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al(军事的):罗马神话中的战神马尔斯
希腊神话中,战神阿瑞斯(Ares)是主神宙斯和天后赫拉的儿子,爱神阿芙洛狄忒的情人,掌管战争。他相貌英俊,孔武有力,性格残暴好斗,象征着战争的野蛮杀戮。阿瑞斯性格暴戾,其他神祗和人类都不喜欢他。他的生身父母也不喜欢他。在《伊里亚特》中,宙斯对阿瑞斯说:“在所有住在奥林匹斯山的神中,你最令我作呕,你除了争吵、战争和打仗之外什么也不喜欢。你遗传了你母亲赫拉的固执和难管束的性情。”
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吃败仗。他曾被两个巨人塞进青铜大瓮,囚禁13月之久,若不是他兄弟赫尔墨斯的营救,他早已丧生其中。他与两个妹妹,即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月亮及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经常发生矛盾,但基本上每次都被她们狠狠修理。在特洛伊战场,他主动挑衅雅典娜,结果被雅典娜用一块石头砸伤脖子。凡人英雄赫拉克勒斯杀了他的儿子,阿瑞斯向他挑战,结果被英雄打伤,呻吟着回到奥林匹斯山。 可以说,在崇尚和平和文艺的古希腊,战神就是外强内干,备受嘲弄的草包。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诸城邦之间的相互关系。战神是斯巴达的保护神,雅典娜是雅典的保护神。与精于文艺的雅典人相比,沉默寡言的斯巴达人对希腊神话中的影响力极低,导致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屡被雅典娜欺负。
不过到了古罗马时期,战神却时来运转了。在罗马神话中他被称为马尔斯(Mars)。 因为罗马人崇尚武力,所以战神在罗马神话中地位极高,三月(March)和火星(Mars)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单词march还表示“进军”,因为古罗马人认为三月份是开始进军打仗的好季节。从战神的名字中还产生了martial(战争的)这个单词。
Mars:[mɑːz] n.战神,火星。
march:[mɑːtʃ] n.三月v.进军
martial:['mɑːʃ(ə)l] adj.军事的,战争的,尚武的。
martial art:武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martial 词源,martial 含义。
promethean(赋予生命的):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
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是人类的创造者和保护神。他是泰 坦神伊阿珀托斯的儿子,是阿特拉斯和埃庇米修斯的兄弟。他非常聪明,又具有预言能力,他的名字的含义就是“先知先觉者”。在泰坦诸神与奥林巴斯诸神之战 中,他预见了泰坦诸神的失败,因为早早地和埃庇米修斯一道归顺了宙斯。但作为泰坦神的后代,他并不受宙斯的待见。
他按照天神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传授给人类各种知识和技能。但宙斯并不喜欢这些由泰坦 神族创造出来的凡人,想毁掉人类,重新造人。在一次诸神和凡人共同参加的宴会上,普罗米修斯负责为神和人类分配牛肉。他将牛骨头分为一堆,上面用肥肉盖起 来,将上好的牛肉分为一堆,上面用粗糙的牛胃盖起来,然后任由宙斯挑选。宙斯看破了普罗米修斯的诡计,故意挑选了用肥肉盖起来的牛骨头。从此后,人类食用 牛肉时,只需要向神灵供奉牛骨头。但宙斯以普罗米修斯欺骗神灵为由,对人类进行惩罚,使来自雷电的火在自然界消失。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福利,盗取天火送 给人类,因而受到宙斯的惩罚,被用铁链锁于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每天被一只鹫鹰啄食肝脏,而第二天肝脏又再次长好。他就这样忍受常年的痛苦,直到最后被大力 神赫拉克勒斯解救。
普罗米修斯的名字prometheus就是“先知先觉者”的意思,其中的pro表示“先、前”的意思。pre-是它的变体。英语单词promethean就来自普罗米修斯的名字。
Prometheus:[prəu'mi:θju:s; -θiəs]n.普罗米修斯
promethean:[prə'mi:θjən]adj.如普罗米修斯一般的,敢于挑战和创新的,赋予生命的
belittle(贬低):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杜撰
英语单词belittle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杜撰出来的。该词由be(使)+little(小)构成,意思是“轻视、贬低,使其相形见小”。18世纪时,法国博物学家布冯伯爵合作编写了一部巨著《自然史》。杰斐逊曾经读过此书。他不喜欢布冯对美洲大陆自然景观的描写,认为布冯刻意贬低这些自然景观,把它们说得无足轻重。1788年,托马斯•杰斐逊在一部描写自己的家乡弗吉尼亚的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个由他杜撰的单词:“The Count de Buffon believes that nature belittles her productions on this side of the Atlantic.”(布冯伯爵坚信大自然轻视她在大西洋此岸的创造物。)美国词典编纂家诺亚•韦伯斯特很喜欢这个单词,于1806年将这个单词收录至他编纂的《韦氏大辞典》中。英语的发源地英国对美国人这种杜撰英语单词的行为大为恼火,提出了猛烈的抨击。个别美国语言学家也觉得这种做法不合适,建议取消。然而,词汇的产生和流行总是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无论是在英国还是美国,甚至在其它说英语的地区,belittle这个单词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belittle:[bɪ'lɪt(ə)l] vt.轻视、贬低,使其相形见小
explode(爆炸):通过噪声把演员轰下台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在观看戏剧时,喜欢毫不掩饰地当场表达自己的喜爱或反感情绪。他们通过掌声和喝彩声表达喜爱和赞赏,而在不喜欢演员的表演时,他们也会通过嘘声、倒彩声以及其他各种噪声来表达反感,直到将演员轰下台为止。英语单词explode的本意就是“通过噪声把演员轰下台”。它来自拉丁语explodere,由ex(out,出去)+ plaudere(鼓掌、欢呼)构成。
在17世纪时,explode一词在英语中的意思是“通过暴力或突然的噪声将其赶出去”,与其本意差不多。到了18世纪后期,词义慢慢变为“使其突然而又大声地爆发”,后来才完全转变为“突然而又大声地爆发、爆炸”。
explode:[ɪk'spləʊd; ek-] vi.爆炸,爆发,激增vt.使爆炸,炸开,打碎,推翻
Pygmalion(皮格马利翁):爱上自己作品的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不喜欢凡间的女子,而是自己动手,用象牙雕刻出了自己心目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女性形象。雕像完成后,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的作品,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妻子,给它起名“伽拉忒亚”(galatea),还为它穿上美丽的服饰,整天爱抚它、陪着它说话,甚至睡觉时也与它同床共寝。爱神见他如此执着,便满足了他的心意,赐予雕像生命,使他俩结为夫妻。
英语习语Py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来自这个传说,比喻当人们对某件事物抱有强烈的期待时,期待中的事物就会出现。在教育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缘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和雅格布森的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找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一番考察后向校方提供了一份名单,说名单里的学生都有很高的天赋,只是还没有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抽样出来的。有趣的是,在期末考试时,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果然高于整体的平均成绩。研究者认为这是期待产生的效应。教师认为这些学生是天才,因此上课时会给予更多关注,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其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期待,自信心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更高,因此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Pygmalion:[piɡ'meiljən] n.皮格马利翁
Pygmalion effect:n.皮格马利翁效应
Cain(凶手):圣经中的第一个凶手该隐
据《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该隐(Cain),是名农夫,小的叫亚伯(Abel),是名猎人。该隐和亚伯分别向上帝献祭。上帝喜欢亚伯的贡物,不喜欢该隐的贡物。该隐嫉恨亚伯,就把他杀了。因此,上帝放逐了该隐,又在他额头上做个印记,不让其他人杀害该隐。所以,在英语中,该隐的名字Cain就成了“杀人犯”的代名词。习语Cain’s mark或the mark of Cain字面意思是“该隐的印记”,比喻“杀人罪”。习语raise cain字面意思是“惹恼了该隐”,比喻引发骚乱、大怒、吵闹。
Cain: [kein] n.该隐,凶手,杀兄弟者
Cain's mark:该隐的印记,杀人罪
raise cain:引发骚乱、大怒、吵闹
belittle:轻视、贬抑
发音释义:[bɪ'lɪt(ə)l] vt. 轻视;贬低;使相形见小
结构分析:belittle = be(使…为)+little(小)
英语单词belittle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杜撰出来的。杰斐逊曾经读过法国博物学家布冯伯爵的巨著《自然史》。他不喜欢布冯对美洲大陆自然景观的描写,认为布冯刻意贬低这些自然景观,把它们说得无足轻重。1788年,托马斯•杰斐逊在一部描写自己的家乡弗吉尼亚的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个由他杜撰的单词:“The Count de Buffon believes that nature belittles her productions on this side of the Atlantic.”(布冯伯爵坚信大自然轻视她在大西洋此岸的创造物。)美国词典编纂家诺亚•韦伯斯特很喜欢这个单词,于1806年将这个单词收录至他编纂的《韦氏大辞典》中。英语的发源地英国对美国人这种杜撰英语单词的行为大为恼火,提出了猛烈的抨击。个别美国语言学家也觉得这种做法不合适,建议取消。然而,词汇的产生和流行总是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在,无论是在英国还是美国,甚至在其它说英语的地区,belittle这个单词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explode:爆炸,感情的迸发
古罗马人在观看演出时,如果不喜欢的话,就会发嘘声喝倒彩,把表演者轰下台。用拉丁语来说,“把(演员、歌手等)轰下台”就是explodere,它由前缀ex-‘out’和动词plaudere‘clap’(拍手喝彩)即applaud,plaudit二词的词源组合而成。英语explode一词即源于该拉丁词,所以原先也用丁此义,而且一直沿用到17世纪。我们从当时评论家的评论中还可找出像They exploded him off the stage这样的句子。explode的今义“(使)爆炸”始用于18世纪。在英国词典编纂家贝利(Nathan Bailey,? - 1742)和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 - 1784)所编词典里尚未见explode这一词条注有此义。第一个被《牛津英语词典》引用的例子是美国政治家莫里斯(Gouverneur Morris,1752 - 1816)在1790年说的一句话:All Europe is like a mine ready to explode.(整个欧洲就像是一座随时要爆炸的矿井。)
belittle:贬低,轻视
该词系美国第二任总统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1743 - 1826)所创。
18世纪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伯爵(Buffon,1707 - 1788)与他人舍著《自然史》44卷,获得巨大成功。杰弗逊在还没有当总统前曾读过这些书,他不喜欢布丰对新大陆自然奇观的描绘。在杰弗逊看来,布丰刻意贬低这些奇观,把它们说得无足轻量。杰弗逊本人也是一位博物学家,目睹过欧洲的自然奇观,他觉得与之相比新大陆的自然奇观毫不逊色。 1788年杰弗逊撰文描写他的家乡弗吉尼亚州。当他想起布丰的话,他这样写道:“The Count de Buffon believes that nature belit.-tles her productions on this Side of the Atlantic.”(布丰伯爵认为大自然贬低了它自己在大西洋此岸的创造。)他别出心裁地在little前加了前缀be-,造了belittle这一新词。黄国词典编纂家韦伯斯特(Noah Webster,1758 - 1843)喜欢这个词,将它收入自己所编的1806年出版的《简明英语词典》。他将belittle释义为“使相形见小,使变得不重要”。这个词开始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使用起来。然而,此举却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激起一片片喧嚣的抗议声。个别美国学者也建议取消这个词,斥之为粗鄙。但任何反对与斥责最终都未能扼杀它。如今belittle 一词已在美国、英国及其他英语国家广为使用。词义也有了一些延伸。除了表示“使相形见小”、“贬低”,还可表示“轻视”或“小看”。不仅如此,还派生出belittlement,belittler,belittlingly等词。
toast:烤面包片,祝酒,受祝酒的人
toast 一词源自拉丁语 tostus (烤过的)。在英语中“烤面包(片)”作toast,“祝酒”也作 toast。这两者之间有无联系呢?旧时,在英国流行一种习俗:人们饮酒时,常爱把一块放有香料的烤面包片(a piece of spiced toast)加入酒中,据说这样可酒味更美。该习俗在莎士比亚时代尤为风行,所以我们今天有 to drink a toast 的说法。
据传,昔日英国人还认为受祝酒的人的名字,尤其是自己所爱慕女人的芳名,也会像烤面包片那样使酒变得芳香甜美。这种看法可能起源于爱尔兰散文作家、评论家、剧作家斯梯尔(Richard Steel,1672-1729)在他主办的单张小品期刊《闲谈者》(The Tatler)第24期(1709年6月4日)上发表的一篇轶闻趣事,内容大意如下:查理二世在位时,一位有名的美男妇人在巴思温泉(Bath)休养。有个追求她的人为了向她献殷勤,从她站着的温泉水中舀了一杯水,当众为她的健康干杯。他在旁的一个唱半醉的朋友说,他本人倒不喜欢那水,而是喜欢泡在其中的toast,也就是泡在水中的美人。从此以后,toast 一词既用以表示“祝酒”,也常引申为“受祝酒的人”。
superman:超人,能力非凡的人
superman 一词是1903年由英国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通过他的剧作 Man and Superman (《人与超人》)引进英语的。它直接译自创立“超人哲学”的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杜撰的 übermensch。尼采哲学中的 übermensch 是指通过选拔和淘汰进化而成的理想之人或完人。他在《扎拉图斯如是说》(Thus Spake Zarathustra,1883)中特别加以引用。若按字面直译,本应作“overman”或“beyondman”,但萧伯纳不喜欢 üermensch 一词的读音,所以 über 这一部分就改用拉丁前缀super- 来译。1938年美国一本连坏画以superman 为名,主角是一位名叫 Clark Kent 的superman 。嗣后,superman 又成为电视系列片乃至电影的片名和主角。这个词就是这样地得到了普及。随之而来,英语出现了许多冠以前缀super- 的新名词,如 superwoman (女超人),superstar (超级明星)等。
Ares:草包战神阿瑞斯/马尔斯(Mars)
希腊神话中,战神阿瑞斯(Ares)是主神宙斯和天后赫拉的儿子,爱神阿芙洛狄忒的情人,掌管战争。他相貌英俊,孔武有力,性格残暴好斗,象征着战争的野蛮杀戮。阿瑞斯性格暴戾,其他神祗和人类都不喜欢他。他的生身父母也不喜欢他。在《伊里亚特》中,宙斯对阿瑞斯说:“在所有住在奥林匹斯山的神中,你最令我作呕,你除了争吵、战争和打仗之外什么也不喜欢。你遗传了你母亲赫拉的固执和难管束的性情。”
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吃败仗。他曾被两个巨人塞进青铜大瓮,囚禁13月之久,若不是他兄弟赫尔墨斯的营救,他早已丧生其中。他与两个妹妹,即智慧女神雅典娜和月亮及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经常发生矛盾,但基本上每次都被她们狠狠修理。在特洛伊战场,他主动挑衅雅典娜,结果被雅典娜用一块石头砸伤脖子。凡人英雄赫拉克勒斯杀了他的儿子,阿瑞斯向他挑战,结果被英雄打伤,呻吟着逃回奥林匹斯山。可以说,在崇尚和平和文艺的古希腊,战神就是外强内干,备受嘲弄的草包。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诸城邦之间的相互关系。战神是斯巴达的保护神,雅典娜是雅典的保护神。与精于文艺的雅典人相比,沉默寡言的斯巴达人对希腊神话中的影响力极低,导致在希腊神话中战神屡屡被雅典娜欺负。
不过到了古罗马时期,战神却时来运转了。在罗马神话中他被称为马尔斯(Mars)。因为罗马人崇尚武力,所以战神在罗马神话中地位极高,三月(March)和火星(Mars)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单词march还表示“进军”,因为古罗马人认为三月份是开始进军打仗的好季节。从战神的名字中还产生了martial(战争的)等单词。
Mars:[mɑːz] n.战神,火星
march:[mɑːtʃ] n.三月v.进军
martial:['mɑːʃ(ə)l] adj.军事的,战争的,尚武的
martial art:n.武艺
John Bull:约翰牛,典型的英国人
源自苏格兰讽刺作家和医生阿巴斯诺特(John Arbuthnot 1667-1735)于1712年出版的《约翰﹒布尔的生平》一书。该书是部寓言式的政治讽刺作品。作者在书中把当年的英国人格化为一个名字叫John Bull 的人。作者笔下的 John Bull是为头戴礼帽的矮肥愚蠢绅士,用来讽刺当时辉格党(自由党的前身)的战争策略。以后John Bull在漫画中又被描绘成忠厚直率、倔强鲁莽的富裕农民形象,大胖子、红脸汉,头戴礼帽,身穿英国国旗图案的马甲,足蹬高统皮靴,旁边常常牵着一只斗牛犬(bulldog),以此表明他有着斗牛狗般的勇敢、凶猛和独立的性格。在人们印象中这些人以英国自豪、不喜欢外国人。这被人为体现了英国的民族特性。所以后人便以John Bull喻指典型的英国或作为英国或英国人的绰号。Bull在英语是牛的意思,故John Bull通译“约翰牛”。John Bull的含义也经历了由贬而褒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