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魔法):古波斯帝国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
琐罗亚斯德教是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中国史称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是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其创始人为伊朗先知琐罗亚斯德(Zarathushtra,又译查拉图斯特拉)。该教认为阿胡拉·马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因此琐罗亚斯德教把拜火作为他们的神圣职责,也因此被称为“拜火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出现,对后来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基督教尚未成为罗马国教之前,罗马国内流行的摩尼教就是该教的一个分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后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琐罗亚斯德教徒。
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被称为Magi,意思是“哲人”、“贤人”、“知晓神的奥秘的人”。据《圣经》记载,耶稣出生时,几个Magi在东方看见伯利恒方向的天空上有一颗大星,于是便跟着它来到了耶稣基督的出生地,并给耶稣带来了礼物,这就是圣诞礼物的由来。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中,就用了这个典故。
英语单词magic(魔法)就源自Magi这一称呼,意思是“Magi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Magi拥有深奥秘密和超能力,所以就用magic来形容巫术、魔法等神奇的事情。
magic:['mædʒɪk]adj.不可思议的,神奇的,有魔力的,魔术的n.魔法,巫术,魔术
magician:[mə'dʒɪʃ(ə)n] n.魔术师,魔法师,巫师
magical:['mædʒɪk(ə)l] adj.魔术的,有魔力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agic 词源,magic 含义。
An Apple of Discord:争斗之源;不和之因;祸根
An Apple of Discord 直译为“引起纠纷的苹果”,出自荷马史诗 Iliad 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传说希腊阿耳戈英雄(Argonaut)珀琉斯(Peleus)和爱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儿西蒂斯(Thetis)在珀利翁山举行婚礼,大摆宴席。
他们邀请了奥林匹斯上(Olympus)的诸神参加喜筵,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惟独没有邀请掌管争执的女神厄里斯(Eris)。这位女神恼羞成怒,决定 在这次喜筵上制造不和。于是,她不请自来,并悄悄在筵席上放了一个金苹果,上面镌刻着“属于最美者”几个字。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 (Athena)、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Aphrodite),都自以为最美,应得金苹果,获得“最美者”称号。她们争执不下,闹到众神之父宙斯 (Zeus)那里,但宙斯碍于难言之隐,不愿偏袒任何一方,就要她们去找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Paris)评判。
三位女神为了获得金苹果,都各自私许帕里 斯以某种好处:赫拉许给他以广袤国土和掌握富饶财宝的权利,雅典娜许以文武全才和胜利的荣誉,阿芙罗狄蒂则许他成为世界上最美艳女子的丈夫。年青的帕里斯 在富贵、荣誉和美女之间选择了后者,便把金苹果判给爱与美之神。为此,赫拉和雅典娜怀恨帕里斯,连带也憎恨整个特洛伊人。
后来阿芙罗狄蒂为了履行诺言,帮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的王后——绝世美女海伦(Helen),从而引起了历时10年的特洛伊战争。不和女神厄里斯丢下的那个苹果,不仅成了天 上3位女神之间不和的根源,而且也成为了人间2个民族之间战争的起因。因此,在英语中产生了“An Apple of Discord”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any subject of disagreement and contention;the root of the trouble;dispute”等意义。
这个成语最初为公元2世纪时的古罗马历史学家马克·朱里·尤斯丁(Marcus Juninus Justinus)所使用,后来广泛的流传到欧洲许多语言中去,成为了一个国际性成语。
boudoir(闺房):欧洲贵妇心情不佳时独处的内室
在中世纪欧洲的上流家庭中,妇女或成年女子的闺房通常都是套间,包括好几个连在一起的房间。其中一些房间可以用来接待客人,但那些用来就寝、洗浴、更衣的房间是女主人的私人空间,客人不应该进入。女主人心情不佳、想独处时就躲到这种内室中。因此法语中将这种房间称为boudoir,来自法语bouder(生气、撅嘴),字面意思就是“生气、不想见客时的房间”。英语单词boudoir直接来自法语,在维多利亚时代用得最多,指的是上流家庭中女子晚上休息的内室,与此相对的是drawing room,指女性闺房中的会客室。
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少数富豪家庭外,很少有人为家中的每一名女眷提供一套闺房,所以boudoir一词现在通常只表示女性的卧室。除此以外,boudoir还可以表示复古而华丽的卧室装饰风格。
boudoir:['budwɑr] n.闺房、内室,古代贵妇的卧室
Perseus(英仙座):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
珀尔修斯(Perseus)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同时也是英仙座的来源。珀尔修斯的外祖父是阿尔戈斯的国王阿克里西奥斯,他从神谕那里得知自己将被女儿达那厄(Danae)所生之子杀死,便把女儿囚禁在铜塔中。宙斯化成金雨和达那厄相会,生下珀尔修斯。阿克里西奥斯将女儿达那厄和刚出生的珀尔修斯装在一只箱子里,投入大海。宙斯保佑着在大海中漂流的母子,引导这只箱子穿过风浪,最后箱子一直漂到塞里福斯岛。岛上有两位兄弟发现了箱子,收留了他们。
珀尔修斯长大后,出门远行冒险。他夺走了福耳库斯的三个女儿共用的一颗牙齿和眼睛,迫使她们给他指出去仙女那里的路。珀尔修斯从 仙女那里获得了三件宝物:一双飞鞋,一只神袋,一顶狗皮盔。凭着这些宝物,珀尔修斯杀死了蛇发女妖戈耳工之一的美杜莎,并在埃塞俄比亚杀死了海怪,救下了 公主安德洛墨达,并与公主结婚。在一次比赛中,珀尔修斯掷出的铁饼不幸砸死了一位老人,而这位老人就是外出避祸的阿克里西奥斯,珀尔修斯的 外祖父。珀尔修斯继承了外祖父的国家,和安德洛墨达生下了6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的几个儿子都建立了丰功伟绩,使得珀尔修斯成为伯罗奔尼撒最有名望的人, 最伟大的英雄,也是最有权势的国王。珀尔修斯去世后,宙斯送他到天上成为“英仙星座”,他的妻子安德洛墨达则成为“仙女星座”。
Perseus:['pə:sju:s; -siəs] n.英仙座,珀尔修斯
chapel(小教堂):安放圣徒马丁的斗篷的教堂
四世纪时,在法兰西的都尔市(Tours)里有一位名叫马丁的 基督教僧侣。他原本是一名罗马士兵,后来受洗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据说他为人友善,生活俭朴。 最著名的传奇是说他有次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见到一位生命垂危的乞丐,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斗篷撕成两半,以救助这位即将死于饥寒的乞丐。他死后被基督教会 封为圣徒,他的斗篷被法兰克的国王们作为圣物世代相传,安放圣物的殿堂也用“斗篷”(cappella)来命名,叫作chapele,进入英语后写作 chapel。
在欧洲,每年的11月11日是“圣马丁节”(St. Martin's Day),以此纪念圣徒马丁。在圣马丁节那天,人们会吃烧鹅,化装上街游行,并唱有关圣马丁的 歌。烧鹅是圣马丁的传统菜。有关这道菜的起源有几个说法。其一是人们推举马丁担任图尔的主教,但马丁深知主教一职责任重大,因此不愿担当此职。有一次他躲 到鹅圈里,结果因为鹅嘎嘎叫个不停,人们还是找到了马丁,而他不得不违心地接受了主教之职。第二个说法是,有一群鹅摇摇晃晃地在教堂里走来走去,并且在马 丁的讲稿边睡了一夜。有人就把它们拿来煮了吃。以后就延续成了今天的习俗。
chapel:['tʃæp(ə)l]n.小教堂,小礼拜堂
symposium(讨论会):古希腊人的会饮
古希腊人吃饭时不喝酒,但喜欢在饭后和朋友们相聚一堂,一边饮酒,一边高谈阔论。古希腊的哲学家和其他知识分子们也都喜欢组织这种聚会,借此共同探讨哲学、艺术、音乐等各种话题,类似于后来的文艺沙龙。在希腊语中,这种聚会被称为symposion(会饮),由sym(一道)+ posis(喝酒)组合而成,字面意思就是“一道喝酒”。英语单词symposium就来源于此,由其本意延伸出“讨论会、论文集”的含义。
古希腊悲剧家阿伽松为了庆祝自己的剧本获奖,邀请了几位朋友到家中会饮。参加者有修辞学家斐德罗、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哲学家苏格拉底等人。几个大老爷们喝得差不多后,就开始谈论女人,探讨爱和欲的起源、美的概念和如何认识真正的美。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将他们的谈话记录了下来,变成了一篇哲学巨作《会饮篇》(symposium)。
symposium:[sɪm'pəʊzɪəm] n.讨论会,座谈会,专题论文集,《会饮篇》;会饮,酒会
piano(钢琴):能发出强弱两种声响的乐器
据说世界上第一架钢琴是意大利造琴家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hristofori)于1709年制造的。他采用包有皮革的小槌,通过击弦机敲击琴弦,通过敲击键盘的力度改变声音的强度。这种乐器既可秦出轻盈柔和的曲调,又可表达慷慨激昂的内容。因此他用意大利语将其命名为“Gravecembalo col piano e forte”(意为:能发出强弱两种声响的大键琴),后来简称为“piano e forte”(意为:强和弱)。后来这几个词又缩合成一个词:pianoforte。最后,这个词经由法语进入英语后,拼写变成了现在的piano。
piano:[pɪ'ænəʊ] n.钢琴
purple(紫色):古代腓尼基人发明的紫色染料
古代腓尼基人因为发明了紫红色染料而闻名历史,大发横财,连腓尼基(Phoenicia)这个名字都与紫色有关,是“紫红色国度”的意思。腓尼基人发明紫红色染料纯属偶然。据说有个腓尼基牧人,有一回从海中捡了一些海螺。煮好之后,他扔了几个给自己的猎狗吃。猎狗一咬,嘴边和鼻子上都溅上了鲜红的颜色,拿水冲洗都洗不掉。牧人仔细观察,发现是因为海螺中流出的红色汁水。他想,如果用这种颜色染布,一定不会掉颜色。于是,他又拾回一大堆这种海螺,放在水里熬,果然熬出了一种紫红色的染料。用这种染料染出的衣服,洗过多次后,依然能够保持亮丽的紫色,从不褪色。
这种海螺在腓尼基的浅海非常多,人们便用熬出的染料来染布。由于这种紫红色的布在地中海沿岸许多国家大受欢迎,供不应求,许多腓尼基人靠贩卖染料、布匹发了财。于是他们渐渐放弃了农业生产,以经商为生。在当时,腓尼基商人的足迹遍及地中海南北各个海港。
英语单词purple来自希腊语porphyra,原本指的是腓尼基人所生产的这种紫色染料,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紫色”这种颜色。
purple:['pɜːp(ə)l] n.紫色,紫袍adj.紫色的,帝王的vt.使成紫色vi.变成紫色
abbot(修道院院长):阿拉姆语中对僧侣的尊称“父亲”
英语单词abbot指的是男修道院院长,是这一职位的专门称呼,来自阿拉姆语中的abba,意思就是“父亲”。阿拉姆语属于闪米特语族,是古代中东的通用语言和波斯帝国的官方语言,基督教《圣经》的《旧约全书》 中有一部分就是用阿拉姆语写的,历史传说认为,耶稣也使用阿拉姆语的一种方言。
修道院最早起源于中东,主要分布于巴勒斯坦、叙利亚、小亚,特别是在埃及。由于阿拉姆语是当时这些区域的通用语言,人们就把修道院中的僧侣尊称为abba(父亲)。随着基督教在西方的流传,欧洲也出现了修道院。abba这个称呼也随之流传至欧洲。如在希腊版的《圣经》中,abba演变成了abbas,在拉丁文中变成了abbatem,在法语中变成了abbe,在英语中有好几个单词来源于此,一个是abbot,主要用于称呼男修道院院长;一个是照搬法语的abbe,意思不变;一个是abbey,表示修道院,与monastery是近义词,但规模较大;还有一个是abbess,表示女修道院院长。
abbot: ['æbət] n.男修道院院长
abbe:['æbi, 'ɑ:bə] n.神父、僧侣、修士、男修道院院长
abbey: ['æbɪ] n.大修道院,修道院中全体修士或修女
abbess: ['æbes] n.女修道院院长
bearing:轴承
发音释义:['beərɪŋ] n. 承受;轴承,支架;举止,风度;关系,影响;方位
结构分析:bearing = bear(承受)+ing(动名词形式)→承受→轴承、支架
单词bearing是bear(承受)的动名词,所以它的基本含义就是用于承重的部件,如轴承、支架等。另外,它还有几个引申含义。1)举止或风度。我们中文常说某个人“摆架子”,这里的“架子”在英文中就是bearing。2)关系或影响。单词bear含有“孕育”之意,而凡事的果都孕育于因,所以bearing也就含有“关系”、“影响”之意。3)方位。bearing可以表示罗盘中的“方位角”,因此衍生出“方位”之意。我们中文说“找不到北”,这里的“北”就可以翻译为bearing。
词组习语:have a bearing on(与…有关系);get one’s bearings(找到自己所处的方位);lose one’s bearings(找不到北、找不到自己所处的方位)
banquet:盛宴
banq, 同bench, 凳子。-et, 小词后缀。原指几个朋友在小凳上吃点心,短暂休息。后词义转为盛大的宴会。
bunk:卧铺,胡说
1.卧铺,词源同bench, 长凳。
2.胡说,美国地名Buncombe的缩写。来自美国历史上真实的历史事件,在1820年一次州议会上,Buncombe郡议员Felix Walker滔滔不绝讲了十几个小时,其它议员不耐烦了,问他什么时候讲完,他回答说,我讲这么长是想向我们郡百姓证明我是尽职尽责的。这一事件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以后的会议限制发言时间。
monogram:字母组合图案
mono-,单个的,-gram,写,字母,词源同telegram.把几个字母组合成一个字母的图案,如LV.
W:英语字母表的第二十三个字母
英语字母 W 来自古英语-uu-,后拼写连在一起用做辅音字母,拉丁字母表无此字母,因此,拉丁语没有以W开头的词。同时,以 W开头的大量的古日耳曼词汇进入法语和英语时,被字母G代替。
和U,Y一样,W亦由V派生而来,其实W系双V连写而成,本应读作double V。W之所以读作double U是因为在19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U与V一直不分,可以互换。V既是V又是U的符号,即使发音如U也常写成V,如upon往往拼作vpon。法语的字母W就读如double V。(参见A,U,W)
sinecure:闲职,挂名差事
这是个拉丁借用词。在拉丁文中sine意为without(没有),cura意为care(关心,照管),短语sine cura则是without care(不费心的,不操心的)的意思。英语把这个短语合为一词sinecure,早先用以指教会中不担任教化工作但却领取干薪的牧师职位,现在则泛指工作清闲而报酬优厚的职位,即“闲职”或“挂名差事”。
英语另有几个单词也源出拉丁语cura.如curator,即a person who takes“care”of a museum or library(博物馆或图书馆馆长),curate,即a person who takes“care”of souls(助理牧师),cure,即bring health to sb by taking“care”of him(治愈)。从含义上来看,这三个词和care多少是有联系的。
shrewd:精明的,机灵的
我们常常以shrew 一词辱骂一个女人,却以另一词shrewd恭维一个男人。shrew意指“泼妇”或“悍妇”,而shrewd则表示“精明的”、“机灵的”。这两者的词形仅一个字母之差,但其词义却一贬一褒。其实在语源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shrew原指一种形似鼠的小动物,汉语叫“鼩鼱”。该动物生性凶狠好斗,常为一点食物自相残杀,而且胜者还将败者吃掉,所以shrew也被用来喻指“恶人”,尤指“悍妇”,如莎士比亚的喜剧The Taming ofthe Shrew(《驯悍记》)。后来,shrew也被用作动词,作“辱骂”或“咒骂”等义解,其过去分词形式shrewed则作形容词用,含“坏心眼的”、“凶狠的”等义,是个地地道道的贬义词。但最后其词形演变为shrewd,词义也经历了由贬而褒的变化过程。如今我们尚可从保留下来的以下几个固定搭配中看到shrewd早先的贬义特征:a shrewd blow(狠狠的一击),a shrewd wind(凛冽的寒风),a shrewd pain(剧痛)。可见,shrewd是从shrew衍化出来的。shrew在古英语原作screawa,在中世纪英语作schrewe。
September:九月
按罗马旧历,March为第一个月,September就是第七个月。September这一名称源自意为“七”的拉丁文septem。当罗马人采用了懦略历( the Julian calendar)之后,他们保留了原先的好几个月名,September就成了“9月”。9世纪初西欧封建帝国查理曼帝国的皇帝查理曼( Charlemagne)拒绝接受该罗马名称,把9月称为“收获月”,英语仿此叫法。因此长期以来9月在英语里一直称为Hoerfest-Monath‘harvest-month’,意即“收获月”。
polo:马球
马球是所有马术运动中最古老的,公元前2000年今伊朗境内居民就已发明这一运动。马球自今伊朗传到阿拉伯,再传到西藏,19世纪又传到印度,19世纪后半叶英国人又从印度带到了英国。因此马球的英语名称polo被认为来源于西藏语pulu(球)是有道理的。 polo是极少数几个源于西藏语的英浯单词之一,其他的有panda(熊猫)和yak(牦牛)。
posh 漂亮的,第一流的
昔日,富人乘船从英国去印度旅行,为求航海途中阴凉舒适,大多喜欢选择背阴朝北的房舱。乘客在订票登记时,半岛和东方轮船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简称P&o)就会注上P,O,S.H四个字母,或在来回票上加盖P.O.S.H字样。P.O.S.H代表Port out(或Outward),Starboard Home(或Homeward),意思是“去程左舷,回程右舷”。在客轮穿越苏伊士运河、红海,进入印度洋时,这种房舱可以避免午后太阳的直射,比较凉快。不久,这一缩写式即被用作一个单词,转指“头等乘客”,据认为今作“漂亮的”、“第一流的”等义解的口语用词posh即源于此。这一说法还曾出现在P&O于20世纪60年代所作的广告上。然而,遗憾的是,P&O轮船公司没有这方面的证据和记录,所以这种说法一直没能证实。另有一点,posh始用于20世纪初,但在19世纪时英语原本就有一个盗贼俚语posh,意思是“钱”和“花花公子”,可能源自古卜赛语( Romany)。因此,我们所用的posh很可能是同一个词,换言之,新的posh很可能是从旧的posh演变过来的。例如:She stayed at a posh hotel.(她住在豪华旅馆。)/Youire looking very pash in your new coat.c穿了新外套你看起来漂亮极了。)
philistine:缺乏教养的(人),市侩的,平庸之辈
原为《圣经·旧约》中一古代民族名,汉译作“非利士人”或“腓力斯人”o公元前12世纪非利士人(the Philistines)在以色副人到达前不久定居于今巴勒斯坦西南海岸地带,建立了一个基督教《圣经》中称作非利士( Philistia)的古国。我们今天所用的Palestine(巴勒斯坦)一词就意含“非利士人之地”。非利士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铁技术。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不断扩张,屡次战胜了与之争霸的以色列入,曾于公元前1050年左右占领以色列入的部分山区,但最后于公元前10世纪为以色列王大卫所败。因此,在《圣经》中非利士人是以色列人的大敌,被描绘成野蛮好战的民族。然而,philistine 一词直到好几个世纪之后才进入语言之中。1693年(一说1 689年)在德国大学城耶那(Jena)发生了一起城镇居民与大学师生之间的流血争斗,在这一事件中有数人丧生。一位牧师在葬礼上致悼辞,对那些无知的居民宣讲教育的重要性时,引用了基督教《圣经·旧约》《士师记》(]udges)第16章中的一句话:“The Philistines be upon thee,Samson!”(参孙哪,非利士人逮你来了!)这是士师参孙(Samson)的情妇大利拉(D~dilah)趁参孙熟睡之际让人剃除他头上七条发绺后虚情假意对他说的。Philistine的德语对应词Philister立即在德国大学生中流行起来,他们用它来指缺乏教养的城镇居民。又过了约两个世纪,1869年英国诗人和评论家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 - 1888)在其论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Culture andAnarchy)第1章中用了从德语PhiLister移译的Philistine 一词来指“投有文化教养的人”或“平庸之辈”。他枉书中这样写遭:‘‘The people who believe most that our greatness and wel-fare are proved by our being very rich. and who most give their lives and thoughts to becoming rich, are just the very people whom we call Philistines."从此以后,Philistine就在英语中广为使用,逐渐变为一个普通名词,首字母也由大写变小写,而且常用作形容词,表示“缺乏教养的”等义。
正如以色列人把与他们为邻的非利士人看作是野蛮好战的民族一样,古雅典人对皮奥夏人(Boeotian)也持类似看法。皮奥夏( Boeotia)乃古希腊一具有独特军事、艺术和政治历史的地区。但雅典人认为皮奥夏人对文学艺术一无所知,像牛一样愚钝。嗣后,Boeotian作为Philistine的近义词进入了英语,表示“没有文化教养的(人)”、“迟钝的(人)"等义,但该词远不如phiListine常用。其吏,诗人品达(Pindar)和传记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等古希腊名人都是出自该地区的。
pest:害虫,讨厌的人
在几个世纪以前人们一提到pest往往谈虎色变。该词原指“瘟疫”,16世纪时借自中世纪法语peste,而peste又源自拉丁语pestis‘plague’。当时染上瘟疫的人被送往pest-house(疫病收容院),由pest-master/pest-man(疫病医生)负责护理,病人死后尸体则用pest-cart(运尸车)运走。法语单词peste至今仍保留其旧义,然而英语pest从17世纪起开始转义为“害虫”、“害人精”、“讨厌的人”等。英语中另有一词pestilence(瘟疫)亦源自拉丁语pestis。(参见p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