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纸):古埃及用纸莎草制造的纸
古埃及人广泛使用莎草纸作为书写的载体。莎草纸用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类似竹简,但比竹简的制作过程更加复杂。在人类造纸术极其落后的古代,埃及纸莎草纸一度成为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历时3000年而不衰。用莎草纸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千年不腐,曾经是古埃及最重要的出口商品。
莎草纸一直使用到8世纪左右,后来退出历史舞台。在埃及,莎草纸一直使用到9世纪才被从阿拉伯传入的廉价纸张代替。在此之前,羊皮纸和牛皮纸已经在很多领域代替了莎草纸,因为它们在潮湿的环境下更耐用,而且它们在任何地方都能生产。
纸莎草和用它做出的纸在英语中写作papyrus。英语单词paper(纸)就源自papyrus。
paper:n.纸张,报纸,论文,文件adj.纸质的v.用纸包装,用纸糊,贴条,发传票
papyrus:n.莎草纸,纸莎草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paper 词源,paper 含义。
napkin(餐巾):宴会上使用的小桌布
现在宴会上用的纸制小餐巾,英语叫napkin, 过去曾一度是大块方形的亚麻织品。这种大型餐巾,在银制餐具出现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还被当作是一种“优美”、“雅致”、“富贵”的象征,甚至到了19世纪90年代,它仍然是高级宴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单词napkin由古法语nape(桌布)和中古英语kin(小)构成,字面意思就是“小桌布”。“桌布”在现代英语叫tablecloth,过去叫napery,就是从古法语词nape来的。
napkin:['næpkin] n.餐巾,餐巾纸,尿布
napery:['neipəri] n.桌布,餐桌用布,抹布,家用亚麻布
kilowatt-hour:千瓦时,一度
kilo-,千,watt,瓦,hour,时。电量单位,即一度电。
slave:奴隶
从形式上看,slave一词同另一个词Slav颇为相似,实际一上slave也正是源于Slav的。
Slav即“斯拉夫人”,原指一度居住于北乌克兰,即第聂伯河岸的一个部落,今指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捷克人、波兰人等在内的一个民族统称。Slav在原民族里有“高贵的”之意。Czechoslovakia(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大民族之一叫做Slovaks(斯洛伐克人),而Yugoslavia(南斯拉夫)的主要民族之一叫做Slovenes(斯洛文尼亚人)。Czechoslovakia这一国名的意思是land of the Czechs and Slovaks,而Yugoslavia这一国名的意思则是land of the South Slavs。这些都与Slav这一名称有些渊源关系。
在中世纪早期斯拉夫人向西扩张,征服了欧洲一些地区。但到了公元6世纪左右他们反倒被来自西面的日耳曼部落所征服,许多人被贩卖到中欧和西欧,沦为罗马人的奴隶。罗马人把他们叫做Sclavus,意思是“斯拉夫俘虏”,后来转指“奴隶”。该词在法语里作esclave,13世纪进入英语时作sclave,约到16世纪时其中的字母c脱落了,变成slave这一形式,仍然泛指“奴隶”。因此我们可以说slave是从一个专有名词逐渐衍变而为普通名词的。德语对应词Sklave和西班牙语对应词esclavo等亦源于此。
seesaw:.跷跷板
seesaw与teeter-totter这两个词都指“跷跷板”。从构词法来看,两者都是重迭词,都由两个押头韵的词组合而成,只是前者比后者要通用得多。
seesaw一词源出17世纪儿童模仿锯木工人(sawyer)锯木唱的一首儿歌,部分歌词是这样的:“See saw,Margery Daw,Jackey shall have a new master”。18世纪时seesaw仅用以表示玩跷跷板这一儿童游戏,到了19世纪才用以指“跷跷板”本身。teeter-totier则是从16世纪英国方言词titter-totter演变而来。在英国方言中tiiter与totter是近义词,表示“蹒跚”、“摇摆”等义。因此,美国一度用teeter- board来指“跷跷板”。在美国一些地方teeter-totter作teeter- tooter或teeter,在新英格兰西部也叫tinter或teenter,在新英格兰东部说法更多,如tilt,tilting board,titter,tiltering board等等。
satire:讽刺,讽刺作品
该词直接借自怯语satire,但却是源于拉丁语satura。古罗马人用该拉丁词指杂烩,尤指用来祭神的“什锦水果色拉”。后来由于satura 一度被误认为和希腊神话里的森林之神Satyr有关系,词形就逐渐变为satira,词义也发生了演变,开始用以喻指“(汇集各种题材的作品于一卷的)诗文杂集”( miscellany),再往后又转指“(鞭鞑愚昧和恶习的)讽刺杂咏”,16世纪satire在英语出现时,就用于此义,但现多用班表示“讽刺”或“讽刺作品”。
racket:喧嚷(声),敲诈;球拍
作“吵闹声”解的racket是16世纪进入英语的,原来很可能是个象声词,模仿骰子的碰击声构成的,就如crack,bang等词。昔日英国扒手在扒窃时往往在街上制造骚动,以转移被扒者的注意力。为此1697年英国通过一项法令,禁止在城市街道投掷爆竹及其他足以引起骚动之物。扒手的这一惯用手法使racket 一词从原义引申出“诡计”、“诈骗”、“敲诈”、“骗局”等义,最初用于英国俚语。这些词义以后渐被废弃,racket也一度消声匿迹,直至美国禁酒时期(1919 -1933)才又和其派生词racketeer(诈骗者),racketeering(敲诈勒索)二词一起在美国英语露面。1928年racketeering 一词对英国读者如此陌生,以致《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不得不对此作了如下注释;“Racketeering is the new word that has been coined in America to describe the big business of organized crime.”另有一种关于racket词源的说法,认为racket乃中世纪一种骰子游戏。
作“(网球等的)球拍”一义解的racket也是16世纪进入英语的,但它出自另一完全不同的词源。它借自法语raquette,源于阿拉伯语raha(t)‘palm of the hand’(手掌),因此也可拼作racquet。
mess:杂乱,凌乱状态,伙食团
该词是在13到14世纪时借自古法语mes,而mes又源于拉丁语missus,它们的原义分别为dish of food(一份食物)和course at a meal(一道菜)。圣经中有一句话:Esau sold hi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以扫为一碗红豆汤出卖长子继承权),其中mess就作“一份食物”一义解。15世纪时mess的词义逐渐引申为“集体用膳人员”、“伙食团”以及“食堂”等,这一用法在海陆军里一度十分普遍,到了L9世纪又进而引申为“大杂烩”、“杂乱”、“凌乱状态”、“乱七八糟(的东西)”,这大概是从部队在野地里用餐后出现的凌乱状态或酒席后杯盘狼藉和残羹剩饭混合一起的情景所引起的联想。食物词语的词义往往是这样演变的,如gallimaufry(残肴的杂烩,大杂烩),hodgepodge(蔬菜和肉的杂烩,大杂烩);baloney(肉的杂烩,大红肠).farrago(饲料的杂烩,大杂烩)等。
last-ditch:已无后退余地的,拼死的
据传,该词源出英国国王威廉三世(William III of Great Britain,1650 - 1702)。威廉生于海牙,1672年出任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军队统帅,率军与入侵的英法两国军队交战,一度失利。英法两国国王提出苛酷的和约条款,他拒绝接受。为了确保他的国家不被灭亡,他说,“I will die in the last ditch.”(我要奋战到底。)他开始重建军队,终于取得了胜利,并在1689年登上英国国王的宝座。按字面义,ditch原指“壕沟”或“防御壕”,last ditch就是“最后的防御壕”,即“最后的防线”,如今一般多用于喻义,而且常用作形容词,表示“已无后退余地的”、“坚持到底的”或“拼死的”。例如:I made one last-ditch effort to get her to stay.(为了把她挽留下来我作了最后努力。)/If the enemy refuse to surrender,we shall fight to the last ditch.(敌人不投降,我们就打到底。)
lady:女士
lady和lord这两个身分高贵的词其出身都和面包有联系。在古英语Lady作hlaefdige,由hlaf‘loaf’(面包)加dige‘kneader'(揉捏者)构成,意思是loaf-kneader(做面包的人),造就是说,那时的lady要亲自下厨揉面团,烤面包。lord在古英语作hlaford,更早一些作hlafweard,由hlaf ‘loaf’加weard‘keeper’构成,意思是bread-keeper,违反映了一家之主和其属下之间的基本关系。因此,lady和lord早先一度分别指女主人(或妻子)与男主人(或丈夫),13和14世纪以后分别作为对贵族的妻女的尊称与对贵族等的一般称呼。在长期的词义演变过程中lady的词义变得越来越一般化,并衍生了不少词义,它如今最常用的词义恐怕莫过于同gentleman(先生)相对应的“女士”一义了。
incubus:梦魇般的精神压力,沉重的负担
古罗马人把噩梦归因于梦淫妖。梦淫妖有男女之分,趁女子在睡梦中与之交合的男妖称为incubus。女子做的一种伴有压迫感或窒息感的恶梦便被认为是由incubus所引起。这种迷信在中世纪非常流行,女人若生怪胎竟也被认为是incubus与之交合所致。incubus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cubare‘lie on’(躺在或躺到…上)。趁男子在梦中与之变合的女妖则称succubus,它来源于拉丁语succubare‘lie under’(躺在或躺到…下)。incubus曾一度指“梦魇”、“恶梦”,但嗣后为nightmare所取代。在现代英语中,incubus多喻指“梦魇般的精神压力”或“沉重的负担”。(参见nightmare)
hopscotch:跳房子,造房子
hopscotch是一种儿童游戏,在地上面几个方格,一只脚着地踢石子依次着经过各格,汉译作“跳房子”游戏或“造房子”游戏。该游戏并非苏格兰人所发明,hopscotch 一词中的scotch同苏格兰人无丝毫关系,它意为scratch/line,即“划在地上的格线”,hop表示“单脚跳”,hopscotch则含有hop over scotches(跳越格线)之意。这种游戏一度叫做hopscore。
hooker:引人上钩者,妓女
关于其由来,在美国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它源出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联邦军将领Joseph Hooker(1814 - 1879)。他手下士兵一度军纪比较涣散,休假时常和妓女鬼混。据某位美国总统之孙Charles Francis Adams,Jr.所述,在这位将军的兵团驻扎华盛顿市期间,他的司令部简直成了“一个有自尊心的男人不愿涉足,一个正经女人不能去的场所,那是酒吧和妓院的混合体。”(…a place where no self-respecting man liked to go, and no decent woman could go. It was a combination of barroom and brothel.)尽管他也曾下令管束部下和营妓,并禁止部下进入红灯区,但足人们却把他的大名Hooker和妓女联系起来,把妓女,尤其是营妓,戏称为hooker,把他的司令部所在的区语带双关地称作Hooker's Division。其实,hooker 一词在南北战争以前早已作为俚语用以指“妓女”。John Russell Bartlett所编的Dictionary of Americanisms(1859年版)就把hooker释义为“妓女”。按该词典,hooker源出纽约市曼哈顿一个名叫Corlear's Hook(简称the Hook)的码头区,在19世纪初这里是妓女麇集活动的地方。还有另一种解释说,之所以称娼妓为hookker是因为他们总是主动地挽住顾客的手臂,引他们上钩(hook)。由此看来,hooker并非源自Hooker将军的姓氏,但拼写和事情的巧合可能确实对hooker一词的流行起了一定作用。
hobo:流动工人,季节工人
这是一个美语用词,意思是“流动工人”或“季节工人”,它不同于tramp,也有别于bum。tramp指四处游荡,靠乞食和杂工度日的流浪汉,而bum指既不爱旅行又不从事劳动,整日喝得醉醺醺的无业游民,hobo则往往暗含喜爱旅行,随季节辗转各地,基本不带什么贬义。
关于hobo的来历,众说不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一种说法是,它源出流浪汉之间一度通用的问候语‘Ho! Beau’。ho乃hi之异体形式,而beau源于法话,土腔常作bo,有guy(伙计)或dandy(花花公子)之意。这似乎是最流行的一种解释。另一种说法认为,hobo系homeward bound Civil Warveterans(南北战争期间返回家园的老兵)头两个词的首部缩
合而成。第三种说法认为,hobo系hoe boy(从事农活的流动人员)二词首部构成的缩合词。 hobo是大约1889年在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作为一个俚语词首次被收录而进入英语的。
hairbreadth:间不容发的,一发之差的
旧时,在英国hairbreadth一度曾被作为一种正式的计量单位。人的头发有粗有细,其宽度( breadth)也因人而异,一般宽度为l/48英寸,故1/48英寸就叫a hairbreadth。据说古代犹太人也曾把这作为长度单位。据《牛津英语词典》该词始见于1561年,数十年后莎士比亚在《奥塞罗》(1604) 一剧里用了hairbreadth escape来表示“死里逃生”.,“九死一生”,这一习语一直沿用至今。美国一组早期著名莲环漫画中有个主角名叫Hairbreadth Harry,他历经艰险,最后总是死里逃生。hairbreadth有时亦作hairsbreadth,hair's-breadth或者hair's breadth,现一般多作形容词或名词用,表示“间不容发(的)”,“一发之差(的)”。
grenade:手榴弹
古罗马人把热带水果石榴称作pomum granatum,字面义为“多籽果”(seedy apple),古法语作pome grenate,英语名称pomegranate就是借自法语的。以后法语pome grenate简缩为grenate,受西班牙语对应词granada的影响,grenate又演变为grenade,英语把grenade吸收了过来,因此pomegranate和grenade一度是同义词,同指“石榴”。16世纪末,一种小型弹,即手榴弹问世了,因它形似石榴,故也称grenade。该词获得新义后,便和pomegra nate丹道扬镰,其原义渐渐丧失,而pomegranate则仍指“石榴”。到了17世纪,从grenade衍生出了grenadier(掷弹手)一词,1661年又出现了复合词hand grenade,进一步说明grenade是手投的。然而,只是在250多年后,即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手榴弹被大量用于堑壕战时,grenade才成了一个常用词。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匪徒曾把grenade叫做pineapple(菠萝),而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用的一端扁平另一端有柄的grenade则被称为potato masher,因为它的形状颇似熟洋芋捣烂器。
greenhorn:生手,新手
原指初长角的牛犊( young ox with young,or ‘green’,horns)等动物。由于牛犊未经训练、缺乏经验,人们通常都不要它来干农活。16世纪对green horn被用以喻指“新兵”,“后在美国一度喻指“新来的移民”,现在一般指“生手”或“新手”。( horn角;触角,触须)
goldbrick:冒牌货,逃避工作的人
goldbrick的字面意义为“金砖”,但实际古义却是“假金砖”。该词源出19世纪中期的美国淘金热日1848年1月24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次年,想发财的人纷纷涌向西海岸,被人们称为forty-niners(49年冒险家)的淘金者据估计约有8万名。矿工采出金子以后,为了便于搬运,往往把金子铸成金砖,goldbrick一词就应运而生了。开初,goldbrick确一度指“金砖”。后来有的骗子利用一些人的贪婪心理,用铅或铁铸成块,然后在表面镀上一层金。这些外表像是纯金的金砖使不少人上了当,受了骗。有记载说,圣路易有一位名叫Patrick Burke的人在1887年花了3700美元买了一块假金砖。不久,goldbrick 一词就开始用来喻指“假金砖”、“冒牌货”、“虚有其表的东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士兵们接过这个词,用来指那些直接征自民间,而未受过军事训练的军官。这些人往往受到部属的轻视。以后,goldbrick的词义又进而引申为“逃避工作的人”、“偷懒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非常通用,并且一直借用至今。这一类人想显示自己的能力以博得同事的好评而又借故什么也不干,因此人们就以早期开发西部那些骗人的goldbrick喻之。goldbrick在作动词用时则表示“逃避工作”或“诈骗”等义。
etiquette:礼节,礼仪
学过法语的人从其拼写也许猜出它是法语借用词。在16世纪法语中,etiquette原指“标签”,“签条”。其实英语单词ticket(票,标签)亦源于此。法国的官庭礼节一度极为繁琐,每有盛宴就要发给宾客一张纸条或卡片,上面写着应遵循的礼节和应穿何种衣服等,这种纸条或卡片亦称etiquette。以后该词义进而引申为“礼节”或“礼仪”。当etiquette于1750年左右进入英语时,英语就借用了这个词义。一些英国作家,如切斯特菲尔德( Lord Chesterfield,1694 - 1773)和沃波尔(Horace Walpole,1717 - 1797)等用得很多,起了很大的推广作用。美国评论社交礼仪的权威波斯特(Emily PricePost,1872 - 1960)曾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Etiquette,从1922年首次出版到她去世时已出了10版,印刷达90次之多。因此,etiquette虽然保留了原法语拼写形式,但却是英美人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其词义至今无甚变化,仍指“礼节”或“礼仪”。
drumstick:鸡腿下段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些在令人看来极为普通的词曾被列为禁忌词,如trousers(裤子),breast(胸脯)等。对于这些词人们避而不用,每每代之以委婉语。leg(腿)也是其中之一,人们不说leg,而说limb等。drumstick原义为“鼓槌”,一度被作为leg的委婉语使用,现一般用以指“鸡腿下段”,因其形似鼓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