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mpoo(香波):印度人独特的按摩洗头法
英语单词shampoo在中文中一般翻译为“香波”,很容易让人误解为shampoo仅仅表示液体的洗发精。其实shampoo一词来自印度语,本意是“按摩、揉搓”。印度人喜欢在洗发时做局部按摩:用手轻轻揉搓头发,同时对头皮进行按摩。这种洗发方式既科学,又能带来美好享受。现在印度依然保留很多种传统的洗发方法,如Shirodhara就是一种草药滴油洗发方法。印度人对洗头如此重视,是因为他们普遍留长发。在印度,妇女普遍爱留长发;印度2000万男性锡克教徒,都严格遵循着蓄发留须的教规。印度占世界人口总数16%,印度人头发的总量却占到全世界的28%。对头发这么重视的印度人,自然对洗头有独到之处。
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将这种洗发方式带入英国,从而产生了shampoo这个英语单词,表示“按摩洗头”。又因为按摩洗头一般需要涂抹一些油脂,所以shampoo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按摩洗头所涂抹的油脂。后来,shampoo用来泛指洗发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如洗发皂、洗发水、洗发露等。
shampoo: [ʃæm'puː]n.洗发,洗发精vt.洗发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shampoo 词源,shampoo 含义。
police(警察):负责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的组织
单词police最初和policy是同一个单词,其含义与“警察”、“政策”都没有关系,而是表示civil administration(城市管理)。该词来自拉丁语politia(城市管理)和希腊语polis(城市)。英语词根polis就来源于此。早在13世纪,法国就出现了专门维持社会治安的武装力量。1254年,路易九世创立“夜间巡警队”。1337年,腓力六世创立“法国骑兵团”,后来改名为“宪兵骑警队”。但是这些武装力量都还没有以police命名。16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创立了“警察副总监”官职,首次用police一词来表示当时负责维持社会治安的武装力量。从此以后,单词police才含有了“警察”的含义。
1828年,在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Robert Peel爵士的主持下,英国通过“大都市警察法案”(Metropolitan police act),率先建立了现代警察制度。第二年,他组建了伦敦警察部队。从此以后,表示“警察”的police一词开始在英国广为使用。
metropolis: [mɪ'trɒp(ə)lɪs] n.大都市,首府,重要中心。记:metro=matri,母亲+polis城市→母城→大城市,首府
metropolitan: [metrə'pɒlɪt(ə)n] adj.大城市的,首府的n.大城市人,宗主国的公民
cosmopolis:[kɒz'mɒp(ə)lɪs] n.国际都市。记:cosmo=cosmos,宇宙的,世界的+polis城市→世界性的城市→国际都市
police:[pə'liːs] n.警察,警方,治安adj.警察的vt.管辖,维持……的治安
accost(搭讪):战舰逼近敌人的海岸
英语单词accost在中文中常被翻译为“搭讪”,这是一种很不合适的译法,基本上没有体现accost一词的内在含义。准确地说,accost指的是靠近陌生人,以一种粗鲁、挑衅的方式搭话,如妓女勾引嫖客,乞丐讨钱。为什么?这是因为accost原本是个军事用语,表示战舰逼近敌人的海岸线。它源自拉丁语accostare,由ad(趋近)+costa(肋骨,旁边)构成,而英语单词coast(海岸线)正是源自costa。在一些英语新闻报道中,我们依然能看到accost的初始含义,如The PCG ship was attempting to accost the Guang Ta Hsin 28 and two other Taiwanese vessels.(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舰艇正试图逼近广大兴28号及其他两艘台湾渔船。)
accost:[ə'kɒst] vt.走上前(以粗鲁、挑衅方式)跟……说话、搭讪,(乞丐)上前乞讨,(妓女)上前调情、拉客
coast:[kəʊst] n.海岸vi.沿岸航行vt.沿着……的岸航行
costa:['kɒstə] n.肋骨,(植物)叶脉,(昆虫)前缘脉
costate: ['kɒsteɪt] adj.有肋骨的,肋骨状的,动脉的
pharisaical(伪善的):伪善的法利赛人
法利赛人(Pharisee)是古代犹太人中的一个教派,在耶稣在世期间是犹太人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把持了祭司等宗教职位。“法利赛”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分离”,指为保持纯洁而与俗世保持距离。法利赛人在各种洁净的礼仪上拘谨而固执,绝对不向一个“罪人”(在宗教礼仪上不洁净的人)购买任何食物,也决不请罪人去家里,但他们却喜欢去罪人家里教训他人。
耶稣斥责法利赛人的伪善,曾经说他们:“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你们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装满了假善和不法的事”(马太福音23:27-28)。
由于法利赛人以伪善而出名,因此从表示法利赛人的单词Pharisee产生了形容词pharisaical,表示“伪善的”。
pharisaical:[ˌfærɪˈseɪɪk] adj.伪善的,讲究虚礼的
fabian(拖延时间的):以拖延战术出名的古罗马将军费边
英语单词fabian来自布匿战争时期的古罗马将军费边·法比乌斯(Fabius Maximus,约280-203 BC)的名字。当时,迦太基的一代军神汉尼拔将军率军绕道西班牙,翻越阿尔卑斯山脉,从北部进攻罗马本土。罗马军队节节败退。费边将军临危受命,成为罗马的独裁官,率领剩余的罗马军队迎战。费边采用避免正面作战、骚扰补给线的战术,与汉尼拔迂回周旋。这种战术被后人称为fabian,意为“费边式的,拖延的”。费边的这种拖延战术引起了渴望早日消灭入侵者的罗马人民的不满。当费边六个月的独裁官任期结束后,罗马人民推举另外两位执政官掌握了军权。这两位执政官抛弃了费边的战术,在坎尼与汉尼拔展开会展,结果被汉尼拔诱敌深入,遭受重创。
fabian: ['feibiən] n.费边主义adj.费边式的,拖延时间的
university(大学):中世纪欧洲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自治社团
英语单词university所代表的现代大学源自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时期,欧洲教会成为古代文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传播者。在12、13世纪期间,一些教会牧师走上街头,向民众宣讲自己的研究心得,成为最早的讲师。其中那些富有真知灼见而又口才出众的讲师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学生,定期前来听课。一些知名大教堂所在地区形成了知名的学术中心,拥有多名教师和数百名学生。随着人数的增加,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教师和学生自发组成社团,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其他行业协会类似。这种社团在拉丁文中被称为“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意思是“community of masters and scholars”(专家学者社团),简称universitas,意思是“团体、集合体”,源自universus(整体,英语单词universe的来源),1228年在教皇颁布的敕令首先使用。这就是英语单词university的来源。
1087年,意大利建立了第一所正规大学博罗尼亚大学,它是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法研究中心。随后,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学。其中源自巴黎圣母院附属学校的巴黎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杰出代表,成为欧洲各国学生云集的中心,鼎盛时期师生人数多达5万人。1167年,英国国王禁止英国学生入读巴黎大学,因此1168年一批巴黎大学的学者来到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209年,牛津大学部分学者分离出来创办剑桥大学。
作为拥有特许状的社团,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享有高度的自由,实行完全的自治。教者可以自由的讲授,学生可自由的研究,允许大学师生结社、罢课、罢教,自由安排课程、聘请教师或享有迁移权、行乞权、免纳捐税、平时免受兵役和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这就是现代大学自治的渊源。不过,虽然不受世俗政权的干涉,但中世纪的大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教会的控制,都必须开设神学方面的课程;而大学的教师也大多数都是传教士或基督徒。
university:[juːnɪ'vɜːsɪtɪ] n.(综合性)大学
bacteria:细菌
发音释义:[bæk'tɪərɪə] n. 细菌
词源解释:bacteria←拉丁语bacterium(细菌)←希腊语bakterion(小棍子)←baktron(棍、杆)
同源词:bacterium(细菌)
bacteria(细菌)一词最初由德国科学家埃伦伯格(Christian Gottfried Ehrenberg)在1828年提出,来自希腊语bakterion,是baktron的指小形式,意思是“小棍子”。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最初科学家所观察到的细菌都是杆状的。
衍生词:bacterial(细菌的)
virus:病毒
来自拉丁语virus,毒液,毒汁,来自PIE*weis,融化,流出,恶臭液体,词源同weasel,bison。该词最早用于病毒义来自1728年,用于指传染性病,天花,梅毒等。也用于指计算机病毒。
Jim Crow:种族歧视,种族隔离
来自美国1828年一部歌舞讽刺喜剧”Jump Jim Crow”,随着该喜剧的流行,其主角黑人Jim Crow就成为了黑人的代名词,后来在黑人斗争的历史中被反复提及,并引申词义种族歧视,种族隔离。同时需注意的是,Crow在此之前已经被用于俚语指黑人,来自crow,乌鸦。
racket:喧嚷(声),敲诈;球拍
作“吵闹声”解的racket是16世纪进入英语的,原来很可能是个象声词,模仿骰子的碰击声构成的,就如crack,bang等词。昔日英国扒手在扒窃时往往在街上制造骚动,以转移被扒者的注意力。为此1697年英国通过一项法令,禁止在城市街道投掷爆竹及其他足以引起骚动之物。扒手的这一惯用手法使racket 一词从原义引申出“诡计”、“诈骗”、“敲诈”、“骗局”等义,最初用于英国俚语。这些词义以后渐被废弃,racket也一度消声匿迹,直至美国禁酒时期(1919 -1933)才又和其派生词racketeer(诈骗者),racketeering(敲诈勒索)二词一起在美国英语露面。1928年racketeering 一词对英国读者如此陌生,以致《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不得不对此作了如下注释;“Racketeering is the new word that has been coined in America to describe the big business of organized crime.”另有一种关于racket词源的说法,认为racket乃中世纪一种骰子游戏。
作“(网球等的)球拍”一义解的racket也是16世纪进入英语的,但它出自另一完全不同的词源。它借自法语raquette,源于阿拉伯语raha(t)‘palm of the hand’(手掌),因此也可拼作racquet。
police:警察
关于这一常用词的身世,令天恐怕很少人会去探究。它源出希腊语poiis(城市),通过拉丁词politia(政策,政府)和中古法语词police于16世纪进入英语。最初词的重音落在第一个音节上,原始词义为“国家政策”(staie policy)。1750年左右,法国建立_第一支现代化的警察部队,这时police已含有“执法”(law enforcement)之意。其实这可以说足吐界上最早的警察部队,也是当代各国警察部队的原型。1828年英国通过有争议的“大都市治安洼”(Metropolitan policc act),提出该治安法的主要是英国内政大臣Robert Peel爵士(1788 - 1850)。翌年,他组建了伦敦警察部队。从此以后,police 一词转义为“警察”,并开始在莫国广为使用。Robert的昵称是Bobby,因此英国人至今在口语中仍然爱用bobby 一词作为警察的代称。英国英语中还有一个表示“警察”的俚语用词peeler则是出自这位内政大臣的姓氏,peel加表人后缀-er构成的。早在1818年Robert Peel任爱尔兰首席秘书时,就在那里建立了一支爱尔兰保安队(the IrishConstabuluy),队员被称为peeler。待到1829年伦敦警察部队组建起来以后,peeler在俚语中也被用以泛指“警察”了,但如今州得很少。至于原义为“马厩总管”的constable 一词恐怕也是在1829年以后才被赋予“警察”这一新义的。可见,英国英语中表示“警察”的policeman,bobby,peeler,constable四个阐同Robert Peel或多或少均有关系。
muckraker:搜集并揭发丑事的人(尤指新闻记者)
这是美国第廿六任总统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 - 1919)创造的一个词。它的产生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
1901年美国总统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1843 -1901)被刺身死,罗斯福以副总统身分继任总统。在他任期内(1901 - 1909),以L1ncoln Steffens和Upton Sinclair等人为代表的一些记者、小说家及评论家,对当时美国政治的腐败及商业的弊病进行了辣人彻底的调查。他们的调查报告在报上发表后,舆论哗然,举国震惊。
由于报告揭露了一些政界要人的丑闻、商界大亨的劣迹以及公职人员的贪污读职,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美国统治阶级的痛处,身为总统的罗斯福对此大为恼怒。他担心这些报告可能引起危险的反响。在1906发表的一次谈话中,他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报告中披露的许多问题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另一方面又猛烈地抨击了这些调查者,指责他们的报告过甚其词,耸人听闻,不负责任。17世纪英国作家班扬(JohnBunyan,1628 - 1688)的寓言式作品《天路历程净(Piigrim~Progress)中有一个人物,他手持粪耙(muckrake),目不他视,总是两眼朝下,一心在耙粪肥荇物。罗斯福认为那些专事搜集、报道丑事的人,尤其是新闻记者,同这个人物颇为相似。于是,他便在muckrake词后加一表示后缀-er,创造了muckraker 一词来称谓这些人。调查者们对这一称号并无不快,而是引以为荣的接受了。他们连篇累牍的报道引起了全国对他们所调查问题的关注,促使了一些社会状况的改变。国会通过了新的法令,政府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这场揭丑运动(the muckraking movement)持续了多年,直到1 912年才逐渐减弱。然而,muckraker却作为英语词语保留了下来,立住了脚跟,并且一直使用至今。今天,其词义没有什么变化,仍然意指“搜集并揭发丑事的人(尤指新闻记者)”或“刺探隐私者”。
kangaroo:袋鼠
据传,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Jamescook,1728 - 1779)1770年在澳洲东海岸昆士兰探险时,第一次见刭袋鼠这一奇异动物跳跃着穿过灌木地带,向一个土著居民询问它的名字。对方回答道:“kangaroo”,他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不知道”或“我听不懂你的话”。库克却以为这就是当地人对该动物的叫法。 kangaroo就这样进入了英语之中,成了这种澳洲特有动
物的名称。这则故事在库克和随他作环球旅行的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班克斯(Sir Joseph Banks,)743 - 1820)的航海日志里曾有记录,kangaroo原作kangooroo。一些词源学家认为
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因为除此而外没有更好的解释。其它一些欧洲语言的相应词恐怕亦源出于此,如法语作kangourou.,德语作Kanguruh.西班牙语作canguro等。
jabberwocky:胡言乱语,颠三倒四无意义的文章
英国作家卡罗尔( Lewis Carroll,1832 - 1898)所造,原为他所写童话《镜中世界》(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1871)中一首28行的诗的篇名。诗文似乎颠三倒四、毫无意义,实为荒诞诗体之首创,故jabberwocky一词现常被用以指“胡言乱语”、“颠三倒四无意义的文章”。作家在诗文中所造的词有好几个先后被收录到英语辞书中,如由gallop(奔驰)和triumph(凯旋)缩合而成的galumph(得意扬扬连跑带跳的行进);由chuckle(抿着嘴暗笑)和snort(高声大笑)缩合而成的chortle(咯咯地欢笑),疑由fair(晴朗的),fabulous(传说的),joyous(快乐的)三词缩合而成的frabjous(十分愉快的,极糟的),还有bandersnatch(骇人的怪物)等。
highbrow:文化修养高的人,趣味高雅的人
德国解剖学家、生理学家、颅相学创始人加尔(F.J.Gall,1758 -1828)支持关于前额宽大的人智力高的古老民间说法。他一生的研究工作都试图证明人的前额越大,额头越高,人就越聪明。这种理论在19世纪被广为接受直至后来被科学家所推翻。highbrow 一词正是在这种流行看法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据认为它发源于美国,始见于1875年。highbrow系由复合形容词highbrowed(额头高的)逆生而成。1902年《纽约太阳报》(New York Sun)记者欧文(Will Irvin)基于额头高比额头低的人更聪明更有知识的错误想法,推广使用highbrow及其反义词lowbrow。最初highbrow是作为褒义词使用的,指“文化修养高的人”或“趣味高雅的人”,而lowbrow指“文化素养低的人”或“缺乏文化修养(或趣味)的人”。但在今天highbrow常含贬义,指“自炫博学的人”或“自命不凡的人”。到了本世纪40年代中期《生活》画刊又根据以上二词推出了middlebrow 一词,意指“中产阶级趣味的人”或“艺术眼光普通的人”。
burke:压制,悄然平息vt. 秘密镇压
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谋杀案。凶手的名字叫William Burke (1792 - 1829)。Burke本是个爱尔兰挖土工,1817年移居苏格兰,1827年在爱丁堡开了一家旧衣店。他从同乡William Hare经营的公寓租用了一间房。11月29日公寓内一领取养老金的老人死亡。Burke伙同Hare将其尸体从棺木里偷出,以7英镑10先令卖给外科医师Robert Knox。当时解剖学刚刚开始作为一门科学受到重视,因而对尸体的需求量很大。以后连续数月他们诱骗了至少15名过路的酒鬼、妓女等来投宿,先将他们灌醉、闷死,且不留下暴力痕迹,然后将尸体卖给Knox的解剖学校供解剖用,最后因谋害一当地妇女事发。Hare揭发同案犯罪行后获释,从此销声匿迹。Burke则以杀人罪受审后被处绞刑。1829年元月28日Burke被带上绞刑台,约有3万人在那里围观,人群中不断发出“Burke him,Burke him!”的呼喊声,意思是要行刑人闷死他,而不是绞死他。从此以后,这个遭万人唾骂的名字就这样地进入了英语词语的行列,被用作动词,表示“使窒息而死(以得到不留伤痕的尸体供出卖解剖用)”,以后又引申出“压制(调查)”、“悄然平息(谣言)”等义。
aviation:肮空,飞行
英语中约有十来个以avi-起头的词,均源自意为“鸟”的拉丁词avis,aviation即是其中的一个,表示“航空”或“飞行”。该词是一个无名的法国人所杜撰,首次见诸著名法国小说家凡尔纳(Jules Verne,1828 - 1905)所著的一本科幻小说的1887年版英译本中。
ambiguous:模棱两可的,含糊其词的
使用ambiguous 一词的第一人似乎是英国人文主义者奠尔( Sir Thomas More,1477 -1535),他在《关于异端的对话》(A DiaLogue Concerning Heresies,1528)一书中写道:“If it were now doubtful and ambiguous whether the church of Christ were in the right rule of doctrine or not.”该词来自拉丁语ambiguus‘doubtful’,而ambiguus又是从动词ambigere‘go/drive round’派生出来的。其成分ambi-含有both ways(二者,二)之意,故ambiguous被用以表示“模棱两可的”或“含糊其词的”。 ambi-已被作为前缀吸收到英语中来,用以构成新词,如ambisextrous(不分男女的,对两性都有吸引力的),ambidextrous(两手都善用的)等。
museum:博物馆
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词Museion;意思是“谬斯神庙”。谬斯(the Muses)是主管音乐、诗歌、舞蹈、天文等九位女神的总称。他们喜居于希腊南帕那萨斯山脚下以及赫利孔山上的名泉之中。因此,至今仍有fountain of knowledge(知识的源泉),springs of inspiration(灵感的源泉)的说法。出于对谬斯女神们的敬仰,古希腊人把艺术作品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物品放置在谬斯神庙,即mouseion里面。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王托勒密一世在亚历山大城建造的西方第一座收藏文物的博物馆,据说就是以谬斯命名的,这是一座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博物馆,一直存在了将近七百年,后来焚于战火。
至今在欧洲国家文字中,不论英、法、德等,都把“博物馆”称作museum。
thug:恶棍,暴徒
这个词的来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印度一个以谋财害命为职业的宗教组织,其成员都是印度教破坏女神卡莉(Kali)的狂热信徒。他们四处杀人抢劫。和结成团伙的当今匪徒一样,他们派有眼线,专门探寻目标。他们尾随有钱的单身旅客,或设计骗取他的信任,与他结伴同行,然后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将他勒杀,劫其财物,断其手足后将之掩埋,其手段之凶狠残忍和行凶拦劫的路贼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仅在于他们宗教狂热为幌子进行活支,按规定的秘密方式杀人,用掠来财物的一部分供奉他们所崇拜的破坏女神;他们组织严密,还使用暗语,并向政府官员行贿以求得庇护。英国人根据意为“贼”和“骗子”的兴都斯坦语thag,梵文 sthaga 杜撰了 thug 一词,作为这伙宗教暴徒的婉称。据有关资料所载,thug 在印度进行恐怖活动为害旅客长达六百年之久。 据粗略统计,19世纪初期暴徒人数约有五六千之多。19世纪30年代英国人采取了有力的镇压措施,412人被绞死,2844人被判无期徒刑,但一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thug 在印度才完全绝迹。然而,或许是因为thug一词中的音组 -ug 常常使人联想到某种象征性贬抑含义,如 ugly (丑陋的),bug(臭虫,窃听器),drug (成瘾性致幻毒品),mug(愚人,容易受骗的人),plug(射击),pug(哈巴狗)等,thug 一词却保留了下来,成为英语词汇的一分子,泛指“流氓”、“恶棍”、“暴徒”、“心狠手辣的职业杀手”等,它完全丧失了原先带有的宗教含义。此后,从thug 还派生出了thuggee (杀人越货的行为),thuggery (谋财害命)等词。这些词在美国用得很少,但在英国却相当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