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ric(歌词):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乐器里拉琴
lyre是古希腊的一种七弦竖琴,音译为“里拉琴”。在希腊神话传说中,里拉琴首先由神使赫尔墨斯把琴弦缠绕在乌龟壳上制成,随后他把琴赠给太阳神阿波罗,阿波罗又把琴赠给了他的儿子俄耳甫斯,使他成为一位著名琴师,只要他一开始弹奏七弦琴,万物都会静静地聆听并为他美妙的琴声所打动。在古代西方,抒情诗常用里拉琴伴奏,所以由里拉琴的名字lyre产生了lyric(抒情诗)、lyricist(抒情诗人)等单词。
lyre:[laɪə] n.里拉琴,古希腊的七弦竖琴。
lyric:['lɪrɪk] n.抒情诗,歌词。adj.抒情的,吟唱的。
lyricist:['lɪrɪsɪst] n.抒情诗人。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lyric 词源,lyric 含义。
admiral(舰队司令):阿拉伯海上船队首领
英语单词Admiral一词源自阿拉伯语amir。amir是某些穆斯林国家的酋长、王公、统帅的称号。这个词本身在17世纪已被直接借人英语,汉语音译为“埃米尔”。12世纪之前,阿拉伯人就把海上船队的头领叫作amir-al-bahr,这个词组中的al是阿拉伯语的定冠词,相当于英语的the;bahr=sea(海洋)。所以这个词组的意思就是海上船队的首领。这个词组流传至欧洲后,最早被简写为amiral。后来,受到单词admirable(令人敬佩的)的英雄,拼写方式逐渐变成了admiral,用来表示海军中一支舰队的最高指挥官,即舰队司令。
admiral:['ædm(ə)r(ə)l]n.海军上将,舰队司令。
sirloin(西冷牛肉):被封为爵士的牛里脊肉
英语单词sirloin通常被音译为“西冷”,指的是牛的上部腰肉。其中的loin就是“腰部、腰肉”的意思。西冷牛肉连带着脂肪组织,烹饪后口感比较香、嫩、油润。同时它体积比较大,卖相很好。因此,用西冷牛肉制作的牛排,是西餐中的佳品。sirloin在古英语中拼写为surloin,由sur(上部)+loin(腰肉)构成,表示“牛上部的腰肉”。关于拼写从sur变为sir,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传说,有一位英国国王有一回对他所吃到的牛腰肉特别满意,高兴之下就把它封为爵士(Sir),因此,surloin的拼写就变成了sirloin。英国作家富勒(Thomas Fuller)和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都认可这种说法。前者说这位国王是亨利八世,后者说是詹姆士一世。还有人认为英国是查理二世。虽然众说纷纭,但男人大同小异。
sirloin:['sɜːlɒɪn] n.西冷牛肉,西冷牛排,牛的上部腰肉
loin:[lɒɪn] n.腰,腰部,腰肉,里脊肉
czar(沙皇):被用作罗马皇帝名号的凯撒
英语单词czar(沙皇)源自俄语中表示“沙皇”的单词,而后者则是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凯撒大帝的姓氏“凯撒”的俄语拼写姓氏。凯撒大帝在遗嘱中将自己的甥孙屋大维收为养子和继承人,指定由屋大维继承自己的遗产和姓氏。屋大维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他之后的历代罗马皇帝会继承“凯撒”这个姓氏,因此“凯撒”就变成了罗马皇帝的专用名号。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都以“凯撒”为名号,只是拼写方式略有不同。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当时还只是莫斯科公国)成为了东正教世界的领袖,自命为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当时的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于1547年加冕为皇帝,以俄语中的“凯撒”作为自己名号,中文根据其发音和含义译为“沙皇”,英语则根据其发音译为czar。
czar:[zɑː] n.(俄国)沙皇,皇帝,独裁者
macadam(马路):发明碎石筑路法的马卡丹
一提起“马路”,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马路不就是“马走的路”或“马车走的路”吗?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错误。其实,“马路”跟“马”或“马车”都没有关系,而是“马卡丹路”(macadam road)的简称。“马卡丹路”(macadam road)一词源自现代道路建筑之父、碎石筑路法的发明者、苏格兰的建筑工程师马卡丹(John Loudon McAdam)的姓氏。
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道路要么是简易的土路,要么是用大块石头铺成的石头路。18世纪末,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热潮之中,工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愈来愈高,现有的道路再也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了。在这种背景下,马卡丹潜心钻研,于1816年发明了一种新型的筑路法。他不使用大块岩石作为道路的基础,而是使用三种不同大小的碎石,分层铺设并压实嵌入至泥土中。这种筑路法仅仅需要碎石和泥土等材料,造价低廉,铺出的路面坚实而平整,因此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纪念他,采用这种方法建筑的道路就被称为macadam road,简称macadam。
19世纪末欧美列强在华兴建租界,把西方的碎石筑路法带到了中国,在中国修筑了一些macadam road。当时中国人将这种道路音译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
柏油马路是马卡丹路的升级,是在马卡丹路面上加入柏油(tar)。这种道路在英语中被称为tarmac,由tar(柏油)+macadam组成而成。由于柏油对人体健康有害,现在人们已经普遍使用沥青(pitch)代替了柏油。
macadam:[mə'kædəm] 碎石路,马路,马卡丹路
macadamize:[mə'kædəmaɪz] vt.以碎石铺(路),简易铺装
tarmac:['tɑrmæk] n.柏油路
Argentina(阿根廷):西班牙殖民者眼中的“白银之国”
阿根廷的英语名称Argentina由argent(银)演变而成,意思就是“白银之国”。1516年,当西班牙殖民者登上南美大陆时,在一条大河附近看见当地土著穿戴很多的银饰,认为这里盛产白银,便用西班牙语称这条河称为“拉普拉塔河”,意思是“白银之河”,将此地称为“拉普拉塔国”,意思是“白银之国”。这条河就是阿根廷的母亲河拉普拉塔河,而“拉普拉塔国”进入英语后变成了“Argentina”,音译就是“阿根廷”。
Argentina:[,ɑ:dʒən'ti:nə] n.阿根廷
bourgeoisie(资产阶级):居住在城镇里的居民
英语单词bourgeoisie音译为“布尔乔亚”,常被翻译为“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它来自法语,字面意思就是town dwellers(城镇居民),其中的bourg相当于英语中的town。在欧洲的封建时期,在农村中逐渐出现一些小镇,里面聚集了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等非农业人口,他们为周边的农业人口提供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各种商品,这些人就被称为bourgeoisie,意思就是住在小镇的这种非农业人口。后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这些人的财富不断增多,并且还可以雇佣工人为自己工作。他们的地位高于农民和工人,但低于封建贵族。
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西方社会学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派在进行阶级划分时,使用bourgeoisie来表示社会中的富有阶级之一,指有产者、中产阶级,通常翻译为“资产阶级”。值得注意的是,bourgeoisie是集合名词,表示整个阶级。当表示具体一个人是,男人用bourgeois表示,女人用bourgeoise表示。
bourgeoisie:[,bʊəʒwɑː'ziː] n.资产阶级、中产阶级
bourgeois:['bʊəʒwɑː] adj.资产阶级的、中产阶级的、贪图享受的n.资产阶级男人、中产阶级男人
bourgeoise: ['buəʒwɑ:z, buə'ʒwɑ:z] n.资产阶级女人、中产阶级女人
cement:水泥
发音释义:[sɪ'ment] n.水泥;水门汀v.巩固;粘合;粘牢
结构分析:cement = ce(切割)+ment(名词后缀)→切割开的石头→石头粉末→水泥
词源解释:ce←拉丁语caedere(切割)
助记窍门:cement以前被音译为“水门汀”
bourgeoisie:布尔乔亚、资产阶级
发音释义:[,bʊəʒwɑː'ziː] n.布尔乔亚;资产阶级
词源解释:英语单词bourgeoisie音译为“布尔乔亚”,常被翻译为“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它来自法语,字面意思就是town dwellers(城镇居民),其中的bourg相当于英语中的town。在欧洲的封建时期,在农村中逐渐出现一些小镇,里面聚集了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等非农业人口,他们为周边的农业人口提供农产品以外的其他各种商品,这些人就被称为bourgeoisie,意思就是住在小镇的这种非农业人口。后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这些人的财富不断增多,并且还可以雇佣工人为自己工作。他们的地位高于农民和工人,但低于封建贵族。
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西方社会学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派在进行阶级划分时,使用bourgeoisie来表示社会中的富有阶级之一,指有产者、中产阶级,通常翻译为“资产阶级”。值得注意的是,bourgeoisie是集合名词,表示整个阶级。当表示具体一个人是,男人用bourgeois表示,女人用bourgeoise表示。
同源词:bourgeois(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的男人);bourgeoise(资产阶级的女人)
absinthe:苦艾酒
来自希腊语,可能最终来自波斯语。
苦艾酒是一种有茴芹茴香味的高酒精度蒸馏酒,主要原料是茴芹, 茴香及苦艾 (wormwood) 药草(即洋艾 (Artemisia absinthium))这三样经常被称作「圣三一」。酒液呈绿色,当加入冰水时变为混浊的乳白色, 这就是苦艾酒有名的悬乳状状态。此酒芳香浓郁,口感清淡而略带苦味,并含有50度以上高酒精度。
艾酒(Vermouth)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当时人们以某些植物浸泡在葡萄酒中做为祭典或医病用,直到四世纪初。法国才为这些加味葡萄酒命名为苦艾酒(Absinthe),主要产地为法国, 瑞士。各品牌所用之浸泡药物种类不同,一殿均包含苦艾、登翘、丁香、肉桂、金鸡纳树皮、人参等数十种植物,早期只有红色苦艾酒,在1930年代 Cinzano公司以金鸡纳树皮加入配方发明了Bianco,不久之后又改良制成 Dry口味的苦艾酒﹒Bianco口味清淡甘美。Dry甘冽清爽Rosso以焦糖着色香甜可口, 但经改良后的已经不是原始的Absinthe了。
现在中国市场上最容易与苦艾酒混淆的是茴香酒, 因为这些酒中含有苦艾酒的基本成分之一“茴香”所以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苦艾酒。比如一些品牌的茴香酒: 潘诺(40度),金巴利(23度)。
另一种因翻译的原因, 接近苦艾酒, 最容易混淆的是vermouth, 很多人将翻译成苦艾酒, 实际它正确的中文名是味美思。 而真正的苦艾酒为 “Absinthe” , 也非 L'Absinthe 或 D'Absinthe等, 很多酒为了冒充苦艾酒, 通常取名跟“Absinthe”类似的名字, 比如 L'Absinthe ,D'Absinthe,absente等等, 为了让人一眼看去时“Absinthe”,通常L', D'的字样很小, 这样的酒一般为利口酒,在标贴的不显眼处也会有“liquer”的标示, 纯正的苦艾酒不会有这样的标示。
以上几种酒属餐前酒, 开胃酒, 价格一般很便宜, 而真正的Absinthe苦艾酒即使在国外售价也很高, 国内卖得很少。
absinthe 在大陆叫做苦艾酒, 但在台湾, 人们根据音译叫做“艾碧斯”, 以下是各种名称:
1. 法国,瑞士苦艾酒: absinthe
2. 捷克苦艾酒: absinth
3. 加拿大: absenta
4. 昵称: La Fee, 绿精灵, 绿仙子, 绿色缪斯, green fairy等。
那么什么是苦艾呢?苦艾(即洋艾 (Artemisia absinthium))是分布于世界许多地方的一种菊科蒿属草本香料植物,味苦。
当年,尚没有苦艾酒,有的是一种叫苦艾(Wormwood)的植物。古希腊的医药大师希波克拉底认为它是治疗肝炎的良药,顺便也能对付烦人的风湿,要知道,地中海气候让很多希腊贵族每到潮湿的季节便痛苦不堪。
gweilo:外国佬,鬼佬
来自广东话鬼佬的音译。
Xanadu:世外桃源
来自元朝上都的音译,由马可波罗将该词带入欧洲,由于马可波罗对该城梦幻般的描述,因此,该词就赋予了仙境,世外桃源等含义。比较Cathay.
panic:恐慌,惊慌
希腊神话中的山林、畜牧神名叫Pan,一般音译作“潘”。Pan人身羊足,头上有角,居住在山林中,常躲在隐蔽处,蓦地跳出,把旅行者吓得魂不附体。他发出的怪异叫声使人产生一种突如其来、奠明其妙的恐惧感,尤其是在茫茫黑夜更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然而,Pan却被尊奉为牧人、猎人及牲畜的保护神,因为他从不伤害他们,而总是保护他们母关于Pan的传说很多。有一次,酒神狱俄尼索斯(Dionysus,即罗马神话中的Bacchus)率军东征和一支兵力大占优势的敌军遭遇,他按Pan的虚张声势之计,命士兵在深夜同时发出呐喊,山林的回声犹如千军万马,使敌军误眦为深陷重围,遂仓皇逃窜。Pan在雅典备受敬奉,希腊人把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橙一仗的胜利归功于Pan,认为是Pan使波斯侵略军惶恐而逃的。
panic 一词实源于Pan.17世纪借自法语paniqueo最初只用作形容词,字面义是“Pan引起的恐惧”(fear caused bythe god Pan),如panic fear(极度的恐惧),但如今多作名词或动词用,表示“恐慌”或“惊慌”。
nicotine:尼古丁
该词对吸烟者绝不陌生,它意指“烟碱”,但一般多音译为“尼古丁”,是含于烟草中一种剧毒的有机化合物。它是以16世纪法国一位外交官的姓氏命名的。此人名叫Jean Nicot(1530 - 1600),他曾任法国驻葡萄牙大使。在他任职期间,他从一个水手那里买了些来自美洲的烟草种子。大约在1560年他把这些种子带回法国,成了第一个把烟草引进法国的人。他把自己种植收获的烟草献给法国王后及一些贵族,因此烟草在法国最早被命名为nicotiane,意即Nicot's plant,后来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lus Linnaeus,1707 - 1778)将它正式命名为nicotiana 。nicotine则是在1818年烟碱第一次被成功地分离出来后才得名的。英语拼写即取自法语,而把烟草引进英国的人则是英国探险家、作家罗利(Sir Walter Raleigh,1554? -1618)。
nightmare 恶梦
从构词法来看,nightmare是复合词,但其中mare与意为“母马”的mare并投有丝毫联系。在盎格鲁撒克逊语mare同义于incubus,意指“梦淫妖”,即趁人在睡梦中与之交合的妖魔。中世纪流行一种迷信说法,人之所以作恶梦是因为梦淫妖坐在睡眠者身上使其窒息的缘故。这种妖魔在中世纪时也叫night-hag或nightmare,以后过三个词均指“梦魇”,但以night-mare最为常用。在现代英语中任何一种恶梦都可用nightmare来表示。做恶梦一般多在夜里,有人利用nighr的反义词day按类比构词法又创造出了daymare 一词,表示“昼魇”或“恶梦般的经历”。(参见incubus)
night soil大粪
18世纪时在英国掏大粪的工作一般都是在夜间进行的,大粪有时也在夜间被作为肥料施用于土壤( soil),因此在英语中“大粪”就叫做night soil,而“掏粪工”则称night man。这两个词语一般是作为委婉语来用的。
mass:弥撒,块,群众
英语里有两个mass。用作宗教术语的mass指天主教的圣体圣事仪式,汉语作“弥撒”。在这种仪式结束时神父总要用拉丁语说:“Ite,missa est”,相当于英语“Go,it is the dismissal”或“Go,you are dismissed”。显然,这是神父遣散全体参与者的用语。到了公元8世纪,其中missa一词开始被用以指整个弥撒仪式,进人中世纪英语作masse,最后演变为mass。可见mass原来的含义为dismissal(解散,遗散),而汉语“弥撒”则为拉丁语missa之音译,而绝非译自英语。若再进一步追根溯源的话,我们可发现missa派生自拉丁动词mittere‘to send’(派遣),英语里的mission(使团,使节)和missionary(传教士)也是源自该拉丁词。
另一个mass是普通词,作“块”、“堆”、“群众”等义解,其词源和意为“弥撒”的mass截然不同。它源自希腊语maza‘barley cake’(大麦饼),由法语masse‘kneaded dough’(揉好的面团)演变而来。出于同源的还有amass(枳聚)和massive(大而重的)等词。
marathon:马拉松
Marathon原指位于雅典附近,阿提卡(Attica)东北部的—个平原。公元前490年9月波斯首次进犯希腊,雅典军队由米太亚得( Miltiades)指挥在Marathon奇迹般地大败兵力较之强得多的波斯侵略军。有位名叫菲迪辟( Pheidippides)的传令兵从Marathon不停顿地跑到雅典报捷后随即倒地身亡。为了纪念这一事迹,1896年近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之际,法国语言学家布雷阿鲁提议由Marathon古战场跑到雅典古竞技场,用过个距离作为一个竞赛项目,并将之定名为marathon,汉语音译为“马拉松”。获得此次marathon赛冠军的恰巧也是个希腊人。marathon赛程在1924年第八届奥运会上由国际田径联合会定为42195米,即26英里385码。在现代英语中marathon 一词已不再限于指长跑,游泳、滑冰等的长距离比赛均可用marathon表示。
此外,人们还按类比构词法仿照marathon造出telethon(马拉松式电视广播节目),talkathon(马拉松式答话或座谈节目)等新词。
humor:幽默,诙谐;心情,心境
humor,humour,原系拉丁文,意为“体液”。按中世纪病理学.人体内有四种体液(humors):血液、粘液(phlegm)、胆汁(cnoler或yellow bile)和(实际上不存在的)忧郁液(melancholy或black bile)。其比例决定人的性格气质。血液比例大为多血质(sanguine),性格乐观自信;粘渡过多为粘液质(phlegmatic),反应迟钝、不易动情;胆汁(即黄胆汁)过多为胆汁质(choleric),性情暴躁、动辄发怒;忧郁液(即黑胆汁)比例过高为忧郁质(melancholic),性格阴郁多愁。简而言之,四种体液的比例合理便是个理想的人,某种体液比例失当则会影响人的脾性或心绪。到了16世纪humour由“体液”引申出“情绪”、“心境”等义,并且产生了out of humour(心绪不佳,不高兴),in a good humour(情绪好),in a bad humour(心绪不好)之类的说法。
体液说对作家的人物塑造颇有影响。从16至18世纪英国剧作家基于此说创造了大量喜剧,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琼森(Ben Jonson,1572 - 1637)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他的喜剧《人人高兴》(Every Man in His Humour,1598)和《人人扫兴》(Every Man Out of His Humour,1599)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他在后一部喜剧的前言中提出“气质论”,认为四种不同的气质、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性格,如嫉妒、多虑、爱吹嘘、胆怯、贪婪等。按照体液说,一个人物某种体液越占优势,他和行为就越怪异,就越能产生引人发笑的舞台效果。humour如今最常用的词义“幽默(感)”,“诙谐”便是由此产生的,但它是直到1 8世纪才出现。汉语的美学术语“幽默”究其根源实为humour 一词之音译。
heroin:海洛因
heroin直接借自德语,原为商标名,汉语音译为“海洛因”。这种毒品是德国一家颜料厂的研究室主任Paul Dresser教授于1897年左右发现的。其名称heroin则是根据意为“英雄”的希腊语heros杜撰的,这显然是因为该物具有亢奋作用,服用后使人短时间内有飘飘然之感(feel like a hero)。其实,另一英语单词hero(英雄,勇士)一词亦源于希腊语heros。
hallelujah:哈利路亚
hallelujah亦作halleluiah,乃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欢呼语,用以表示赞美、欢乐或感谢等,常出现在礼拜仪式和赞美诗中,意为“赞美主”,但一般多音译为“哈利路亚”。关于该词的由来,流传着这样一则意大利民间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三个罗马军团士兵,一个是罗马人,一个是意大利北部的皮德蒙特人( Piedmontese),另一个是德国人,被派去看守耶稣的遗体。当耶稣复活时,罗马人惊呼了一声Ha!皮德蒙特人喊了一声L’e lii!(是他),德国人则叫了一声Ja!(是啊)。hallelujah 一词就这样产生了。然而传说终归是传说,其真正词源乃希伯来语hallelu-yuh,相当于英语praise ye Jahveh。
groggy:摇摇晃晃的,昏昏沉沉的
该词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词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法语短语gros grain(粗纹布料)。此语后缩合为单词grogran/grogoran,并于16世纪被引进英语,作grogram,用以指一种丝与马海毛(mohair)或羊毛织成的粗松斜纹织物,汉语有时音译为“格罗格兰姆呢”。
18世纪初,英国海军对水兵实行朗姆酒( rum)定量配给。1740年8月海军上将Edward Vernon(1684 - 1757)意识到朗姆酒配给量过大不利于整肃军纪,提高效率,遂下令以搀水朗姆酒发放给他管辖下的舰队官兵。这一做法果然奏效,不久即在英国海军中推而广之,一直实行了两百多年,直至1970年7月1日才宣布取消。这位海军将领在海上喜着用grogram制成的披风,官兵就给他取了个绰号叫Old Grogram Cloak或Old Grog,把他首先实行的搀水朗姆酒定量配给戏称为Grog's ration或Grog’s mixture,并最后将之简化为grog,作为兑水朗姆酒的代称。grog现用以泛指“掺水烈酒”。groggy 一词即由grog派生而来,原先仅表示“田喝兑水朗姆酒而醉醺醺的”,以后词义扩大为“酒醉的”,在当代英语中一般表示“摇摇晃晃的”、“昏昏沉沉的”、“软弱无力的”等义,不论是饮酒所致,还是因疲劳、久病等缘因引起的。此外,从grog一词还产生了与酒有关的两个复合词:一为grog shop,在英国英语指“(低级)小酒店”,一为grog blossom,指“鼻赘”或“肥大性酒渣鼻”。grog及groggy始见于1770年的一种综合性期刊《绅士杂志》(The Gentleman’s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