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an(千变万化的):变幻无定的海神普罗透斯
普罗透斯Proteus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早期海神,荷马史诗中所说的“海中老人”之一。他有预测未来的神通,但只向能逮住他的人透露预言。为了避免被人逮住,他拥有随意改变自己形状的神力。他居住在尼罗河三角洲海岸外的法罗斯岛上,以放牧海兽为生。
根据荷马史诗的记载,参加特洛伊战争的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Menelaus)从特洛伊启程回国前触犯了神灵,被困在法罗斯岛上。在这里他遇到了普罗透斯的女儿。后者向他透露了普罗透斯的秘密,还告诉他制服普罗透斯的诀窍。于是,墨涅拉奥斯带着手下,身披海豹皮,悄悄接近普罗透斯,趁他瞌睡时,突然抓住他,任凭他千变万化也不松手。普罗透斯最后没办法,只好变回原形投降,向墨涅拉奥斯透露了他所需要的预言。
英语单词protean就来自普罗透斯的名字Proteus,表示“千变万化的”。
protean: ['prəʊtɪən; prəʊ'tiːən] adj.千变万化的,一人分饰多角的,变形虫的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protean 词源,protean 含义。
oracle(神谕):德尔惠的神谕
古希腊人有求神谕(Oracle)的习俗。神谕是一种占卜形式,经过某个中介者,传达神明的意旨,对未来做出预言,回答询问。在古希腊,最著名的神谕是德尔斐神谕。德尔斐(Delphi)是古代所有希腊城邦的共同圣地,供奉着德尔斐的阿波罗。古希腊人认为,德尔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在求神谕时需要向神庙供奉大量礼物。神庙里负责传达神谕的是称为“皮提亚”(Pythia)的女祭司,由年轻女孩或老妇担任,坐在一张三角架上。三脚架横跨在一道产生天然气的裂缝上。
史载,西亚的里底亚王不知道该不该和波斯帝国作战,于是便来到德尔菲求讨神谕。神谕说,一旦交战,一个大帝国将会灭亡。里底亚王以为神谕说的大帝国是波斯,大喜之下于是下令大军出征,结果却遭到惨败。里底亚王愤怒地又一次来到德尔菲,责问祭司为什么要骗他,祭司回答说:“神谕所说的大帝国,正是您的国家。”
大名鼎鼎的IT公司甲骨文公司的英文名就是“Oracle”。中文之所以翻译为为“甲骨文”,乃是中国古代使用甲骨来占卜,从而获得神谕。
oracle:['ɒrək(ə)l] n.神谕,预言
temple(寺庙):古罗马人为占卜划出的区域
古罗马人在占卜时,会用手或魔杖在空中划出一块区域,然后观察这片天空中所发生的事,如飞鸟从何方飞入。还有可能在地面上划出一块区域,然后在这个区域内进行占卜。英语单词temple(寺庙)和contemplate(沉思)都跟这种占卜做法有关。
单词temple来自拉丁文templum,本意是“划出来用来占卜的区域”,其中的tem就是“划分”的意思。而单词contemplate由拉丁文com和templum构成,其中的com表示加强语气,contemplate的本意是“划出一片区域,然后仔细观察”。所以contemplate既含有“注视”的意思,又含有“沉思”的意思,因为占卜时需要在仔细观察的同时思考所见迹象所表示的吉凶意味。
temple: ['temp(ə)l] n.庙宇,寺院,神殿,太阳穴
contemplate: ['kɒntempleɪt; -təm-] v.注视,沉思,冥思苦想
contemplation: [,kɒntem'pleɪʃ(ə)n]n.注视,沉思,意图
style(风格):古罗马人用来写字的尖头铁笔。
古罗马人是用一种叫做stylus的尖头铁笔在蜡板上写字的,要写得好,就需要有驾驭铁笔的能力。英语单词Style一词就是从stylus来的,现在用来指一位作家的"文体"、"文风",其实也就是他驾驭钢笔的能力。在现代,style更多指一个人衣着打扮的风格和格调。
style:[staɪl] n.风格,格调,类型,时尚v.设计
barber(理发师):身兼数职的理发师
古希腊人是不修剪胡须的,所以我们看到古希腊名人如苏格拉底都是一脸的大胡子。因为修剪胡须需要锋利的剃刀,而古代无法制造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刀具。古埃及人最早用石块后来用青铜刀具刮胡子,但这种做法并没有流传至希腊。到了亚历山大时期,他要求所有士兵都要剃须,以免在战斗中被敌人揪住胡须。从此后,剃须的做法才在希腊开始流行。公元前299年,Ticinius Mena首次将一位理发师带到罗马。随后,修剪胡子和剃须的做法在罗马人中迅速普及,剃须被看作是文明、进步的象征。
那时候剃须需要专业的理发师,因为剃须所需的剃刀只有专业理发师才有。理发师的工作职责除了理发外,更重要的还是剃须,甚至包括给病人实施放血这样的外科手术,因为他的剃刀可当手术刀使用。现在理发店门口红白相间标识其实是“本店可做外科手术”的暗示。
英语单词barber就反映了古代理发师的剃须职责。barber来源于拉丁语中表示“胡须”的单词barba,英语单词barb(倒刺、钩子)、beard(胡须)都与此同源。现在随着家用剃须刀的普及,人们早已经习惯了在家中剃须,所以barber的职责也已不再包含剃须了,但它的拼写依然在提醒我们它曾经的含义。
barber:[bɑːb] n.理发师v.理发,修剪,当理发师。记:barb胡须+er人→修剪胡须的人
barb:[bɑːb] n.(鱼钩、箭头上的)倒钩vt.装倒钩。记:倒钩形如下巴上的短胡须
beard:[bɪəd] n.(嘴唇上下及下巴的)胡须。
genuine(真实的):抱起婴儿以示认可的罗马习俗
在古罗马时代,孩子出生并不能自动成为一个家庭的成员,还需要父亲的认可。孩子出生后,接生婆会把它放在地上。父亲过来看看。如果愿意接纳这个孩子,就会把他抱起来,放在自己的膝上。通过这个举动来宣告正式同意接纳这个孩子作为自己的子女。如果不愿意接纳,父亲就不会把婴儿抱起来。这个婴儿就会被遗弃。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古罗马时代,人们的男女关系混乱,自己的妻子生的孩子未必就是自己的亲骨肉,并且做父亲的也可能跟女奴或女仆乱搞,所以不能随便认可。一旦认可了,在法律上这个婴儿就算是你的子女了(古罗马人可不会搞滴血认亲那一套),将来有权继承你的遗产。二来,古罗马还是父权社会,子女被视为父亲的财产,父亲对子女操有生杀予夺大权。堕胎、弃婴等行为都是社会认可的。
英语单词genuine表示“真实的,真正的”,它的词源就与这种把新生儿放到膝上以示认可的习俗有关。genuine来自拉丁语genu,而genu的意思就是“膝”,在英语中依然保持“膝”的含义。所以genuine的字面意思就是“放在膝上”,而因为把新生儿放在膝上意思就是这个孩子确实是我的子女,所以genuine才逐渐演变出“真实的”的含义。
genu: ['dʒenjuː] n.膝
genuine: ['dʒenjʊɪn]adj.真实的,真正的
shampoo(香波):印度人独特的按摩洗头法
英语单词shampoo在中文中一般翻译为“香波”,很容易让人误解为shampoo仅仅表示液体的洗发精。其实shampoo一词来自印度语,本意是“按摩、揉搓”。印度人喜欢在洗发时做局部按摩:用手轻轻揉搓头发,同时对头皮进行按摩。这种洗发方式既科学,又能带来美好享受。现在印度依然保留很多种传统的洗发方法,如Shirodhara就是一种草药滴油洗发方法。印度人对洗头如此重视,是因为他们普遍留长发。在印度,妇女普遍爱留长发;印度2000万男性锡克教徒,都严格遵循着蓄发留须的教规。印度占世界人口总数16%,印度人头发的总量却占到全世界的28%。对头发这么重视的印度人,自然对洗头有独到之处。
18世纪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将这种洗发方式带入英国,从而产生了shampoo这个英语单词,表示“按摩洗头”。又因为按摩洗头一般需要涂抹一些油脂,所以shampoo又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按摩洗头所涂抹的油脂。后来,shampoo用来泛指洗发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如洗发皂、洗发水、洗发露等。
shampoo: [ʃæm'puː]n.洗发,洗发精vt.洗发
ostracize(放逐):古希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雅典人民推翻僭主的独裁统治后,建立了民主制度。为了保卫民主制度,避免有野心的政治家恢复僭主政治,雅典人民实施一项称为“陶片放逐法”的政治制度。所有的雅典公民在一片陶片上刻上他认为可能危害雅典民主政治,需放逐的人的名字,将陶片投入票箱。如果有人获得超过6000张选票且得票数第一,则被放逐,期限为10年。
陶片放逐法有助于雅典公民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约束官员行为,但这种方式简单粗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因此陶片放逐法很容易成为政客党派斗争的工具。例如,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在参加陶片放逐投票的路上,被一个目不识丁的路人拦下,请他帮忙在陶片上刻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阿里斯提德问他为什么想放逐阿里斯提德。那人回答“不为什么,我甚至不认识这个人。只是到处都在谈论他,说他是什么‘正义之士’,我实在是听烦了。”阿里斯提德平静地帮他在陶片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投票结果揭晓,被放逐的正是阿里斯提德。公元前415年,雅典平民领袖海柏波拉斯被放逐,后来外国外被支持寡头政治的激进分子暗杀。此事在雅典人民中造成极大震动。从此后,陶片放逐法自然终止。
英语单词ostracize正是来自陶片放逐法。它源自希腊语ostrakizein,而该词源自希腊语ostrakon (陶片,瓦片,贝壳)。英语中oyster、ostracean、ostracod等单词均与此同源。
ostracize: ['ɑstrəsaɪz] vt.放逐,排斥,排挤
ostracism: ['ɒstrəsɪz(ə)m] n.排斥,放逐,陶片放逐法
ostracean:[ɔs'treiʃən] n.牡蛎adj.牡蛎的
ostracod:['ɒstrəkɒd]n.介形亚纲动物
oyster: ['ɒɪstə] n.牡蛎,生蚝,沉默寡言之人
essay(随笔):在写作上的随意尝试
单词essay来自法语单词essai,原意是“尝试”,后来用来表示“随笔”,所以它指的是任何人在写作方面的小尝试,如学生的习作、日常随笔所写的一些小文章。跟它相反的就是专业的、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或论文。essay这种文学体裁源于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他将自己的作品称为“随笔”(essai),文体自由,篇幅有长有短,内容极为广泛,他读书后的感想、理解、评论,他到各国旅行中的见闻,冥思苦索得出的人生哲理、格言警句,都写进他的随笔集中。英国哲学家和语言大师培根所著的“随笔集”(Essays)是第一部重要的英文随笔集。美国学生申请大学时,往往需要提交几篇essay,相当于我们高考中的命题作文。
essay:['eseɪ] n.散文,随笔,小品文
bluestocking(女学者):18世纪由伦敦知识女性组成的“蓝袜社”
18世纪中叶,伦敦的一些上游阶层的知识女性逐渐不满足于日常聚会时的玩牌聊天等空洞消遣,模仿法国的沙龙,开创了一种以文学讨论为焦点的社交聚会。1750年,伦敦贵妇伊丽莎白·蒙塔古夫人(Elizabeth Montagu)在自家府邸设立了第一个文艺沙龙。该聚会一反当时的社会风气,既不玩牌,也不闲聊,而是开展各种读书、文学讨论活动,并经常邀请一些文学家、学者参与。并且,该沙龙还有一点与当时上流社会聚会不同,对服装没有严格要求,其成员经常穿着日常休闲衣服而非礼服前来聚会。
有一回,蒙塔古夫人邀请一名当时还不太出名的园艺师兼翻译家本杰明·斯蒂林弗林特(Benjamin Stillingfleet)参加沙龙。本杰明家境贫寒,买不起出席上流聚会所需礼服和黑色长袜,因此婉言拒绝。但蒙塔古夫人告诉本杰明,他可以穿着日常衣服和普通蓝色长袜出席。因此,本杰明便穿着日常衣服和蓝色长袜出席沙龙,并成为了沙龙的常客。
伦敦的这种文艺沙龙反映了当时女性群体和普通人对文学活动的热情参与。但当时的欧洲人和中国人一样,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各种学术机构和教育机构并不对女性和普通民众开放。当时的一些保守人士,认为一帮女人和穿蓝色长袜的平民高谈阔论高雅的文学是对文学的亵渎,因此对沙龙冷言冷语,大加讽刺。他们给穿蓝色长袜出席聚会的本杰明起了个绰号“蓝色长袜”(bluestocking),将这种沙龙称为“蓝袜社”(bluestocking club)。后来,bluestocking从本杰明的绰号扩展称为对参加蓝袜社的知识女性的蔑称,讽刺她们附庸风雅、卖弄学问。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使人拜伦就在其名著《唐·璜》中,对bluestocking大肆调侃,主人公唐·璜的母亲伊内就被他塑造成了一位bluestocking的典型。当然,在历史上,并非所有学者都对bluestocking抱有歧视,有不少人都对bluestocking对于推动女性文学运动的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
bluestocking: ['bluːstɒkɪŋ] n.女学者,女学究,女才子,卖弄学问的女性
infantry(步兵):与骑兵相比,步兵的作战经验相当于婴儿
英语单词infantry(步兵)与infant(婴儿)的拼写非常接近,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呢?原来,它们都来自拉丁语infantem,而infantem是infans的名词。infans由in(不)+fans(说话)组成,意思是不能说话,所以infantem指的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儿。infant(婴儿)直接来自infantem,而infantry(步兵)来自infantem所衍生的infante(新手)。因为步兵是战场上的新手,所以被称为infante,继而经由西班牙语infanteria、法语infantrie演变为英语单词infantry。
为什么“步兵”是“新手”呢?这得从古代西方的军队结构说起。在中世纪的欧洲,军队一般只包括两个兵种:步兵和骑兵。其中,骑兵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步兵。因为骑兵需要马匹以及各种装备,骑士需要专业训练,通常只有贵族才能充当骑士。当时还没有兵役和常备军制度,打仗时都是临时征兵的。军队中,只有骑士是打小就接受专业的军事训练的,算是职业军人。而步兵通常都是从平民中临时征募的,只在作战前接受短期的军事训练,所以战斗经验远远逊于骑兵。与骑兵相比,步兵在战场上简直就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完全依赖指挥官的指挥。
infantry:['ɪnf(ə)ntrɪ] n.步兵。记:infant婴儿+ry→像婴儿般幼稚的兵种→步兵
infant: ['ɪnf(ə)nt]n.婴儿,幼儿,未成年人adj.婴幼的,幼稚的
bootleg(私卖):美国禁酒期间私酒贩子用靴筒藏匿私酒
美国最初的移民以清教徒为主,他们主张清廉节制,反对饮酒。这个主张禁酒的民间运动时起时伏,连绵不断,终于在20世纪初掀起了全面禁酒的大潮。1920年,美国通过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正式向酒宣战。按照该法案,任何人不得制造、售卖和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的饮料。人们可以在家里饮用以前买来的酒,但不得在公开场合或聚众饮酒。
然而,禁酒令根本无法消除人类对饮酒的欲望和需求,反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合法市场被取缔后,地下贩卖私酒的黑市却蓬勃发展,黑手党也通过控制贩卖私酒的黑市而谋取暴利,发展壮大。私酒贩子想尽各种办法来藏匿私酒,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私酒藏在高筒靴的靴筒里,从而诞生了一个英语单词bootleg,本意是“靴筒”,在这里表示“把私酒藏匿在靴筒里”,用来比喻私酒、私货或走私行为。相应的,bootlegger则用于比喻私酒贩子。后来,该词的词义进一步扩大,除了私酒外,bootleg还可以表示其他各种未经授权私自发行的货品,尤其是唱片等音像制品。
bootleg:['buːtleg] n.靴筒,私货v.私卖adj.违法、私自制造并销售的
bootlegger:['bu:t,legə] n.走私者,贩卖私酒者
mortgage(抵押贷款):以死亡为保证的贷款
在古代西方,家庭中的长子在法律上拥有继承父亲遗产的权利。如果长子需要一大笔钱,而又无法从其父亲那里获得,他往往会找其他人借款。而其他人之所以愿意借钱给他,看中的是他的长子继承权,相信他将来继承遗产后可以偿还债务。借钱的时候,借款人会立下誓言,等他父亲去世,他继承遗产后就会偿还债务及其利息。这就是英语单词mortgage的来源。mortgage由mort和gage组成,mort表示“死亡”,gage表示“誓言、保证”,所以mortgage一词的字面含义就是“死亡保证”,即以其父亲的死亡(等于遗产)为保证的贷款。
mortgage: ['mɔːgɪdʒ] vt.n.抵押贷款
custom(海关):外地商人向当地领主缴纳保护费的惯例
英语单词custom含有“习俗”和“海关、关税”两个意思。这两个意思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原来,custom的本意是“习俗、惯例”,而它所包含“海关、关税”是因为缴纳关税原本是一种惯例。
外地商人向当地领主缴纳保护费的做法是一种历史悠长的惯例。早在古希腊时代,雅典成为爱琴海沿岸的商贸中心。外地商人为了保障自己在当地的贸易权利和利益,就向雅典城邦当局赠送礼物。后来,雅典以使用其港口为名,正式向来往商品征收一定比例的费用。
在英国,外地商人进入某地进行商贸活动时,需要向当地领主缴纳一项例行的入市费,称为customary tolls。因此,英语单词custom便衍生了“关税”的含义,通常用其复数形式。后来,custom又可以用来表示征收关税的场所,即海关。
custom:['kʌstəm] n.习俗,惯例;关税,海关;经常光顾,老顾客adj.定做的,定制的
customer:['kʌstəmə] n.(老)顾客,海关工作人员
eleven(十一):穿鞋和光脚者的计数方式差别
在很多古代文化中,数字与人们用手指头和脚趾头数数的方法相关。生活在温暖地区的人通常是光着脚的,数数时把脚趾头也用上,因此采用了二十进制的计数方法。而古代日耳曼名族生活在冰雪覆盖的北欧,一年四季都需要穿鞋,因此只用十个手指头来数数。数到十时已经用完了所有手指头,因此“十一”在古英语中叫做enleofan,意思就是“(十个手指头用完后)还剩一个”,后来演变为现代英语中的eleven(十一)。“十二”在古英语中叫做twelf,意思就是“(十个手指头用完后)还剩二个”,后来演变为现代英语中的twelve(十二)。
eleven:[ɪ'lev(ə)n] n.十一
twelve:[twelv] n.十二
Spoil Egyptians(掠夺埃及——迫使敌人提供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源于圣经:上帝答应摩西,埃及人必须借给以色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cater(承办酒席):上门为客户准备饮食或酒席
古代在饭馆问世之前,如果人们想宴请客人而家中没有厨师的话,就会到外面临时聘请一些专业厨师,上门来准备饮食和酒席。这种上门服务就是cater。该词来自拉丁语captare(拿、获得),是capere(拿)的反复形式,本意是“采办、准备食品”。提供cater服务的人就是caterer。后来出现了饭馆,很多caterer去饭馆工作,就变成了chef(厨师)。如果一家饭馆的chef接私活,下班后去客户家上门承办酒席,他此时又变成了caterer。现在,cater除了“承办酒席”之意外,还衍生出“迎合,满足其需要,接待”等含义。
cater:['keɪtə] v.(上门)承办酒席;提供饮食服务;迎合;满足…的需要;接待
caterer:['ketərɚ] n.备办食物的人,承办酒席者
contemplate(沉思):观鸟占卜时的观察和沉思
单词contemplate由拉丁文com和templum构成,其中的com表示加强语气,templum表示“用于观鸟占卜的一片区域”,单词temple就来源于此。因此contemplate的本意是“划出 一片区域,然后仔细观察”。contemplate既含有“注视”的意思,又含有“沉思”的意思,因为占卜时需要在仔细观察的同时思考所见迹象所表示的吉凶意味。
contemplate:['kɒntempleɪt; -təm-]v.注视,沉思,冥思苦想
contemplation:[,kɒntem'pleɪʃ(ə)n]n.注视,沉思,意图
hermit(隐士):隐居在荒漠中的人
英语单词hermit(隐士)来自希腊语eremites,字面意思就是“荒漠中的 人”。为什么隐士一定要隐居在荒漠中呢?原来,当隐修刚刚兴起之时,最早的基督教隐修者都是在埃及和叙利亚的沙漠中进行隐修的。最有名的一个隐士叫做圣安 东尼。他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埃及基督徒,基督徒隐修生活的先驱,也是沙漠教父的著名领袖。
圣安东尼首先在自家附近退隐达十五年之久,并向住在附近的隐士们学习如何善度隐修的生活。当圣安东尼三十多岁时,便渡过尼罗河,到 沙漠中一座庇斯比尔山上,住在一个荒废多年的军用城堡中,追求祈祷和独修的生活。圣安东尼将自己锁在城堡中二十五年之久。他的一位朋友每年两次把半年需用 的面包送给他,因为当地天气干燥,面包不易变坏;此外,城堡内有泉水源供应食水。二十五年后他的朋友们破门而入,进入城堡,见到圣安东尼的样貌比二十五年 前更平静而健康。当时跟随圣安东尼的群众效法他的榜样,也在庇斯比尔山附近的山洞或小屋中独修,而圣安东尼则固定地予以会晤并指导,如此维持了五至六年。
随后,圣安东尼退隐到尼罗河与红海间的克津山旷野,在那里度过他最后的45年半独修生活。圣安东尼的隐修风范影响后代基督徒,包括奠定基督教教义的圣奥古斯丁。虽非首位隐修士,然而他的榜样促使修道生活的兴盛,使后人尊称他为“修道运动之父”。
hermit:['hɜːmɪt]n.隐士,隐修者,隐居者
Hermitage:['hɜːmɪtɪdʒ] n.隐士生活,隐士住处
cereal(谷物):罗马神话中的谷物女神刻瑞斯
刻瑞斯(Ceres)是罗马神话中的谷物女神,掌管农业、谷物和丰产,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德墨忒尔(Demeter),是天神朱庇特的姐姐和第四个妻子。
据说冥王普鲁托看上了刻瑞斯的爱女科瑞(Core,即希腊神话中的珀尔塞福涅),把 她劫到了冥府当了冥后。刻瑞斯四处寻找女儿,不问农事,导致庄稼死亡,饥馑遍地。人们再也没有祭品来供奉神灵。没办法,天神朱庇特命令冥王释放科瑞。冥王 不敢违命,但又不甘心,就在科瑞离开之际,偷偷让她吃下石榴籽,使得她无法断绝与冥府的联系。因此,科瑞每年有8个月时间在人间陪伴母亲,4个月时间重返 冥府陪伴冥王。在有女儿陪伴的时期,谷物女神心情愉快,世间万物蓬勃生长;而在女儿离开的4个月中,谷物女神心情低落,万物枯竭,这就是人间的冬天。就这 样,人间出现枯荣轮回,人类也不能再像黄金时代那样不劳而获,坐等庄稼自己长出来,而是需要去播种耕耘。
英语单词cereal就来自谷物女神的名字Ceres,表示“谷物”。化学元素铈(cerium)也是以谷物女神的名字命名的。
cereal:['sɪərɪəl]n.谷物,谷类植物,谷类食物,麦片adj.谷物的,谷类的
cerium:['sɪərɪəm] n.(化学元素)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