将这个单词收录至他编纂的《韦氏大辞典》中。英语的发源地英国对美国人这种杜撰英语单词的行为大为恼火,提出了猛烈的抨击。个别美国语言学家也觉得这种做法不合适,建议取消。然而,词汇的产生和流行总是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无论是在英国还是美国,甚至在其它说英语的地区,belittle这个单词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belittle:[bɪ'lɪt(ə)l] vt.轻视、贬低,使其相形见小
apartheid(种族隔离):南非共和国的种族隔离制度
英语单词apartheid来自南非荷兰语,由apart(分离、隔离)+heid(=hood)构成,表示“种族隔离制度”,特指1948年至1991年间在南非共和国实行的一种种族隔离制度,这个制度对白人与非白人(包括黑人、印度人、马来人及其他混血人种)进行分隔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给予歧别待遇。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不但引发了国内的反弹与抗争,更引发国际社会的抨击与经济制裁。1989年戴克拉克担任南非总统后,释放反对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的曼德拉,并于1990年解除戒严;1991年南非共和国废止人口登记法、原住民土地法与集团地区法,在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政策。
apartheid:[ə'pɑːtheɪt; ə'pɑːtaɪd] n.种族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