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narchy:无政府状态

发音释义:['ænəkɪ] n. 无政府状态;混乱;无秩序

结构分析:anarchy =an(没有)+arch(首领)+y(名词后缀)→群龙无首→无政府状态、混乱

词源解释:arch←希腊语 arkhos(首领)

同源词:archon(古雅典执政官),monarch(君主←唯一的首领),monarchy(君主制),polyarchy(多头政体),patriarch(家长、族长)

衍生词:anarchist(无政府主义者),anarchism(无政府主义)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narchy 词源,anarchy 含义。

acquaint:使熟悉

发音释义:[ə'kweɪnt] vt. 使熟悉;使认识

结构分析:acquaint = ac(=ad,使) + quaint(认识)→使认识→使熟悉

词源解释:quaint←拉丁语cognitus(认识)。单词quaint的本意是“知识渊博的、见多识广的、聪明的、雅致的”,13世纪时用来形容某物“精巧的”,14世纪时用来形容某人“聪明而又古怪的”,从18世纪90年代后用来形容“老式但又迷人的”,中文一般译为“古雅的”。quaint本身就是一个很“古雅的”单词。在含有quaint的单词中,它依然保持原意,表示“认识”。

同源词:quaint(古雅的),acquaintance(熟人、相识),acquainted(熟识的)

philistine:缺乏教养的(人),市侩的,平庸之辈

原为《圣经·旧约》中一古代民族名,汉译作“非利士人”或“腓力斯人”o公元前12世纪非利士人(the Philistines)在以色副人到达前不久定居于今巴勒斯坦西南海岸地带,建立了一个基督教《圣经》中称作非利士( Philistia)的古国。我们今天所用的Palestine(巴勒斯坦)一词就意含“非利士人之地”。非利士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铁技术。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不断扩张,屡次战胜了与之争霸的以色列入,曾于公元前1050年左右占领以色列入的部分山区,但最后于公元前10世纪为以色列王大卫所败。因此,在《圣经》中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大敌,被描绘成野蛮好战的民族。然而,philistine 一词直到好几个世纪之后才进入语言之中。1693年(一说1 689年)在德国大学城耶那(Jena)发生了一起城镇居民与大学师生之间的流血争斗,在这一事件中有数人丧生。一位牧师在葬礼上致悼辞,对那些无知的居民宣讲教育的重要性时,引用了基督教《圣经·旧约》《士师记》(]udges)第16章中的一句话:“The Philistines be upon thee,Samson!”(参孙哪,非利士人逮你来了!)这是士师参孙(Samson)的情妇大利拉(D~dilah)趁参孙熟睡之际让人剃除他头上七条发绺后虚情假意对他说的。Philistine的德语对应词Philister立即在德国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他们用它来指缺乏教养的城镇居民。又过了约两个世纪,1869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 - 1888)在其论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Anarchy)第1章中用了从德语PhiLister移译的Philistine 一词来指“投有文化教养的人”或“平庸之辈”。他枉书中这样写遭:‘‘The people who believe most that our greatness and wel-fare are proved by our being very rich. and who most give their lives and thoughts to becoming rich, are just the very people whom we call Philistines."从此以后,Philistine就在英语中广为使用,逐渐变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小写,而且常用作形容词,表示“缺乏教养的”等义。

正如以色列人把与他们为邻的非利士人看作是野蛮好战的民族一样,古雅典人对皮奥夏人(Boeotian)也持类似看法。皮奥夏( Boeotia)乃古希腊一具有独特军事、艺术和政治历史的地区。但雅典人认为皮奥夏人对文学艺术一无所知,像牛一样愚钝。嗣后,Boeotian作为Philistine的近义词进入了英语,表示“没有文化教养的(人)”、“迟钝的(人)"等义,但该词远不如phiListine常用。其吏,诗人品达(Pindar)和传记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等古希腊名人都是出自该地区的。

emporium:商场,商业中心

古雅典有一个出名的地方叫Emporion,商人会集此处进行交易,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交易所。Emporion源于希腊语emporos(商人,旅行者),因为最早的商人本身就是旅行推销员。英语emporium 一词即源于此。自16世纪以来,emporium 一直被用以指“商场”或“商业中心”,但直到19世纪才被作为单数名词使用。

attic:顶楼

attic现指屋顶下的“小阁楼”,往往被人们弃之不用,或用来存放物品、养鸽子等。然而在古代,这可是最迷人的住处。这是个古希腊词,原义是“雅典的”、“具有雅典风格的”,而雅典的建筑以其对称、大方、古雅、精美闻名于世。因此,古时的attic该是非常雅致的房间。18世纪的英国建筑,多采取古雅典式,顶楼精美,饰有半露的。

sycophant:拍马者,谄媚者,谗言者

无花果(fig)是世界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原始人即已栽培,原产亚洲西部,以后其栽培扩大到爱琴海地区和地中海东部诸国及岛屿。无花果曾是古希腊各城邦的主要食物之一,特别用于斯巴达人的宴席上。古雅典的无花果在整个东方备受赞誉,并有专门立法管理其出口,甚至一度禁止其出口。据古希腊传记作家、散文家普卢塔克(Plutarch,46? - 120?)所述,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非法私运无花果出口,但却常常被知情人告发,这类告密者(informer)希腊语作sykophantes。英语sycophant 即源于此。该词于16世纪出现于英语之中,以后又从“告密者”一义引申出“诽谤者”、“谗言者”、“谄媚者”等义。以上说法虽然难以证实,但却被普遍接受。

按字面义讲,意为“告密者”的希腊语 sykophantes 原义应为 fig-shower ,此处 fig 不指无花果,而指一种侮辱性的手势,即把大拇指夹在两指之间或放在上牙之下。那么,作此手势的人与告密者究竟有何联系呢?据传,古希腊时告密者在执法官面前检举揭发走私犯时,常朝他们作这一手势,来讨好执法官,故而得名。这种猥亵手势(fig)至今仍然在地中海地区广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