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fury(暴怒):罗马神话中的复仇三女神

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被其子克洛诺斯阉割时,溅出的精血使大地女神盖亚受孕,诞生了三位复仇女神。在希腊语中,她们被统称为厄里倪厄斯Erinyes(愤怒的人),在拉丁语中被统称为Furies,与拉丁语furere(愤怒)相关。她们的形象为三个身材高大的妇女,头上长着蛇发,眼中流出血泪,双肩生有翅膀,手执火把和蝮蛇鞭。她们永不停息地追逐杀人凶手,尤其是谋杀血亲的人,使他们受到良心的煎熬,直到丧失理智。为了避免激怒她们,凡人不敢直呼她们的名字,只能称她们为“温和的人”(the kindly ones)。

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回国后被妻子谋杀。他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为了替父亲报仇,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结果被复仇三女神追捕,一路逃到太阳神的神殿躲藏起来。复仇女神们来到智慧女神雅典娜面前请求裁决,雅典娜召集众法官,对俄瑞斯忒斯进行了审判。法官们投票表决相持不下。于是雅典娜投了至关重要的一票,判俄瑞斯忒斯无罪。复仇女神们不肯善罢甘休,声称这个审判将会给雅典城带来灾难。最后,雅典民众承诺要为复仇女神们建一座神庙,才使得复仇女神们放弃了复仇的想法。

英语单词fury就源自复仇女神的拉丁语名字Furies。

fury:['fjʊərɪ] n.狂怒,暴怒,激怒者

furious:['fjʊərɪəs] adj.狂怒的,激烈的,热烈兴奋的,喧闹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fury 词源,fury 含义。

dionysian(狂饮的):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

狄俄尼索斯(Dionysus)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也是狂欢和放荡之神,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巴克斯(Bacchus)。他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给人们带来欢乐,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关于他的身世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狄俄尼索斯是宙斯和忒拜公主塞墨勒的儿子。宙斯爱上了塞墨勒,天后赫拉 十分嫉妒,变成公主的保姆,怂恿公主向宙斯提出要求,要看宙斯真身。宙斯拗不过公主的请求,现出原形,结果塞墨勒被雷火烧死,宙斯抢救出不足月的婴儿狄俄 尼索斯,将他缝在自己的大腿中,直到足月才将他取出,因他在宙斯大腿里时宙斯走路象瘸子,因此得名狄俄尼索斯,意为“瘸腿的人”。

第二种说法是狄俄尼索斯是宙斯与珀耳塞福涅的儿子。赫拉派提坦神将刚出生的狄俄尼索斯杀害并毁掉尸身,却被宙斯抢救出他的心,并让他的灵魂再次投生到赛米莉的体内重生。于是,关于酒神重生不死的故事遍传希腊各地,使人们崇拜不已。

狄俄尼索斯成年后赫拉仍不肯放过他,使他疯癫,到处流浪。在大地上流浪的过程中,他 教会农民们酿酒,因此成为酒神,周围聚集了众多信徒。他在信徒们的簇拥下,乘着四轮马车四处游荡。无论走到哪里,就把歌声、笑声和喧闹带到哪里。他的信徒 们尤其女信徒们一路狂饮狂欢,大声喧哗,举止放荡,在极度兴奋时甚至把不敬酒神的音乐家俄尔普斯撕成碎片。

在古希腊伟大悲剧家欧里庇德斯的作品《酒神女信徒》中,年轻的底比斯国王潘修斯因为蔑视和对抗酒神,被酒神施展法力,变成了一头狮子,被以其母亲为首的酒神信徒们在亢奋中撕成了碎片。

传说,酒神曾被一群海盗绑架。他施展法力,用葡萄藤把海盗的船桨和船帆都掩藏起来, 招来了神兽,最后把海盗变成了海豚。为了报答米达斯国王送回他迷路的恩师,赐予米达斯点石成金的本领。希腊英雄忒修斯在克里特岛的阿里阿德涅公主帮助下, 杀死了米诺斯迷宫中的怪物米诺陶后,带着公主逃亡,途中因为相信命运女神的预言而抛弃了公主。酒神按照命运的安排出现在公主面前,娶公主为妻。

酒神是古希腊人最喜欢的神明之一,是除普罗米修斯以外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神灵。人们每年以酒神节来纪念他,并由此发展出古希腊悲剧和喜剧。酒神精神还激发了许多哲学家的头脑,如德国的尼采。

英语单词dionysian就来源于酒神的名字,表示与酒神有关的。由于酒神喜欢喝酒,喝高后狂欢嬉闹,所以该词又可以表示狂饮的、狂欢的。

Dionysus:[,daiə'naisəs]n.狄俄尼索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

dionysian:[,daiə'niziən]adj.酒神的,狂饮的,狂欢的

zephyr(和风):希腊神话中的西风之神泽费罗斯

希腊神话中,星空之神阿斯特赖俄斯与黎明女神厄俄斯结合,生下了各种各样的星神以及四方风神,这些风神分别为:东风之神埃俄罗斯(Aeolus)、西风之神泽费罗斯(Zephyrus)、南风之神诺特斯(Notus)和北风之神博瑞阿斯(Boreas)。

据传说,西风神泽费罗斯和光明神阿波罗同时爱上了一个美男子海辛瑟斯,但海辛瑟斯只 与阿波罗亲近,让西风神十分嫉妒。有一次,阿波罗和海辛瑟斯在一起掷铁饼,西风神暗中刮起西风,使阿波罗掷出的铁饼砸在海辛瑟斯的头上。海辛瑟斯伤重而 亡,阿波罗伤痛不已,就将爱人的尸体变成了一株风信子。

泽费罗斯还爱上了仙女克罗丽丝,在她身后紧追不舍。克罗丽丝拼命奔跑,但最终没能逃 脱,被泽费罗斯揽入怀中,从口中溢出美丽的鲜花,大地上也鲜花盛开。从此后克罗丽丝成为掌管鲜花、青春和欢乐的女神。克罗丽丝最后嫁给了泽费罗斯。结婚以 后,泽费罗斯送给她一座满是奇花异草的园子。春天到来的时候,克罗丽丝和泽费罗斯亲密地手挽着手在园子里漫步,他们一路上走过的地方百花齐放,绚丽动人。

由于在希腊,春季吹西风,所以西风就是春风。因此,从西风神泽费罗斯的名字Zephyrus中衍生出了表示“春风、和风”的英语单词zephyr。

renegade(叛徒):改信伊斯兰教的西班牙基督教徒

8世纪时,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大肆扩张,沿着北非一路向西发展,从西班牙入侵 欧洲大陆。被法兰克王国的铁锤查理击败后,阿拉伯人退回西班牙,统治了西班牙近800年。期间,西班牙的基督教徒要么被迫改信伊斯兰教,要么逃亡至西班牙 北部边境的山区。那些放弃基督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的基督教徒被北方基督教徒视为叛徒,称为renegado(叛教者)。这个西班牙单词来自拉丁语 renegatus,是动词renegare(deny,否认)的名词形式。英语单词renegade就来自西班牙语renegado,与它同源的有 renege。

renegade:['renɪgeɪd] n.叛徒,叛教者,变节者,脱党者vi.背叛,脱离adj.背叛的,叛徒的

renege:[rɪ'neɪg; rɪ'niːg] vt.否认vi.食言,违例出牌n.出牌违例

serendipity(意外收获):根据斯里兰卡的古称锡兰杜撰的单词

英语单词serendipity指的是“意外发现珍宝、幸运的发现、惊喜”等含义。它是由美国作家Horace Walpole杜撰的。在他写给朋友的一份邮件中,Horace Walpole解释到,他是根据波斯神话故事《The Three Princes of Serendip》(三个锡兰王子)中的serendip一词,创造了serendipity一词。Serendip(锡兰)是Sri Lanka(斯里兰卡)的古称,来自阿拉伯语对斯里兰卡的称呼Sarandib。这个神话故事讲的是三个波斯王子去锡兰岛探险,一路上意外发现了很多他们并没有去寻求但很珍贵的东西。

但是,这个词直到20世纪才开始被广泛使用。美国浪漫爱情电影《Serendipity》(缘分天注定)中,片中男女主人公不止一次的传奇式相遇,是serendipity一词内涵的最好诠释。

serendipity:[,ser(ə)n'dɪpɪtɪ] n.意外发现珍宝,意外收获,幸运的发现,惊喜

farewell:告别

fare, 远行。well, 一路顺风。

valediction:告别演说

val-,强健的,健康的,词源同value, -dict, 说,词源同dictionary,即祝福的话,祝一路顺风,用来指临别致辞,告别演说。

marathon:马拉松

来自古希腊地名Marathon,字面意思为茴香,即长满茴香的土地。来自公元前490年,在Battle of Marathon战役中,希腊联军打败了波斯军队,战士Pheidippides从Marathon一路不停奔跑将这一喜迅传达给雅典,最后力竭而死。其路程约为42.195公里,后为纪念他,在1896年首次在雅典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置了这一比赛项目,即marathon race.

apparition(幻影):基督教中的“基督显现”   

英语单词apparition来自拉丁语apparitionem,是动词apparere(appear,显现)的过去分词动名词形式,本意就是“显现”。这个词最初用于宗教场合,表示“基督显现”,即耶稣基督以婴儿的形态诞生。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诞生时,东方三博士在观星时发现异象,便一路向西前来拜见“犹太人的王”,最后见到了刚出世的耶稣,向他献上了三件宝物为礼。为了纪念耶稣基督的显现,基督教徒将耶稣诞生之日定为“主显节”(Epiphany)。单词epiphany的本意和apparition一样,都表示“基督显现”,但常常用来表示“主显节”。而apparition一词的宗教色彩逐渐消退,常常用来表示幽灵鬼怪的显现。

  apparition:[,æpə'rɪʃən] n.幽灵,幻影,离奇出现的东西

  epiphany:[ɪ'pɪfəni] n.主显节,显现

cathedral:大教堂

人们很难想象,一个教区的“总教堂”(cathedral)和单匹马位的旧式“轻便马车”(shay)竟然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们都是从希腊语kathedra(座位)来的,分两路进入英语。一路经拉丁语进入英语后写作cathedra,最初专指主教的“宝座”。由于主教的“宝座”通常设在教区中最主要的教堂里,于是这样的教学就被人们叫作cathedral.

另一路经拉丁语进入古法语,写作chaiere,现代法语又写成chaire,意思是“讲坛”或“专业人员的座椅”。继而chaire又衍生出另一个词chaise,意思仍指“椅子”,进而又指“马车”。过去的英国人误认为chaise是“马车”的复数形式,就想当然地创造了它的单数形式shay。

travel:旅行

在古时候出门旅行是极其辛苦而又非常危险的事,这一点在英语某些词的词源上就有所反映。例如现指“旅行”的travel 一词原先就含有“辛苦”之义,它是意指“辛苦”或“剧痛”的travail 一词之异体。其实这两个词都来自法语travailer (劳动),并可溯源至拉丁语trepalium(刑具)。当我们说farewell (再见)时,实际上常含有travel well(一路平安)的意思。甚至连peril(危险)一词也是源于意含the danger of going forth to travel (出门旅行的风险)的拉丁词periculum的。

syphilis:梅毒

英语中许多病名来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不是借用拉丁语或希腊语中的俗名就是根据拉丁语或希腊语另造新词来表示。梅毒的英语学名 syphilis 虽然也源自拉丁语,但却是通过另一路径进入英语之中的。该词源出意大利医生及诗人弗拉卡斯托罗(Girolomo Fracastoro,1478-1553)所作拉丁文诗 Syphilis sive Morbus Gallicus (英译作 Syphilis or the French Disease,汉译可作《梅毒或法国病》)。弗拉卡托罗一生有两大成就至今仍然为世人所缅怀:一是他在巴斯德和科赫之前300多年就提出了科学的细菌学说,二是他于1530年发表的这一拉丁文诗。他在诗中述及主人公牧羊人Syphilus因冒犯太阳神而首罹梅毒,并论述了由他根据主人公名字命名的这一可怕触染梅毒,并论述了由他根据主人公名字命名的这一可怕触染病。1546年弗拉卡斯托罗在一篇题为《论触染病》的医学论文中再次使用了他所创造的syphilis 一词。1686年英国桂冠诗人和剧作家泰特(Nahum Tate,1652-1715)将上述拉丁诗译成英文。syphilis 一词也随之被借用了过来。 在不少语言中过去存在一种传统做法,即把梅毒这一性病归咎于外国人,如意大利人称之为“法国病”,而法国人则称之为“那不勒斯病”,俄国人称之为“波兰病”,英国人则一度称之为 the French pox(法国痘)或 the Spaninsh pox (西班牙痘)等。

farewell:再会

来自于fare well(祝一路平安)[走(fare)好(well)]

Cloris:花神克罗丽丝/芙罗拉(Flora)

希腊神话中的花神叫做克罗丽丝(Cloris),在罗马神话中叫做芙罗拉(Flora)。她是女性祥和、青春、健康、性感、美好的代名词,世上对她女性之美的赞颂一直可以追溯到荷马史诗里。早在古罗马时花神就受到萨宾人的崇拜。后来意大利人把每年4月28日至5月3日定为“花神节”。节日期间人民有非常放纵的竞技会,常用玫瑰花来装饰自己和动物。花神这个形象也一直以年轻美女手持花束的姿态出现。

西风神泽费罗斯爱上了花神,在她身后紧追不舍。花神拼命奔跑,但最终没能逃脱,被西风神揽入怀中,从她口中溢出美丽的鲜花,大地上也鲜花盛开。花神最后嫁给了西风神。结婚以后,西风神送给花神一座满是奇花异草的园子。春天到来的时候,花神和西风神亲密地手挽着手在园子里漫步,他们一路上走过的地方百花齐放,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花神芙罗拉的名字Flora来自拉丁语名词flos(花)。英语单词flora就来自芙罗拉的名字,表示“植物群”。英语词根flo-(花、植物)也来源于此。

flora:['flɔrə] n.植物群,植物区系

floral:['flɔːr(ə)l; 'flɒ-] adj.植物的,花的

flower:['flaʊɚ] n.花,精华v. 开花

flour:['flaʊɚ] n.面粉

flourish:[ˈflɜːrɪʃ] n.v.繁荣、兴旺

Indian file:鱼贯而行;一路纵队

美洲印第安人在穿越森林时,尤其是在出征时,为防敌人或野兽袭击,总是列成单行行进,后面一人踩着前面一人的足迹走,最后一人把脚印一个个抹掉,不留一点踪迹。这样,有多少人经过或者有没有人经过,敌人就很难发现。据此,人们用Indian file来喻指“鱼贯而行”或“一路纵队”,相当于single file.

Dionysus:撒播欢乐和创造力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巴克斯(Bacchus)

狄俄尼索斯(Dionysus)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也是狂欢和放荡之神,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巴克斯(Bacchus)。他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给人们带来欢乐,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关于他的身世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狄俄尼索斯是宙斯和忒拜公主塞墨勒的儿子。宙斯爱上了塞墨勒,天后赫拉十分嫉妒,变成公主的保姆,怂恿公主向宙斯提出要求,要看宙斯真身。宙斯拗不过公主的请求,现出原形,结果塞墨勒被雷火烧死,宙斯抢救出不足月的婴儿狄俄尼索斯,将他缝在自己的大腿中,直到足月才将他取出,因他在宙斯大腿里时宙斯走路象瘸子,因此得名“狄俄尼索斯”,意为“瘸腿的人”。

第二种说法是狄俄尼索斯是宙斯与珀耳塞福涅的儿子。赫拉派提坦神将刚出生的狄俄尼索斯杀害并毁掉尸身,却被宙斯抢救出他的心,并让他的灵魂再次投生到塞墨勒的体内重生。于是,关于酒神重生不死的故事遍传希腊各地,使人们崇拜不已。

狄俄尼索斯成年后赫拉仍不肯放过他,使他疯癫,到处流浪。在大地上流浪的过程中,他教会农民们酿酒,因此成为酒神,周围聚集了众多信徒。他在信徒们的簇拥下,乘着四轮马车四处游荡。无论走到哪里,就把歌声、笑声和喧闹带到哪里。他的信徒们尤其是女信徒们一路狂饮狂欢,大声喧哗,举止放荡,在极度兴奋时甚至把不敬酒神的音乐家俄尔普斯撕成了碎片。

在古希腊伟大悲剧家欧里庇德斯的作品《酒神女信徒》中,年轻的底比斯国王潘修斯因为蔑视和对抗酒神,被酒神施展法力,变成了一头狮子,被以其母亲为首的酒神信徒们在亢奋中撕成了碎片。

传说,酒神曾被一群海盗绑架。他施展法力,用葡萄藤把海盗的船桨和船帆都掩藏起来,招来神兽,最后把海盗变成了海豚。为了报答米达斯国王送回他迷路的恩师,酒神赐予米达斯点石成金的本领。希腊英雄忒修斯在克里特岛的阿里阿德涅公主帮助下,杀死了米诺斯迷宫中的怪物米诺陶后,带着公主逃亡,途中因为相信命运女神的预言而抛弃了公主。酒神按照命运的安排出现在公主面前,娶了公主为妻。

酒神是古希腊人最喜欢的神明之一,是除普罗米修斯以外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神灵。人们每年以酒神节来纪念他,并由此发展出古希腊悲剧和喜剧。酒神精神还激发了许多哲学家的头脑,如德国的尼采。

英语单词Bacchanalia(酒神节)、bacchanal(饮酒狂欢的)和bacchanalian(饮酒狂欢的)都源自酒神的拉丁名字Bacchus(巴库斯)。而单词Dionysia(酒神节)则来自酒神的希腊名字Dionysus(狄奥尼索斯)。形容词dionysian表示“与酒神有关的”。由于酒神喜欢喝酒,喝高后狂欢嬉闹,所以该词又可以表示“狂饮的、狂欢的”。

Bacchanalia:[,bækə'neiljə] n.(古罗马)酒神节

bacchanal: ['bækən(ə)l; -næl] 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酒神节,饮酒狂欢

bacchanalian:[,bækə'neiljən] adj.酒神节的,饮酒狂欢的n.发酒疯的人

Dionysus:[,daiə'naisəs] n.狄俄尼索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

Dionysia:[,daiə'niʃən]n.(古希腊)酒神节

dionysian:[,daiə'niziən] adj.酒神的,狂饮的,狂欢的

the Furies:狂怒的复仇三女神

第一代神王乌拉诺斯被其子克洛诺斯阉割时,溅出的精血使大地女神盖亚受孕,诞生了三位复仇女神,在希腊神话中被称为厄里倪厄斯(Erinys,常用复数形式Erinyes),在拉丁语中被称为Furia。她们的形象为三个身材高大的妇女,头上长着蛇发,眼中流出血泪,双肩生有翅膀,手执火把和蝮蛇鞭。她们永不停息地追逐杀人凶手,尤其是谋杀血亲的人,使他们受到良心的煎熬,直到丧失理智。为了避免激怒她们,凡人不敢直呼她们的名字,只能称她们为“温和的人”(the kindly ones)。

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回国后被妻子谋杀。他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为了替父亲报仇,杀死了自己的母亲,结果被复仇三女神追捕,一路逃到太阳神的神殿躲藏起来。复仇女神们来到智慧女神雅典娜面前请求裁决,雅典娜召集众法官,对俄瑞斯忒斯进行了审判。法官们投票表决相持不下。于是雅典娜投了至关重要的一票,判俄瑞斯忒斯无罪。复仇女神们不肯善罢甘休,声称这个审判将会给雅典城带来灾难。最后,雅典民众承诺要为复仇女神们建一座神庙,才使得复仇女神们放弃了复仇的想法。

复仇女神的拉丁语名字Furia来自拉丁语动词furere(狂怒),英语单词fury(狂怒)与其同源。

fury:['fjʊərɪ] n.狂怒,暴怒,激怒者

furious:['fjʊərɪəs] adj.狂怒的,激烈的,热烈兴奋的,喧闹的

thoroughfare:大道,通衢

thorough,完全的,fare,行程,道路,词源同 farewell,走好,一路顺风。

valediction:告别演说

val-,强健的,健康的,词源同 value,-dict,说,词源同 dictionary.即祝福的话,祝一路顺风,用 来指临别致辞,告别演说。

lemon(柠檬):梵语中对柠檬的称呼

柠檬最早产自印度或中国西南和緬甸西南部,在梵语中称为nimbu,在古代中国被称为黎檬。英语中表示“柠檬”的单词lemon,应该是源自梵语nimbu,经由波斯语、阿拉伯语、 意大利语和法语,一路传入英语,演变成英语单词lemon和l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