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Apollo(美男子):希腊神话中的光明神阿波罗

阿波罗(Apollo)是希腊神话中奥林巴斯十二主神之一,是天神宙斯与暗夜女神勒托所生的儿子,月亮及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的孪生弟弟,全名为福玻斯·阿波罗(Phoebus Apollo),意思是“光明”或“光辉灿烂”。阿波罗掌管光明、青春、音乐等。

关于阿波罗的神话传说很多,比如:他替母复仇,在希腊的德尔斐杀死巨蟒,人们在德尔斐修建了闻名于世的德尔斐神庙。赫尔墨斯偷了他的牛,把自己发明的竖琴赔给阿波罗,使其成为音乐之神。

擅长吹笛子的凡人马西亚斯(Marsyas)狂妄地挑战阿波罗,阿波罗把竖琴倒过来演奏,马西亚斯无法将笛子倒过来吹,只能认输,结果被阿波罗剥皮处死。

特洛伊公主卡珊德拉答应与他恋爱,获得他传授的预言能力,后来公主食言,于是阿波罗诅咒她说出来的预言无人相信,因此在特洛伊战争中她的预言不被人们相信,特洛伊最终遭到毁灭。

阿波罗因为嘲笑小爱神,中了小爱神的爱情之箭,疯狂爱上了宁芙仙女达芙妮,但达芙妮中了小爱神的铅箭,四处逃避他,最终被迫变成了月桂树。

阿波罗是所有男神之中最英俊的,人们将他视为男性美的典范。因此,在英语中,Apollo成了“美男子”的代名词。

Apollo:[ə'pɒləʊ] n.阿波罗,美男子

apollonian:[,æpə'ləunjən] adj.阿波罗神的,高尚的

like an Apollo:形容男子相貌堂堂,风度翩翩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pollo 词源,Apollo 含义。

serf(农奴):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奴隶

农奴serf是封建社会中隶属于农奴主或封建主的农业生产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和任何政治权利,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受到封建主多方面的剥削和奴役。在封建制度下,少数封建领主或农奴主占有土地、山林、草原和河流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部分占有农奴;农奴从农奴主手中分得一块份地,作为代价他们必须无偿耕种领主土地,服各种劳役,并上缴大部分劳动产品。

表示“农奴”的英语单词serf源自罗马人对奴隶的称呼――servus,单词serve(伺候)与它同源。

serf: [sɜːf] n.农奴,奴隶

invest(投资):购买东印度公司股票的投资狂潮

17世纪初期,西方的英、法、荷等国纷纷向东半球开展殖民扩展,并设立多家“东印度公司”负责殖民地的经贸事务,实际上是西方列强侵略盘剥印度等地的工具。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它采取了一种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即通过向全社会融资来筹集资金。1609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当时,东印度公司成了国家的摇钱树,源源不断地从东方带来巨大财富。在海外财富的刺激下,成千上万的人把自己的积蓄投入给东印度公司,希望将来能获得丰厚的回报。甚至,阿姆斯特丹市市长的女仆也成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invest这个原本与金融毫无关系的单词衍生出了“投资”的含义。

英语单词invest来自investire,本意是“穿上正式的制服”,由in(进入)+vestire(衣服)构成,英语单词vest(背心,汗衫)就源自vestire。人们将手中的钱换成东印度公司股票时,就像是给财富换上了一件神奇的衣服,一件可以带来滚滚财源的衣服,所以人们用invest这个单词来比喻这种购买股票的投资行为,invest也就产生了“投资”的含义。有趣的是,股票交易所中的交易员都身穿马甲(in vest)。

invest[ɪn'vest] v.投资,投资于;覆盖,包围

investment:[ɪn'ves(t)m(ə)nt] n.投资,投入,封锁

vest: [vest]背心,汗衫,马甲vt.授予,使穿衣服vi.归属,穿衣服

aroma(芳香):从芬香植物中萃取的物质

古人很早就开始尝试从芬香植物中萃取精油和药膏,用于保健、提神、治疗、防腐、杀菌等多种用途。在公元前3000年时,古埃及的“医学与治疗之神”伊姆茶提普就使用从植物中萃取的油和膏药治疗疾病。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时还广泛使用芳香精油做为防腐剂和化妆品。考古学家曾经在公元前5世纪的米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墓中发现了用来蒸馏植物的器具。

中世纪“黑死病”横行欧洲时,那些贩卖从尸体上剥下来的衣服的盗贼们使用花草制成的芳香剂来消毒防腐,从而避免感染瘟疫。这些花草所具有的杀菌、消毒作用令人瞩目,使用芳香精油和花草的医疗在17世纪的欧洲迎来了黄金时期。当西方医学和药物学兴盛了一百多年之后遇到了瓶颈,19世纪中,芳香精油和花草再度受到重视,成为新的“芳香疗法”并发展至今。

在希腊语中,人们将从芳香植物中萃取的精油或药膏称为aroma。该词经由拉丁语在13世纪初进入英语,最初用来表示“具有芳香气味的物质”。19世纪后,该词的词义逐渐转变为“芳香气味”。但在aroma therapy(芬香疗法)中,aroma依然保留原意,指的是芬香物质而非芬香气味。

aroma:[ə'rəʊmə] n.芬香,香气

aroma therapy:n.芬香疗法

Christ(基督):基督教中的“救世主”

英语单词Christ源自希腊单词khristos,是对希伯来语mashiah的 意译。希伯来语mashiah的意思就是the anointed(被膏立者),大写的Mashiah用来特指上帝指派的救世主。从Mashiah经过希腊语、拉丁语直接产生了英语单词 Messiah(弥赛亚,救世主),而对mashiah的意译则产生了英语单词Christ(基督),其实它们同源同意,只是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路径而已。 不过,Christ现在是基督教的专用名词,专指耶稣(Jesus),因为基督教相信他就是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被上帝派来为世人赎罪的。而犹太教并不 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相反,他们对自称“弥赛亚”的耶稣相当愤怒,认为是对上帝的亵渎。尤其是犹太教中掌权的祭司们,担心耶稣会剥夺他们的领导权,因此他们 率领愤怒的犹太暴民,向当时统治耶路撒冷的罗马总督施加压力,逼着他处死了耶稣。从此以后,基督教就和犹太教结下了梁子,犹太人成了基督教徒心目中杀害耶 稣的罪人,这就是基督教世界反犹太人思想的主要原因。

Christ:[kraɪst]n.基督,救世主,耶稣

Messiah:[mə'saɪə]n.弥赛亚,救世主

confessor(宣信者):不惧危险公开自己宗教信仰的教徒

英语单词confess是(忏悔、坦白)的意思,那confessor是什么意思 呢?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忏悔者”的意思。然而,除此以外,confessor还有“因公开宗教信仰而受迫害的教徒”以及“听取忏悔的神父”的意思。这 是怎么回事呢?这得从基督教的发展历史说起。

公元303年,罗马皇帝颁布法令,宣布剥夺基督教徒的法律权利,强迫基督教徒遵从罗 马传统宗教信仰,这是基督教遭受到的最严重的也是最后一次迫害,称为“大迫害”。在这一时期,有很多意志薄弱的基督教徒在罗马帝国的淫威下宣布放弃基督教 信仰,但依然有一些意志坚定的基督教徒,面对危险公开承认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为此遭受罗马帝国的严酷迫害。那些被迫害至死的被称为“martyr”(烈 士、殉道者),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则被称为“confessor”(宣信者)。在这里,confess一词应取其初始含义“坦白”而不是衍生的“忏悔”之 意。

“大迫害”结束后,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一些原本放弃基督教信仰的人希望能 重返基督教会,因此他们前往教会,向那些坚持宗教信仰的“宣信者”(confessor)承认自己的错误,表达忏悔之意,希望能取得他们的原谅。因 此,confessor一词又可以表示听取别人忏悔的神父、倾听者。并且,虽然很少见,作忏悔的人也可以称为confessor。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 现象:在教堂的忏悔室里,作忏悔的人和听取忏悔的人都可以称为confessor。

confess:[kən'fes] v.承认,坦白,供认,忏悔

confession:[kən'feʃ(ə)n] n.表白,忏悔,告解,供认

confessor:n.宣信者,听取忏悔的神父,倾听者,倾诉对象;忏悔者。

demon(恶魔):希腊传统宗教中的神灵

单词demon(恶 魔)源自希腊语daimon,本意是“神灵、半神、守护神”,是基督教传入希腊之前希腊人所崇拜的各种传统神灵。基督教在希腊兴起后,由于基督教是一神 论,除上帝外不承认其他任何神灵,因此希腊传统宗教所信奉的各种神灵就被剥夺了神的地位,在希腊语版本的《圣经》中,daimon被用来表示“异教神灵、 不洁净的神灵”,从“神”向“魔”转变。进入英语后,demon的地位继续被贬低,被用来表示“恶魔”。

demon:['diːmən] n.恶魔,魔鬼,邪恶的事物

crucify(钉死):古罗马的钉十字架刑罚

一提起耶稣基督,人们总会想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图。将人钉在十字架上处死是古罗马时期的一种残忍刑罚,据说是古腓尼基人最先发明的,后来广泛流传至希腊、亚述、埃及、波斯和罗马。这种死亡方式被视为是最屈辱的。罗马人认为:只有奴隶和最坏的罪犯才可以被这样处死,对一般的罪人则采用别的方法处死,而不必承受这种侮辱下的痛苦。

这种残酷的刑罚起源于一根木桩。起初是把犯人绑在木桩上,令他窒息而死,既简单又残忍。后来木架被引入,有十字架、T形架和X形架。尽管各地行刑的细节略有不同,但大致情形都一样:犯人先被鞭笞,然后被迫背着木架走到刑场。行刑前,犯人被剥去衣服,只剩下一块缠腰布。犯人的手掌和脚下面有一块楔形木,防止身体因重力而滑落。然后把十字架插进地上预备好的固定口内。

十字架上的犯人不是饿死或渴死的,也不是因为出血而死,犯人最终是因窒息而死。钉在十字架上的人只能靠伸缩双臂呼吸。可是在这样的一种姿势下,加上钉伤所产生的强烈疼痛,所有肌肉会产生一种猛烈的反伸缩力,于是胸腔的空气无法排出,人最终慢慢窒息而死。

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基督教发展的核心事件。自从耶稣基督殉难、基督教发展壮大后,十字架刑罚逐渐销声匿迹,因为掌权者不再用处死“神的儿子”的方法来处死犯罪的人,而是以绞刑和其它刑罚取代。

在英语中,用钉十字架刑罚来处死犯人被称为crucify,来自拉丁语crucifigere,字面意思就是“钉在十字架上”,其中cruci就是表示cross(交叉)的词根。

crucify: ['kruːsɪfaɪ] vt.钉在十字架处死,折磨

crucifix: ['kruːsɪfɪks] n.十字架,耶稣受难像

Crucifixion: [kruːsɪ'fɪkʃ(ə)n] n.(十字架)刑罚,苦难

galvanize(通电):第一个研究生物电的意大利医生路易吉•伽伐尼

路易吉·伽伐尼(Luigi Galvani,1737-1798年)是意大利医生、物理学家与哲学家,现代产科学的先驱者。在1780年,他发现死青蛙的腿部肌肉接触电火花时会颤动,从而发现神经元和肌肉会产生电力。他是第一批涉足生物电领域研究的人物之一,这一领域在今天仍然在研究神经系统的电信号和电模式。

关于伽伐尼是如何开始生物电学实验的,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伽伐尼当时正在一张桌子旁给青蛙剥皮。此前他曾在这张桌子上用摩擦青蛙皮产生的静电进行电学实验。伽伐尼的助手用一根带电荷的金属解剖刀触碰了青蛙露在外面的坐骨神经。这时,伽伐尼和助手看见了电火花,青蛙腿像活着一样踢了一下。因为这次实验,伽伐尼成为第一个研究电和运动/生命联系的研究者。

在伽伐尼的同行伏打的提议下,这一现象以伽伐尼的名字命名为“galvanism”(流电)。今天,生物学中对伽伐尼现象的研究被称作“electrophysiology”(电生理学), "galvanism"这一术语如今仅在历史文本中使用。但从galvanism衍生出的galvanize一词依然在使用中。

galvanize: ['ɡælvənaɪz] vt.电镀,通电,刺激,镀锌

chivalry(骑士精神):骑士群体独有的骑士精神

骑士是西方封建时代的一个重要群体。与所有其他社会角色相比,骑士形象散发出一种鲜明的精神光芒,构成了所谓的“骑士精神”,成为西方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的主要来源。英语中表示“骑士精神”的单词chivalry就体现了“骑士精神”与骑士身份、骑士形象的紧密联系。从词源上看,chivalry是chevalier(骑士,源自法语)的衍生词,除“骑士精神”外,还可以表示“骑士身份、骑士群体、骑士制度”等含义,相当于knight(骑士)的衍生词knighthood。骑士群体是长久维持这种独特、显著的骑士精神的呢?骑士制度如何保障每一个骑士都能体现这种骑士精神呢?

除了骑士培养过程非常注重骑士精神的培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册封骑士时,被册封者必须当众宣读骑士宣言。中世纪的骑士宣言内容如下:我发誓善待弱者;我发誓勇敢地对抗强暴;我发誓抗击一切错误;我发誓为手无寸铁的人战斗;我发誓帮助任何向我求助的人;我发誓不伤害任何妇人;我发誓帮助我的兄弟骑士;我发誓真诚地对待我的朋友;我发誓将对所爱至死不渝。

除了骑士誓言外,骑士还必须遵守公认的骑士行为准则,如骑士的八大美德: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精神、诚实、公正。比如,彬彬有礼、尊重弱者,这就是谦卑的表现。在战斗中不偷袭敌人、不攻击步兵,这就是公正的表现。

由于骑士誓言和骑士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约束,使得骑士身份几乎等同于骑士精神。事实上,骑士因为违反誓言和行为准则而被剥夺骑士称号的事情极其罕见。在英语中人们直接使用chivalry一词来表示骑士精神,而不必使用spirit of chevalier或spirit of knight这样的表达方式。

chivalry:['ʃɪv(ə)lrɪ] n.骑士精神,骑士身份,骑士制度

knight(骑士):英国的骑士制度

在英国,“骑士”被称为knight,来自古英语cniht,字面意思是“年轻人、仆人”,用来表示“在战场上追随国王或上级作战的骑士”。knight不仅仅表示“骑兵”,同时还是一种荣誉称号和爵位,一般只授予立有战功的贵族。要想成为一名knight,需要从page(侍童)干起,然后是squire(侍从),然后才可能受封为骑士,但仅仅是bachelor(实习骑士),参加一定时间的作战后才能升为Banneret(方旗骑士)。

受封为骑士是一种巨大的荣誉。剥夺骑士称号的事情也有,但极为罕见。截至1793年,英国共发生过三例降级事件。1621年Francis Michell爵士被褫夺骑士头衔,在威斯敏斯特大厅举行,可见何等严重。他的马刺被收回,剑带被割断,简直是奇耻大辱。

与法国骑士chevalier一样。knight是英国最低级的贵族级别,低于男爵(baron),并且不可世袭。knight的头衔(正式称呼)是Sir,一般译为“爵士”。

knight:[naɪt] n.骑士,武士,爵士vt.授以爵位

knighthood:['naɪthʊd] n.骑士,骑士身份

Samaritan(好心人):圣经中乐善好施的撒玛利亚人

在《圣经·新约》的“路加福音”中,记载了耶稣基督讲的一个寓言: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Samaritan)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在耶稣时代,犹太人蔑视撒玛利亚人,认为他们是混血的异族人。耶稣用这个寓言说明,鉴别人的标准是人心而不是人的身份。从此以后,Samaritan(撒玛利亚人)就成了“好心人、乐善好施者”的代名词。

在美国和加拿大,有一部“好撒玛利亚人法”(Good Samaritan law),是给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的法律,目的在于使人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施以帮助。

Samaritan:[sə'mæritn] n.撒玛利亚人,好心人,乐善好施者

bandit(盗匪):中世纪欧洲被皇家公告剥夺公权的人

在封建时期的欧洲,各级封建领主都可以发布ban(公告),其中最高级别的是皇帝颁发的ban,被称为imperial ban(皇家公告)。与其他公告不同的是,只有皇家公告可以宣布剥夺某人的公权。这种剥夺他人公权的法律行为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bandire,是英语单词banish(放逐)的词源,而被剥夺公权的人则被称为bandito,英语单词bandit就来源于此,本意就是被剥夺公权的人。

在当时,一个人若是被剥夺公权,意味着他失去法律的保护,所有人都可以抢劫、伤害甚至杀死他而无需承担任何法律后果。别人若是帮助他,则也会被剥夺公权。被剥夺公权的人只能到当局自首,才有可能撤销剥夺其公权的公告,但有些更加严厉的公告是不可撤销的。受到这种公告惩罚的人,唯一出路就是亡命天涯,落草为寇了,所以bandit一词逐渐衍生出“盗匪”之意。

皇家公告不仅可以宣布剥夺某个人的公权,还可以宣布剥夺某座城市的公权,其他城市可以攻击、掠夺或征服这座城市。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因为德国城市多瑙沃尔特爆发的反天主教暴乱而宣布剥夺该城市的公权,从而引发了著名的“三十年战争”。

bandit:['bændɪt] n.强盗,土匪,被剥夺法律保护者,亡命之徒

banish:['bænɪʃ] vt.放逐,驱逐

outlaw:['aʊtlɔː] vt.放逐,剥夺法律保护n.被剥夺法律保护者,亡命之徒,歹徒

boycott(抵制):受到众人抵制的土地经纪人博伊科特

英语单词boycott(抵制)源自英国人查尔斯·博伊科特(Charles Boycott)的姓氏。博伊科特在19世纪70年代移居爱尔兰,成为了爱尔兰大地主俄内伯爵的地产经纪人。在当时的爱尔兰,农民为了反抗地主的盘剥和压迫,纷纷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反抗。其中,“土地联盟”便是农民组织之一。“土地联盟”试图在爱尔兰进行土地改革,推出一项新政策,要求地主降低地租。博伊科特拒绝降低地租,还驱逐参加运动的佃农,激起了爱尔兰人的公愤。因此,“土地联盟”号召民众对其进行一种“道德流放”,断绝与他的一切来往,拒绝为他提供任何商品和服务。未过多久,博伊科特便发现自己完全陷入孤立,不得不狼狈地离开了爱尔兰。这件事经当时的英国报纸报道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后人经常加以仿效,对自己不满的组织或活动进行联合抵制。博伊科特的姓氏boycott也就成为了“联合抵制”的代称。中文中通常翻译为“杯葛”。

boycott:['bɒɪkɒt] vt.杯葛,联合抵制,拒绝参加n.联合抵制运动

brake:刹车

发音释义:[breɪk] n.刹车;闸vt.刹车

词源解释:brake←中古荷兰语braeke(剥麻机)←breken(折断)。该词最早表示很多种用于粉碎或捣碎的工具以及用来牵牛的鼻环。它的词义受到古法语brac(胳臂)的影响,在14世纪后期衍生出“控制杆、把柄”的含义,在15世纪前期衍生出“缰绳、马勒”的含义,并最终演变为现在的“刹车”之意。

同源词:break(打破、折断)

boycott:联合抵制

发音释义:['bɔɪkɑt] n.vt.联合抵制;拒绝参加;拒绝购买

词源解释:英语单词boycott(抵制)源自英国人查尔斯•博伊科特(Charles Boycott)的姓氏。博伊科特在19世纪70年代移居爱尔兰,成为了爱尔兰大地主俄内伯爵的地产经纪人。在当时的爱尔兰,农民为了反抗地主的盘剥和压迫,纷纷自发组织各种形式的反抗。其中,“土地联盟”便是农民组织之一。“土地联盟”试图在爱尔兰进行土地改革,推出一项新政策,要求地主降低地租。博伊科特拒绝降低地租,还驱逐参加运动的佃农,激起了爱尔兰人的公愤。因此,“土地联盟”号召民众对其进行一种“道德流放”,断绝与他的一切来往,拒绝为他提供任何商品和服务。未过多久,博伊科特便发现自己完全陷入孤立,不得不狼狈地离开了爱尔兰。这件事经当时的英国报纸报道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后人经常加以仿效,对自己不满的组织或活动进行联合抵制。博伊科特的姓氏boycott也就成为了“联合抵制”的代称。中文中通常翻译为“杯葛”。

bereft:被剥夺的

发音释义:[bɪ'reft] adj.被剥夺的,丧失的

结构解释:bereft = be(前缀)+reft(抢走,过去分词)→被剥夺的

词源解释:reft←reave(抢走)←古英语reafian (抢走)

同源词:reave(抢走);reaver(掠夺者);bereave(剥夺)

助记窍门:bereft→be left→所有东西都被抢走了,光剩下自己一个人

banish:放逐

发音释义:['bænɪʃ] vt. 放逐;流放;驱逐

词源解释:banish←古法语banir(宣布、放逐)←通俗拉丁语bannire(宣布剥夺公权)

同源词:bandit(强盗)

banish的字面意思是“宣布剥夺某人的公权”,当某人被剥夺公权后,自然无法在当地正常生活,只能远走他乡,因此衍生出“放逐”之意。

趣味记忆:banish→谐音“把你洗”→把你清洗出去→流放

bandit:强盗

发音释义:['bændɪt] n. 强盗,土匪;恶棍;敲诈者

词源解释:bandit←意大利语bandito(剥夺公权,过去分词)←意大利语bandire(剥夺公权)←通俗拉丁语bannire(宣布剥夺公权)

同源词:banish(放逐)

bandit来自意大利语bandito,是bandire(剥夺公权)的过去分词,字面意思就是“被剥夺了公权的人”。“剥夺公权”是中世纪的一种刑罚,只有皇帝才有权颁发公告(ban)剥夺某人或某座城市的公权,因此bandit和banish的词根都是ban。被剥夺公权意味着丧失了法律保护,人人可以杀之或掠夺之。这些丧失法律保护的人自然再不会遵纪守法,大多落草为寇,所以bandit通常用来表示强盗、土匪,其实它最恰当的翻译应该是“法外之徒”——不受法律保护的人。

趣味记忆:bandit = band(绑)+it(它)→见了bandit就应该绑他,否则他就绑你

step-:后

来自PIE *steup, 击,打,同单词type(字母s脱落)。原指被打, 被剥夺,失去。词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并最终发展为现在的词义。见stepfather, stepm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