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mausoleum:陵墓

纪元前353年小亚细亚西南部卡里亚(Caria)王国的僭主Mausolus去世时,王后Artemisia悲恸欲绝。在国王遗体火化后,她用水拌和骨灰含泪饮下。随后,为纪念国王她大兴土木,按国王生前的设计在首都哈利卡纳苏斯( Halicarnassus,即今土耳其Bodrum)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墓。据史书记载,该陵墓用大理石建造,高约135英尺,七部呈金字塔形,四周为36根柱子的柱廊,柱子之间塑有巨大雕像,其中包括国王和王后的雕像,并且饰有各种珍奇艺术品。这座精心建造的壮观陵墓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与埃及金宇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等齐名。可惜的是,它在世间存在了近一千几百年,于1375年一次强烈地震中塌陷了。15世纪占领哈利卡纳苏斯的十字军将多数石料移用于城堡的建造。到了1 9世纪中朔,英国考古学家查尔斯·牛顿爵士(Sir CharlfSNewton)对这一历史文物进行了发掘,掘出了国王及王后等人的塑像。他把这些文物献给了大英博物馆,至今仍然陈列在那里。

古希腊人照国王的名字Mausolus将该陵墓命名为Mausoleion,嗣后古罗马人称之为Mausoleum。英语拼写即取自于后者。今天mausoleum 一词用以表示广义的巨大宏伟的陵墓,如列宁陵墓( the Lenin Mausoleum),中山陵(Dr.Sun Yat-sen's Mausoleum).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ausoleum 词源,mausoleum 含义。

Armageddon:大决战

Armageddon 大决战

原为《圣经》中一地名,即今Megiddo,在巴勒斯坦境内撒玛利亚(Samaria)附近,为《圣经•旧约》所载发生过多次战役的战场。据《新约•启示录》预言,世界末日(Judgement Day)善恶两大势力将大决战于Armageddon。据此,后人常用Armageddon喻指“大决战”,尤指“毁灭性的核战争”。

breadwinner:养家糊口的人

breadwinner 养家糊口的人

这是少数几个仍然保留安格鲁撒克逊单词winnan(即今win)的古义同to toil(苦干)的词语之一。Breadwinner可以解释为one who toils to obtain bread。Bread在俚语中作“钱”解,可能源自1935年左右伦敦佬用以指“钱”的同韵俚语bread and money。

Siamese twins:连体双胞胎;关系密切的两人(或两事物)

1811年在暹罗(Siam,即今泰国)一对很有名的中国血统的连体双胞胎章(Chang)与炎(Eng),自胸骨至脐部以系带相连。以后著名的美国游艺节目演出经理人巴纳姆(P.T.Barnum,1810-1891)把他们带往美国,在各地巡回展览。他把这对连体儿称作Siamese twins(暹罗孪生子)。1846年他们娶了一对英国孪生姐妹萨拉(Sarah Yates)与阿德莱德(Adelaide Yates)为妻,定居于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农场,共生育了22个子女,直到1874年才逝世,死的时间只相隔两三个小时。据此,后人就用Siamese twins泛指“连体双胞胎”,并进而喻指“关系密切的两人(或两事物)”。英语中有一类由and连接的成对词,如pick and choose(挑挑拣拣),by and by(不久),weal and woe(祸福),betwixt and between(在……之间)等等,英国词典编纂者和语言学家福勒(H.W.Fowler,1858-1933)亦称之为Siamese twins。

zen:禅宗;顿悟

禅宗乃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因主张通过禅定修心见性而得名,相传南朝宋末年(5世纪)由天竺(即今印度)和尚菩提达摩传入中国,后来又分北方渐悟说和南方顿悟说两宗,但北宗数传即衰,独南宗盛行,成为禅宗正统。到了唐朝后期,禅宗几乎取代其他宗派,禅学成为佛学的代名词。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禅宗传至日本。中国禅宗英语音译为Chan,而日本禅宗则英译为Zen。Zen强调通过沉思(meditation)和直觉(intuition)感悟自身固有的佛性。Zen一词源自汉语“禅”,而“禅”则是梵文dhyāna(静坐沉思)一词的译音。

长久以来,东方与西方在宗教方面一直相互影响。20世纪后半叶在西欧和北美出现了一批禅学团体,出版了不少禅学方面的书。某些英美作家受禅学影响,把日本禅学用语直接借用到英语之中,如satori(开悟),zazen(坐禅)等,Zen即为其中之一。近年来Zen在电脑领域里常作动词用,首字母由大写变为小写,表示电脑程序员像修行的和尚,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经过打坐、修炼而豁然贯通,达到顿悟的境界。

welcome:欢迎

乍看起来,welcome像是well和come二词复合而成。相应的法语词bienvenu(bien 'well' + venu 'come')不是也有类似的组合吗?其实,词义虽然差不多,但词形的构成却各有源头及演变过程。

welcome在古英语的词形为wilcuma,由wil 'desire, pleasure'(即今will的词源)和cuma 'comer'(来自cuman 'come')合成,意为desired guest(渴望见到的客人)或agreeable guest(令人愉快的客人),对于这样的客人我们当然是欢迎的。到了中古英语初期,受了古法语bienvenu的影响,加之wil和wel(即今well的前身)比较相似,wilcuma便逐渐演变为welcome。它可用作名词和动词,表示“欢迎”或“迎接”,也可作感叹词用,表示“欢迎”,还可用作形容词,用于“受欢迎的”、“可喜的”、“可以随便做的”等义。

1960年you're welcome在美国英语中开始被作为回答对方道谢时用的客套语,相当于汉语“不用谢”或“别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