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mbition(野心):古代政客四处拉票的行为

英语单词ambition源自拉丁语ambitio,意思是“四处走”,其中的amb后来成为了英语词根,表示“走”,如救护车ambulance本意就是四处走的医院。ambition本来仅仅指以前的政客四处奔走发表演说拉选票的行为。在古罗马时期,谋求官职的人就像今天参加竞选活动的人一样,到处发表演说争取选票。政客拉选票自然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ambition从“四处走”的基本意义中又引申出“野心、政治抱负”的含义,原本含有贬义,但现在已经变成中性词,既可以指“野心”,也可以指“雄心、志向”。

ambition: [æm'bɪʃ(ə)n] n.野心、雄心、抱负vi.追求,有……的野心

ambitious: [æm'bɪʃəs] adj.野心勃勃的,有雄心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mbition 词源,ambition 含义。

protestant(新教徒):抗议罗马天主教的基督教新教派

一五一七年九月四日,马丁·路德发表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同年十月三十一日马丁路德在 萨克森选侯教堂大门所张贴《有关赎罪券辩论之邀请》,反对买卖赎罪券,由此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改教开始之初,路德及其志友常常要求召开基督教大会 来解决改革中的种种问题。这要求得到德国当局的允许,1526年帝国议会在斯拜尔(Speyer)举行,准许在基督教大会召开前各地区政府可自主决定本区 域所欲尊奉的教派。然而,1529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影响下,帝国议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取消了一五二六年的准许,议会中的路德派对此决定提出 抗议。那些在抗议文件上签名及拥护抗议文件的人就被称为“抗议者”(Protestant)。后来,该词被用来泛指对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抱抗议态度的诸多新教派,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英国国教安立甘宗,统称为“新教”,又称作“抗罗宗”、“归正教”、“改革宗”。

Protestant: ['prɒtɪstənt] n.新教,新教徒adj.新教的,新教徒的

malapropism(文字误用):喜欢乱用词语的喜剧人物马拉普洛普太太

英国杰出的喜剧作家谢里丹(Richard Brinsley)于1775年发表了自己创作的第一部喜剧《情敌》,塑造了著名的马拉普洛普太太(Malaprop)这一形象。她喜欢搬弄漂亮的词句,又不了解它们的含义,经常误用,闹出笑话。她的名字由mal(坏)+aprop(=appropriate, 适当的)构成,本意就是“不恰当的”。马拉普洛普太太这一人物形象描写得非常成功,深入人心,以致人们创造了malapropism一词,表示“文字误用的行为”。

malapropism:['mæləprɒ,pɪz(ə)m] n.文字的误用,词语的荒唐误用

malaprop:['mæləprɒp] adj.用词错误可笑的n.文字的误用

stump(难住,发表竞选演讲):当做临时演讲台的树桩

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来到西部的开拓者一旦发现适合居住的地方,就开始砍伐树木,清出空地,开始修建房屋,开拓耕地。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地上挖走树桩(stump)。由于这项工作十分费力,所以stump逐渐有了“难住某人”的意思。

一些没有移走的树桩成了开会时的演讲台。很多人喜欢站在树桩上当众讲话。据说华盛顿任大陆军总司令时,就多次站在树桩上给官兵讲话。因此后来,stump又有了“巡回竞选演讲”的意思。

stump:[stʌmp] n.树桩,残余部分,假肢vt.砍伐,使为难,在……做巡回政治演讲vi.笨重地行走,发表竞选演讲

utopia(乌托邦):英国政治家莫尔虚构的理想社会

1516年,英国政治家、空想社会主义者、作家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爵士发表了名著《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莫尔在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神奇的“乌托邦”(Utopia)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

英语单词utopia由希腊词根ou(no,没有)和topos(place,地方),字面意思就是“乌有之乡,不存在的地方”。今天,utopia一词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或者是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

utopia:[ju:'təupiə] n.乌托邦,理想社会

utopian:[ju'topɪən] adj.乌托邦的,空想的,理想化的n.空想家,乌托邦居民

masochism(受虐狂):著名的受虐狂作家马索克

英语单词masochism(受虐狂)、masochist(受虐狂者)来自著名的受虐狂患者、奥地利小说家利奥波德·萨克·马索克(Leopold von Sacher Masoch)。马索克是一位有受虐倾向的奥地利著名作家,和萨德(著名虐待狂、作家)一样,他的真实生活也和他的文学作品紧密地连在一起。马索克认为,女人是被制造出来驯服男人的兽性冲动的。他总是被那些比自己强悍、年岁也大于自己的女人所吸引,他屈从于她,当他的“兽性”冲动表现出来时,她就对他施加肉体上的虐待,而他从而获得性满足。

马索克最主要的虐恋作品是《穿貂皮衣的维纳斯》,曾被搬上大银幕。这是一位贵族男子自愿成为一位贵妇的奴隶的故事。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塞弗林(Severin)和万达(Wanda)已成为男性奴隶和女性主人之间关系的象征,在现代报刊杂志的虐恋者寻偶广告中,这两个名字常常被寻找此类伴侣的人们使用。

马索克的作品被人视为虐恋文学的范本,包括了虐恋文学的所有要素。他的虐恋小说的文学价值明显高于一般的色情文学作品,与萨德的作品一起进入经典行列。

马索克不仅发表了多篇优秀的虐恋文学作品,而且身体力行,与多名女子有过受虐狂的性关系,最后被第二任妻子送入了精神病院。

后人根据马索克的姓氏创造出masochism(受虐狂)、masochist(受虐狂者)等词,并将其与著名虐待狂、法国作家萨德侯爵两人的名字合为sadomasochism一词,简称为SM。

masochism:['mæsəkɪz(ə)m] n.受虐狂,被虐待狂,受虐倾向

masochist:['mæsəʊkɪst] n.受虐狂者,有受虐倾向的人

mesmerize(催眠):以催眠来治疗精神病的奥地利医生麦斯梅尔

18世纪70年代,奥地利医生麦斯梅尔(Franz Anton Mesmer)提出了一种“动物磁力”学说,认为人体内有一种动物磁力,分布不当就会产生疾病。他的治疗方法是:让一群精神病患者围坐在一起,周围是昏暗的灯光,播放着轻音乐。 然后麦斯梅尔从装有各种化学药品的瓶子中取出一根铁棒,用它轻轻敲打每个患者的身体,以此把化学药物中的“动物磁力”传给患者,改善他们的症状。这套治疗方法被称为麦斯梅尔催眠术(Mesmerism)。他曾经用这种方法治愈了很多病人,名噪一时。

然而,很多人并不认同麦斯梅尔的学说和治疗方法,认为他欺世盗名、以魔术来骗人。因此,麦斯梅尔被逐出奥地利。1778年,麦斯梅尔来到巴黎继续行医但再次受挫。法国国王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调查麦斯梅尔的学说和治疗方法。最后,该委员会认为他的治疗方法有一定效果,但对其理论学说提出否定意见。1843年,英国外科医生布雷德发表了《神经催眠学》一书,阐明催眠并非由施术者流入受术者的某种动物磁力或神秘物质所致,而是受术者主观心理的影响效果。

虽然麦斯梅尔的学说遭到了否定,但他所开创的催眠治疗方法却得到了广泛应用。麦斯梅尔本人的姓氏也被用来表示“催眠”。

mesmerize:['mɛzməraɪz] vt.对……催眠,迷住

mesmerism:['mezmərɪz(ə)m] n.催眠术,催眠状态,迷惑,麦斯梅尔催眠术

legend(传奇):一本记录基督教圣徒生平事迹的书

十三世纪末期,热那亚大主教维拉吉欧(Varagine)发表了一本宗教著作“Legenda Sanctorum”,书名意为“应读的圣人史迹”,其中的legenda来自拉丁语legere(读、收集、选择),与单词lecture(讲座)同源。该书记录了众多基督教圣徒的生平事迹,由于内容翔实,所以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一些出版商以此书为蓝本出版了许多图书,里面的事迹越传越玄,令人怀疑其真实性。于是当legenda进入英语并演变为单词legend时,词义也转化为“未经证实的故事、传奇”。我国著名的IT公司“联想公司”的英文名原本就是Legend。

legend:['ledʒ(ə)nd] n.传奇,图例,刻印文字

legendary:['ledʒ(ə)nd(ə)rɪ] adj.传说的,传奇的n.传说集,圣徒传

allegory(寓言):暗含另一层意思的公开演说

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喜欢在市场等公共场所闲聊,很多政治家、思想家也喜欢在公共场所发表演讲,谈论哲学或政治。在谈及一些不便于明说的敏感话题或为了增加演说的趣味性,他们往往会采用讽喻的手法,用虚构的角色和故事来暗指、讽刺某人或某种现象。这种用来讽喻现实的虚构故事在希腊语中就被称为allegoria,由allos(不同的、另一个)+agoreuein(公开演说),字面意思就是“暗含另一层意思的公开演说”。英语单词allegory就来自希腊语allegoria。

古希腊最有名的一则寓言是大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寓言”(cave allegory),用来描述真实的“理念”和人们通过感觉所虚构的“表象”之间的差异。此外,《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是古希腊寓言的集大成者。英语单词fable也可以表示“寓言”,但它的本意是story、tale(虚构的故事、无稽之谈),它的词义重点在于“虚构”而不是“寓意、讽喻”。

allegory:['ælɪg(ə)rɪ] n.寓言,讽喻

allegorical:[,ælɪ'gɒrɪk(ə)l] adj.讽喻的,寓言的,寓意的

robot(机器人):捷克作家科幻戏剧中的机器奴隶

英语单词robot一词来自1920年捷克作家 Karel Capek发表的科幻戏剧《罗苏姆的万能机器人》的名称中的robotnik(奴隶),该词源自robota(强制劳动、苦工、奴役)。在原著中,robotnik是一种由人类制造出来的人形工作机械,具有人的外形、特征和功能,是最早的工业机器人设想。英语单词robot就来自捷克语robotnik,用来表示剧中所描述的这种人形工作机械,中文译为“机器人”。不过,现在robot一词可以表示各种自动化智能机械,不一定是人形的。

robot: ['rəʊbɒt] n.机器人,自动机械

bunk(废话):以废话议员而出名的美国班康县

英语单词bunk源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的名称。1820年2月25日,在美国第16届国会上,南北双方议员就奴隶制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费力克斯·沃克发表了冗长的讲话,并且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但沃克不肯缩短自己的讲话。他解释说,他这番长篇演讲不是说给大会听的,而是说给他的家乡Buncombe听的(talking to Buncombe),为的是使自己的讲话内容能够发表在Buncombe当地报纸上,以证明自己的勤勉工作。

因此,talking to Buncombe就成了“作空洞冗长的演讲”的代名词,后来该短语被缩写为bunkum,到了20世纪又进一步缩减为bunk,表示“废话”、“空话”。

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伍德沃的人根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

bunk:[bʌŋk] n.空话,废话;床位

bunkum:['bʌŋkəm] n.废话,空话

debunk:[diː'bʌŋk] vt.揭穿;拆穿

barnstorm(巡回演出):美国草台班子在乡村谷仓的演出

19世纪初,美国一些二三流的剧团和马戏团去乡村巡回时,由于乡村缺乏剧场或大厅,往往租用农户的谷仓作为演出场地。这种演出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不同农家的谷仓之间快速转移,就像暴雨(storm)一样转瞬即逝。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巡回演出形象地比喻为barnstorm。19世纪中叶以后,美国一些政治家在竞选中也频频到各地农村活动,有的还在谷仓举行讲演会,因此该词也常被用作政治术语,指政治家四出巡回发表竞选演说。

barnstorm:['bɑːnstɔːm] vt.vi.在乡村或小城镇巡回演出

gerrymander(弄虚作假):为政党利益而改划选区的美国州长杰瑞

英语单词gerrymander(弄虚作假)由单词gerry+mander组成,是由美国州长埃尔布利•杰瑞(Elbridge Gerry)的姓氏和 salamander(蝾螈)组合而成的。这个词的产生与Elbridge Gerry为了操纵选举而改划选区的行为有关。

我们知道,美国的选举是按照选区进行的,每个选区根据其人口数量拥有不同的选票。竞选人只要在该选区获胜,就能赢得该选区的所有选票。各选区投票结束后,统计竞选人所赢得的所有选票,得票总数多者为最后的胜者。因此,选区的划分对于最终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样的支持率,在不同的选区划分下,最终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天壤之别,尤其是当竞争者旗鼓相当时,选区的划分就更加重要了。

181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州长杰瑞为了帮助自己所在的党派获胜,就滥用职权,颁布法令,对选区进行重新划分,各选区被有意地划成七扭八怪的形状。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操纵选举的伎俩,漫画家吉尔伯特·斯图尔特(Gilbert Stuart)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幅漫画,将改划后的选区地区夸张地画成了一条蝾螈(salamander),将其命名为Gerry-mander(杰瑞蝾螈)。英语单词gerrymander便是从此而来,用来表示这种为了操纵选举而刻意改划选区的做法,后来词义拓展,泛指各种为了特定结果而刻意设置、变更规则、条件的做法。

gerrymander:['dʒerɪ,mændə] n.v.为了政党利益而不公正地改划选区;为特定结果而刻意设置、变更规则、条件的做法

algebra(代数学):波斯数学家花刺子模的代数学专著

英语单词algebra源于阿拉伯语al jebr,原意是“连接断开的部分”、“连接断骨”,al是定冠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e。公元820年,波斯数学家花刺子模发表了一份代数学领域的专著,阐述了解一次和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明确提出了代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把代数学发展成为一门与几何学相提并论的独立学科。书名中使用了al jebr一词,其含义是“重新整合”,指把负项移到方程另一端变成正项。al jebr一词进入拉丁语后,变成了algebra,后来又进入了英语。在15、16世纪期间该词还有“接骨”的意思,后来才逐渐专指代数学。

algebra:['ældʒɪbrə] n.代数学

algebraic:[,ældʒɪ'breɪɪk] adj.代数学的

philistine(庸俗之辈):以色列的死敌非利士人

非利士人(philistine)居住在中东迦南南部海岸的古民族,其领土在后来的文献中被称为“非利士地”(Palaestina,巴勒斯坦)。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劲敌,在圣经旧约中详细记载了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的战争和恩怨。在以色列人眼中,非利士人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是文明的破坏者。

1689年,在德国一个叫做耶拿(Jena)的城市中,当地的大学生和市民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有数人在冲突中丧生。事后,耶拿大学的牧师在一次布道中,针对这场大学生和市民之间的冲突发表了尖锐的评论,把市民比作圣经中与以色列人作对的非利士人。

从此以后,人们用“非利士人”(philistine)来形容那些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缺乏文化修养并鄙视文化的人。从这个词还产生了“庸俗主义”(Philistinism)一词,字面意思就是“非利士人的方式、习惯、个性和思维方式”,指的是低估、鄙视艺术、审美、精神和智力的态度,也称为“反智主义”。

philistine: ['fɪlɪstin] n.非利士人,庸俗之辈

Philistinism:['fɪləstɪnzəm] n.庸俗主义,实利主义,市侩主义

anecdote:轶事

发音释义:['ænɪkdəʊt] n. 轶事;奇闻;秘史

结构分析:anecdote =an(没有)+ecdote(发表)→没有发表的→秘史→奇闻、轶事

词源解释:ecdote←希腊语 ekdotos(发表)=ek(出来)+dotos(提供)

背景知识:普罗科匹阿斯(Procopius,约公元500-565年)是拜占廷帝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生前著作并出版了两部反映当代史的历史著作:《查士丁尼战争史》和《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在这两部著作中,普罗科匹阿斯大肆讴歌了当时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战争和建筑上的丰功伟绩,他本人也因此被擢升为君士坦丁堡长官。但是,当他死后1000多年后,人们在拜占庭帝国图书馆意外发现普罗科匹阿斯所编著的另一部并未出版的著作——《秘史》(anekdota)。与他的前两部作品的思想截然相反,这部作品其实是查士丁尼的丑闻录。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揭露了查士丁尼时代宫廷生活的黑暗和残暴,反映了当时拜占庭人民在其统治下所遭受的痛苦。因此,作者著作完成后并未公开出版,而是偷偷藏在图书馆中,等待后人发现。《秘史》一书的名字anekdota是anekdotos的复数形式,而anekdotos的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由否定前缀an+ekdotos(发表)构成。英语单词anecdote就来源于此,字面意思就是“尚未公开的事情”,后来逐渐演变为“奇闻、轶事”之意。

趣味记忆:anecdote = 谐音“安妮可逗的” →安妮这个人可逗了,有好多轶事→轶事

衍生词:anecdotal(轶事的),anecdotical(轶事的),anecdotage(轶事集)

allegory:寓言

发音释义:['ælɪg(ə)rɪ] n. 寓言

结构分析:allegory = alle(另一个)+ gory(公开演讲)→暗含另一层意思的公开演说→寓言

词源解释:alle←希腊语allos(另一个),gory←希腊语agoreuein(公开演讲)←希腊语agora(集会)

背景知识: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喜欢在市场等公共场所闲聊,很多政治家、思想家也喜欢在公共场所发表演讲,谈论哲学或政治。在谈及一些不便于明说的敏感话题或为了增加演说的趣味性,他们往往会采用讽喻的手法,用虚构的角色和故事来暗指、讽刺某人或某种现象。这种用来讽喻现实的虚构故事在希腊语中就被称为allegoria,由allos(不同的、另一个)+agoreuein(公开演说)构成,字面意思就是“暗含另一层意思的公开演说”。英语单词allegory就来自希腊语allegoria。

同源词:alias(别名),agora(市场、集会)

衍生词:allegorical(寓言的、讥讽的、寓意的)

category:类别

cata-, 向下,相对。-agora, 广场,公开说,公开演讲,见allegory, 寓言。原指在广场发表演讲,叙述。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用该词描述类别,种类,使之固定为现在的词义。

hypocrisy:伪善,虚伪

来自希腊语hypokrisis,舞台表演,演戏,来自hypo-,在下,-kris,分开,筛选,评论,词源同crisis,critic.来自于古希腊时期的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即边说边紧跟着发表看法,评论或进行阐释,引申词义表演,演戏。现义伪善,虚伪义可能来自于此,或来自hypo-,下面,欠缺,-kris,评论,观点,即不敢发表观点和看法的,掩饰真实情感的,引申词义伪善,虚伪。

kibitz:乱出主意,多管闲事

来自依地语kibitsen,乱发表意见或提供建议,来自德语gibitz,田凫,凤头麦鸡,拟声词,模仿这种鸟的叫声。引申词义叽叽喳喳,乱出主意,多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