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tocrat(富豪):掌管地下宝藏的冥王普鲁托
在罗马神话中,朱庇特Jupiter、尼普顿Neptune和普鲁托Pluto三兄弟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Zeus、波塞冬Poseidon和哈迪斯Hades。这三兄弟率领奥林巴斯神族推翻自己的父亲克洛诺斯后,决定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每个人的管辖范围。朱庇特抽中了天界,尼普顿抽中了海洋,而普鲁托则抽中了冥界,成为了冥王。由于地下埋藏着各种各样的宝藏,所以普鲁托拥有大量财富,成为了西方的财神爷。所以从他的名字Pluto中衍生了英语词根pluto-,表示财富。
Pluto: ['plʊto] n.冥王星,冥王
plutocrat:['pluːtəkræt] n.财阀,富豪
plutocracy:[pluː'tɒkrəsɪ] n.财阀政治,金权统治,财阀统治集团
plutolatry:[pluː'tɒlətrɪ] n.拜金主义,财富崇拜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plutocrat 词源,plutocrat 含义。
gospel(福音):极好的消息
“福音”本是一个基督教的术语,指耶稣的言论及其门徒们传播的教义。在拉丁文中,福音叫做euangelium。其中,eu是“好”的意思,如eugenics(优生学)、eulogize(赞美)、euphemism (委婉的词语);angelium是“消息”的意思,天使angel与其同源。
基督教传入英国后,英国人将拉丁文euangelium意译为古英语单词godspell,其中,god等于good(好),spell表示消息、信息。后来,godspell的拼写逐渐演变成了现代英语中的gospel。
gospel一词现在已经逐渐走出宗教领域,应用于更多场景,用来表示任何主义、信条。
gospel:n.福音,真理,信条adj.福音的,传播福音的
sabotage(蓄意破坏):工人把木鞋扔进机器里来搞破坏
一说起“木鞋”,人们也许马上会想到荷兰木鞋。其实,举世闻名的荷兰木鞋发源于法国,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是木鞋的发源地。在中世纪,只有贵族才有钱购买皮鞋,普通的老百姓买不起皮鞋,因此发明了造价便宜,但同样防潮保暖的木鞋。这种木鞋在法语中叫做sabot,其中的bot就是boot(靴子)的意思。木鞋从法国流传至欧洲各地,在荷兰大受欢迎,并成为了荷兰的特色产品之一。
现在在法国几乎看不到穿木鞋的人,但在中世纪时期,法国老百姓几乎人人都穿着木鞋。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阶段,当工人和工厂管理层发生矛盾时,往往会偷偷地把脚上的木鞋脱下来扔进机器里来破坏机器,从而衍生了sabotage这个英语单词,表示蓄意破坏。
sabot: ['sæbəʊ] n.木鞋,木屐,木底皮鞋
sabotage ['sæbətɑːʒ] v.n.妨害,破坏,怠工
saboteur: [,sæbə'tɜː] n.怠工者,破坏者
fasces(法西斯):古罗马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束棒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代,国家设有两名执政官共同掌管政权。执政官外出时带有12名侍卫官。每名侍卫官肩上扛有一把束棒,束棒中间插有一把斧头。束棒用于执行笞刑,斧子用来执行死刑。这种插有斧头的束棒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称为“法西斯”(fasces),字面意思就是“一束(木棒)”。
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墨索里尼选择用“法西斯”这个古罗马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党派,先后成立准军事组织“战斗的法西斯”和以资产阶级右翼和反动军人为骨干的“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他们以古罗马的法西斯图案作为党徽,其中棒子象征人民,斧头象征领袖,意思是人民要绝对服从他们的领袖。法西斯党用“信仰、服从、战斗”的口号,代替民主政治的“自由、平等、博爱”。随后,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了法西斯性质的政党,从此“法西斯”这个词沦为了极端恐怖和独裁的代名词,遗臭万年。
fasces: ['fæsiːz]n.束棒,法西斯
fascist: ['fæʃɪst] n.法西斯主义者,法西斯党员adj.法西斯主义的,法西斯党的
fascism: ['fæʃɪz(ə)m; -sɪz(ə)m] n.法西斯主义,极端国家主义
essay(随笔):在写作上的随意尝试
单词essay来自法语单词essai,原意是“尝试”,后来用来表示“随笔”,所以它指的是任何人在写作方面的小尝试,如学生的习作、日常随笔所写的一些小文章。跟它相反的就是专业的、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或论文。essay这种文学体裁源于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他将自己的作品称为“随笔”(essai),文体自由,篇幅有长有短,内容极为广泛,他读书后的感想、理解、评论,他到各国旅行中的见闻,冥思苦索得出的人生哲理、格言警句,都写进他的随笔集中。英国哲学家和语言大师培根所著的“随笔集”(Essays)是第一部重要的英文随笔集。美国学生申请大学时,往往需要提交几篇essay,相当于我们高考中的命题作文。
essay:['eseɪ] n.散文,随笔,小品文
bluestocking(女学者):18世纪由伦敦知识女性组成的“蓝袜社”
18世纪中叶,伦敦的一些上游阶层的知识女性逐渐不满足于日常聚会时的玩牌聊天等空洞消遣,模仿法国的沙龙,开创了一种以文学讨论为焦点的社交聚会。1750年,伦敦贵妇伊丽莎白·蒙塔古夫人(Elizabeth Montagu)在自家府邸设立了第一个文艺沙龙。该聚会一反当时的社会风气,既不玩牌,也不闲聊,而是开展各种读书、文学讨论活动,并经常邀请一些文学家、学者参与。并且,该沙龙还有一点与当时上流社会聚会不同,对服装没有严格要求,其成员经常穿着日常休闲衣服而非礼服前来聚会。
有一回,蒙塔古夫人邀请一名当时还不太出名的园艺师兼翻译家本杰明·斯蒂林弗林特(Benjamin Stillingfleet)参加沙龙。本杰明家境贫寒,买不起出席上流聚会所需礼服和黑色长袜,因此婉言拒绝。但蒙塔古夫人告诉本杰明,他可以穿着日常衣服和普通蓝色长袜出席。因此,本杰明便穿着日常衣服和蓝色长袜出席沙龙,并成为了沙龙的常客。
伦敦的这种文艺沙龙反映了当时女性群体和普通人对文学活动的热情参与。但当时的欧洲人和中国人一样,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各种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并不对女性和普通民众开放。当时的一些保守人士,认为一帮女人和穿蓝色长袜的平民高谈阔论高雅的文学是对文学的亵渎,因此对沙龙冷言冷语,大加讽刺。他们给穿蓝色长袜出席聚会的本杰明起了个绰号“蓝色长袜”(bluestocking),将这种沙龙称为“蓝袜社”(bluestocking club)。后来,bluestocking从本杰明的绰号扩展称为对参加蓝袜社的知识女性的蔑称,讽刺她们附庸风雅、卖弄学问。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使人拜伦就在其名著《唐·璜》中,对bluestocking大肆调侃,主人公唐·璜的母亲伊内就被他塑造成了一位bluestocking的典型。当然,在历史上,并非所有学者都对bluestocking抱有歧视,有不少人都对bluestocking对于推动女性文学运动的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
bluestocking: ['bluːstɒkɪŋ] n.女学者,女学究,女才子,卖弄学问的女性
gymnastics(体操):古希腊的裸体健身运动
古希腊人崇尚强壮体魄的各种运动,更崇尚裸体运动,因为他们崇尚人体美,认为人体的健美只有通过不着服装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古希腊人把各种健身运动称为Gymnastike,由gymnos(意为裸体)演变而来。古希腊运动会只允许男子参加竞技和观看比赛,所以赤身裸体参加比赛并不会让人觉得难堪。
英语中的gymnastics(体育、体操)就源自希腊语Gymnastike,而gymnasium(体育馆、健身房)源自希腊语gymnasion,意思就是进行gymnastics的场所。词根gymn来自gymnos,表示“裸体”,如gymnosophist(裸体主义者)
gymnastics:[dʒɪm'næstɪks] n.体操,体育
gymnastic:[dʒɪm'næstɪk]adj.体操的,体育的
gymnast:['dʒɪmnæst]n.体操运动员
gymnasium:[dʒɪm'neɪzɪəm] n.体育馆,健身房
gymnosophist:[dʒɪm'nɒsəfɪst]n.裸体主义者
Diana(戴安娜):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
戴安娜(Diana)是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及狩猎女神,奥林巴斯十二主神之一,等同于 希腊神话中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是天神朱庇特与暗夜女神勒托所生的女儿,阿波罗的孪生姐姐。她还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三个处女神之一,是女性 纯洁的象征,因此深受闺中处女的崇拜。她热爱自然,喜欢狩猎,是身手敏捷的女猎手。她的标志是戴在头上的一轮弯月。
据说戴安娜及阿波罗的母亲勒托生产时,花了9天9夜才生出戴安娜,而戴安娜一出生就帮助母亲接生了她的弟弟阿波罗。因此戴安娜还是助产女神。
在她三岁时,父亲朱庇特要送她礼物,戴安娜选择了永远的贞洁、箭囊、同弟弟一样的神职,以及远离人间的山林等。正如阿波罗常常被人们与太阳神赫利俄斯混同,戴安娜也往往被人与满月女神卢娜(Luna,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塞勒涅)混同。
传说,有一回,戴安娜狩猎后,在一股清泉旁休憩沐浴。没想到一个名叫阿克特翁(Actaeon)的猎人误闯了进来,看见女神迷人的胴体,惊得目瞪口呆。又羞又恼的女神将他变成了一头鹿,被自己的猎犬咬死。
在英语中,Diana是一个很常用的女性名字,如著名的戴安娜王妃。这个名字往往使人联想到一位美丽、高贵的金发女性。
Diana:[daɪ'ænə]n.戴安娜,月亮女神,抱独身主义的女子
irenic(和平的):希腊神话中的和平女神厄瑞涅
时序三女神(The Horae)是希腊神话中掌管自然秩序的三位女神,分别是狄刻(Dike,正义)、欧诺弥亚(Eunomia,秩序)、厄瑞涅(Eirene,和平)。她 们是三姐妹,都是宙斯和正义女神忒弥斯的女儿。厄瑞涅(Eirene)是时序三女神之一的和平女神,对应于罗马神话中的帕克斯(Pax)。在赫西俄德的 《神谱》中,作者将她称为“鲜花怒放的厄瑞涅(Blooming Eirene)”。
厄瑞涅是财神普图鲁斯(Ploutos)的哺育者,也有的神话说是财神的母亲。厄瑞 涅的崇拜在雅典特别流行。在罗马的奥古斯都时代的马尔斯广场上专门为她建有祭坛,每年都会在这个地方为她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只是现在这一建筑已经荡然无 存。只是在城内还放置有她的大理石雕像,其形象是一位年轻的妇女怀抱着年幼的普图鲁斯。在钱币上,她是一位少女,左手执象征丰饶的丰裕之角,右手持有象征 和平的橄榄枝、赫耳墨斯的神杖或禾穗,有时也怀抱着小财神普图鲁斯。人类发现的第14颗小行星—司宁星以厄瑞涅的名字命名。
英语单词irenic就来自和平女神厄瑞涅的名字。
irenic:[aɪ'renɪk; -'riː-] adj.和平(主义)的,促使和解的
Orpheus(杰出的音乐家):独闯冥府拯救爱妻的音乐家俄耳甫斯
在希腊神话中,古希腊色雷斯地方有个著名的诗人与歌手叫俄耳甫斯 (Orpheus)。他的父亲是太阳神兼音乐之神阿波罗,母亲是司管文艺的缪斯女神卡利俄帕。这样的身世使他生来便具有非凡的艺术才能。在他还很小的时 候,阿波罗便把自己用的宝琴送给他。这把琴制作精巧,经俄耳浦斯一弹更是魅力神奇,传说俄耳浦斯的琴声能使神、人闻而陶醉,就连凶神恶煞、洪水猛兽也会在 瞬间变得温和柔顺、俯首帖耳。
俄耳甫斯凭着他的音乐天才,在盗取金羊毛的阿尔戈斯号英雄队伍里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伊阿宋正是靠了俄耳浦斯的琴声才制服了守护羊毛的巨龙。在归途中,英雄们被海妖塞壬的歌声所魅惑,意志沉沦之际,俄耳浦斯的琴声惊醒了大家,逃离了妖岛。
俄耳甫斯的悲惨爱情故事是希腊神话中最感人的篇章之一。据说俄耳甫斯有一位情投意合 的妻子叫做欧律狄克。有一天她被毒蛇所咬,很快就一命呜呼了。为了再见到妻子,俄耳甫斯前往冥府,用琴声打动了冥河的艄公,驯服了守卫冥府大门的三头犬。 最后他来到冥王和冥后的面前,苦苦哀求把妻子还给他。冥王夫妇被他的深情打动,允许他带回妻子,但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在走出冥府之前不能回头看他妻子一 眼,否则他的妻子再也不能返回人间。
俄耳甫斯欢天喜地地谢过冥王夫妇,领着妻子往人间走。由于脚伤未愈,欧律狄克每走一 步都要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俄耳甫斯牢记冥王的要求,强忍着不回头。就快抵达人间之际,欧律狄克再也忍受不了俄耳甫斯的冷淡,大声抱怨起来。爱妻心切的俄 耳甫斯忘记了冥王的警告,回头安慰爱妻。就在刹那间,死神再次将欧律狄克带回了冥府,只留下捶胸顿足的俄耳甫斯。
从此后,俄耳甫斯郁郁寡欢,孤身一人隐居在色雷斯的洞穴之间。由于不敬酒神,他被酒神的女信徒们在癫狂状态下撕成碎片。宙斯怜悯他,就将阿波罗送给他的七弦琴高高挂在空中,这便是天琴座的来历。
Orpheus:['ɔ:fiəs; -fjus]n.杰出的音乐家,俄耳甫斯
orphic:['ɔ:fik] adj.神秘的,俄耳甫斯的
Orphism:['ɔ:fizəm] n.俄耳甫斯主义,俄耳甫斯教
pluto-(财富):掌管地下宝藏的冥王普鲁托
在罗马神话中,朱庇特Jupiter、尼普顿Neptune和普鲁托Pluto三兄 弟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Zeus、波塞冬Poseidon和哈迪斯Hades。这三兄弟率领奥林巴斯神族推翻自己的父亲克洛诺斯及泰坦神族后,决定采用 抽签的方式来决定每个人的管辖范围。朱庇特抽中了天界,尼普顿抽中了海洋,而普鲁托则抽中了冥界,成为了冥王。
由于生活在幽暗的冥界,冥王一直娶不上媳妇。于是冥王就强抢了宙斯和谷物女神的女儿作为自己的冥后,并在谷物女神上门索求时施展诡计,迫使冥后每年都要回到冥府三个月。
由于地下埋藏着各种各样的宝藏,所以普鲁托拥有大量财富,成为了西方的财神爷。所以从他的名字Pluto中衍生了英语词根pluto-,表示财富。
Pluto:['plʊto]n.冥王星,冥王
plutonic:[plʊ'tɑnɪk] adj.冥王星的,深成的,深成岩的
plutocrat:['pluːtəkræt]n.财阀,富豪
plutocracy:[pluː'tɒkrəsɪ]n.财阀政治,金权统治,财阀统治集团
plutolatry:[pluː'tɒlətrɪ]n.拜金主义,财富崇拜
tychism(偶然主义):希腊神话中的运气女神堤喀
堤喀(Tyche)是希腊神话中的运气女神,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福尔图娜(Fortuna)。她常常以长着翅膀,头戴皇冠,手持聚宝盆的形象出现;但有时她又是蒙着眼睛的,代表各种欲望都存在着风险与不定。英语单词tychism(偶然主义)就来自堤喀的名字Tyche。
tychism:['taikizəm] n.偶然主义
apostate(变节者):基督教中的叛教者
英语单词apostate原是一个基督教中的专用名词,用来表示曾经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会,但后来背弃信仰的叛教者。它来自希腊语apostenai,由apo(away from)+stenai(stand)构成,字面意思就是“站到一边,远离”。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apostate是古罗马皇帝尤利安(Julia)。他是君士坦丁王朝的罗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的两位统治者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在米兰联名签署了著名的《米兰 敕令》,宣布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从此以后基督教会获得了官方名义上的承认,迅速发展,君士坦丁大帝更是受洗礼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基督教皇帝。然而等到君 士坦丁大帝的侄儿尤利安上台时,基督教的迅猛发展受到重挫。
尤利安出生就受洗,在严格基督教教育下长大,但后来却转向希腊罗马的传统多神信仰。 他师承于新柏拉图主义,崇信神秘仪典,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反对将基督教信仰视为国教。他上台后就实行反大公教会政策,大力扶助多神教以及犹太教和基督教异 端,大肆攻击正统派基督教,教堂被焚毁和抢劫,基督徒被赶出军队和学校,朱利安本人还写书攻击基督教,意欲改变自君士坦丁大帝以来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独尊 地位。这便是四世纪异教在罗马的复兴运动。因此尤利安被基督教会称为“背教者尤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
现在,单词apostate的宗教色彩已经淡化,可以用来泛指一切背弃信仰的人。
apostate:['æpəsteɪt]n.变节者、脱党者、叛教者adj.变节的、脱党的、叛教的
apostasy:[ə'pɒstəsɪ]n.变节、脱党、叛教
cynic(愤世嫉俗的):对他人行为动机的负面态度
单词cynic源于古代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犬儒主义”(Cynicism)。人们 一般认为犬儒主义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BC445-BC365)创立的,另一人物第欧根尼 (Diogenēs,BC404-BC323)则因住在木桶里的怪异行为而成为更有名的犬儒主义者。犬儒主义者行为怪诞,放浪形骸,因此在希腊语中被称为 kynikos,意为dog-like(像狗一样的),源自希腊语kyno(dog)。英语单词cynic就源自希腊语kynikos。但也有人认 为,cynic一词源自安提斯泰尼讲学所在的一座体育馆的名字Kynosarge(gray dog,灰狗)。
犬儒主义宣扬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精神上的幸福快乐才是真的 的快乐满足。随着犬儒理念的流行,犬儒主义的内涵发生了微妙的根本变化。早期的犬儒主义者是根据自身的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主义者依旧蔑 视世俗的观念,但是却丧失了赖为准绳的道德原则,从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
现在,人们通常将“犬儒主义”定义为一种带着厌倦情绪的负面态度,对于他人行为的动机与德性都采取一种不信任和嘲弄的态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私自利驱使的。这也是cynic这个单词在现代的主要含义。
cynic:['sɪnɪk]adj.犬儒学派的n.愤世嫉俗者,犬儒学派的人。
cynical:['sɪnɪk(ə)l]adj.愤世嫉俗的,冷嘲热讽的,挑剔讽刺的。
cynicism:['sɪnɪsɪz(ə)m]n.犬儒主义,玩世不恭,愤世嫉俗,冷嘲热讽。
Gnosticism(诺斯替主义):宣扬“灵性知识”的希腊哲学思想
Gnosticism(“诺斯替主义”)是希腊哲学晚期的一种思想,认为物质世界是 邪恶的,灵魂从灵性世界堕落至邪恶的物质世界,只能通过“灵性知识”才能得到救赎,重返灵性世界。他们把这种隐秘的、关乎拯救的智慧或“灵性知识”称为 “诺斯”(gnosis),将拥有“灵知”的人称为“诺斯替”(Gnostic)。在基督教发展初期,诺斯替主义者曾借用基督信仰来表达这种隐秘智慧的求 道方式,被教会的大公会议判为异端。
英语单词gnosis、gnostic、gnosticism等英语单词的词源都是希腊语中表示“知道”的单词gnostos。
gnosis:['nəʊsɪs] n.灵性知识,真知,直觉
Gnostic:['nɔstik] n.诺斯替教徒adj.诺斯替教徒的,诺斯替教派的
Gnosticism:['nɔstisizəm] n.诺斯替主义,诺斯替教派
philosopher(哲学家):爱智慧的人
希腊战胜波斯后,希腊城邦进入繁荣阶段,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度日臻完善。雅典民主制下的竞争主要通过辩论和演讲进行。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批专门传授 辩论和演讲的教师,称为“智者”(sophist),意思就是“有智慧的人”。智者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为了赢得个人声誉,他们利用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对传 统观念提出挑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但对哲学的根基带来了严重损害,因为他们否定确定的或唯一的真理标准,对一切都表示怀疑和反 驳,以达到驳倒对方的实用目的。他们虽然有智慧,却拿来作为达到实用目的之手段。苏格拉底等哲学家把他们斥为“批发或零售精神食粮的商人”。为了表明自己 与这些智者的区别,苏格拉底将自己称为philosopher(哲学家),意思是“爱智慧的人”。由此可见,哲学家是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追求真理和智 慧为目标的人。
从希腊语sohpia(智慧)产生了英语词根sohpy,并衍生了众多与智慧相关的单词。
sophist:['sɒfɪst]n.诡辩家,智者
sophistry:['sɒfɪstrɪ]n.诡辩,诡辩术
sophisticated:[sə'fɪstɪkeɪtɪd]adj.复杂的,久经世故的
philosopher:[fɪ'lɒsəfə]n.哲学家,哲人
philosophy:[fɪ'lɒsəfɪ]n.哲学
sophomore:['sɒfəmɔː]n.(大学)二年级生。记sopho智慧+more(moros)愚蠢→半聪明半愚蠢的人→二年级学生
liberal(自由主义的):古希腊罗马城邦中享有公民权的自由人
英语单词liberal来自拉丁语liberalis(高贵的、高尚的、慷慨的、宽宏的)。liberalis来自词根liber(free,自由的),字面意思就是“自由的,自由人的”。这里的“自由人”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城邦中享有公民权的自由人。在14世纪,英语单词liberal表示“慷慨的、无私的、高贵的”;在15、16世纪逐渐衍生出“放纵的、不受约束的”等负面意思;在18世纪后期,它的感情色彩又从贬至褒,表示“宽容的、不受偏见影响的”。现在,该词在政治或宗教上表示“开明的、支持改革和进步的、推崇个人自由的”。在教育领域,liberal arts指的是为“自由人”提供的学科教育,偏重提高人文修养而非实用性,在古代西方包括“三学”(文法、逻辑、修辞)和“四艺”(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在中国通常翻译为“博雅教育”或“文科”。
与liberal同源的单词有:liberate(解放)、liberation(解放)等。
liberal:['lɪb(ə)r(ə)l] adj.自由主义的,开明的,宽宏的,慷慨的;文科的n.自由主义者
liberal arts:n.博雅教育,文科
liberality:[lɪbə'rælɪtɪ] n.慷慨,大方,开明,心胸开阔
liberalism:['lɪbərəlɪzəm] n.自由主义,开明的思想或见解
gargantuan(巨大的):法国名著《巨人传》的主人公高康大
英语单词gargantuan来自法国讽刺作家拉伯雷(Rabelais)的作品《巨人传》(Gargantua and Pantagruel)中主人公的名字gargantua(高康大),gargantua的本意是“大喉咙”。高康大是一个食欲巨大的巨人国王,他出生时要喝17913头母牛的奶,衣服要用几万尺布,胖得有十八层下巴,他把巴黎圣母院的大钟摘下来当马铃铛,他的一泡尿淹死了260416人。在小说中,拉伯雷痛快淋淳地批判教会的虚伪和残酷,特别痛斥了天主教毒害儿童的经院教育。高康大原本聪慧过人,但几十年的经院教育却要把他变成呆头呆脑,糊里糊涂,只有在接受人文主义教育之后才变成名副其实的“巨人”。
gargantuan: [gɑː'gæntjʊən] adj.巨大的,庞大的
utopia(乌托邦):英国政治家莫尔虚构的理想社会
1516年,英国政治家、空想社会主义者、作家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爵士发表了名著《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莫尔在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神奇的“乌托邦”(Utopia)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
英语单词utopia由希腊词根ou(no,没有)和topos(place,地方),字面意思就是“乌有之乡,不存在的地方”。今天,utopia一词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或者是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等。
utopia:[ju:'təupiə] n.乌托邦,理想社会
utopian:[ju'topɪən] adj.乌托邦的,空想的,理想化的n.空想家,乌托邦居民
commune(公社):全体市民共同治理的自治城市
在欧洲封建时期,国家的土地被分封给各个诸侯。土地成了封建君主和领主的私人财产。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定居在城市里,通过赎买和战争手段从封建领主手中夺取了城市的主权,建立了由全体市民共同治理的自治城市。在法语中,自治城市这种组织机构被称为commune,来自拉丁语communis(共同的、公共的),表明自治城市的主权属于全体市民,而不是私人所有。
1871年,法国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Paris Commune,中文译为“巴黎公社”。从此以后,commune(公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独特组织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也曾经历过建设“人民公社”的阶段。
源自拉丁语communis的单词还有community、common、communism等。
commune:['kɒmjuːn] n.公社,自治城市
communal:['kɒmjʊn(ə)l; kə'mjuː-] adj.公共的,公有的,公社的
community:[kə'mjuːnɪtɪ] n.社区,社会,共同体,团体
common:['kɒmən] n.普通,平民,公有地adj.共同的,普通的,一般的,通常的
communism:['kɒmjʊnɪz(ə)m] n.共产主义
communist:['kɒmjʊnɪst] n.共产党员,共产主义者adj.共产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