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mmonia(氨):埃及神话中的主神阿蒙神

阿蒙神Ammon是古埃及的一个主神,相当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和古罗马神话中的朱 庇特。它的名字在埃及语中的含义是“隐藏者”。最初,阿蒙神仅仅是尼罗河东岸城市底比斯(Thebes)的地方神祇。到了古埃及十一王朝时,由于王室家族 来自底比斯,因此阿蒙神的地位得到极大提高。在第十二王朝时,阿蒙神的名字甚至进入了国王的名字之中。当底比斯的第十七王朝赶走了希克索人后,阿蒙神作为 皇家城市的神祇被重新突显出来。十八王朝之后,阿蒙神开始成为埃及普遍承认的神,排挤掉原有神祗如太阳神“瑞”(Re),成为创造万物的主神。人们在很多 地方修建了宏伟的阿蒙神殿。

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在利比亚的一座阿蒙神殿附件发现了一种矿物质。古罗马人将其命名为sal ammoniac(salt of ammon),意思就是“阿蒙神之盐”。18世纪时,化学家从“阿蒙神之盐”中提取出一种新气体,因此将这种气体命名为ammonia,中文译为“氨”。

ammonia:[ə'məʊnɪə] n.(化学元素)氨,氨气,氨水,阿摩尼亚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mmonia 词源,ammonia 含义。

aesthetics(美学):对人的感性认识的研究

英语单词aesthetic表示“审美的”,加上一个否定前缀an后形成的单词 anaesthetic却表示“麻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aesthetic来自希腊语aisthetikos,本意就是“感知、感觉”的意思,所以 加上an后就是“没有感觉”,即“麻醉”的意思。那么,aesthetic的词义又是怎么从“感知、感觉”转变为“审美”的呢?这都拜“美学之父”鲍姆嘉 通所赐。

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是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美学学科的开创者。鲍姆嘉通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 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嘉通将其称为 “aesthetics”,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aesthetic(感知、感觉),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随着美学的发展,aesthetic变 成了美学中的专用名词,原有的词义反而被人遗忘了,只有在含有它的其他词语如anaesthetic(麻醉)中才能发现它的初始含义。

aesthetic:[iːs'θetɪk; es-] adj.美的,美学的,审美的,有审美情趣的

aesthetics:[iːs'θetɪks; es-] n.美学,审美观,关于美的哲学

anaesthetic:[,ænɪs'θetɪk] n.麻醉剂,麻药adj.麻醉的

Anaesthesia:[,ænɪs'θiːzɪə] n.麻醉,麻木,感觉缺失,等于anesthesia

Indian(印第安人):哥伦布对美洲土著人的误称

公元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为了找到一条通往印度的新航道而在大西洋中向西远航,首次航行至美洲新大陆。哥伦布误以为所到之处为印度,因此将此地的土著居民称作“印度人”(西班牙语indios,英语indians)。后人虽然发现了哥伦布的错误,但是原有称呼已经普及。为了避免与真正的印度人混淆,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称印地安人为“西印度人”(Wester Indians),而将真正的印度人称为“东印度人”(Easter Indians)。汉语翻译时则直接把“西印度人”(Wester Indians)翻译成“印第安人”,避免了混淆。

Indian:['ɪndɪən] n.印度人,印第安人,印第安语adj.印度的,印第安人的,印第安语的

England(英格兰):盎格鲁人的土地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30世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凯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公元407年,罗马帝国发生内乱,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结束后,从5世纪中叶开始,来自北欧及德国地区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以及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陆续入侵不列颠,原有的布列吞人要么被驱赶到北方苏格兰或西方威尔士等山地区域,要么与入侵者融合。到7世纪初,入侵的日耳曼部落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这些国家主要位于现在的英格兰地区,这片区域也被称为England,在古英语中拼写为Engla land,字面意思就是the land of the Angles(盎格鲁人的土地)。

England:['iŋɡlənd] n.英格兰,英国

English:['ɪŋɡlɪʃ] n.英语,英国人adj.英国的,英国人的,英文的

algorithm(算法):伟大的波斯数学家阿尔•花刺子模

阿尔•花刺子模全名为穆罕默德•本•穆萨•阿尔•花剌子模(Muhammad ibn Msa al Khwarizmi),出生于波斯北部城市花剌子模,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代数与算术的整理者,被誉为“代数之父”。公元830年,阿尔·花剌子模写了一本有关代数的书,英语单词Algebra(代数)就来源于这本书的书名中一个单词。书中阐述了解一次和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明确提出了代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把代数学发展成为一门与几何学相提并论的独立学科。

阿尔·花剌子模还出版了一本数学著作,介绍了印度的十进制记数法和以此为基础的算术知识。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 Fibonacci)将这套十进制计数法和算术方法引介到欧洲,逐渐代替了欧洲原有的算板计算及罗马的记数系统。0~9等十个印度数字也因此被欧洲人误称为阿拉伯数字。意大利人将他的名字翻译成拉丁语Algorismus,并将他在这本著作中讲解的基于十进制计数法的算术方法也称为Algorismus。英语单词algorism(算术)一次就来自拉丁语Algorismus,后来被单词arithmetic(算术)逐渐替代,很少使用。而algorism的异体,英语单词algorithm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发扬光大,表示计算机领域的专业术语“算法”。

algorithm:['ælgərɪð(ə)m] n.算法,运算规则

algorism:['ælɡərɪzəm] n.阿拉伯数字系统,十进制计数法

aesthetic:美学的

发音释义:[ɛs'θɛtɪk] adj. 美的;美学的;审美的,具有审美趣味的

词源解释:aesthetic←希腊语aisthetikos(感知、感觉)

背景知识:单词aesthetic的含义本来与其希腊语词源相同,后来由于“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的影响,含义才转变为“美学的”、“审美的”。鲍姆嘉通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认识有逻辑学,研究人的意志有伦理学,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当于人感性认识的学科,鲍姆嘉通将其称为“aesthetics”,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aesthetic(感知、感觉),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随着美学的发展,aesthetic变成了美学中的专用名词,原有的词义反而被人遗忘了,只有在含有它的其他词语如anaesthetic(麻醉的)中才能发现它的初始含义。

同源词:esthetic(美学的),aesthetics(美学),aesthete(唯美主义者、美学家),aestheticism(唯美主义),anaesthetic(麻醉的)

malaria:疟疾

该词源自意大利语短语mala aria,字面义相当于英语bad air(污浊或有毒的空气),因为昔日人们误认为称作malaria的疾病,即疟疾乃沼泽地散发出的气体,即瘴气所毁。该词始用于18世纪中期。到了19世纪后半期,当人们发现疟疾是由按蚊( anopheles)传布时,便给疟疾重新下了定义,但却保留了原有的名称。

astonish:使吃惊,使惊讶   

源于拉丁语extonare(ex- ‘out’+tonare‘thunder’),从法语estoner演变而来,按字面义讲原有“雷击”之意。因此astonish最初常作“使震惊”、“使惊呆”等义解,以后才渐渐弱化为“使吃惊”、“使惊讶”。英语中另有两个词stun(把…打晕,使震惊),astound(使震惊,使惊骇)也出于同一拉丁语源,在字面上也含“雷击”之意。

class:班级,阶级

来自PIE*kele,呼喊,呼叫,词源同call,claim.最早来自公元前6 世纪古罗马具有传奇色彩的 伟大首领Servius Tullius 对公民的财产,地位,收入等进行评估(参照census 词源),并依 据评估结果对公民划分社会阶级(classify),最终形成6 个阶级。前5 个阶级具有响应国家 军事号召参军入伍的资格,而最低等的阶级即马克思理论的无产阶级(参照proletarian 词源) 是不具有这种资格的,他们唯一的使命是为罗马帝国繁衍后代,在罗马帝国新占领的领土上 移民聚居。这一改革的结果废除了古罗马原有的3 个部落氏族(参照tribe 词源),使罗马 由氏族部落过渡到奴隶社会,军事实力大增。并引申诸多词义。

zip code:邮政编码

1963年美国邮政部为了便于邮件的分拣和投递采用了邮政编码制,称zip code。zip系Zone Improvement Plan(区域改进方案)的首字母缩略词,因和英语原有的zip(子弹的尖啸声)一词同形同音,故含有“快速”之意。编码制要求通信人用5位数字的代号来代表投递区域,其中头3位数字表示邮件投递的地区,后2位数字表示邮局或通信人所在的邮区。在英国相应的邮政编码称postcode。我国也于1980年开始推行邮政编码制,编码采用6位数,前2位数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第3位数代表邮区(地区),第4位数代表县,末2位数代表投递邮件的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