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martial(军事的):罗马神话中的战神马尔斯

希腊神话中,战神阿瑞斯(Ares)是主神宙斯和天后赫拉的儿子,爱神阿芙洛狄忒的情人,掌管战争。他相貌英俊,孔武有力,性格残暴好斗,象征着战争的野蛮杀戮。阿瑞斯性格暴戾,其他神祗和人类都不喜欢他。他的生身父母也不喜欢他。在《伊里亚特》中,宙斯对阿瑞斯说:“在所有住在奥林匹斯山的神中,你最令我作呕,你除了争吵、战争和打仗之外什么也不喜欢。你遗传了你母亲赫拉的固执和难管束的性情。”

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吃败仗。他曾被两个巨人塞进青铜大瓮,囚禁13月之久,若不是他兄弟赫尔墨斯的营救,他早已丧生其中。他与两个妹妹,即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月亮及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经常发生矛盾,但基本上每次都被她们狠狠修理。在特洛伊战场,他主动挑衅雅典娜,结果被雅典娜用一块石头砸伤脖子。凡人英雄赫拉克勒斯杀了他的儿子,阿瑞斯向他挑战,结果被英雄打伤,呻吟着回到奥林匹斯山。 可以说,在崇尚和平和文艺的古希腊,战神就是外强内干,备受嘲弄的草包。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诸城邦之间的相互关系。战神是斯巴达的保护神,雅典娜是雅典的保护神。与精于文艺的雅典人相比,沉默寡言的斯巴达人对希腊神话中的影响力极低,导致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屡被雅典娜欺负。

不过到了古罗马时期,战神却时来运转了。在罗马神话中他被称为马尔斯(Mars)。 因为罗马人崇尚武力,所以战神在罗马神话中地位极高,三月(March)和火星(Mars)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单词march还表示“进军”,因为古罗马人认为三月份是开始进军打仗的好季节。从战神的名字中还产生了martial(战争的)这个单词。

Mars:[mɑːz] n.战神,火星。

march:[mɑːtʃ] n.三月v.进军

martial:['mɑːʃ(ə)l] adj.军事的,战争的,尚武的。

martial art:武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artial 词源,martial 含义。

bonus(奖金):股票持有人除股息之外的更多收益

1733年,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一家名叫乔纳森的咖啡馆成立。1802年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这家证券交易所即为现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早期人们对股票还不熟悉,为了劝说人们购买股票,证券交易商会大力向人们解释购买股票的各种收益。其中最基本的一项收益是“股息”(dividend),即股票持有人可以按照预定的比率,根据所购买的股份从所投资的公司的盈利中获得收益,就像从银行存款中获得固定比率的利息一样。另外,与银行存款不一样,在派发股息之后,如果公司还有盈余,股票持有人还有可能进一步瓜分盈余,获得更多收益。当时,英语中并没有一个对应单词用来表示这种股息之外的更多收益。于是证券交易商们借用了拉丁语中的bonus一词。该词的本意是“好处”(good),英语中表示“好”的词根bene就与此同源。从此以后,bonus一词就成为了对这种更多收益的称呼,中文一般翻译为“红利”。“股息”(dividend)和“红利”(bonus)的区别在于:股息是预先确定收益率的,而红利是没有固定收益率的,可以上下浮动。收益率确定的股票称为“优先股”。股份公司在派息分红时,首先按照固定收益率向优先股股东发放股息;发完股息后,如果还有盈余,则还可以在扣除企业发展积累金后进一步向普通股东发放红利。

现在,bonus一词早已经超越了股票领域,用来泛指固定收益外的各种更多收益,如奖金、给退伍军人发放的一次性费用等,甚至还成为了贿赂的暗语,相当于我们中国人说的“意思意思”。

bonus:['bəʊnəs] n.奖金,红利,津贴,额外收益

dividend:['dɪvɪdend] n.股息,被除数

confetti(婚礼上的彩色碎纸):狂欢节游行时抛撒的糖果

在现代婚礼上,我们常常见到人们往新人身上抛撒彩色碎纸的场面。这种做法源自意大利。在中世纪的意大利,狂欢节时常常会举行盛大的游行。游行队伍和围观群众常常会相互抛撒小物品以表达欢乐之情。有钱的贵族往往会抛撒糖果,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confetti,是confetto(糖果)的复数形式。而没钱的穷人们为了嘲弄贵族则常常扔臭鸡蛋来代替糖果,结果双方经常在游行时发生争吵斗殴。意大利当局为了避免冲突,曾多次下令禁止在狂欢节游行时抛撒臭鸡蛋等物品,但穷人往往会用其他类似物品加以代替。这种情况直到1875年才终于有所改变。这一年,一位聪明的米兰商人在狂欢节之前向工厂采购了大量原本是无用副产品的彩色碎纸屑,并在狂欢节上向群众销售,用作游行时抛撒的物品。由于这种碎纸屑对人体无害,又充满喜庆,因此大受欢迎。从此以后,在狂欢节游行中抛撒彩色碎纸的做法就逐渐流传开来。抛撒彩色碎纸的做法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还拓展至狂欢节之外的其他场合如婚礼。由于这种碎纸最初是用来代替糖果的,所以在意大利语中也被称为confetti。英语单词confetti便来源于此,同源的单词还有confection(糖果)。

confetti:[kən'fetɪ]n.(婚礼、狂欢节中抛撒的)五彩纸屑;(旧时狂欢节或庆祝场合抛撒的)糖果

confection:[kən'fekʃ(ə)n]n.糖果,蜜饯

dictator(独裁者):古罗马的独裁官

英语单词dictator直接来自拉丁语,由dictare(dictate,命令,口述)+or(人)构成,字面意思就是“下命令的人”,原本是古罗马的政治职务“独裁官”。

古罗马人民推翻暴君塔克文后,意识到了一人独裁的坏处,便开始实行共和制,每年选举两位执政官担任最高行政长官,任期只有一年。两人相互制衡,避免一人独揽大权。然而,这种政体虽然有效保障了权力的相互制衡,但有一个弊端无法避免,那就是当两名执政官的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时,便无法开展工作。针对这个弊端,聪明的古罗马人又发明了“独裁官”这种制度加以补充。

“独裁官”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非常任长官,是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由元老院任命的独裁人物。在任何情况下,独裁官的数量绝不能超过一位。独裁官享有超越法律的权力,无须为他的任何行为承担法律后果,以便独裁官可以不受任何掣肘,全力以赴地运用自己的权力和智慧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中。

最初的独裁官都是战事独裁官,任期最长不得6个月。一旦任务完成,此人将卸去独裁官的职务,权力交还给元老院。历史上任期最短的独裁官是古罗马传奇英雄辛辛纳图斯,他在田间劳作时临危受命,担任独裁官,指挥罗马军队抗击外敌入侵。打败敌人后他便辞职返回农庄,只担任了16天的独裁官。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为了对抗迦太基的战神汉尼拔,罗马元老院曾经两次任命费边担任战事独裁官。

但在共和国后期,古罗马的独裁官制度逐渐变味。苏拉当政之后,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军队,迫使公民大会委任他担任任期无限的“共和体制独裁官”,除了享有战事独裁官的全部权力之外,还不受时间的限制。凯撒大帝则在五次担任独裁官后,最后担任“终身独裁官”,最后被担心他颠覆共和制度的元老院议员们刺杀身亡。

在西方历史上,dictator(独裁者)和dictatorship(独裁政体)的感情色彩经历了从褒义词到中性词再到贬义词的重大变化。古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独裁官被视为拯救国家的大英雄,享有比执政官还要高的荣耀。因此,后世的一些政治家也以“独裁官”自称,如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的加里波第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就曾自任独裁官。到了20世纪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德国的希特勒都大力推行独裁政体,以独裁者自居,使得dictator(独裁者)和dictatorship(独裁政体)彻底成为一个贬义词。

在汉语中,与dictatorship对应的有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贬义词“独裁”和中性词“专政”。但在现代西方人眼中,无论你使用的是“独裁”还是“专政”,对应的都是dictatorship,是一个贬义词。

dictator: [dɪk'teɪtə] n.独裁者,独裁官

dictatorship:[dɪk'teɪtəʃɪp] n.独裁政体,专政

dictation:[dɪk'teɪʃ(ə)n] n.听写,口述,命令

lynch(私刑):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动用私刑的美国人林奇

关于美国英语中lynch(私刑)一词的来源,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沃尔德雷普在《私刑法官面面观:美国法外暴力与惩罚》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考证。根据该书,英语中表示“私刑”的lynch一词最初来自殖民地时期弗吉尼亚的一个人名。不过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该词来自贝德福得县一个名叫查尔斯·林奇(Charles Lynch)的人。他是一个民兵上校、坚定的爱国者。1780年,当他得知英国托利党成员企图夺取蒙哥马利县一个为制造武器提供原料的锡矿时,就率部前往保护。他把那些反叛分子抓住,每人鞭打39下,而且据称还可能使用了严刑拷打的方式,迫使他们承认犯有叛国罪。这些超出法律之外的行为引起了包括托马斯·杰斐逊在内的许多人的关注。1782年,林奇本人在通信中把这种在法庭之外为谋求公正而实施的非正规做法称为lynch law,后来他还把lynch一词用作动词。由此可见,林奇不仅从事过可以被称为私刑的事情,而且还亲自带头使用该词。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lynch一词来自弗吉尼亚州皮茨法尼亚县一个叫威廉·林奇(William Lynch)的人。他是一个普通的农场主,在独立战争期间领导一个委员会负责维持秩序。1780年英国托利党在皮茨法尼亚县策划谋反,威廉·林奇和其他当地人通过非正常程序予以镇压。1811年,在接受采访时,林奇描述了描述了他与同伴折磨犯人直到认罪的细节。1836年,埃德加·爱伦·坡在其主编的杂志《南方文学信使》(Southern Literary Messenger)中提出威廉·林奇是第一个私刑者。

不管怎样,到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弗吉尼亚人开始把动用私刑的行为称为lynch。该词随后得到了普遍应用。

lynch:[lɪn(t)ʃ] n.私刑,私刑处死vt.对……动用私刑,私刑处死,n.(人名)林奇

amnesty(大赦):古雅典民主派和贵族达成的和解

公元前404年,在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争霸战(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落败,斯巴达国王吕西斯特拉图解散了雅典的民主政府,扶植了由三十个贵族组成的寡头政府,史称“三十僭主”。三十僭主操控政治,把穷苦平民排挤在政治之外,又实施恐怖统治,在8个月内杀死的雅典人几乎比战争最后十年斯巴达人杀死的雅典人还要多。许多温和派纷纷逃离雅典,而民主派则发动反击,最终击败斯巴达保护军,杀死为首的两名僭主,推翻三十僭主的寡头政治,重新建立了民主制度。

民主派恢复民主制度后,并没有对贵族所犯下的恶行展开报复,而是选择了和解。公元前403年,雅典政府颁布一项法令,宣布除三十僭主及其帮凶外,对其他人在过去所做的任何事情进行“遗忘和宽免”(希腊语amnestia),双方中的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在以后提起诉讼或寻仇。这项法令被后人称为“大赦令”。

英语单词amnesty就来自该“大赦令”中的希腊语amnestia,由a(not)+mnestis(记忆)构成,字面意思就是“遗忘,不再记得”,本意指民主派和贵族之间的和解,对双方以往的对立行为统统一笔勾销。现在常用来表示“大赦、特赦”。

amnesty:['æmnɪstɪ] n.大赦,特赦,特赦令vt.对……实行大赦

boot:靴子,益处

1.靴子,来自beat , 击,打,踢。

2.益处,词源不详。主要用于短语to boot, 除此之外。比较级better, 最高级best.

consul:领事

con-, 强调。-sul, 带来,召集,词源同counsel, 原指把长老院召集在一起协商公共事务,后指古罗马派遣到本土之外管理其它属地的长官,现指领事,领事馆。

excommunicate:革除教籍

ex-, 向外。-commun, 公共,共同,词源同common, community. 即排除在公共之外,后用于宗教用语。

extraterrestrial:外星人

extra-, 外面的,超过的。terrestrial, 陆地的,地球的。即地球之外的,外星人。

extraterritorial:治外法权的

extra-, 外面的,超过的。territorial, 领土的,领地的。即在本土之外的。

finishing school:精修学校(为富家女子学习礼仪所办的私立学校)

比喻用法。即完成基础知识教育之外的礼仪教育,也叫做charm school.

hyperspace:超空间

hyper-,超过的,超级的,space,空间。比喻用法,用于指三维之外的空间。

orient:东方(的)n. 东方, 亚洲

日本索有Land of the Rising Sun(旭日之国)的别称,而亚洲,特别是远东,则一向被欧美人称为the Orient(东方)。orient一词源于拉丁语sol oriens(旭日),其中oriens作rising(正在升起的)解,也可以说orient就是来自oriens。在作形容词用时,orient除了表示“东方的”之外,至今仍然保留了“升起的”这一原义。orient和east的区别在于,前者属诗歌语言。

对古罗马占卜者来说,东预示吉祥。他们以观察鸟的飞向来预卜吉凶。神鸟从笼子里放出,若朝东飞则为吉兆。基督教徒也接受了这种迷信看法。基督教堂常以位于东端的圣坛定其朝向。若神鸟朝西飞则为凶兆,因为昔日教士总是将西与死亡及毁灭相联系。与orient相对的occident其词源就反映丁这层含义。occident源于拉丁语occidens‘setting’(落下的)。因为日落于西,所以occident后被转义表示“西方”或“西方的”,而且常与死亡相联系。英语成语go west也含有“死”或“完蛋”之意。

ocean:海洋

该词源于古希腊神话。古希腊人认为有一条环绕大地的巨川,它是万水之源,日月星辰(除大熊座之外)都从此河升起,又落入此河。他们称之为Okeanos,拉丁语作Oceanus,并将它拟人化为统治万水之神,汉译常作“大洋神”,在荷马时代被认为是万神之祖。意为“海洋”的英语单词ocean正是来源于Oceanus,它是在1290年前后从古法语ocean直接借过来的。

mesmerize:对…施催眠术

该词源出奥地利医师,当代催眠术的先驱Mesmer(Franz Anton Mesmer,1734 - 1815)。他认定人体内有一种潜在的“动物磁力”(animal magnetism),并用它来治病。维也纳的医生指控他玩弄魔术。 1778年他被迫离开奥地利去巴黎定居,在那里继续行医,并再次遭到医学界的反对。1784年路易十六任命一个由科学家和医生组成,其中包括B.富兰克林和A,拉瓦锡在内的专门委员会去调查Mesmer的方法。委员会的报告对他持否定态度,把他称为骗子,但承认他的方法有疗效,将他的“治愈例”归因于患者自己的想象。结果,Mesmer又被迫离开巴黎,在瑞士度过了他的余生。其实.M esmer所用的方法就是后人所谓催眠(术)。在hyp notism和hypnotize出现之前,人们据他的姓氏刨造了mesrnerism及其相应动词形式mesmerize来分别表示“催眠(术)”,“对…施催眠术”。在当代英语中后两者除了作为前两者的同义语使用之外,更常用于引申义,分别表示“巨大的魅力”和“使入迷”。

charisma:神授的超凡能力,神秘的个人魅力,领袖气质

charisma在17世纪是一个纯粹的神学术语,20世纪中期被社会学家政治化,以后经记者和政治家一再使用成了一个时髦词(vogue word),不时在报刊上露面。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John F- Kennedy,1917 - 1963)任美国总统时,记者屡屡用charisma 一词来形容肯尼迪所具有的那种领袖人物的非凡魅力,使该词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下子流行了起来。

该词借自希腊语,原希腊词最早见于《圣经·新约》的希腊文译本,常以复数形式charismata出现,用以指“神授的超凡能力”(如能治病、预言等)。17世纪时英语从希腊语借用了这个神学术语,作charism.1875年开始拼作charisma,最后后者成了较为常用的拼写形式。几个世纪以来,charisma一直用于宗教意义,就是说只用来形容摩西、耶稣等非凡的宗教人物。这个词的今义“神秘的个人魅力”始用于20世纪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Max Weber,1864 - 1920)死后出版的著作《论经济和社会法》(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该书直到1947年才译成英语。charisma的这一世俗用法被社会学家所广为接受。到了60年代charisma一词又被广泛用来形容领袖人物的领袖气质和个人魅力。今天似乎有一种将charisma的词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向,把它用作appeal(吸引力)或magnetism(吸引力,魅力)的同义词。除了具有非凡魅力的政治领袖之外,各类名人,包括福音传道者、影星、运动员、将军和作家等,皆可用charisma 一词来形容。一些评论家强烈批评将charisma通俗化的这一做法,然而一个词使用多了其结果往往是会导致词义的扩大或一般化的。

bonfire:营火,篝火.(为销毁垃圾而燃的)火堆

bonfire在中世纪英语原作banefyre,相当于bonefire,bane是bone(骨)在苏格兰方言的拼写异体。因此我们可以说bonfire的第一成分原为bone。bonefire这一拼写形式一直到18世纪还见诸使用。bonfire不是指“篝火”或“营火”吗?与bone又有什么联系呢?在14世纪时篝火是名符其实的fire of bones,因为当时是用兽骨来当柴烧的。bonfire除用以取暖、烤东西之外,也用以烧异教徒和焚化尸体,故一度也指火葬柴堆(funeral pyre)。到了16世纪该词的形式演变为bonfire,词义也扩展为“篝火”或“营火”,开始带有节日和欢乐的含义。按英格兰与苏格兰某些地方的习俗,人们在某些节日里,如6月24日圣约翰节(St. John’s Day)和11月5日盖伊·福克斯日(Guy Fawkes Day),总要燃起bonfire以示庆祝。所谓Bonfire Night(篝火之夜)指的就是11月5日。

bone的词源是古英语ban,bonfire中的bon只是它的一种变体,并非如一些人所认为的是来源于法语bon‘good’(好)。这或许是受了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 - 1784)在1755年出版的《英语辞典》中对该词所作释义的影响。

bigwig:要人,名人

假发除了可作戏装、乔装用品之外还被用作个人装饰品或职位的标志。几个世纪以前假发在欧洲十分流行,至17世纪发展到最高峰,成为阶级及地位的标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中年时喜欢戴假发,欧洲各国王族纷纷效仿,尤其在英国,身份越高者或自认为身份越高者,所戴假发就越大。按当时习俗只有贵族、法官和主教可戴假发。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之后,各种地位标志被荡绦殆尽,假发便不多见了。如今仅在英国法庭尚可见到法官和律师戴着那种垂肩假发。bigwig一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英国习俗。bigwig由big(大的)和wig(假发)二词复合组成,用以喻指“要人”、“大亨”或“名人”,通常用在口语中。意指“假发”的wig一词是periwig的缩略,而periwig则又是peruke的异体。两者同出一源,都源自法语Perruque。

average:平均数,一般水平,平均的,一般的   

源于阿拉伯语awariya‘damaged goods’(损坏的货物),但却是15世纪末从法语avarie‘damaged or lost cargo’(损坏或损失的货物)借用过来的,16世纪时受pilotage(领航),towage(牵引费)等航海术语的词尾-age影响,而逐渐演变为average。所以average最初仅作海事法或保险用语,意为“海损”。所谓海损是指海上财产(船舶或所载货物)因遇海难或其他意外事故而遭受的损失。此类损失通常由有关各方平均分担,公元6世纪的罗马法中就已有明确规定。各航海国家都接受并沿用这一法理,把它作为本国海事法的一部分。据此,average 一词在17世纪时由原义引申出“平均分担”一义,而今天它所用各义,如“平均数”、“平均”、“一般水平”、“普通的”、“中等的”等都是由此进一步引申或演变过来的。除了英语之外,欧洲多数语言也都通过不同渠道吸收了这个阿拉伯词,如西班牙语作averia,荷兰语作averij,意大利语作avaria等,而且至今它们都还保留了原始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