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martial(军事的):罗马神话中的战神马尔斯

希腊神话中,战神阿瑞斯(Ares)是主神宙斯和天后赫拉的儿子,爱神阿芙洛狄忒的情人,掌管战争。他相貌英俊,孔武有力,性格残暴好斗,象征着战争的野蛮杀戮。阿瑞斯性格暴戾,其他神祗和人类都不喜欢他。他的生身父母也不喜欢他。在《伊里亚特》中,宙斯对阿瑞斯说:“在所有住在奥林匹斯山的神中,你最令我作呕,你除了争吵、战争和打仗之外什么也不喜欢。你遗传了你母亲赫拉的固执和难管束的性情。”

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吃败仗。他曾被两个巨人塞进青铜大瓮,囚禁13月之久,若不是他兄弟赫尔墨斯的营救,他早已丧生其中。他与两个妹妹,即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月亮及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经常发生矛盾,但基本上每次都被她们狠狠修理。在特洛伊战场,他主动挑衅雅典娜,结果被雅典娜用一块石头砸伤脖子。凡人英雄赫拉克勒斯杀了他的儿子,阿瑞斯向他挑战,结果被英雄打伤,呻吟着回到奥林匹斯山。 可以说,在崇尚和平和文艺的古希腊,战神就是外强内干,备受嘲弄的草包。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诸城邦之间的相互关系。战神是斯巴达的保护神,雅典娜是雅典的保护神。与精于文艺的雅典人相比,沉默寡言的斯巴达人对希腊神话中的影响力极低,导致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屡被雅典娜欺负。

不过到了古罗马时期,战神却时来运转了。在罗马神话中他被称为马尔斯(Mars)。 因为罗马人崇尚武力,所以战神在罗马神话中地位极高,三月(March)和火星(Mars)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单词march还表示“进军”,因为古罗马人认为三月份是开始进军打仗的好季节。从战神的名字中还产生了martial(战争的)这个单词。

Mars:[mɑːz] n.战神,火星。

march:[mɑːtʃ] n.三月v.进军

martial:['mɑːʃ(ə)l] adj.军事的,战争的,尚武的。

martial art:武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artial 词源,martial 含义。

lyric(歌词):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乐器里拉琴

lyre是古希腊的一种七弦竖琴,音译为“里拉琴”。在希腊神话传说中,里拉琴首先由神使赫尔墨斯把琴弦缠绕在乌龟壳上制成,随后他把琴赠给太阳神阿波罗,阿波罗又把琴赠给了他的儿子俄耳甫斯,使他成为一位著名琴师,只要他一开始弹奏七弦琴,万物都会静静地聆听并为他美妙的琴声所打动。在古代西方,抒情诗常用里拉琴伴奏,所以由里拉琴的名字lyre产生了lyric(抒情诗)、lyricist(抒情诗人)等单词。

lyre:[laɪə] n.里拉琴,古希腊的七弦竖琴。

lyric:['lɪrɪk] n.抒情诗,歌词。adj.抒情的,吟唱的。

lyricist:['lɪrɪsɪst] n.抒情诗人。

anthem(赞美诗):由唱诗班应答轮唱的圣歌

anthem最初是教堂里应答轮唱的圣歌。它和单词antiphon(轮流吟唱的歌)一样都来自希腊语antiphona。词根anti表示“against”或“in return”,phona是phone的变形,表示“sound”。这个词几经周折,最后演变成英语中的anthem,前三个字母ant还能依稀辨别出anti(in return)的痕迹。

anthem原本是教堂尤其是英格兰教堂在宗教仪式中所唱的圣歌,由唱诗班而不是会众来合唱。而在现代,anthem一词已经超越宗教领域,用来表示那种用于庆祝或为特定群体而作的歌曲,如national anthem就是“国歌”、 sports anthem(体育圣歌)就是大型体育赛会中所用的歌曲,如We Are the Champions(我们是冠军)就是一首非常出名的体育圣歌。

anthem:n.赞美诗,圣歌v.唱赞美诗,唱赞歌。

antiphon: ['æntɪf(ə)n] n.轮流吟唱的歌,对唱的圣歌

prosody(韵律):古希腊语中天然的音乐属性

古希腊文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音乐和诗文的交融。雅典人的基础教育包括三门课程:音乐、文法和体操。在希腊,表示“音乐”的单词(英语单词music的词源)不仅仅指曲调,同时还包括了文学、诗歌和舞蹈,与专司诗歌乐舞的艺术女神缪斯(Muse)紧密相关,在广义上相当于“文艺”,在狭义上相当于“诗乐”,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柏拉图就大力推崇这种“诗乐”教育。这种诗乐交融的特点还体现在希腊的吟唱传统上。希腊的吟唱文化渊源流传,吟唱诗人层出不穷,希腊神话几乎都是以吟唱方式流传下来的,如著名的荷马史诗。

古希腊的这种诗乐交融,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古希腊语言的特征。古希腊语言本身就具有特别适合吟唱的音乐属性,它的元音和辅音相互交替,相互呼应,并且每个单词都以柔和的音节收尾。所以古希腊语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吟唱。

正因为古希腊语所固有的这种音乐属性,英语中表示“韵律”的单词prosody就来源于古希腊语。它源自希腊语prosoidia,由pros(to, 朝向)+oide(歌曲,诗歌)构成,意思是“诗歌的唱法、韵律”。而英语单词accent(口音、重音)也来源于此。它来源于拉丁语accentus,是对希腊语prosoidia的意译,所以含义一样,本意表示一句话或一个词的唱法、发音法。

prosody:['prɒsədɪ] n.韵律,韵律学,作诗法,诗体学

accent:['æks(ə)nt; -sent] n.口音,重音,重音符号vt.重读,强调,带……的口音

accentuate: [ək'sentʃʊeɪt; -tjʊ-] vt.强调,重读,突出

chant(圣歌):反复吟唱的宗教活动

英语单词chant来自拉丁语cantare,是canere(唱)的反复形式,指 的是古罗马宗教活动中反复吟唱的活动,既用来赞颂神灵,又用于修炼内心,类似于中国佛教的和尚们打坐诵经。做名词时,chant表示反复吟唱的“圣歌”。 这种圣歌的特点是内容简短,适合反复吟唱,一个短短的词也能咿咿呀呀地唱上半天,并且通常没有伴奏,所以听起来十分单调乏味,如著名的Gregorian chant(格里高利圣歌)就是这样一种圣歌,相传为教皇格里高利所著。

中国有句歇后语,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西方的僧侣们在吟唱这种chant时,有时候也会装模作样、有口无心,因此英语中出现了一个与chant同源的单词cant,用来形容僧侣故作虔诚地吟唱chant,引申为并非发自内心的话,如客套话、乞丐故作可怜的的乞讨声。后来又产生了“黑话”的含义。

chant:[tʃɑːnt]n.反复吟唱的圣歌,赞美诗v.吟唱,诵念

cant:[kænt]n.并非发自内心的话(客套话、乞丐乞讨等)、伪善的话、单调陈腐的话(如大话西游中唐僧的话);(乞丐、流浪汉等底层的)黑话adj.单调陈腐的,假仁假义的,假装哀诉的;黑话的vi.讲黑话

enchant(迷住):念咒语施展魔法

和chant(吟唱)一样,enchant也与“吟唱”有关,不过不是“唱歌”,而是“念咒语”。enchant由en(into, upon)+chant(吟唱)构成,字面意思就是对着……念咒语、施展魔法,从而控制人的思想,使其迷住。

enchant:[ɪn'tʃænt] vt.使迷住,用魔法迷住

enchantment:[ɪn'tʃɑːntm(ə)nt] n.魅力,魔法,妖术,迷醉

incantation:[ɪnkæn'teɪʃ(ə)n] n.咒语

auroral(极光的):北欧神话中的黎明女神欧若拉

欧若拉(Aurora)是北欧神话中的黎明女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爱欧丝 (Eos)。她掌管北极光,代表旭日东升前的黎明。欧若拉是一位美丽的女神,每天早晨时分飞向天空,向大地宣布黎明的来临。在北欧神话中,据说她排行第 三,哥哥是太阳希理欧斯,姊姊是月神席琳。她有时候也被指为极光,不过大多数时间她还是被称为黎明女神,因为欧若拉的含义就是黑夜转为白天的那第一道光 芒。

其中关于欧若拉最著名的故事,是她与她恋人的故事。传说欧若拉爱上了凡人耶尔库,明 知道不能爱他,却又无法割舍爱情,于是她向神王奥丁祈求,请求奥丁赐予她的恋人不死之水,让他永远都不会死,这样他们就可以长相厮守。奥丁准许了欧若拉的 不情之请,但是他再三告诫她,愿望许了就不可收回。欧若拉应许了。

然而耶尔库在战场上受了重伤,不死之水虽能让他免除一死,但创口再也无法愈合。欧若 拉返回天界请求奥丁,奥丁告诉她:“回到他的身边吧,如果你真的爱他,他将会在你的爱中痊愈。”欧若拉伤心不已,她的恋人痛苦不已,每日呻吟,却不能死 去,欧若拉厌倦了这“所谓的爱”,弃耶尔库而去,将他变成了蟋蟀。这就是为什么蟋蟀每天叫个不停的原因。

aurora:[ɔ'rɔrə] n.黎明女神欧若拉,极光,曙光

auroral:[ɔ'rorəl] adj.极光的,曙光的

Orpheus(杰出的音乐家):独闯冥府拯救爱妻的音乐家俄耳甫斯

在希腊神话中,古希腊色雷斯地方有个著名的诗人与歌手叫俄耳甫斯 (Orpheus)。他的父亲是太阳神兼音乐之神阿波罗,母亲是司管文艺的缪斯女神卡利俄帕。这样的身世使他生来便具有非凡的艺术才能。在他还很小的时 候,阿波罗便把自己用的宝琴送给他。这把琴制作精巧,经俄耳浦斯一弹更是魅力神奇,传说俄耳浦斯的琴声能使神、人闻而陶醉,就连凶神恶煞、洪水猛兽也会在 瞬间变得温和柔顺、俯首帖耳。

俄耳甫斯凭着他的音乐天才,在盗取金羊毛的阿尔戈斯号英雄队伍里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伊阿宋正是靠了俄耳浦斯的琴声才制服了守护羊毛的巨龙。在归途中,英雄们被海妖塞壬的歌声所魅惑,意志沉沦之际,俄耳浦斯的琴声惊醒了大家,逃离了妖岛。

俄耳甫斯的悲惨爱情故事是希腊神话中最感人的篇章之一。据说俄耳甫斯有一位情投意合 的妻子叫做欧律狄克。有一天她被毒蛇所咬,很快就一命呜呼了。为了再见到妻子,俄耳甫斯前往冥府,用琴声打动了冥河的艄公,驯服了守卫冥府大门的三头犬。 最后他来到冥王和冥后的面前,苦苦哀求把妻子还给他。冥王夫妇被他的深情打动,允许他带回妻子,但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在走出冥府之前不能回头看他妻子一 眼,否则他的妻子再也不能返回人间。

俄耳甫斯欢天喜地地谢过冥王夫妇,领着妻子往人间走。由于脚伤未愈,欧律狄克每走一 步都要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俄耳甫斯牢记冥王的要求,强忍着不回头。就快抵达人间之际,欧律狄克再也忍受不了俄耳甫斯的冷淡,大声抱怨起来。爱妻心切的俄 耳甫斯忘记了冥王的警告,回头安慰爱妻。就在刹那间,死神再次将欧律狄克带回了冥府,只留下捶胸顿足的俄耳甫斯。

从此后,俄耳甫斯郁郁寡欢,孤身一人隐居在色雷斯的洞穴之间。由于不敬酒神,他被酒神的女信徒们在癫狂状态下撕成碎片。宙斯怜悯他,就将阿波罗送给他的七弦琴高高挂在空中,这便是天琴座的来历。

Orpheus:['ɔ:fiəs; -fjus]n.杰出的音乐家,俄耳甫斯

orphic:['ɔ:fik] adj.神秘的,俄耳甫斯的

Orphism:['ɔ:fizəm] n.俄耳甫斯主义,俄耳甫斯教

charm(魅力):具有魔力的咒语

英语单词charm其实和chant(吟唱、圣歌)、enchant(迷住)同源, 它来自拉丁语carmen,而carmen来自chant的词源canere(唱),指的是唱的“咒语”。做动词时等于enchant,指通过念咒施展魔 法来迷住。后来才衍生出“魅力、魔力”等含义,而原来的“咒语”含义反而消失了。

charm:[tʃɑːm] v.念咒,施展魔法,迷住,使陶醉n.魅力,吸引力,魔力

charming:['tʃɑːmɪŋ] adj.迷人的,可爱的,有魅力的

romance(罗曼史):描写骑士历险故事的罗马式小说

法国地区(高卢)在历史上曾经被古罗马统治,后来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在法国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因此古代法国人的语言掺杂了罗马和日耳曼两种因素。法国南部、靠近意大利的地方,当地人说话口音和方式接近罗马方言,在法语中称为romanz(罗马式的),来自拉丁语Romanicus(罗马式的)。在当地广泛流传一种叙事诗,讲的都是一些骑士历险故事,里面自然少不了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浪漫爱情。由于这些叙事诗是用romanz(罗马式的)的语言写作或吟唱的,法国人便将这一类故事称为romanz,这就是英语单词romance的来源。

romance:[ro'mæns] n.罗曼史,传奇,风流韵事,历险故事

minstrel(吟游诗人):流落民间的宫廷歌手

英语单词minstrel常用来表示“吟游诗人”,然而,从词源上看,它原本指的是国王或贵族家中的歌手。单词minstrel源自拉丁语ministralis,与minister(大臣、部长)、ministry(部门)同源,含有“家臣、奴仆”之意,指的是宫廷里或王公贵族家中的歌手,他们并非科班出身,只是由于有一定的文艺才能而被主人看中,专门负责唱歌吟诗,为主人及客人提供娱乐,地位与弄臣相仿。后来,越来越多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开始得到王公贵族的青睐,那些半路出家的minstrel在宫廷里越来越不吃香,只好流落至民间,靠街头卖艺为生,变成了流浪歌手或吟游诗人。

在英语中,minstrel一词在16世纪之前指的都是宫廷里或贵族家中负责娱乐的歌手、说书人、杂耍艺人、小丑等。直到18世纪该词的词义才开始缩小,专指中世纪的吟游诗人或流浪歌手。

minstrel:['mɪnstr(ə)l] n.(中世纪)吟游诗人,歌手,艺人

bard(吟游诗人):古代凯尔特民族中的吟游诗人

bard(吟游诗人)原指古代凯尔特人中专门从事诗歌创作和吟唱的人。这种人通常世代相传,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种姓。他们从小就从长辈那里学习本民族、氏族的历史和民族传说,学习诗歌创作的各种技艺,长大后成为职业诗人,创作诗歌并四处吟唱。他们受托为国王或其他显贵创作诗歌,歌颂其祖宗或客户自己的英勇事迹。如果收到的报酬太少,他们还会编些讽刺诗歌来讽刺这些吝啬鬼。

在法国和英格兰,吟游诗人的传统逐渐消失,但在爱尔兰或威尔士都保存下来。爱尔兰的吟游诗人通过咏唱保存了颂诗的传统。在威尔士,“bard”一词一直是诗人的同义词。虽然在中世纪末这类诗人衰落了,但在威尔士至今仍有专门的吟游诗人大会(Order of the Bards),并在每年举行的全国诗人和音乐家年会中举办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吟游诗人仍必须按照经典的吟游诗体,以头韵和行内韵的严谨格律写诗。

bard:[bɑːd] n.(凯尔特民族中的)吟游诗人

sapphist(女同性恋):古希腊女同性恋诗人萨福的名字

英语单词sapphist(女同性恋)一词来自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女诗人萨福(Sappho)的名字。萨福是公元前7世纪希腊著名女抒情诗人,出生于希腊岛屿Lesbos。她的父亲喜好诗歌,在父亲的熏陶下,萨福也迷上了吟诗写作。

在罗德斯岛,萨福建立了一所女子学校,专门教导女孩子们写作诗歌。当时有不少少女慕名而来,拜在她门下。萨福以护花者的爱恋心情培育她们,同时也像母亲一样呵护她们成长,心中的诗情在朝夕相处中转化为深深的爱恋,使她与女弟子们在那片芬芳之地上绽放出艳丽的同性之爱的花朵。萨福为这些少女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情诗和婚歌,她的许多诗篇都是对女弟子学成离别或嫁为人妇时表达相思之情的赠诗。古希腊人对同性之间的爱情抱有很大的宽容之心,所以这些带有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不但没有遭禁,反而广为传颂。

萨福是一位创造出了自己特有诗体的抒情诗人,这种诗体被称作“萨福体”。古希腊人十分称赞她,说男诗人有荷马,女诗人有萨福,柏拉图曾誉之为“第十位缪斯”。她的诗对古罗马抒情诗人卡图卢斯、贺拉斯的创作产生过不小影响,后来在欧洲一直受到推崇。萨福留有诗歌九卷之多,但目前仅存一首完整的诗章,其余均为残篇断简。

从19世纪末开始,萨福成为了女同性恋的代名词,也被近现代女性主义者和女同性恋者奉为鼻祖。她的名字也成了女同性恋的代名词,产生了sapphist、sapphism等单词。

sapphist:[ˈsɒfɪst] n.女同性恋

sapphism:['sæfizəm] n.女同性恋行为,女同性恋主义

farce(闹剧):宗教仪式或戏剧中临时插入的内容

在13、14世纪,在欧洲的教堂仪式中,常在吟诵经文之间插入一些解说或激励人的话语,这些经文中没有、另外插入的话语就被称为farce。该词来自拉丁语farcire,本意是“插入、填充”。宗教戏剧流行后,在表演传统剧目时,演员往往会将当地最近发生的新闻作为素材,插入到戏剧中进行插科打诨。这种用来插科打诨的内容也被称为farce。由于这种farce往往是滑稽可笑的,表演时特别夸张,因此farce就产生了“闹剧、胡闹”的含义。

与farce同源的单词还有infarct(梗塞)、infarction等单词。

farce:[fɑːs] n.闹剧,笑剧,胡闹

infarct:['ɪnfɑːkt; ɪn'fɑːkt] n.梗塞,梗死

infarction:[ɪn'fɑːkʃ(ə)n] n. 梗塞,梗死

chant:圣歌

发音释义:[tʃɑːnt] n. 圣歌,赞美诗v.唱歌,颂扬,吟唱

词源解释:来自拉丁语cantus,是canere(吟唱)的过去分词形式。

相关词根:cant(唱)

canto:长诗中的一篇

发音释义:['kæntəʊ] n.长诗中的一篇,相当于书的一章、歌曲的一首。

词源解释:canto←意大利语canto(歌曲)←拉丁语cantus(歌曲)

同源词:chant(吟唱);cant(黑话)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首次在其意大利语作品中用canto来表示其长诗作品中的一篇。其名著《神曲》分为三部,每部包括33个canto(篇),加上一首序诗,共100个canto(篇)。在英语中,英国诗人斯宾塞首次使用canto表示长诗中的一篇。

助记窍门:canto→cut to→使用canto将长诗cut into多个章节

cant:黑话

发音释义:[kænt] n.言不由衷的话;伪善的话;隐语;黑话;行话vi.讲黑话;讲言不由衷的话adj.黑话的;行话的;假仁假义的

词源解释:来自拉丁语cantere,是canere(吟唱)的反复形式

同源词:chant(吟唱)

cant与chant(吟唱)同源,形容“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核心意思是“与字面意思不同的话”,如乞丐讨钱时说的话、与人寒暄时的客套话、假仁假义的话,以及黑话、隐语等。

词组习语:thieves' cant(盗贼的黑话);cant of diplomacy(外交辞令);politician's cant(言不由衷的话);cant about(言不由衷地谈论)

begrudge:嫉妒、吝惜

发音释义:[bɪ'grʌdʒ] vt.嫉妒,怨恨;吝惜,舍不得给

结构分析:begrudge = be(去)+grudge(抱怨)→抱怨别人的好运→嫉妒、怨恨;抱怨花费→吝惜

词源解释:grudge←中古英语grucchen(私下抱怨)←古法语grouchier(低声说、嘟囔)←拟声词根grou、gru(咕噜、咕哝)

同源词:grudge(怨恨、舍不得给);growl(咆哮);groan(呻吟);grumble(抱怨、嘟囔);grunt(咕哝;呼噜声);grouse(埋怨)

词组习语:begrudge sb sth或begrudge sb’s sth(嫉妒某人拥有某物);have(或bear) a grudge against sb.(对某人心存怨恨);grudge match(了结宿怨的比赛、不友好的比赛)

grudge的字面意思就是“低声抱怨”,形容一个人小心眼,对别人的成功或好运感到愤愤不平,即“嫉妒、怨恨”,或者是掏钱或给别人东西时不痛快,唧唧歪歪地发牢骚。begrudge由grudge组合而来,意思差不多,但grudge可以做名词,而begrudge只能做动词。

“grudge match”:美国电影《旗鼓相当》,史泰龙与德尼罗主演,讲述两个退役拳击手重返拳击台,为了结宿怨而进行的一场比赛。

“The Grudge”:美国版的著名恐怖片《咒怨》。

助记窍门:grudge = gru(咕噜)+dge(唧唧)→嘴里叽里咕噜、唧唧歪歪→低声抱怨→怨恨、舍不得给

bathetic:无痛呻吟的

发音释义:[bə'θetɪk] adj.无病呻吟的;假作悲伤的;庸俗;突降法的

结构分析:bathetic = bath(无病呻吟)+etic(形容词后缀)→无病呻吟的

词源解释:bath←bathos(突降法;无病呻吟、故作感伤)

在修辞学中有一个修辞手法叫做pathos,字面意思是“感伤”,指利用各种哀怨动人的句子层层递进地打动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煽情”。英语单词pathetic(可怜的、感伤的)就是pathos的形容词。后来,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根据pathos杜撰了bathos(突降法)一词,指从崇高、庄严的情境突然下降至普通甚至庸俗的情境,从而产生一种幽默效果。单词bathos来自希腊语bathos(深度),因此被译为“突降法”。它是对pathos(感伤)的讽刺,因此含有“无病呻吟、故作感伤”之意。英语单词bathetic就是人们模仿pathetic的构词方式,从bathos衍生出来的,表示“无病呻吟的、故作感伤的、庸俗的”,还可以表示“突降法的”。

助记窍门: bathetic→pathetic一词的贬义用法→无病呻吟的、假装可怜的

bard:吟游诗人

发音释义:[bɑːd] n. 吟游诗人

词源解释:来自古凯尔特语bardos(诗人)

bard原指古代凯尔特人中专门从事诗歌创作和吟唱的人。这种人通常世代相传,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社会阶层。他们从小就从长辈那里学习本民族、氏族的历史和民族传说,学习诗歌创作的各种技艺,长大后成为职业诗人,创作诗歌并四处吟唱。他们受托为国王或其他显贵创作诗歌,歌颂其祖宗或客户自己的英勇事迹。如果收到的报酬太少,他们还会编些讽刺诗歌来讽刺这些吝啬鬼。

在法国和英格兰,吟游诗人的传统逐渐消失,但在爱尔兰或威尔士都保存下来。爱尔兰的吟游诗人通过咏唱保存了颂诗的传统。在威尔士,“bard”一词一直是诗人的同义词。虽然在中世纪末这类诗人衰落了,但在威尔士至今仍有专门的吟游诗人大会(Order of the Bards),并在每年举行的全国诗人和音乐家年会中举办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吟游诗人仍必须按照经典的吟游诗体,以头韵和行内韵的严谨格律写诗。

助记窍门:bard→巴德→叫“巴德”的吟游诗人→吟游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