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词首页 公众号 小程序

juggernaut(巨无霸):载有克利须那神像的巨型战车

在印度教中,克利须那神(Krishna,奎师那、黑天,字面意思为“黑色的神”) 通常被认为是毗湿奴神的第八个化身,在印度教徒中享有崇高的声望。在印度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印度东部的普里市(Puri),印度教徒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 来崇拜克利须那神。克利须那神的神像被安置在一辆巨大的战车上,随着游行队伍前进。狂热的信徒往往会投身于车轮之下,任其碾过,以作为献祭给克利须那神的 牺牲品。载有克利须那神像的巨型车辆被称为juggernaut,来自印度语中克利须那神的名号之一Jagannath,意思为“世界主宰”。现在,juggernaut通常用来比喻“无情的、不可抗拒的破坏力”、“重型战车”。

juggernaut:['dʒʌɡənɔ:t] n.强大的破坏力,世界主宰,重型战车,巨无霸

该词的英语词源请访问趣词词源英文版:juggernaut 词源,juggernaut 含义。

avatar(化身):印度教中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

一部3D科幻大片《阿凡达》让很多人记住了avatar这个英语单词。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单词并非导演杜撰的,而是来自梵文,是印度教中的一个重要术语。

avatar来自梵文avatarana,由ava(off,down)+tarati(cross over)构成,字面意思是“下凡”,指的是神灵降临人间的化身,通常特指主神毗湿奴(VISHNU)下凡化作人形或者兽形的状态。印度教传说毗湿奴有10个化身,其中有9个已经降临世间,最后一个化身会在世界末日降临。

电影《阿凡达》中的avatar是地球人的精神所占据并控制的外星人肉体,与印度教 中的avatar含义相差甚远。因此,电影《阿凡达》在上映之前就遭受了印度教团体的强烈抗议,声称电影名字玷污他们的宗教。世界印度教协会主席曾要求导 演卡梅隆做出声明,澄清这部3D科幻影片的名字与印度教及其信仰毫无任何关系,重名只是一个巧合。

在网络时代,avatar又有了一个新的意思——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化身,即代表用户形象的图像,即常说的“头像”或“个人秀”。

avatar:['ævətɑː]n.化身,神灵的化身,头像

hunch(预感):能未卜先知的驼背者

英语中,hunch的本意是“大块、肉峰”,可以用来表示驼背者(hunchback)的驼背。西方人有一种迷信,认为驼背者与魔鬼由特殊关系,拥有神秘的预感能力,能够未卜先知。因此,在英语中,have/get a hunch就表示“有一种预感”。

hunch:[hʌn(t)ʃ] n.预感,大块,肉峰vt.耸肩,弓起,预感到vi.隆起,向前移动

have/get a hunch:有一种预感

clone(克隆):植物的无性繁殖

不少植物具有神奇的繁殖能力。从树木上剪下一条细枝,插入地上后,这根细枝就能长成 一棵大树。因此,20世纪初,科学家在研究植物的无性繁殖时,就借用了希腊语中的clon(细枝)一词,将它英语化为clone,用以表示植物的“无性繁 殖”。中文译为“克隆”。后来生物学家又发现,动物也可以通过细胞来无形繁殖。1997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利用成年绵羊的细胞克隆了一只名叫“多利”的绵 羊。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复制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人,即克隆人类,也已完全成为可能。

clone:[kləʊn] vt.n.无性繁殖,克隆,复制

cologne(古龙水):古龙水的诞生地德国城市科隆

在18世纪的德国城市科隆(Cologne),有一位名叫吉欧凡尼·玛丽亚·法利纳(Giovanni Maria Farina)的意大利理发匠。他的理发店生意十分火爆,因为他不仅擅长理发,更重要的时,他家有一个祖传秘方,可以用来调制一种特别的盥洗用水。用这种盥洗用水洗头和脸后,令人神清气爽,还留有一种淡淡的香味。法利纳的盥洗用水在整个科隆城都出了名,顾客们络绎不绝。甚至有一位顾客特意登门拜访,希望购买一些这种盥洗用水,因为他第二天需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希望用法利纳的盥洗用水来帮助自己显得更加精神。受此触动,法利纳先生找到了另一条致富途径。从经以后,他致力于生产这种盥洗用水,并与1709年正式推向市场。由于这种盥洗用水最早问世于科隆市,人们便将其称为“科隆水”,后来简称“科隆”(cologne),中文译为“古龙水”。

欧洲的男士们特别喜欢古龙水的香气,他们喜欢在洗澡后往身上喷洒这种清新爽快价格又不太高的“香水”,因此早期的古龙水被看作是“男用香水”。法国皇帝拿破仑就特别喜欢古龙水,据说每个月要用掉60瓶古龙水。

cologne:[kə'ləʊn] n.古龙水,科隆香水

fealty(效忠):封臣向封建主宣誓效忠

在西方封建社会中,封臣在获封土地时,通常需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向分封土地的封建主宣誓效忠,在这种仪式上所发的效忠誓言就是fealty。单词fealty和fidelity(忠诚、保真度)一样,都来自拉丁语fidelis(忠诚)。与fealty紧密相关的一个单词是homage(敬意、臣服之意)。“宣誓效忠”(oath of fealty)和“宣誓臣服”(act of homage)常常同时出现,但有时“宣誓效忠”(oath of fealty)也会单独出现。“效忠”(fealty)所包括的义务要少于“臣服”(homage)所包含的义务。并且,封臣只能向一个封建主表示臣服,因为一仆不可事二主,但可以获得多个封建主的封地,并向提供封地的封建主宣誓效忠,承诺履行该封地所关联的义务。

在现代,fealty一词所包含的封建色彩已经消失,仅仅用来表示“忠诚、效忠”。

fealty:['fiːəltɪ] n.忠诚,忠实,效忠

homage(敬意):封臣向封建主表示臣服之意

在西方封建社会中,封建主分封土地时,获封土地的人需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向封建主表示臣服之意,宣誓效忠于封建主。该仪式所包括的最主要一个部分是act of homage(表示臣服)。英语单词homage来自拉丁语homo(man,人),意思就是向封建主宣誓从今以后就是他的man(人)了,承诺履行臣仆的各项义务,如参加领主会议和法庭、服兵役(oath of fealty)。现在,homage一词所包含的封建色彩已经消失,通常用来表示向某人表达崇高的敬意。

homage:['hɒmɪdʒ] n.敬意,尊敬,效忠

pay homage to:向……表示敬意

cravat(领巾):喜欢系领巾的克罗地亚士兵

在领带问世前的中世纪欧洲,贵族们用来装饰颈部的是蕾丝领圈。制造这种华丽的配件需要消耗大量布料,每制造一个这样的领圈需要用掉长达十五米的蕾丝饰带。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参战各国都在拼命缩减开支,昂贵的蕾丝领圈自然成为不合时宜的物件。有的国家甚至颁布法令,规定只有在出席葬礼这样的隆重场合,男士才允许佩戴蕾丝领圈。

然而,爱美的男士依然有办法来装饰自己的颈部。不久,克罗地亚士兵们所佩戴的领巾引起了欧洲时尚界的关注。他们在颈部装饰有打结的细领巾。这种风俗从中世纪开始流传,也是他们在战场上辨认同伴的方法之一。这种服饰很快就在欧洲流传开来,不仅在士兵群体中广泛流传,而且还赢得了王室的瞩目。当时的法王路易十四就是一名有名的领巾爱好者。他拥有大量制作精美的领巾,甚至还设置了“领巾侍者”一职,每天的工作就是为路易十四奉上几款华丽的领巾,方便国王挑选。因为国王的狂热爱好,领巾不再是简单的装饰或者蕾丝领圈的代用品,开始慢慢成为贵族阶层必需的服装配件。

法语中,这种源自克罗地亚的服饰就被称为cravate,本意就是“克罗地亚人”。进入英语后拼写变为cravat。这就是英语单词cravat(领巾)的由来。cravat已经有了和今天的领带(tie)类似的形状与系法,被认为是现代领带的前身。

cravat: [krə'væt] n.领巾,领带,领结

furlong(弗隆):一对牛一口气能耕的长度

在英国历史上,acre(英亩)的面积等于长为一弗隆(furlong)、宽为一链(chain)的长方形的面积。而一弗隆(furlong)等于660英尺,一链(chain)等于66英尺。

在古代英国通常使用一对牛来耕地。耕地时,一口气耕完一段距离后,就要调转犁的方向,同时使牛也能得到短暂休息,然后再反向耕地。一对牛一口气能耕的距离就叫做furlong(弗隆),其实就是furrow long(犁沟长度)的缩写。

furlong:n.(英制长度单位)浪,弗隆

furrow:['fʌrəʊ] n.犁沟,车辙,皱纹v.犁,耕

consul(领事):古罗马时期的共同执政官

英语单词consul来自拉丁语,原本指的是古罗马时期的共同执政官,人数一般为两名。关于consul的拼写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来自consulere(to take counsel,咨询),缘自执政官需要向元老院征求意见;另一种解释认为consul由con+sal/sell/sedl构成,表示“坐在一起”,缘自执政官数量一般为两人或以上,需彼此协调,共同执政。

历史上,除古罗马以外,还有一些时期,在一些国家曾经出现以consul(执政官)作为国家元首的情况,如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共和国就以三名consul共同执政,但拿破仑作为“第一执政”独揽大权。

中世纪后期,国际商贸日益兴隆。在同一个地方经商的外国商人为了协调解决彼此的商业争议,自行组织起来,推举一位或多位人士担任仲裁人,负责仲裁彼此的商务争议。这种仲裁人也被称为consul,中文译为“领事”。之所以称为consul,是因为他的产生和职责和古代执政官一样,都是由众人推选出的,负责仲裁。后来,领事变成了由政府派遣,但其称谓consul一直没变。

consul: ['kɒns(ə)l] n.领事,(古罗马)执政官

consular: ['kɒnsjʊlə] adj.领事的

consulate: ['kɒnsjʊlət] n.领事,领事馆,领事职位,领事任期

triumph(凯旋):古罗马庆祝胜利的凯旋式

凯旋式是古罗马人庆祝军队凯旋归来的一种十分隆重的庆祝仪式,是军事将领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要想获得这种礼遇,必须符合一系列条件,包括:必须是军队的“统帅”并且拥有国家的统治大权、对外战争获得重大胜利等。获得凯旋式礼遇的将领被称为“凯旋者”。在仪式上,凯旋者头戴花环,脸被涂红,身穿特制长袍,乘坐金色战车,从专为凯旋式而设的城门中进入罗马城内。他的身旁紧跟着一名奴隶,不断在他耳旁低语:“记住,你只是一名凡人。”

参加凯旋式的还有凯旋者的部分军队。他们扛着标语,赶着满载战利品的大车,参加游行。队伍中往往还有被俘的俘虏以及用来祭祀的牺牲品。游行队伍按规定路线到达终点后,将处死一名战俘,将其他俘虏转卖为奴隶。在向朱庇特神奉献牺牲后,仪式结束,宴会开始,所有人开始豪饮狂欢。

在古拉丁语中,“凯旋式”叫做triumphus,可能来自古希腊语thriambos,意为“给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赞歌”。英语单词triumph(凯旋)就来源于此。

triumph: ['traɪʌmf] n.凯旋,胜利vi.得胜,成功

triumphal:[traɪ'ʌmfl] adj.凯旋的,胜利的

triumphant:[traɪ'ʌmfənt] adj.胜利的,得意洋洋的

accolade(荣誉):中世纪骑士的册封仪式

在中世纪,在册封骑士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的具体形式据说有好多种。历史学家“图尔的乔治”写道早期法国国王在册封骑士时,会亲吻骑士的左面颊。据说“征服者威廉”在册封骑士时,会用拳头轻轻击打骑士的面颊或脖子,而最常见的形式是用剑的平面轻拍骑士的肩膀。英语单词accolade就源自这种册封仪式,它来自拉丁语accollare,意思是“embrace around the neck”(拥抱脖子),由ad(to)+collum(neck)构成。英语单词collar(领口)就来自拉丁语collum。看来不管是哪种形式,册封仪式都会涉及到脖子。在现代,给冠军颁奖时,颁奖人员把奖牌挂在冠军的脖子上,或者抱着冠军的脖子亲吻面颊,可能也跟中世纪册封骑士的仪式有关。

除了册封骑士外,单词accolade还可以表示其他荣誉称号授予仪式,后来还逐渐产生了“荣誉”的含义。

accolade: ['ækəled] n.骑士册封仪式,荣誉称号授予仪式,荣誉

boom:隆隆声、繁荣昌盛

发音释义:[buːm] vi.发出隆隆声;繁荣昌盛;声势浩大、劲头十足地前进vt. 以低沉而有回响的声音发出;使繁荣;使迅速发展n.隆隆声;繁荣昌盛;快速发展

词源解释:拟声词,模拟大群昆虫如蜜蜂的嗡嗡声。

同源词:bomb(轰炸)

衍生词:booming(繁荣的、兴旺的)

blue-blooded:出身贵族的

英语翻译自西班牙语sangre azul, 蓝血。sangre, 同sanguine , 血液的。azul, 同azure, 天蓝色的。据说纯种贵族的血液是蓝色的。比较杜甫诗“高帝子孙尽隆准”,就是说汉朝皇室都是高鼻梁。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显示贵族与平民百姓天生的差别。

wart:疣

来自拉丁语verruca,疣,赘肉,来自PIE*wers,身体的肿块或相关疾病,可能来自PIE*wer的引申词义,弯,转,隆起,拱起,词源同wring,warp.

highbrow:艺术修养高的

high,高,brow,眉毛。来自古代面相学,认为长高眉毛的人天生有艺术修养或艺术口味,虽然科学证明这一说法毫无根据,但是这个词却流传了下来。比较诗句“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honky:白人,白鬼

黑人对白人的蔑称。词源不确定,一种说法是来自20世纪初,黑人对那些骑着轰隆的哈雷摩托在红灯区或马路边招妓的白人的蔑视词。

log:原木,航海日志,日志,计算机登录

词源不详,可能来自拟声词,大块物体滚动的隆隆声。在早期航海过程中,水手会在一根打结(knot)的长绳末端寄上一块原木,并通过绳结来计算船航行的速度并进行记录,因此,引申词义航海日志,记录,计算机登录等,而节则作为航海的速度单位流传下来。

lowbrow:粗俗的,低级趣味的

即低的眉毛。来自于过去的迷信看面相,认为眉毛长得低的没有艺术修养,粗俗人。比较highbrow,middlebrow.同时,参照诗句“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就是说皇家子弟鼻子高。

mons pubis:阴阜

mons,山,隆起,词源同mountain,pubis,耻骨。比喻用法。