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bunk(废话):以废话议员而出名的美国班康县

英语单词bunk源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的名称。1820年2月25日,在美国第16届国会上,南北双方议员就奴隶制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费力克斯·沃克发表了冗长的讲话,并且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但沃克不肯缩短自己的讲话。他解释说,他这番长篇演讲不是说给大会听的,而是说给他的家乡Buncombe听的(talking to Buncombe),为的是使自己的讲话内容能够发表在Buncombe当地报纸上,以证明自己的勤勉工作。

因此,talking to Buncombe就成了“作空洞冗长的演讲”的代名词,后来该短语被缩写为bunkum,到了20世纪又进一步缩减为bunk,表示“废话”、“空话”。

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伍德沃的人根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

bunk:[bʌŋk] n.空话,废话;床位

bunkum:['bʌŋkəm] n.废话,空话

debunk:[diː'bʌŋk] vt.揭穿;拆穿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bunk 词源,bunk 含义。

purple(紫色):古代腓尼基人发明的紫色染料

古代腓尼基人因为发明了紫红色染料而闻名历史,大发横财,连腓尼基(Phoenicia)这个名字都与紫色有关,是“紫红色国度”的意思。腓尼基人发明紫红色染料纯属偶然。据说有个腓尼基牧人,有一回从海中捡了一些海螺。煮好之后,他扔了几个给自己的猎狗吃。猎狗一咬,嘴边和鼻子上都溅上了鲜红的颜色,拿水冲洗都洗不掉。牧人仔细观察,发现是因为海螺中流出的红色汁水。他想,如果用这种颜色染布,一定不会掉颜色。于是,他又拾回一大堆这种海螺,放在水里熬,果然熬出了一种紫红色的染料。用这种染料染出的衣服,洗过多次后,依然能够保持亮丽的紫色,从不褪色。

这种海螺在腓尼基的浅海非常多,人们便用熬出的染料来染布。由于这种紫红色的布在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大受欢迎,供不应求,许多腓尼基人靠贩卖染料、布匹发了财。于是他们渐渐放弃了农业生产,以经商为生。在当时,腓尼基商人的足迹遍及地中海南北各个海港。

英语单词purple来自希腊语porphyra,原本指的是腓尼基人所生产的这种紫色染料,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紫色”这种颜色。

purple:['pɜːp(ə)l] n.紫色,紫袍adj.紫色的,帝王的vt.使成紫色vi.变成紫色

sideburns(连鬓胡):南北战争时的大胡子将军伯恩赛德

sideburns是近代历史中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胡须样式,它的特点是头发的鬓角、脸颊两侧的络腮胡直到嘴唇上方的胡须都连在一起。这种胡须样式得名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军队将领安布罗斯·伯恩赛德(Ambrose Burnside,1824-1881)将军。伯恩赛德是美国罗德岛人,是一名军人、发明家、实业家及政治家。在南北战争期间,他担任陆军准将,战绩不佳,经历过好几次战役的惨败。让他出名的并非他在战场上的表现,而是他独具风格的大胡子。他喜欢在嘴唇上方和腮边蓄留毛茸茸的大胡子,而将下巴刮得光溜溜的。因此,人们就用他的姓氏来命名这种胡子,称为burnside。burnside从字面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烧焦的脸颊”(burn sides),这与伯恩赛德将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灰头灰脸的狼狈形象十分符合。后来该单词的拼写形式从burnside改为sideburns,原因可能是因为这种胡子主要位于脸的两侧,还有可能是讽刺伯恩赛德行事“颠三倒四”。

sideburns: ['saɪdbɜːnz] n.连鬓胡

cardinal:主要的、枢机的

发音释义:['kɑrdɪnl] n. 红衣主教;枢机主教;鲜红色adj. 主要的,基本的;鲜红色的

结构分析:cardinal = cardin(门枢)+al(形容词后缀)→像门枢一样的→主要的、枢机的

词源解释:cardin←拉丁语cardinis(门枢)

在天主教会中,协助教宗治理教会的高级教士被称为cardinal,字面含义就是“主要的”,中文一般翻译为“枢机”,其中的主教被称为“枢机主教”。由于枢机主教一般都身穿红衣,戴红帽,所以在中文中枢机主教有时候也被称为“红衣主教”,原本仅表示“枢机”的cardinal一词也因此衍生了“红色”的含义。

词组习语:cardinal points(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位);cardinal sins(七宗罪);cardinal rule(基本准则);cardinal virtues(基本美德)

the Mason-Dixon Line:梅林-迪克森分界线

美国马里兰州与宾夕法尼亚州之间的分界线,为过去蓄奴州的南北边界线。来自1779年,英国天文学家Charles Mason和Jeremiah Dixon经过实地调查和勘探后在这两个州之间的争议地区进行的分界。后也成为美国文化中南北分界线。

onion:洋葱   

有人说onion形似union,但两者意义又似无联系。onion意指“洋葱”,而union表示“联合”。其实它们都源自同一个拉丁词unio(一体,联合)。onion之所以获得此名是因为葱头虽有若干层,但却是层层包成的一个圆球体。想象力丰富的古罗马人不仅用unio来指“洋葱”,而且用它来指“珍珠”。洋葱在古时极受青睐,说是能激发性欲,增加体力。古埃及人把洋葱作为食品发给修建胡夫(Khufu)的大金字塔的工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356 -323BC)给他的军队分发洋葱,以提高官兵的战斗勇气;曾在美国南北战争时任联邦军总司令的格兰特(U.S.Grant,1822 -1885)对洋葱也十分赞赏,有一次给国防部发了一份电文说,没有洋葱他的部队就不再往前推进了。

lynch:以私刑处死(某人)

原系美语,来自人名。1780年弗吉尼亚州皮特西尔韦尼亚县(Pittsylvania County)因地处边缘居民常常受到不法之徒的劫掠和骚扰。一位名叫William Lynch (1742 - 1820)的民兵上尉同他的邻居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治安维持会,并订了一个誓约,共同对付那些暴徒、盗马贼、造伪币者和亲英分子等。这些人一被他们抓获,他们不按法律程序进交警方,而是立即私自裁决,施以刑罚乃至绞刑。该誓约这样写道:“我们将视犯者罪行之轻重,受害者损失之大小,以肉刑惩处之,”他们将此约称为Lynch's law。随后Lynch’s law演变为lynch law,并且特指“私刑”。

另有一说认为,lynch law系源自弗吉尼亚州一位种植园主、治安官兼民兵上校。此人也姓Lynch,全名叫Charles Lynch (1736 - 1796)。他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对亲英分子等实施私刑,并且推而广之,致使这种目无击纪的做祛在18世纪末的美国盛行一时。

到了1 9世纪,私刑在美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纽约、宾夕法尼亚等州都相继成立了治安维持会,每每对他们认为是罪犯的人处以私刑。南北战争爆发以后,私刑又被南方暴徒作为对黑人进行报复性杀害的手段。据统计,自1882年至1952年美国有4730人被私刑处死,其中1293名是白人,3437名是黑人。因此,Iynch law亦有mob law之称。

hooker:引人上钩者,妓女   

关于其由来,在美国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它源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联邦军将领Joseph Hooker(1814 - 1879)。他手下士兵一度军纪比较涣散,休假时常和妓女鬼混。据某位美国总统之孙Charles Francis Adams,Jr.所述,在这位将军的兵团驻扎华盛顿市期间,他的司令部简直成了“一个有自尊心的男人不愿涉足,一个正经女人不能去的场所,那是酒吧和妓院的混合体。”(…a place where no self-respecting man liked to go, and no decent woman could go. It was a combination of barroom and brothel.)尽管他也曾下令管束部下和营妓,并禁止部下进入红灯区,但足人们却把他的大名Hooker和妓女联系起来,把妓女,尤其是营妓,戏称为hooker,把他的司令部所在的区语带双关地称作Hooker's Division。其实,hooker 一词在南北战争以前早已作为俚语用以指“妓女”。John Russell Bartlett所编的Dictionary of Americanisms(1859年版)就把hooker释义为“妓女”。按该词典,hooker源出纽约市曼哈顿一个名叫Corlear's Hook(简称the Hook)的码头区,在19世纪初这里是妓女麇集活动的地方。还有另一种解释说,之所以称娼妓为hookker是因为他们总是主动地挽住顾客的手臂,引他们上钩(hook)。由此看来,hooker并非源自Hooker将军的姓氏,但拼写和事情的巧合可能确实对hooker一词的流行起了一定作用。

hoodlum:小阿飞,年轻无赖,恶棍

该词原系美语,以后通过匪盗影片进入了英国英语。关于其来历,说法有二。

据传,南北战争(1861 - 1865)结束后不久,旧金山有位记者撰写了一篇关于当地少年犯罪者的报道。由于害怕报复他避免指名道姓,文中有意将流氓头子的名字Muldoon倒拼成Noodlum,排宇工人却把它误排为Hoodlum。文章上报后,加利福尼亚人就把那个城市的年轻无赖称作the San Francisco hoodlums。这个误排的词便这样成为英语的一分子,用以泛指“年轻无赖”、“小阿飞”等。

1935年J.T. Krumpelmann博士在《现代语言笔录》(Modern Language Notes)提出另一种解释,认为hoodlum一词源于德语巴伐利亚方言中意为“无赣”的Hodalum一词。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旧金山已有不少德国移民,该德语方言词正当此时传人美国,并逐渐讹变为hoodlum,成为众多表示“流氓”、“阿飞”、“恶棍”的英语词群中的一员。

hooligan小流氓,阿飞

据《牛津英语词典》,该词始见于1898午夏天各家日报上刊载的治安法庭报告。关于它的由来,英国语言学家、辞书编纂家帕特里奇(Eric Partridge,1894 - 1979)在他编的僵语词典中肯定了Clarence Rook所写Hooligan Nights (1899)一书坚持的看法。Clarence Rook认为,意为“小流氓”或“阿飞”的hooligan源出一个流氓恶棍的姓氏。此人名叫Patrick Hooligan,是19世纪末居住在伦敦Southwark区(一说Larn beth区)的一个爱尔兰恶步。他纠合一伙流氓阿飞,惹事生非,横行乡里。在当时许多警察的记事簿上都可以看到Hooligan gang(Hooligan一帮人)这样的字眼。据说他一家子都是流氓恶棍。后来俄语从英语借用了hooligan 一词,据说是19世纪末曾在伦敦住过的俄国皇太子将它带回俄国的。

hobo:流动工人,季节工人

这是一个美语用词,意思是“流动工人”或“季节工人”,它不同于tramp,也有别于bum。tramp指四处游荡,靠乞食和杂工度日的流浪汉,而bum指既不爱旅行又不从事劳动,整日喝得醉醺醺的无业游民,hobo则往往暗含喜爱旅行,随季节辗转各地,基本不带什么贬义。

关于hobo的来历,众说不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一种说法是,它源出流浪汉之间一度通用的问候语‘Ho! Beau’。ho乃hi之异体形式,而beau源于法话,土腔常作bo,有guy(伙计)或dandy(花花公子)之意。这似乎是最流行的一种解释。另一种说法认为,hobo系homeward bound Civil Warveterans(南北战争期间返回家园的老兵)头两个词的首部缩

合而成。第三种说法认为,hobo系hoe boy(从事农活的流动人员)二词首部构成的缩合词。 hobo是大约1889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作为一个俚语词首次被收录而进入英语的。

grapevine:小道消息

grapevine本意是“葡萄滕”,也可作“谣言”或“小道新闻”解。两个词义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

追根溯源,grapevine产生新义恐怕要首先归因于电报发明家奠尔斯(Samuel Morse,1791 - 1872)。莫尔斯原是画家,后来改行,立志从事电报的发明研究。为了完成用电传递信息的伟大使命,他耗费了整整10年心血才把电报研制成功。1844年5月24日奠尔斯从华盛顿向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发出电文,结果试验获得极大成功。这是人类首次进行的长途电报通讯。电报诞生后,美国各地纷纷建立起电报线路。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加之技术低劣,所架电线多半七歪八扭。有人遂以grapevine(葡萄滕)喻之。于是出现了短语by the grapevine,意思是“用电线(通讯)”。

  许多词源学家认为,若不是发生了始于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上述短语过不多久就会消失。战争爆发后,军事指挥官开始用电报传递战报。与此同时,怪事也随之发生。除了真实报道外,各种流言蜚语也不胫而走,致使人们真伪难辨。于是人们相信各地都存在着grapevine telegraphs(传递消息的秘密途径)。匿迹一时的短语by the grapevine也再度活跃起来。不过,此时该短语中的grapevine已经获得与grapevine telegraph相同的含义,即“传递消息的秘密渠道”。嗣后,grapevine的词义进而引申为“小道消息”。

  

deadline:最后期限,截稿期   

该词可以追溯到美国南北战争(1861 - 1865)。南部联军在佐治亚州一小镇安德森维尔(Andersonville)设了一个战俘营,战俘在里面受到非人待遇。离铁丝围栏不远处标有一条界线,谁逾越此线即格杀勿论。这条界线被称作deadline。以后监狱周围的死线也叫deadline。但在今天deadline一般多转义为“最后期限”或“截稿期”。

  

bunk:空话,骗人的鬼话

1820年2月25日美国第16届国会就奴隶制问题,特别是在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如密苏里)建立奴隶制的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密苏里要求以奴隶州(实行奴隶制的州)加入联邦。北方议员强烈反对。最后由于南北两方议员争执不休,有人提出一项折衷方案:吸收密苏里为奴隶州,缅因为自由州。

在辩论过程中,北卡罗来纳州Buncombe县议员沃克(Felix Walker费力克斯 )发表了冗长的讲话,与讨论的问题毫不相关。许多与会者纷纷退场。沃克不得已中断讲话并表示歉意。他解释说,他作此长篇发言不是为了讲给大家听,而是为了发表在Buncombe的地方报上。他说,“1 was talking for/to Buncombe.”

就这样,talking for/to Buncombe这一短语成了talking nonsense(发空论)的同义语。尔后该短语被缩略成bunkum,到了20世纪又简化为bunk,用以表示“空话”、“废话”、“骗人的鬼话”等义。实际上,bunk(um)可以说是Buncombe这一地名的变体和缩略。1916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Henry Ford,1863 - 1947)说了一句名言:“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历史多少有点骗人),使bunk一词得以广为流传。约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William E.Woodward伍德沃的人针对福特写了《骗人的鬼话》(Bunk)一书。他在书中据bunk杜撰了debunk一词,用以表示“揭穿”或“暴露”。今天bunk在美国几乎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这或许是人们看到许多社会现象需要予以揭露(they see so much that needs debunking)的缘故吧。

英语另有一个意为“床铺”或“铺位”的bunk是词源截然不同的一个词,该词可能系由bunker(箱)逆构而成。

bulldozer:推土机,恐吓者

在19世纪时bulldozer一词原本指人,并不指物。美国南北战争(1861 - 1865)之后,路易斯安娜州有一伙自卫队队员( vigilante)因为用威胁和暴力手段阻止被解放了的黑奴进行自由投票选举,被人称作bulldozers,意为“恐吓者”。1876午美国一家报纸American Newspaper对bulldozer 一词的来历作了解释。假若一个黑人拒绝参加一个名叫The Stop的团体的话,他就会被带到林子里去,用鞭子抽打一顿。这种类似于对牛的鞭打就叫bull-doze,或叫doze/dose fit for a bulI。不久以后,bulldozer就被用来指“恐吓者”或“横行霸道者”。一个横行霸道的人就好比推土机,总是粗暴地把挡道的一切东西推到一边去。因此,从本世30年代起bulldozer就逐渐地被用以转指“推土机”了。

awol:擅离职守   

该词始见于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期间。南方军队对于开小差的官兵每每令其劳动,并在其身上挂一块写有AWOL字样的牌子,以示惩戒。AWOL代表absent without official leave或absent without leave,意思是“擅离职守”,“开小差”。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AWOL已经用得相当普遍了,但当时还只是作为首字母缩略词(initialism)来用,按字母顺序读出,写成AWOL,A.W.O.L.或a.w.o.l。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才被用作首字母缩拼词(acronym),就是说,可按音节发音,形式也开始演变为awol。

Yankee:美国佬

Yankee一词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关于它的由来,说法不下二十种。

有人认为,Yankee来源于印第安人对English一词的读音Jengees或Yengees。也有人认为,Yankee出自一个意为“精明”的苏格兰词,因为直到今天,一个精明厉害的商人还往往被人叫做a Yankee trader。但是大多数人认为Yankee起源于荷兰。

17世纪时,荷兰人成为英国人进行殖民地扩张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英国人把制作和出售乳酪的荷兰人按荷兰语蔑称为Jan Kees,相当于英语John Cheese(乳酪约翰),或把他们叫做Janke(Jan的指小形式),相当于英语Little John(小约翰),同样带有贬抑的含义。后来Jan Kees或Janke又移用作荷兰海员或海盗的诨名,并逐渐讹变为Yankee。

随着荷兰的向外扩张,许多荷兰人来到了美洲。他们主要集中于现在的纽约州一带(最初的纽约州叫新荷兰,纽约市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末英国兼并后才得名纽约),而英国早期移民则多定居于现在的美国东北沿海各州即新英格兰地区。荷兰移民多半是种地的好手,他们很瞧不起不擅长务农的新英格兰移民,于是把自己的外号转送给了他们,称他们为Yankee。对新英格兰移民素以Brother Jonathan(乔纳森兄弟)相称的英国士兵,把这一绰号接了过来,改称他们为Yankee。南方移民觉得新英格兰移民过于精明,也以Yankee称之。而新英格兰人却将此视为对他们的一种赞誉,引以为荣地接受了。因此,到了18世纪中期Yankee便成了新英格兰人的绰号。

在法英七年战争(the French and Indian War, 1754-1760)期间,据说英军统帅Amherst勋爵手下一个军医Shucksberg(一说Shuckburgh)于1755年特意谱写了一首名为Yankee Doodle(扬基歌)的歌曲,取笑粗里粗气、衣冠不整的新英格兰士兵。

1775年4月的一天,英国陆军上校Hugh Percy带着军队在Yankee Doodle的乐曲声中从波士顿城开赴康科德(Concord)去搜查殖民地人民收藏的枪支,结果被农民组成的殖民地军队打得大败。殖民地军队自豪地踏着Yankee Doodle的乐声开进了波士顿。与此同时在附近的列克星顿(Lexington)殖民地军队也打了一场胜仗,这两场仗史称列克星顿-康科德之战,它们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此后,有人把Yankee Doodle的歌词作了修改,使之成为美国最著名的一首进行曲。正是这首歌使Yankee一词得以进一步推广,并在美国广泛流行。

独立战争胜利结束后,Yankee一时成了美国剧场里最受人喜爱的人物,他总是以纯朴老实、精明强干而富于幽默感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

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在战争时期,南方军士兵把北方军士兵叫做Yankee(北方佬),偶尔也叫doodle(笨蛋)。Yankee Doodle被当作一首亲联邦歌曲,在亚拉巴马州的莫比尔(Mobile)和南部邦联的其他地方这首歌都遭到禁止。Yankee一词再度成为对北方人的一个蔑称,一直到今天美国南部许多地方仍在这样沿用。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Yankee的词义扩大了一些,美国兵被称作Yankee或简称Yank。1917年美国兵都唱起了流行歌曲作家George M. Cohan谱写的“在那里”(Over there)这首歌,歌中唱道:“Over there, over there, the Yanks are coming ...”(在那里,在那里,美国兵来了……)从那时候起,Yank和Yankee就成了欧洲人对美国兵或美国公民的通俗称呼,有时也作为山姆大叔或美国的代称。在拉丁美洲Yankee拼作Yanqui。20世纪50年代,拉丁美洲人民发出了Yanqui go home(美国佬滚回老家去)的吼声,对美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可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从以上所述,可见Yankee或Yank自问世以来其含义常因历史情况而发生变化,时而扬升,时而贬降,且贬多于褒。

tycoon:巨头,大款

tycoon 直接借自日语“大君”。“大君”原是外国人对幕府时代(1192-1867)统治日本的将军(shogun)的尊称。据认为,很可能是19世纪50年代率舰远征迫使日本改变孤立政策而与西方建立贸易和外交关系的美国海军军官Matthew C.Perry (1794-1858)或与日本签订贸易协定(1858)的美国第一任驻日本总领事 Townsend Harris (1840-1878)回美国后把这个词带进美国英语中的。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Abraham Lincoln,1809-1865)曾被他的部下,如他的私人秘书John Hay (1838-1905),亲切地称作tycoon。到了20世纪初,tycoon 一词常被转用以指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1937)等企业界巨头,最初用 business 作前置修饰语,写作business tycoon ,以后又把business 一词省略掉,这一词义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多用于口语,如今也用以指“大款”或“阔佬”。

torpedo:鱼雷

在鱼类中有一种鱼能发电伤人,名字叫电鳐,英语称electric ray,numbfish,或crampfish,一度也称torpedo。torpedo 本是个拉丁名词,原义为numbness(麻木),是从动词torpere 'to be stiff,numb' (使僵硬或麻木)派生过来的。英语另有两个词torpid (迟缓的,有气无力的)和torpor (迟钝,有气无力)也源出于此。

torpedo 这种虽然活动缓慢,但若被触及,则会发麻,甚至被击倒,所以古罗马人以torpedo 称之。16世纪初该词通过西班牙语进入英语时,最初仍用于此义。19世纪初美国发明家富尔顿(Robert Fulton,1765-1815)发明了我们今天称之为mine (水雷)的激动爆炸装置。该物使他想起torpedo 这种鱼,他便用torpedo 一词来命名。他发明的这种新式武器曾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使用过。1866年英国工程师怀特黑德(Robert Whitehead,1823-1905)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现代鱼雷,也将它称作 torpedo 。当然这种torpedo 的杀伤力远非前两种所能比拟的了。

stonewall:防守挡击,阻碍议事,设置障碍

这是一个复合词,由stone(石)和wall(壁,墙)合成,字面义为“石壁”,“石墙”。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时,南军著名将领Thomas Jonathan Jackson(1824-1863)在布尔溪畔战役(the Battle of Bull Run)中率所部一个旅的兵力,组成一道坚如石壁的防线,顶住了优势北军的进攻,赢得了Stonewall Jackson (石壁杰克逊)的绰号。stonewall通常多用于喻义,最初只被作为板球的一个术语,表示“防守挡击”,后来用于广义上的“妨碍行动”,和“设置障碍”。

例句: I want you to stonewall it, let them plead the Fifth Amendment(Richard M.Nixon) 我要你抵制它,让他们请求第五次修改(理查德M.尼克松)

The defense claims that the prosecution and the labs they employ stonewall' discovery requests. 辩方主张控方和他们雇用的实验室都妨碍了辩方的发现请求。

He stonewalled against the motion. 他以冗长的演说阻挠了那项动议的通过。

[美国口语] to stonewall for time 拖延时间

the efforts to stonewall passage of the legislation 设法阻止通过立法的努力

to stonewall someone doing something 妨碍某人做某事

Just because your bias or your tendency or your experience tells you to sulk and stonewall, you don't have to react that way. 如果只因为您的偏见或者是您的意向或经验就让您生气或采取抵制行为,那么最好不要那样做

She also admires the men who are actually like women: transsexuals and flamboyant drag queens, the heroes of the 1969 Stonewall rebellion, which started the gay liberation movement. 她也尊重那些实际上像女人的男人:变性人和穿着浮夸的装扮女王,1969石墙暴动(开启了男同性恋自由运动)的英雄们。

deadline:最后期限

deadline原义是“死线”,是美国军队中的术语,是南北战争时期在战俘营外画的一条界线,战俘越线者会被射杀。deadline现多指“最后期限”或报纸、杂志的“截稿时间”。

词根词缀: dead死 + line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