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martial(军事的):罗马神话中的战神马尔斯

希腊神话中,战神阿瑞斯(Ares)是主神宙斯和天后赫拉的儿子,爱神阿芙洛狄忒的情人,掌管战争。他相貌英俊,孔武有力,性格残暴好斗,象征着战争的野蛮杀戮。阿瑞斯性格暴戾,其他神祗和人类都不喜欢他。他的生身父母也不喜欢他。在《伊里亚特》中,宙斯对阿瑞斯说:“在所有住在奥林匹斯山的神中,你最令我作呕,你除了争吵、战争和打仗之外什么也不喜欢。你遗传了你母亲赫拉的固执和难管束的性情。”

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吃败仗。他曾被两个巨人塞进青铜大瓮,囚禁13月之久,若不是他兄弟赫尔墨斯的营救,他早已丧生其中。他与两个妹妹,即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月亮及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经常发生矛盾,但基本上每次都被她们狠狠修理。在特洛伊战场,他主动挑衅雅典娜,结果被雅典娜用一块石头砸伤脖子。凡人英雄赫拉克勒斯杀了他的儿子,阿瑞斯向他挑战,结果被英雄打伤,呻吟着回到奥林匹斯山。 可以说,在崇尚和平和文艺的古希腊,战神就是外强内干,备受嘲弄的草包。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诸城邦之间的相互关系。战神是斯巴达的保护神,雅典娜是雅典的保护神。与精于文艺的雅典人相比,沉默寡言的斯巴达人对希腊神话中的影响力极低,导致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屡被雅典娜欺负。

不过到了古罗马时期,战神却时来运转了。在罗马神话中他被称为马尔斯(Mars)。 因为罗马人崇尚武力,所以战神在罗马神话中地位极高,三月(March)和火星(Mars)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单词march还表示“进军”,因为古罗马人认为三月份是开始进军打仗的好季节。从战神的名字中还产生了martial(战争的)这个单词。

Mars:[mɑːz] n.战神,火星。

march:[mɑːtʃ] n.三月v.进军

martial:['mɑːʃ(ə)l] adj.军事的,战争的,尚武的。

martial art:武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artial 词源,martial 含义。

argus(警惕的人):希腊神话中的百眼巨人阿尔戈斯

阿尔戈斯Argus是希腊神话中的百眼巨人。他有100只眼睛,分布在全身,可以观察到各个方向发生的事情,即使睡觉时也有两只眼睛睁着。据说有一次宙斯下凡勾引凡间美女伊娥,为了遮人耳目就变出一团云雾笼罩在周围。天后赫拉心生怀疑,驱散云雾,宙斯赶紧将伊娥变出一头雪白的小母牛。赫拉看穿了宙斯的诡计,假意喜欢这头牛,要求宙斯把这头牛送给自己作宠物,然后派阿尔戈斯严密监视小母牛。宙斯派自己的儿子,神使赫尔墨斯前去解救伊娥。赫尔墨斯用笛子吹出动听的音乐,还给他讲潘神追求宁芙仙女不成最后发明潘神萧的故事,引诱阿尔戈斯闭上所有眼睛入睡。赫尔墨斯趁阿尔戈斯睡着后砍下了他的头,救出了伊娥。后来赫拉将阿尔戈斯的100只眼睛转移到她最宠爱的鸟——孔雀的尾羽上。从此以后,孔雀的尾羽上长满了眼睛一样的美丽花纹。

阿尔戈斯的名字在希腊语中是Argos,含义是“(目光)明亮的”。在英语中,argus用来比喻“警惕的人”。英国海军二战前的一艘航空母舰、美国2012年推出的一款无人驾驶侦察机都叫做Argus。

argus:['ɑːgəs] n.警惕的人,百眼巨人

argus-eyed:adj.警惕的,目光敏锐的

amethyst(紫水晶):拒绝酒神追求的凡人少女艾莫西施

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善于酿造葡萄酒,同时还特别喜爱饮酒。酒神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凡人少女艾莫西施 (Amethystos,希腊语含义为“不醉酒”),向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但遭到了艾莫西施(Amethystos)的拒绝。一日,酒神喝醉后,欲强行非礼艾莫西施(Amethystos)。情急之下, 艾莫西施向月亮女神Diana大声呼救。于是,月亮女神将她变成了一块晶莹透体的水晶,保住了她的贞洁。酒神伤心不已,就将葡萄酒浇灌在水晶身上,使其变为紫色。

英语单词amethyst(紫水晶)就来源于这则希腊神话。古希腊人相信,紫水晶具有防止醉酒的功效,因此在饮酒时喜欢使用紫水晶做成的葡萄酒杯或在身上佩戴一块紫水晶做成的饰品,来避免自己喝醉。

amethyst:['æməθɪst] n.紫水晶,紫色

Amazon(亚马逊):希腊神话中割乳以便射箭的彪悍女战士

希腊神话中,在Scythia(赛西亚)地区居住着一个Amazon部落,由高大彪悍、作战勇猛的女战士组成。为了不妨碍拉弓射箭,她们甚至将自己的右乳割去。她们的部落名称Amazon意思就是“没有乳房”,其中的 a=without(没有),mazon=breast(乳房)。她们由女王统治,崇拜战神阿瑞斯,认为自己是战神的后代。为了传宗接代,她们每年都会和附近的部落举行联姻大会,生下的女婴会留下,生下的男婴会被杀死或返还给父亲。

关于亚马逊女战士的传说一直是古希腊艺术家最喜爱的主题之一。据说一共只有三位希腊英雄战胜过亚马逊人,分别是赫拉克勒斯、忒修斯和阿喀琉斯。

传说,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所要完成的12项任务中,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夺取亚马逊女王希波吕忒的腰带。这条腰带传说是战神亲自送给女王的,是女王权力的象征。本来,女王对赫拉克勒斯一见倾心,早有意献出腰带。但天后赫拉嫉恨赫拉克勒斯,便在部落中散布谣言,说赫拉克勒斯要绑架她们的女王。于是亚马逊女战士们倾巢而出,与赫拉克勒斯大战一场。赫拉克勒斯连续击败了多名最强大的亚马逊女战士并俘虏了亚马逊女战士的军队领袖后,亚马逊女战士才溃败,希波吕忒女王也献出了早已许诺的腰带。

另一位英雄忒修斯曾经造访亚马逊部落,受到热情款待。忒修斯对亚马逊女王安提奥珀一见倾心,但女王不为所动。于是忒修斯将女王骗到雅典欲强行成亲。亚马逊人包围了雅典,与女王里应外合展开战斗。女王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雅典人和亚马逊人互有胜负,最后不得不缔结和约,亚马逊人才撤走。

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杀死赫克托耳后,特洛伊人落入下风。此时,亚马逊女王彭忒西勒亚带领十二名女战士赶赴特洛伊城,帮助他们一起对抗希腊人。阿喀琉斯与女王大战一场,最后杀死了女王。等他摘下女王脸上的头盔时才发现被自己杀死的是一名妩媚的女人,后悔不已,陷入了巨大悲痛。

16世纪西班牙探险家Francisco de Orellana在南美洲的一条大河河畔与当地一土著部落交战,发现部落的女战士英勇异常,与传说中的亚马逊人非常相似,遂根据希腊神话,将该河命名为亚马逊河。

Amazon: ['æməzən] n.亚马逊,古希腊生活中的女战士

divine(神的,占卜):通过占卜了解神的旨意

在古代西方,人们喜欢在重大活动之前进行占卜活动,来预测凶吉。古代人使用多种稀奇古怪的方法进行占卜,如观鸟、查看动物内脏、抽签、拈阄等等。

英语单词divine的本意是“神的”,做动词时,divine表示“占卜”。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占卜所获得的信息是神的旨意,所以占卜在英语中称为divine,它来自拉丁语divinus,意思是“of a god”(神的、关于神的)。所以divine一词除了表示“神圣的,非凡的,天赐的”之意外,还表示“占卜、预言”等引申义。

divine:[dɪ'vaɪn]v.占卜,预言adj.神圣的,非凡的,天赐的n.牧师,神学家

divination:[,dɪvɪ'neɪʃ(ə)n] n.预测,占卜

divinity:[dɪ'vɪnɪtɪ] n.神,神性,神学

diviner:[də'vaɪnɚ] n.占卜者,占卜师,预言者

oracle(神谕):德尔惠的神谕

古希腊人有求神谕(Oracle)的习俗。神谕是一种占卜形式,经过某个中介者,传达神明的意旨,对未来做出预言,回答询问。在古希腊,最著名的神谕是德尔斐神谕。德尔斐(Delphi)是古代所有希腊城邦的共同圣地,供奉着德尔斐的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德尔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在求神谕时需要向神庙供奉大量礼物。神庙里负责传达神谕的是称为“皮提亚”(Pythia)的女祭司,由年轻女孩或老妇担任,坐在一张三角架上。三脚架横跨在一道产生天然气的裂缝上。

史载,西亚的里底亚王不知道该不该和波斯帝国作战,于是便来到德尔菲求讨神谕。神谕说,一旦交战,一个大帝国将会灭亡。里底亚王以为神谕说的大帝国是波斯,大喜之下于是下令大军出征,结果却遭到惨败。里底亚王愤怒地又一次来到德尔菲,责问祭司为什么要骗他,祭司回答说:“神谕所说的大帝国,正是您的国家。”

大名鼎鼎的IT公司甲骨文公司的英文名就是“Oracle”。中文之所以翻译为为“甲骨文”,乃是中国古代使用甲骨来占卜,从而获得神谕。

oracle:['ɒrək(ə)l] n.神谕,预言

humour(幽默):古代的四体液理论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主要的液体: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如果这四种液体在体内失去平衡,人的性情就会大受影响。这四种体液就叫做humour(或humor),代表了一个人的脾气或心情。

英国戏剧家班·强生写过一出喜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Every Man in His Humour)。剧中人物的性格引人发笑。因此,humour又有了“幽默”、“滑稽”和“诙谐”的含义。

根据体液理论,一个人如果体内黑胆汁太多,就会变得“性情忧郁”。因此,表示黑胆汁的单词melancholy也就具有了“忧郁”的含义。单词melancholy来自希腊语melanchole(黑胆汁),chole表示胆、胆汁,melan表示黑色,含有melan的单词还有melanoma黑素瘤、melanin黑色素等。

humor: ['hjʊmɚ] n.幽默,体液

melancholy:['melənkəlɪ]adj. 忧郁的;使人悲伤的n. 忧郁;悲哀;愁思

straw(吸管):最早用作吸管的天然麦秆

英语单词straw的本意是农作物的茎秆,如麦秆,稻草,它与“吸管”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人类最早用作习惯的材料就是天然的麦秆。19世纪时,美国人喜欢喝冰凉的淡香酒。为了避免口中的热气冲淡酒的冰冻味道,人们使用天然的麦秆来吸饮。但是天然麦秆容易折断,并且不够卫生。1888年,一名叫做马尔温•斯通(Marvin Stone)的美国卷烟制造商从卷烟中得到启发,使用打蜡的纸做成了喝饮料的吸管(drinking straw),并申请了专利。这项发明不仅为亿万消费者提供了便利,还有效降低了蛀牙的发生率。

最初,人们使用drinking straw来表示吸管,后来直接简化成了straw。

straw:[strɔː] n.农作物的茎秆,麦秆,稻草;吸管;无价值的东西adj.稻草的,无价值的

strawberry:['strɔːb(ə)rɪ] n.草莓,草莓色

straw man:n.稻草人

adept(能手):炼金术士的荣誉称号

中世纪,那些声称掌握了炼金术秘诀的炼金术士喜欢用拉丁语adeptus自诩。adeptus意指“已达到的”,“已获得的”。到了l7世纪,adeptus变成了顶级炼金术士的荣誉称号。随着炼金术的逐步衰亡,adeptus变成了一个通用词汇。英语单词adept就源自该拉丁词,表示”擅长的”或“熟练的”,也可作名词用,指“能手”、“内行”。

adept: [ə'dept; 'ædept] adj. 熟练的;擅长…的n. 内行;能手

alcohol(酒精):古代中东妇女用来画眼影的锑粉

长久以来,阿拉伯、波斯、新疆等地的妇女就已经发现锑粉是一种极好的化妆品。她们用从锑石中精炼提纯的锑粉涂在眼圈附近,不仅能使眼睛更漂亮,还能消除眼疲劳和红肿的功效。阿拉伯妇女喜欢用锑粉画出浓重的眼影,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的妆容便是典型。这种用来画眼影的锑粉在阿拉伯语中叫做al kuhul,其中的al是定冠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e。英语单词alcohol就源自al kuhul,原本表示“粉末状的化妆品”,17世纪词义扩大为“物品的精华、精炼提纯结果”。18世纪,人们用alcohol of wine(酒的精华)来表示酒精,后来直接用alcohol一词来表示酒精。

阿拉伯语中表示锑粉,不带定冠词al的kuhul一词后来通过其他途径也进入了英语,演变成为英语单词kohl,依然保持原意,表示“眼影粉”。

alcohol: ['ælkəhɒl] n.酒精,乙醇

alcoholic: [ælkə'hɒlɪk] adj.酒精的,含酒精的n.酒鬼,酗酒者

kohl: [kəʊl] n.眼影粉,化妆墨

toast(敬酒):在葡萄酒中放烤面包以提升味道的习俗

古今中外,人们都有在喝酒时碰杯的习俗。据说该习俗最早出现于古希腊。那时人们在饮酒前,会主动把自己杯里的酒和对方杯中酒掺杂,以此表示酒里无毒。后来,信任的朋友和熟人之间就不再这么麻烦,仅仅象征性地碰一下酒杯即可。这就是碰杯的起源。

碰杯时,人们往往还会说一些祝福的话,这种做法就是“敬酒”。在英语中用toast表示。单词toast本指烤面包,它是怎么跟“敬酒”扯上关系的呢?原来,古代人喜欢喝葡萄酒,但当时葡萄酒的味道远不如现在好喝。人们往往会在葡萄酒杯中放一片烤面包(toast),涂有香料或果酱的烤面包更好。烤面包可以吸收葡萄酒的酸味,使葡萄酒变得更加香醇。人们在向长辈或女性敬酒时,往往会把对方的美德或美貌比作葡萄酒中的toast。久而久之,toast一词就用来比喻杰出的、广受赞誉的人,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敬酒”之意。

敬酒这种习俗无论中外都很流行。在西方宴会上还出现了专门的toastmaster,相当于宴会主持人。他的职责就是组织宴会上的敬酒活动,避免出现一窝蜂似的混乱场面。

toast:n.烤面包,敬酒,干杯,接受敬酒的人,广受赞誉的人vt.向……敬酒,为……干杯vi.烤火,取暖,烘烤面包

toast in the town:广受赞誉的人。

toastmaster:n.宴会主持人,祝酒提议人,致祝酒词者

bigwig(大人物):假发越大,地位越高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很多社会上流人士喜欢佩戴假发(wig)。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是始作俑者。由于在当时,满头浓发被看作是男性力量的表现,而这位国王却是个秃头。为了掩饰这一缺陷,路易十三就戴上了一顶长度长度及臀的原色卷发。大臣们纷纷效仿,从而使得佩戴假发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我们在一些欧洲古装剧中还能看到法官和律师们佩戴着白色的假发。

假发的大小与佩戴者的身份地位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地位越高者,佩戴的假发越大越长。所以人们就是用“bigwig”这个单词来表示大人物。

bigwig: ['bɪgwɪg]n.权贵之人,有重大影响力的人

wig: [wɪg]n.假发

shampoo(香波):印度人独特的按摩洗头法

英语单词shampoo在中文中一般翻译为“香波”,很容易让人误解为shampoo仅仅表示液体的洗发精。其实shampoo一词来自印度语,本意是“按摩、揉搓”。印度人喜欢在洗发时做局部按摩:用手轻轻揉搓头发,同时对头皮进行按摩。这种洗发方式既科学,又能带来美好享受。现在印度依然保留很多种传统的洗发方法,如Shirodhara就是一种草药滴油洗发方法。印度人对洗头如此重视,是因为他们普遍留长发。在印度,妇女普遍爱留长发;印度2000万男性锡克教徒,都严格遵循着蓄发留须的教规。印度占世界人口总数16%,印度人头发的总量却占到全世界的28%。对头发这么重视的印度人,自然对洗头有独到之处。

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将这种洗发方式带入英国,从而产生了shampoo这个英语单词,表示“按摩洗头”。又因为按摩洗头一般需要涂抹一些油脂,所以shampoo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按摩洗头所涂抹的油脂。后来,shampoo用来泛指洗发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如洗发皂、洗发水、洗发露等。

shampoo: [ʃæm'puː]n.洗发,洗发精vt.洗发

drawing-room(客厅):女宾退出饭厅后待的地方

从前小学生学习英文的时候,学到drawing-room这个词,大概都会觉得奇怪:drawing是绘画,drawing-room该是绘画室,为什么却是“客厅”呢?莫非英国人喜欢在客厅里绘画?

其实drawing这里不是指绘画,而是withdrawing(退出)的缩写。古时英国人宴客之后,女主人会和所有女客人一起退出饭厅(dining-room),让留在饭厅里的男人可以痛痛快快抽烟喝酒,或者说些很可能“妇女不宜”的话。妇女“退出”之后坐下来闲聊的地方,当然就是withdrawing-room了,后来缩写为drawing-room,其实就是客厅。

今天,男女平等呼声响亮,drawing-room这个词在“性别歧视”指责之下是日渐式微了。在英国,不少人已经把drawing-room改称为sitting-room;在美国,客厅一般叫做living-room。

drawing-room:n.客厅,休息室

comedy(喜剧):古希腊酒神节的狂欢游行

喜剧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它的希腊文Komoidia是由Komos(意为狂欢游行)与aeidein(意为唱歌)合成。 它起源于农民收获葡萄时节祭祀酒神时的狂欢游行,游行者化装为鸟兽,载歌载舞,称之为Komos。最初时,游行队伍中只有一个合唱队,歌唱酒神的颂歌。后来,人们觉得过于单调,有人灵机一动,在队伍中增加了一个角色,专门负责与合唱队的队长按照事先写好的台词进行对白,这就是最初的喜剧演员,负责对白和表演。后来,演员的数量越来越多,表演的成分也慢慢超过了合唱,这就是希腊喜剧的诞生。由于喜剧的情节和台词都相对轻佻,所以在当时地位不高,诞生时间要晚于悲剧。

comedy: ['kɒmɪdɪ] n.喜剧

handkerchief(手帕):拿在手中的方头巾

13世纪初,征服了英格兰的法国诺曼贵族们喜欢在头上戴一条方巾,将其称为courchief,由cour(cover,盖)和chief(head,头)构成,后来演变为英语单词kerchief。16世纪后,时尚潮流变了,流行将这种方巾拿在手上,用来擦嘴或擤鼻涕,因此在kerchief前面加上hand,变成了handkerchief。后来又流行将它放在西装口袋了,变成了pockethandkerchief。今天当我们说到a pocket handkerchief的时候,我们讲的是一件古时候戴在头上、后来拿在手中、现在装在口袋里的东西。

handkerchief:['hæŋkətʃɪf] n.手帕,头巾,围巾

kerchief:['kɜːtʃɪf] n.方头巾,方围巾,手帕

hobby(嗜好):英国农村“五朔节”舞蹈中的木马道具

英语单词hobby原本是“小马”的意思。在古代英国农村,人们在春节的“五朔节”(May Day)时经常跳一种叫做“莫里斯”(Morris)的舞蹈来庆祝节日。舞蹈时,人们常常在腰间系上一个用柳条扎成的木马道具,模仿侠盗罗宾汉。这个木马道具就被称为hobby-horse。16世纪时,儿童骑着玩的小木马也被称为hobby-horse。到了17世纪,hobby-horse常常被用来比喻某人特别喜爱的某种运动或消遣,且拼写也被缩略为hobby。

hobby:['hɒbɪ] 嗜好,业余爱好

mug(抢劫):印有人脸图案的杯子

英语单词mug的拼写十分简单,但它的含义却十分复杂。翻开词典可以看到它对应的含义有:杯子、脸、做鬼脸、抢劫。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干的含义是怎么产生的呢?原来,在16世纪初,mug指的仅仅是一种带柄的酒杯,即我们常说的“马克杯”。在18世纪时,马克杯的生产厂商往往喜欢在杯子上印上一张稀奇古怪的人脸,现在还有很多人喜欢在马克杯上印上图案。因此,mug一词就与“人脸”发生了关系,在俚语中产生了“人脸”的含义。到了19世纪初,mug又产生了一种动词用法,表示对准对方脸上来一拳,流行于拳击爱好者们。再往后,mug的含义进一步扩展,还可以表示“行凶抢劫”。

mug:[mʌg] n.马克杯,人脸,苦读者vt.给…拍照,行凶抢劫vi.扮鬼脸。

mugger:['mʌgə] n.行凶抢劫者

An Apple of Discord:争斗之源;不和之因;祸根

An Apple of Discord 直译为“引起纠纷的苹果”,出自荷马史诗 Iliad 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传说希腊阿耳戈英雄(Argonaut)珀琉斯(Peleus)和爱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儿西蒂斯(Thetis)在珀利翁山举行婚礼,大摆宴席。

他们邀请了奥林匹斯上(Olympus)的诸神参加喜筵,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惟独没有邀请掌管争执的女神厄里斯(Eris)。这位女神恼羞成怒,决定 在这次喜筵上制造不和。于是,她不请自来,并悄悄在筵席上放了一个金苹果,上面镌刻着“属于最美者”几个字。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 (Athena)、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Aphrodite),都自以为最美,应得金苹果,获得“最美者”称号。她们争执不下,闹到众神之父宙斯 (Zeus)那里,但宙斯碍于难言之隐,不愿偏袒任何一方,就要她们去找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Paris)评判。

三位女神为了获得金苹果,都各自私许帕里 斯以某种好处:赫拉许给他以广袤国土和掌握富饶财宝的权利,雅典娜许以文武全才和胜利的荣誉,阿芙罗狄蒂则许他成为世界上最美艳女子的丈夫。年青的帕里斯 在富贵、荣誉和美女之间选择了后者,便把金苹果判给爱与美之神。为此,赫拉和雅典娜怀恨帕里斯,连带也憎恨整个特洛伊人。

后来阿芙罗狄蒂为了履行诺言,帮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的王后——绝世美女海伦(Helen),从而引起了历时10年的特洛伊战争。不和女神厄里斯丢下的那个苹果,不仅成了天 上3位女神之间不和的根源,而且也成为了人间2个民族之间战争的起因。因此,在英语中产生了“An Apple of Discord”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any subject of disagreement and contention;the root of the trouble;dispute”等意义。

这个成语最初为公元2世纪时的古罗马历史学家马克·朱里·尤斯丁(Marcus Juninus Justinus)所使用,后来广泛的流传到欧洲许多语言中去,成为了一个国际性成语。

Greek gift:阴谋害人的礼物;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Greek gift 直译是“希腊人的礼物”,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以及古罗马杰出诗人维吉尔(Publius Virgilius Maro,公元前70-前19年)的史诗《伊尼特》(Aeneis)中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

据《奥德赛》卷8记述:许多特洛伊人对如何处置希腊人留下的大木马展开了辩论,“他们有三种主张:有的主张用无情的铜矛刺透中空的木马;有的主张把它仍到岩石上;有的主张让它留在那里作为景观,来使天神喜悦”。结果是后一说占优势,把那匹木马拖进城里来,终于遭到了亡国之灾。

维吉尔的史诗《伊尼特》,写的是特洛伊被希腊攻陷后,王子伊尼斯从混乱中携家属出走,经由西西里、迦太基到达意大利,在各地漂泊流亡的情况。史诗第2卷便是伊尼斯关于特洛伊城陷落经过的叙述,其中情节除了模拟荷马史诗的描述外,还做了更详细的补充。当特洛伊人要把大木马拖进城的时候,祭司拉奥孔(Laocoon)劝说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东西。他说:“我怕希腊人,即使他们来送礼”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拉丁谚语:“Timeo Danaos,et dona ferenteso.”(原文中的达奈人Danaos,即泛指希腊各部族人)译成英语就是: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nging gifts. 其简化形式就是 Greek gifts. 可惜特洛伊人不听拉奥孔的警告,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拖进城里。木马里藏着希腊的精锐部队,给特洛伊人带来了屠杀和灭亡。

由此,Greek gift 成为了一个成语,表示“a gift with some sinister purposes of the enemy;one given with intent to harm;a gift sent in order to murder sb”等意思,按其形象意义,这个成语相当于英语的俚谚:When the fox 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也与汉语“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十分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