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pple of Discord:争斗之源;不和之因;祸根
An Apple of Discord 直译为“引起纠纷的苹果”,出自荷马史诗 Iliad 中的希腊神话故事。
传说希腊阿耳戈英雄(Argonaut)珀琉斯(Peleus)和爱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儿西蒂斯(Thetis)在珀利翁山举行婚礼,大摆宴席。
他们邀请了奥林匹斯上(Olympus)的诸神参加喜筵,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惟独没有邀请掌管争执的女神厄里斯(Eris)。这位女神恼羞成怒,决定 在这次喜筵上制造不和。于是,她不请自来,并悄悄在筵席上放了一个金苹果,上面镌刻着“属于最美者”几个字。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 (Athena)、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Aphrodite),都自以为最美,应得金苹果,获得“最美者”称号。她们争执不下,闹到众神之父宙斯 (Zeus)那里,但宙斯碍于难言之隐,不愿偏袒任何一方,就要她们去找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Paris)评判。
三位女神为了获得金苹果,都各自私许帕里 斯以某种好处:赫拉许给他以广袤国土和掌握富饶财宝的权利,雅典娜许以文武全才和胜利的荣誉,阿芙罗狄蒂则许他成为世界上最美艳女子的丈夫。年青的帕里斯 在富贵、荣誉和美女之间选择了后者,便把金苹果判给爱与美之神。为此,赫拉和雅典娜怀恨帕里斯,连带也憎恨整个特洛伊人。
后来阿芙罗狄蒂为了履行诺言,帮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的王后——绝世美女海伦(Helen),从而引起了历时10年的特洛伊战争。不和女神厄里斯丢下的那个苹果,不仅成了天 上3位女神之间不和的根源,而且也成为了人间2个民族之间战争的起因。因此,在英语中产生了“An Apple of Discord”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any subject of disagreement and contention;the root of the trouble;dispute”等意义。
这个成语最初为公元2世纪时的古罗马历史学家马克·朱里·尤斯丁(Marcus Juninus Justinus)所使用,后来广泛的流传到欧洲许多语言中去,成为了一个国际性成语。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An Apple of Discord 词源,An Apple of Discord 含义。
The Web of Penelope:故意拖延的策略;永远做不完的工作
A Penelope's Web 或 The Web of Penelope,直译为“珀涅罗珀的织物”,典故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卷二。
这部史诗的主人公奥德修斯是希腊半岛西南边伊大卡岛(Ithaca)的国王,他有个美丽而忠诚的旗子,名叫珀涅罗珀。奥德修斯随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十 年苦战结束后,希腊将士纷纷凯旋归国。惟独奥德修斯命运坎坷,归途中又在海上漂泊了10年,历尽无数艰险,并盛传他已葬身鱼腹,或者客死异域。正当他在外流浪的最后三年间,有一百多个来自各地的王孙公子,聚集在他家里,向他的妻子求婚。
坚贞不渝的珀涅罗珀为了摆脱求婚者的纠缠,想出个缓宾之策,她宣称等她为公公织完一匹做寿衣的布料后,就改嫁给他们中的一个。于是,她白天织这匹布,夜晚又在火炬光下把它拆掉。就这样织了又拆,拆了又织,没完没了,拖延时间,等待丈夫归来。后来,奥德修斯终于回转家园,夫妻儿子合力把那些在他家里宴饮作乐,胡作非为的求婚者一个个杀死,终于夫妻团圆了。
由于这个故事,英语中的 Penelope 一词成了 a chaste woman(贞妇)的同义词,并产生了 with a Penelope faith(坚贞不渝)这个短语。而“The Web of Penelope”这个成语比喻“the tactics of delaying sth on purposely;the task that can never be finished”的意思。
A Penelope's Web:故意拖延的策略;永远做不完的工作
A Penelope's Web 或 The Web of Penelope,直译为“珀涅罗珀的织物”,典故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卷二。
这部史诗的主人公奥德修斯是希腊半岛西南边伊大卡岛(Ithaca)的国王,他有个美丽而忠诚的旗子,名叫珀涅罗珀。奥德修斯随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十 年苦战结束后,希腊将士纷纷凯旋归国。惟独奥德修斯命运坎坷,归途中又在海上漂泊了10年,历尽无数艰险,并盛传他已葬身鱼腹,或者客死异域。正当他在外流浪的最后三年间,有一百多个来自各地的王孙公子,聚集在他家里,向他的妻子求婚。
坚贞不渝的珀涅罗珀为了摆脱求婚者的纠缠,想出个缓宾之策,她宣称等她为公公织完一匹做寿衣的布料后,就改嫁给他们中的一个。于是,她白天织这匹布,夜晚又在火炬光下把它拆掉。就这样织了又拆,拆了又织,没完没了,拖延时间,等待丈夫归来。后来,奥德修斯终于回转家园,夫妻儿子合力把那些在他家里宴饮作乐,胡作非为的求婚者一个个杀死,终于夫妻团圆了。
由于这个故事,英语中的 Penelope 一词成了 a chaste woman(贞妇)的同义词,并产生了 with a Penelope faith(坚贞不渝)这个短语。而“A Penelope's Web”这个成语比喻“the tactics of delaying sth on purposely;the task that can never be finished”的意思。
Penelope's web(缓兵之计):泊涅罗珀的布匹
在希腊神话中,希腊伊塔克国王奥德修斯远行参加特洛伊战争,一去二十年没有回来。当 地许多贵族认为他已经死了,纷纷跑到他家里向他妻子珀涅罗珀(Penelope)求婚,企图霸占他家的财产。坚贞不渝的珀涅罗珀为了摆脱求婚者的纠缠,就 想了个缓兵之计。她想求婚者宣布,等她为公公织完做寿衣的织布后就会嫁给他们中的一个。于是,珀涅罗珀白天织布,晚上又把织好的布匹拆开。就这样织了又 拆,拆了又织,没完没了,一直坚持到奥德修斯回家,一家人合力把这些居心不良的求婚者全部杀死。因此,英语习语Penelope’s web就表示缓兵之计、永远也不会完成的工作。
companion(同伴):分食面包的人
英语单词companion来自拉丁语companionem,由com(一道)+panis(=bread,面包)组合而成,字面意思就是“分食面包的人”。
罗马军队中,每十名士兵组成一个小组,在扎营时分享一顶帐篷,吃饭时分享面包。他们就是最典型的companion。据说,为了避免面包分得不公平,罗马人发明了一种巧妙的制度:指派一个人负责分面包,然后由其他人选择自己的那一份,分面包的人自己只能分得被人挑剩下的一份。为了避免自己拿到的面包比别人的少,分面包的人就会尽力将每一份面包分得一样多。
英语单词company与companion同源,本质指的是一群“分食面包的人”,后来被用作军队建制单位,即“连”。还可以用来表示“公司”,因为公司其实就是一群共同挣面包、分面包的人组成的团队。
companion:[kəm'pænjən] n.同伴,伙伴,朋友vt.陪伴
company:['kʌmp(ə)nɪ] n.公司,连队,陪伴vt.陪伴vi.交往
duke(公爵):罗马帝国时期的蛮族军事统帅
在古罗马时代,由日耳曼或凯尔特蛮族出身而作为雇佣军为罗马军队所用的将帅,由于没有正式的罗马军衔而统称为Dux,这就是英语单词Duke(公爵)的来源。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各部族的军事领袖成为欧洲各小国的国君,其中许多就以Dux为称号,他们统治的小国就被称为“公国”(duchy)或“大公国”(Archduchy)。直到近代,意大利和德国统一之前的很多小国都以此为称号。这些小国的国君一般翻译为“大公”。
欧洲现存的独立公国是卢森堡和安道尔公国。历史上的其它公国经过合并和并吞,逐渐丧失独立性,成为国家的一部分,其统治者也演变成了由国王授予的爵位,即“公爵”(Duke)。在欧洲各国,公爵都是最高爵位之一。
英国的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国戚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
duke:[djuːk] n.公爵
duchy:['dʌtʃɪ] n.公国,公爵领地
duchess:['dʌtʃɪs; -es] n.公爵夫人,女公爵
Norman(诺曼人):不请自来,占领法国一角的“北方人”
从公元8世纪起,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不断南下,掠夺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沿海地区,还溯流而上,进犯内地。当时统治法国的卡洛林王朝衰落无能,无力抵抗维京海盗的侵犯。因此,公园911年,法王查理三世(傻瓜查理)与海盗头子罗洛签署协议,将法国鲁昂周围的土地和塞纳河口出让给维京人,并册封罗洛为公爵统治该地。从此,罗洛等人停止掠夺法国,开始经营这块土地。法国人称这些定居在该地区的维京人为Normand,复数形式为Normanz,字面意思就是“north man”(北方人)。英语单词Norman(诺曼人)就来自法语Normanz,诺曼人所居住的地区被称为Normandy(诺曼底)。
尽管诺曼人最后放弃了海盗勾当,改信了基督教,他们仍保留了其海盗祖先维京人的许多特质。他们表现一种极度不安鲁莽的气质、近乎愚勇的好战精神。诺曼人在随后扩张至欧洲其他地区的行动中,创下冒险作战的惊人纪录,常常仅以一小撮人征服数倍的敌人。其中最重要的是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他征服英国后成为英国国王,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统治英国的,其实都是北欧海盗的后代。
Norman:['nɔ:mən] n.诺曼人adj.诺曼人的,诺曼语的
Normandy:['nɔ:mən'di] n.诺曼底
earl(伯爵):北欧及英国的“部落首领”
欧洲国家贵族爵位中,从最低级以上的第三级一般在中文里译作“伯爵”,处在侯爵之下,在子爵之上。
英国的“伯爵”earl源自古英语eorl,与北欧国家的“伯爵”Jarl同源,原意是“部落首领”。11世纪,丹麦国王克努特统治英国后,把伯爵(earl)爵位引进英国,以丹麦方式把英国划分为许多伯爵领地(earldom)。每个伯爵均是镇守一方的诸侯,相当于现在的总督职位。在英国,earl(伯爵)的历史最悠久。在1237年黑太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英国最高的爵位。同时,earl还是欧洲五种爵位中唯一一个源自英文的爵位。
earl: [ɜːl] n.伯爵
earldom:['ɜːldəm] n.伯爵领地
forum(论坛):古罗马城中的一块公共空地
在古罗马城中,在Palatine山和Capitoline山之间的一个小山谷中,在几座政府建筑之间有一块空地,这块空地就是著名的“罗马广场”(Roman Forum),在现在的罗马遗址中依然能找到。这块空地原本是一个市场,古罗马人将其称为forum,在拉丁语中是“市场、公共场所”的意思。该词来自拉丁语foris(户外),同源的单词还有forest(森林)、foreign(外国的,外乡的)。
在数百年的历史中,这块空地一直是古罗马人公共生活的中心。古罗马人在这里举行庆祝,进行选举、演讲、审判以及角斗表演。这里还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枢纽。英语单词forum就源自古罗马人对这块空地的称呼,中文一般翻译为“论坛”,其实就是公众集合活动的场所。因为讨论和交流是公众集合的主要内容,所以forum一词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公众讨论的场所。
forum:['fɔːrəm] n.论坛,讨论会,公开讨论的广场
are:公亩
area的变体,后量化为公亩。
census:民意调查
来自PIE*kens, 庄严的宣布,通知,评估,检查。最早来自古罗马氏族社会时期依据个人的财产,地位,收入等进行公民社会等级划分,第一任审查官为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首领Servius Tullius。更多参照class词源。
fair:美丽的,漂亮的,公平的
缩写自古英语faeger, 美丽的,漂亮的,来自PIE*pek, 使美丽,漂亮。词义由美丽引申为公平,公正。比较very, 原义为真实的,even, 原义为平的。
Gallic:高卢的,法国的
来自拉丁语Gallia, 高卢人。来自凯尔特民族名,英国人用该词来指法国人。高卢雄鸡来自另一个拉丁词gallus的巧合,义为公鸡,词源同call, 大叫,公鸡叫。
Zippo:芝宝牌打火机
品牌名,以生产打火机著名,来自其创始人George G Blaisdell在1932年为公司命名的时候,觉得Zippo很符合打火机的意味,因而命名。
Manichean:二元对立论
来自Manicheism,摩尼教。该教发源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二元论宗教。其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论”,崇尚光明。因此引申词义二元对立论。在中国也称明教,参照电影《倚天屠龙记》。
rival:竞争对手
rival源于拉丁语rivalis,原义为“住在河对岸的人”或“共饮一江水的人”。古往今来,一江一河往往成为江河两岸的人纷争之根源,争端之所在。双方为竞争用水权、捕鱼权等往往由近邻变成竞争对手,有时甚而由互相敌对发展为公开冲突,尤其当一条河作为两个国家的界河时,情况更是如此。古代著名的罗马法(Roman Law)就记载了很多关于争夺河岸权的事例。因此,当rival在16世纪转道法语进入英语时,很自然地就被赋予了“竞争对手”或“敌手”的词义。
pro bono:公益性的
缩写自pro bono publico,为公共考虑,来自pro,为了,bono,好的,词源同bonus,publico,公众,词源同public.引申词义公益性的。
promulgate:宣布,宣传,颁布
来自拉丁语promulgare,公开宣传,宣布,使为公众所知,来自pro-,向前,-mulgere,挤奶,词源同milk,emulsion.比喻用法。或来自provulgare的拼写变体,来自pro-,向前,-vulgare,公开,使为公众所知,词源同vulgar,divulge.
pecking order:长幼尊卑制度;权势等级
原为生物术语。20世纪2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阿利(W.C. Allee 1885——1955)通过观察研究注意到家禽在啄食时有长幼次序,即占优势地位的可以去啄另一只地位较低的,依次作为决定优势地位的等级。鸡群及其他禽群中的这种次序就被称作pecking order,汉译可作“啄序”。在鸡群中母鸡很少啄公鸡,因为公鸡是鸡群之首,但在17世纪时人们普遍认为母鸡也常啄级别比它低的小公鸡的毛。人类社会中的利害之争何尝不是如此。 于是pecking order便很自然地被用来喻指“长幼尊卑制度”或“权势等级”。亦作peck order。
Zippo:芝宝牌打火机
品牌名,以生产打火机著称,来自其创始人 George G Blaisdell 在 1932 年为公司命名的时候, 觉得 Zippo 很符合打火机的意味,因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